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14张竞怡

艺术评鉴 2020年20期
关键词:民族器乐古筝教学高校

张竞怡

摘要:高校师范生是到各级各类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教育预备者。在我国民族器乐师范生的培养中,其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基于教育的社会价值以及文化传承价值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从而为实现国家的延续性教育奠定基础。本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古筝类师范生培养过程中教学目标、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系统性地探究古筝教学师范生的培养模式,以此全面提高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高校  民族器乐  师范生培养  古筝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109-03

教育是推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是实现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引擎与动力。国家公费师范生的教育与培养,能够在国家教育体制的带动下,通过明确的教育方向与目标来推进教育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在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的培养中,我国能够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用高校学生的专业素养来更好地实现下一代延续性教育的长效发展,同时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能实现高校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促进音乐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培养的社会价值

(一)教育价值:培育器乐表演专业人才

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的教育与培养是实现我国音乐类教育的重要形式与途径,其能够通过民族器乐的教学来普及音乐中的器乐知识,并且通过专业的技法教学实现学生个体的音乐与表演教育,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能力的全面提升。在古筝教学中,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古筝的各种指法、练习曲、乐曲的教学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演奏技能,并且能够对于乐曲中的情感表达、乐段的分析以及气息的运动等方面进行教学,培育出适合社会发展的音乐类专业人才,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二)传承价值:传承民族器乐文化理念

民族器乐在教学与演奏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与表演技能,还需要在教育的过程中重点对于乐器背后的音乐理念、音乐文化内涵进行学习,以此来实现民族音乐在新时代高校教育领域的传播与发展。例如经典古筝演奏曲《渔舟唱晚》,该乐曲能够在弹奏中创造一种夕阳西下、渔歌四起、渔夫丰收的欢乐场景,这也就是通过乐曲演奏的形式形成一种相对轻松愉快的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欢快的音乐氛围表达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种形式能将民族器乐背后的文化理念与内涵进行传承,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祖国民族文化的理解。

(三)社会价值:免费师范实现教育延续

高校民族器乐的教育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优质的器乐表演的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技巧以及知识,实现个体专业能力以及精神水平的全面提高。而我国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形式为国家各个教育组织与机构培育专门化的教育人才,其能够通过高校学生个体的专业能力与素养来开展新一轮的音乐教育,从而在这种延续性教育中提高音乐在社会上的认知度与传承度,实现音乐文化在整个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传播,以此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自信,提高音乐文化传播的社会价值。

二、高校古筝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高校古筝课程是高校音乐类专业中一个重要的乐器教学方向,也是音乐类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演奏技能课程。师范类高校开展这一课程主要是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的专业教学来实现学生个体弹奏能力的全面培养,从而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能力,进一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专业能力。而目前高校在古筝师范生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民族文化渗透不足、创新能力不足、表现力培养不足以及与生活相脱节的问题。

(一)重视技法练习教学,民族文化渗透有欠缺

在目前高校古筝专业的师范生培养中,我国的教育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其教学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演指法、技巧的练习,且主要的教学内容局限在古筝的理论知识以及演奏技巧的训练上。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需要根据教师所讲解的操作技法进行练习,在熟练掌握相应的弹奏技法之后便能够基本达到课程教学的要求。这种形式主要是基于我国长期以来的教育体制以及高校师范生培养的教学模式所产生的影响,教育模式缺乏与时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使得目前师范类乐器教育教学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影响着我国长期的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说,该课程教学对于学生知识与及能力的训练相对较多,但是此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所弹奏乐曲背后的音乐故事、音乐理念的渗透与融合不足,这就使得专业课程偏重于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理念的教学。

(二)按部就班模仿练习,器乐表演创新待提高

古筝教学主要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乐理之后所进行的乐器技法的练习,其主要是按照由理论知识学习到实践训练学习,从技能掌握到个人模仿式练习的过程。这种教学形式需要遵从一种按部就班的学习形式与过程,从而在教学活动中逐渐开展相应的模仿练习,以此来保障相应的乐曲熟练程度。但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弹奏熟练能力之后,对于乐曲彈奏的专业创新性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学生对于曲谱创新、演奏创新以及表演形式上的创新能力都有待提高。而学生创新能力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中对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课程教学内容资源的整合、课程评价的综合性与系统性都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指标,这影响着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发展。

(三)传统教学目标设定,音乐表现力培养不足

在高校古筝教学的过程中,师范类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基于一种长期的实践教学工作所形成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主要集中于学生个体乐曲弹奏能力的培养,而关于学生在弹奏中音乐表现力的呈现教学有一定的欠缺。特别是在如今音乐市场化发展的进程中,演奏者在舞台如果有更好地表现力,可能就能够产生更多的粉丝效应。例如表演者的表情神态、仪态动作、服饰服装都能够对整个表演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古筝类教师首先需要提高学生乐曲的演奏表现力,才能更好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自身对于音乐的理解传给学生。

(四)古筝与师范教学相脱离,艺术培养与生活脱节

古筝教学属于一种艺术领域的专业教学,其教学旨在提高学生个体对于音乐的认知与理解能力,以及对于音乐美学的认知。在目前师范类古筝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古筝教学与师范类教学相脱离的问题。例如高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针对个体专业能力的学习,而对于自身作为教育工作者所承担的职责与使命、自身在教育工作中需要掌握的教育心理学、教学原理等方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欠缺,以至于师范类专业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因难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得教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影响着后期延续性教育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古筝教学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究

