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苗族蜡染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特点研究
2020-12-14张晓帆
张晓帆
摘要:通过对苗族蜡染的研究可以发现苗族的审美经验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其审美具有亲和自然优先于道德目的的特点,在苗族的美学中存在着鲜明的生态意识,此外,苗族对于其作品的技术美也有着执着的追求。
关键词:苗族 蜡染图案 生态美学 自然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0-0010-03
苗族作为一个擅长蜡染技艺的民族,其蜡染作品中图案构成形式丰富,工艺特色鲜明,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美的理解和诠释。苗族人作为苗族蜡染的创作者和欣赏者,蜡染可以说是他们对世界感性认识的一种表达以及情感的抒发,从苗族蜡染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这个民族审美特点的大量信息,特别是其中透露出来的强烈的生态意识,基于图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对苗族蜡染的生态意识进行研究解读,挖掘散落于苗族文化艺术中的生态美学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发掘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的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一、苗族的审美经验主要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
有学者认为中国人的审美经验偏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西方人偏重于人与艺术的关系,例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山水画表达的就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审美体验,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讲话强调,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而苗族蜡染作为少数民族美术的创造,其中透露出来的审美经验也是对这种观点一个很好的例证。事实上我们可以把苗族蜡染的图案看作是苗族人对于其一段审美体验的记录。他们观察自然中的各种植物生长、花开结果形成了蜡染图案中的花卉纹、辣椒纹、蕨菜纹等植物纹样。鸟飞、鱼游、虫走都是他们描绘的对象,关于苗族蜡染中常见的螺旋纹“窝妥”的含义说法很多,有说是牛身上的毛旋,也有人认为是自来水流的漩涡,还有蕨菜的嫩芽、蝴蝶妈妈的翅膀形象等,这些观点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认为“窝妥”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相对的,也有些少数民族艺术创作的来源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是宗教信仰,比如藏族的唐卡艺术;也有些民族的艺术创作的来源是社会关系,例如,在隆林壮族衮服的图案中出现了房、钱、粮这些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元素,这是受到了汉族文化的影响。虽然西南少数民族的审美经验大都来源于自然,但是每个民族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广西隆林花苗服饰图案上基本上以动物、植物、海洋、河流等来自于自然的元素为主,体现了较为纯粹的自然审美;在广西田林大板瑶的服饰图案中出现了牛骨、鱼骨、砍树造房等元素,广西隆林彝族的服饰纹样上出现的火纹体现了这些民族意识中人类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
二、苗族的审美具有亲和自然优先于道德目的的特点
在中国传统的文人花鸟画当中,经常赋予草木一种人类的道德品质,如:松之坚、兰之幽、梅之贞、菊之洁、竹之劲等,但是,从苗族蜡染当中的图案所传达的信息来看,苗族人在对于自然的审美中却很少带有道德目的。在苗族蜡染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到植物茂密生长,龙蛇鱼肆意游走,从图像上看,其中传达更多的是一种原始的、单纯的生命力,而很少看到有赋予道德的含义。
另一方面,苗族人确实也有将主观的愿望投射在自然物当中,那就是生殖的崇拜。例如对于鱼的描绘,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鱼子,因为鱼确实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所以这种愿望的投射也是基于自然物的客观属性。因此,在苗族蜡染图案中并没有寄托道德的寓意,更多的是关注于动植物的自然属性。
