APP下载

挖掘乡村文化,助推乡村振兴

2020-12-14高艳妮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三下乡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摘要】高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人才和专业的优势,可以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通过贵州财经大学工商学院暑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调研,分析了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乡村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和形成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三下乡”;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2018年3月17日,贵州省出台《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黔党发[ 2018)1号),提出“大力发展优秀乡村文化”。3月20日,团省十二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乡村振兴贵州青年行动方案》,提出全省广大青年“紧紧围绕繁荣兴盛乡村文化,勇做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力军”的号召。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对于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至关重要。乡村文化发挥着凝聚和认同功能,作为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的高校必须投入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浪潮之中,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本次“三下乡”实践活动由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来自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等7个专业的18名学生骨干组成实践团队。实践队前往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开展了为期6天的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之前精心策划,经相关专业老师指导,结合实践地的情况,设计了“如何挖掘传播优秀传统乡土文化”为主题的调查问卷,旨在通过大学生访谈、观察和实地调研,了解、探索、发现目前贵州乡村的真实现状及发展需要,可以为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旅游建设作出专业上的助力。

从2018年7月5日到7月10日,实践团队在连绵细雨的6天时间里穿梭在茶林社区、纳孔寨村、新寨村、萝卜寨村等地的大街小巷。通过宣讲、交流、填写问卷、游戏、发放资料等多种方式向村民们了解传统布依族文化、缫丝、土布纺织、造纸等传统民族手工技艺,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64份。同时,实践队还宣讲了乡村振兴战略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将贵州省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到的“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行动、“三变”、“精准脱贫”等术语融入到宣讲之中,深受广大百姓欢迎。

1 实践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探究

1.1 乡村公共文化短缺,村民热度不高

实践团队发现,村民对公共文化资源了解,利用都表示不知道、不清楚。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3%的人认为乡镇图书馆、文化长廊等的设立,都没什么人去,意义不大。早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就开始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诸如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电视进万家工程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的贫困地区百县万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鄉村公共文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整体上来看发展仍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的状态。大部分乡村公共文化内容单一,缺乏因地制宜的传播形式,传播过程中与村民之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少,导致乡村文化的影响力受到制约。由于经济发展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再加上农村教师与干部退休后也去了城市,导致文化建设的主体人才匮乏。每年政府行为的送文艺演出、送图书、送电影等送文化“下乡”活动,往往只是雨过地皮湿,没有推动乡村文化兴盛的原生动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亟需加强与创新。

1.2 乡土文化边缘化,从事传统手工技艺的人群文化水平普遍低下

在实践过程中,团队访谈的从事土布纺织、古法造纸等民族手工技艺的从业者,大多数是妇女和老人,他们对政府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或者是座谈交流等,在被调查的群体中68%的人没有参加过。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下,农村人口批量流动,一些地方乡村文化特色逐渐流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承载着乡愁记忆的乡土文化地标,如文物古迹、自然村寨、传统建筑等民间文化载体,被损毁、破坏甚至消失。实践团队所在的者相镇上,一幢幢扶贫搬迁安置房整齐漂亮地排列在街道上,但走近一看,却看不到居住着的人家。只是零星地住着几户,经过认真的说教和仔细询问,才知道村民们是因为原来寨子里的房屋被大雨冲垮实在无法居住才搬迁过来的,他们对从小生长的村寨是非常不愿意离开的。其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的乡村道德观念淡化削弱。农村各种民俗节庆不兴,各种农耕方式及技艺被抛弃,传统民间文化面临断代的风险。者相镇上的土布纺织、古法造纸等民间技艺,都面临没有年轻人继承的尴尬境遇。

1.3乡村文化旅游不兴,部分人群存在反对政府行为的偏激情绪

实践团队在与村民交流中发现,不少村民对于政府主导的文化旅游产业,表现出不屑或者是反对的民意民情。在被调查的对象中,72%的人表示所谓官方设立的一些关于如何发展文化旅游的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力不够。一方面,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政策下传过程的“降温”,导致对当地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治理能力的缺失;而另一方面,这部分村民大多是“留守”人群,他们知识能力有限,认识片面单一。第三,乡村人际关系日益功利化,维系农村社会秩序的精神体系逐渐解体。一些农民对于社会责任担当、公民道德修养不屑一顾,不闻不问,出现不养父母、不教子女、不守婚规等的有悖家庭伦理和社会公德的现象增多,反对政府、仇富懒惰等情绪存在。乡村乡风、家风、民风亟待重建。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对策分析

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七个专业,其中工商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度和难度也随之加大。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可以多维度地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综合知识和实践工作等能力,立足贵州省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等省情民情,提升贞丰县者相镇乡村文化建设的内涵水平。

2.1 因地制宜,提高村民自觉参与程度

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是中国第二批特色小镇之一,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激发镇内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依然是耍“对症下药”、“就地取材”。借助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循序渐进改变人们对乡村文化的看法,采用村民们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形式开展活动内容。比如把一些传统文化的故事编排成话剧,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吸引群众的目光,让村民参与进来。利用网络、智能手机、电视等大众媒介,通过手机APP,为村民输送健康有益的文化信息,探索村组织与村民的网上交流互动,不断丰富文化建设的外延。

2.2 留住乡愁,激发乡村文化创新能力

中央曾经提出城镇化发展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挥者相镇传统手工技艺、古法织布等手工技艺的文化凝聚人心功能。首先,鼓励“家门口就业”。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减免税费、增加补贴等政策,吸引对家乡有感情的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等返乡在“家”就业,使他们既能工作挣钱又能照顾家人,这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农村三留守”问题。其次,转变“城市:先进、乡村=落后”的传统思维定势。振兴乡村文化首先需要提高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扎根于乡村。实现乡村文化的保护与自我创新,将其和现代文化要素结合起来,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城市文化相映成辉,才能让传统文化适应发展着的时代要求,实现文化保护与创新。

2.3 宣传引导,加强传统文化育人作用

挖掘传统乡村文化与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让村民致富,二者并不矛盾。政府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与村民思想认同、政策宣讲、物资保障的桥梁纽带,努力让百姓满意。另一方面,政府、学校、社会要继续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新型农村合作社等村社集体经济,能够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可以使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长。第三,注重培育和学习农耕文化蕴藏的优秀思想道德、文化精神、行為规范,充分发挥其在聚人心、教群众、淳民风中的重要作用,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的乡规民约和乡村道德体系,从而实现乡村自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构建良性发展秩序。

3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长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乡村文化的挖掘,是一项长期而又浩大的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当代高校师生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做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担负新的文化使命。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师生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因参与时间、覆盖层面、研究手段等的局限性,还需要文化界、教育界及学术界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 (5):30-36.

[2]钟荣丙,湖南罗霄山片区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协同治理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8 (4):47.

[3]朱明山.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意义[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123.

[4]李宁,戴士权,推动文化旅游助力传统村落精准扶贫[J],领导之友(理论版),2017 (8):21.

[5]杨军.民族地区旅游精准扶贫研究[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116.

[作者简介]高艳妮(1983-),女,山西大同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党建、社会学。

猜你喜欢

三下乡乡村文化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展翅计划”与“三下乡”的比较与探讨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之我见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