高校师范生教育是一种实现人才定向培养的重要的教学形式。针对目前高校古筝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境,我国高校在教育过程中需积极改进培养策略,通过视唱练耳多元培养、民族文化渗透教学、强化体态律动教学、创作教学代替模仿以及实现古筝与生活化教学的融合等方式来实现师范生的综合性培养,用创新性的培养模式促进高校古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一)视唱练耳多元培养,提高学生节奏与调性

在目前的古筝教学中,视唱练耳是一种促进学生个体的视唱能力、识谱记谱能力、感知理解音乐能力全面提升的有效手段,其能够通过基本的练习实现学生个体专业基础能力的全面提升。一方面,在视唱练耳的训练中,需要着重对学生的弹奏进行专业的教学,例如在琴弦上弹奏位置进行固定标号,学生就能够通过手指的练习来记住固定的弹奏处,从而通过这种肢体记忆的形式实现个体专业能力的练习。另一方面,视唱练耳还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读谱能力。例如,在师范生的培养中,专业教师能通过看谱、唱谱、听谱等教学活动来强化学生对于乐谱的视觉、听觉、记忆方面的印象程度,同时,也能够通过听辨音阶、听辨和旋、旋律听写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节奏与调性,更好地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个体音乐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民族文化渗透教学,推进师范生文化传承

民族器乐是将音乐艺术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器具。这种器具能够在演奏中将有节律的音乐与独具特色的民族音色进行融合,从而实现音乐思想文化的传承。这就需要在教育教学中,重点对于乐器背后的民族故事与情感进行思想教育,从而在渗透性教学中实现文化传承。一方面,教师能够整合相关的反映民族音乐文化的视频资料,从而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设备来进行展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新媒体的隐性教育功能加深学生对于民族器乐的了解。另一方面,师范类院校能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实现文化传承性教育,例如可以在校内定期开展古筝等乐器音乐文化节、文化周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可增设古筝表演社团、校表演队等组织,集结校园广大爱好者参与古筝音乐文化传承建设。除此之外,校园还能够在图书馆、音乐教室、走廊等场所张贴古筝表演艺术图片以及相关的文化介绍等,以此来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提高学生对古筝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三)强化体态律动教学,重视器乐表现力培养

体态律动是一种基于音乐节奏所形成的身体动作的展现,其能够在身体动作的展现中实现个体乐器的表现力培养。在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首先需要重视乐器表演中的体态律动教学,这就需要基于音乐的节奏变化来对学生的呼吸、指法以及动作进行专业教学,并且通过教师的表演引导来实现学生的示范性教学。其次,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提”“靠”“沉”“含”“冲”“移”“腆”这几个教学要点来开展相应的体态律动教学,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增强学生节奏乐感,同时使得学生的表演姿态能够更加优美,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古筝弹奏的现代化教育。另外,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创设一种积极的音乐氛围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可以播放舒缓的古筝乐曲,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从而在舒缓的音乐聆听中强化学生的音乐认知性。

(四)创作代替模仿练习,鼓励学生实现表演创新

长期的模仿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乐器学习上的枯燥感与无聊感,这就使得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通过乐曲创作来实现教育创新,从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提高学生的个体创新能力。一方面,在教学工作中,需要教师在讲授基本乐谱乐理知识之后,要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音乐旋律的创作,并且在课堂中将学生创新的音乐进行对比聆听,分析音乐创作段落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实现学生音乐创作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将学生分成唱谱组和弹奏组,要求两组同时进行,完成一曲之后两组相互调换重新开始,如此反复练习,可引导学生边弹边唱、训练音准和节奏节拍,进而提升学生视唱水平和固定音高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在视唱练习中学会调整情绪变化、音乐段落的轻重缓急,以此来通过乐曲的表演来实现学生表现力的全面提升。

(五)重视生活化的教育,使古筝教学与生活融合

古筝教学过程是一种民族器乐的教学,其需要将基本的乐器教学来和实际生活化的教学结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重视基本的乐器演奏教学,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教育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教育心理,使得学生能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更好地开展相应的专业教学。同时,教师还能够带领学生参与到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民间艺术展演,从而将古筝教学由教室转移到现实生活中,鼓励学生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创新,更好地进行相应的乐器表演与创作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民族器乐师范生的培养能够在我国的教育模式中实现较高的教育价值、文化传承价值以及社会宣传价值。虽然目前高校古筝师范生培养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但我国高校在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可以在保证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学生音乐表现力的培养,并且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与生活化教育,更好地提高我國民族器乐师范生的教育质量水平,为后期师范生的延续性教育奠定相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兴峰,张楠,侯深燕.专业认证视角下“双导师制”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55-57.

[2]蔡俊.“一核四维”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0(11):86-88.

[3]卞秀峰.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民族器乐微课教学探究——以扬琴微课教学为例[J].当代音乐,2020(10):55-59.

[4]常璐.师范生“体验—实践—研究”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实践[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129-132.

[5]郭生鑫.视唱练耳对古筝演奏教学的影响[J].当代音乐,2020(10):147-149.

[6]张雯.高职院校古筝教学中加强学生艺术实践研究[J].大观(论坛),2020(09):140-141.

猜你喜欢

民族器乐古筝教学高校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探析高校古筝教学的创新与有效性提升对策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民族器乐教学
作曲技术理论在民族乐器及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应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