三、在苗族的美学中存在着鲜明的生态意识
在20世纪60年代,有学者提出了“生态哲学”的概念,呼吁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西方传统观念,树立“生态主义”的新观念。中国的传统哲学就是“生”的哲学,而苗族的生态意识与中国传统哲学具有一致性,其中苗族古歌中记载着他们对生命起源的理解,“枫木化生”“蝶母生人”的故事中“枫木”(植物)和“蝴蝶妈妈”(动物)被认为是生命源泉,将动物认为是人类的祖先并且当做图腾来崇拜,说明在他们的眼中人类并不是万物的主宰,这说明苗族人的观念当中已经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透露出一种众生平等的价值观,而随着这种观念的传承,也奠定了苗族人的美学中生态意识的基础,而在苗族蜡染图案中我们能够从很多方面发现其中明显的生态意识的体现。
(一)蜡染图案当中的动植物形象往往是处于运动状态的,表現出一种对自然万物旺盛生命力的欣赏
我们不难发现,在苗族蜡染中的动植物都是处于一种动态当中而不是静止的。如龙的形态,其实苗族人所描绘的龙基本上是基于对虫、蛇等动物昆虫的观察进行创造的,他们描绘的龙常常是卷曲的,我们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毛毛虫在受到惊吓时常常会表现出这样的戒备形态。还有一种龙的形态是“S”形的,就像蛇在游走的姿态。鱼的形态往往是“S”形或是“C”形,表现的都是鱼在游动或是跃起的动态。贵州纳雍县苗族蜡染背面中对于老虎的描绘是站立身体后倾,表现出一种蓄势待发的动感。在西方美术史中常常赞扬巴洛克艺术大师鲁本斯的作品歌颂的是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而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描绘的对象都处于千变万化的运动之中,而苗族蜡染图案的动物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除了追求表现动物的动态,很多蜡染图案也经常有表现动物繁殖的主题,这也是另外一种“动”的状态,正是因为动物的繁衍生息才使得世间万物能够生生不息,事实上苗族人在表现动物繁殖的同时也在希望自己能够子孙绵延,这也体现出一种人与世间万物生死与共的意识。“万物之生意最可观”,这也是为什么在苗族蜡染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勃勃的生机。
(二)在苗族蜡染当中经常多种动植物同时出现,表现出一种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朴素认识
在苗族蜡染图案中动物、植物往往是主要的表现对象,即便有人类形象出现,也并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出一种众生平等的观念。很多蜡染图案描绘了苗族人眼中的世间万物,往往在一幅作品中会同时出现多种不同的动植物,且每种动植物在他们的眼中都充满个性,很有可能他们具有了对生物多样性潜在价值的认知。例如,贵州榕江县女子蜡染盛装的蜡染图案上,我们就可以看到有人类、牛、龙、鱼、蝴蝶、蛇等多种动物同时出现,又如贵州纳雍县苗族蜡染背面,其中有老虎、鱼、鸟和蝴蝶以及各种花卉,其中鸟就有四个不同的种类。
(三)在苗族蜡染当中每个动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表现出世间万物各适其天的生态意识
在埃及壁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有动物出现,这些动物往往面无表情,似乎跟一件摆设没有什么区别,在苗族蜡染图案当中的动物所占的地位恰恰相反,每种动物都有着自己的神态表情或是动态。例如苗族蜡染中龙就个性十足,龙图案感觉到有很多加入了苗族人的再创作,鱼头龙,鱼龙混合,鸟头龙、牛头鱼身、蜈蚣形、虫形龙等,形态自由奔放富有动感,常常是双眼圆瞪,汗毛直竖,卷成一团,似乎就和他们每天看到蜷曲在植物上的毛毛虫没有什么区别,体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更为生动鲜活的形象。很多动物在苗族人的描绘之下并不温顺,往往是一种很不安分的动态形象,与埃及壁画中老老实实整齐排队的动物正好相反,苗族蜡染中的动物往往是处于一种更自由的组合方式,仿佛在他们眼中世间万物都能够在世上按照自己的天性生活,体现出苗族人对动物野性的一种欣赏和包容。
(四)从蜡染图案的构成规律讲究对称和构图的饱满,其中也透露着这个民族的生态意识的信息
1.讲究对称
在苗族蜡染中绝对对称的构图较为常见,一般以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的形式居多,在服装、门帘、背扇等的蜡染图案一般都是绝对对称,相对对称是指纹样总体外轮廓呈对称状态,但局部存在形或量的不等之处的组织形式.具有动静结合、稳中求变的特点,比较自然、灵活,有些时候苗族蜡染的对称并没有明确的对称轴,但是出现的动物基本上是双数。只有成双成对的动物才能繁衍生息,因此其寓意也是显而易见的,体现出生殖繁衍在苗族妇女的思想观念中占据的重要位置。
2.讲究构图饱满
与文人绘画的疏朗简约不同,苗族蜡染构图呈现的是一种繁密饱满的构图。不管是动物、植物纹样还是装饰性的线条,都讲究饱满。例如贵州三都苗族蜡染牯脏幡和贵州榕江苗族蜡染图案中所表现的动植物对象基本上外轮廓都是曲线,各个物体的外轮廓都相互照应,紧密结合,基本上将画面的留白都填充得满满当当,而在一些难以加入具体动植物形态的画面留空处,也会加入圆点或是线条填充。可以看出苗族蜡染的创作者追求饱满热闹的画面效果,也可以理解为世间万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生长空间,联系紧密却又互不侵犯。
四、苗族对于其作品的技术美也有着执着的追求
苗族人除了对其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和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们对于作品操作执行的技艺是否精湛也有着一套标准。一件蜡染的价值几何,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一)图案线条
现在苗族人绘制蜡染图案的工具一般为铜刀,使用铜刀粘取融化的蜡液来绘制图案并不容易,而且出错之后也不易修改,即使是一般受过美术训练的大学生在短期内也很难掌握好。一般内行的苗族人看到一幅蜡染作品的线条,立刻就可以判断出来到底是新手的作品还是高手的作品,一般高手的作品线条干净利落,流畅根根分明没有粘连,且中间没有断开、蜡液分布不均匀或者顿挫的痕迹。他们愿意出高价购买高手的作品,有时候同样面积的蜡染作品,只是由于一些微妙的差别,可能价格也会相差很大,他们会用金钱这种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手工艺者高超技术的肯定。
(二)染色工艺
由于传统的苗族蜡染一般都会采用天然植物染料,因此染色工艺对于一幅蜡染作品来说也非常重要。对于绘画的线条大部分苗族支系的评判标准都基本一致,而对染色工艺则每个支系各有所好。有些苗族支系,例如偏苗喜欢极深的蓝色,要想染出这种极深的蓝色则需要反复进行着色。有些支系例如红头苗喜欢套色、或是根据造型的需要染出不同深浅的蓝色等等。工业染料的使用产生的废水必然会污染环境,因此,对原生态染料的执着也体现了他们的生态意识。
蓝靛的制作也体现了苗族同胞的生态智慧。制作蓝靛的靛池一般建在利于蓝草植物生长的山坡,苗族同胞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掌握了蓝草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种植蓝草植物一般一年可采收一到两季,苗族同胞一般会在夏季制作蓝靛,因为这个季节的蓝草植物生长最为繁茂,同时,夏季的高温环境也有利于加快蓝靛的充分发酵,产生高品质的蓝靛。除了可以制作蓝靛,蓝草植物本身也有药用价值,用蓝草植物制成的中药板蓝根也被广泛生产。因此从苗族制作染料的过程中我们也能体会到一种“不违农时”“万物齐一”的思想观念,而这也是苗族生态美学形成的一个重要支撑。
(三)传统手工制作
虽然每个苗族支系对染色工艺有着不同的偏好,但是他们对蓝靛的执着基本相同。制作天然蓝靛费时费工,成本远远高于工业染料,在苗族聚居的区域很多人靠着制作蓝靛高泥为生,广西有些村屯靠着蓝靛合作社脱贫,甚至于产品还销售到贵州和云南。虽然也有很多工业生产手段可以代替手工画蜡、染布的工序,民族服装上装饰的刺绣、花边等也可以进行工业量产,但是大部分苗族人還是高度认可手工制作的服饰。有很多人不理解生活于偏远山区的人居然可以花上千元购置民族服装,这体现了苗族人特有的审美价值观。
五、结语
苗族蜡染图案看似是一种随心所欲的创造,但其中传达的信息却非常的丰富。首先,蜡染的审美体验大都是源于自然的,这与中国主流传统美学观点是一致的;其次审美体验的来源决定了审美特点,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解读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有利于传承其中蕴含的生态美学智慧。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除了对技艺的传承之外,还需要对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使文化的传承更具有生命力。与此同时,从苗族蜡染的制作工艺上我们也发现除了自然美之外,苗族人同样也追求技术美。总的来说,苗族蜡染是苗族艺术的重要代表,基于苗族蜡染图案从多重视角研究苗族人的审美特点,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认识这个民族艺术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1]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张节末.中国古代审美情感原论[J].天津社会科学,1998(01).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