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报党刊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中的价值作用研究

2020-12-14侯文阁张欣毅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智库建设优势融合

侯文阁 张欣毅

摘   要: 进入新时代,中央提出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而党报党刊作为党的思想宣传平台阵地,在引导意识形态工作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对新型地方智库建设具有重要影响,能够使智库成果实现效益最大化。对党报党刊的基本定义、功能定位、时代责任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党报党刊的渠道优势、传播优势、人才优势、服务优势,通过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模式、健全体制机制、加强队伍建设,以此来提升自身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过程中的价值作用,更好地实现与新型地方智库在良性秩序中的深度融合,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党和国家事业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键词:党报党刊; 智库建设; 优势; 价值作用; 融合

中图分类号:  G216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20.04.023

A Study on the Value Role of the Party Newspaper in Creating a New Local Think Tank

HOU Wen-ge , ZHANG Xin-yi

〔Research Center for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arty School of Sha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Shaanxi Academy of Governance), Xian 710068, 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central government proposes to form a new type of think tank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ith clear positioning,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moderate scale and reasonable layout. As the Partys ideological propaganda platform, CPC newspaper occupies a core position in guiding ideological work. By analyzing the basic definition, function orientation and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imes, we can make clear the channel, communication, talent and service advantages of CPC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impr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team building, so as to enhance their value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 new type of local think-tank, better realize the deep integration with the new type of local think-tank in the benign order, contribute to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and contribute wisdom and strength to the progress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Key words: CPC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think tank construction; advantage; value function; integration

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智库作为宝贵的智力资源,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是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力量。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其中明确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求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重要功能。[1]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新型地方智库建设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于全过程,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研究导向,突出创新意识,树立世界眼光。

一、智库建设与媒体发展

在新型地方智库建设的时代战略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指向,通过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媒体与智库的优势叠加、功能融合、共同发展。事实上,媒体与智库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不是简单的相互依附、相互要求,也不是浅层的、短期的交流合作,而是两者间正形成有机的、深度的、可持续的、具有内在逻辑的“命运共同体”。

从智库的职能属性来看,以资政启民、思想供给作为主要目的,科学、客观地对社会整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研判,并且围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领域相关重大问题,及时向中央、地方报送高质量的调查研究与咨政报告。同时,不断推进智库产品的深度开发,努力实现智库资源的效益最大化,起到完善社会治理、辅助决策服务的作用,思想创新和舆论传播是新型地方智库建设的核心竞争力。但是,智库发展模式相对单一,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必须依赖于媒体功能优势,以多种形式传播其理论成果,这也是党中央着眼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在当前各种浪潮的冲击下,媒体谋求全面转型升级,在产业格局、运作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自身往往具备独立的思想观点,更加强调优质内容生产,不断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逐步深化对智库的认识,作为智库成果转化的重要渠道,致力于在更高站位、更多维度上为新型地方智库建设付出努力、做出贡献。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智库打造、开辟具有传播力、公信力的平台阵地,保障智库研究的常态化、机制化、信息化,增强其战略研究能力、思想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由于媒体与智库都肩负着社会责任,内在一致性是推动社会进步,因此,强化两者间的交流合作,也有助于提升媒体自身的业务层级和专业程度,使其在政策咨询、战略研判、方案供给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党报党刊相关理论概念阐述

以深度、权威著称的党报党刊,信息来源渠道畅通,资源凝聚能力突出,研究团队结构合理、实力雄厚,进一步放大了媒体固有的新闻传播、深度报道、舆论监督、舆情监测等作用,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更强。通过与各类智库机构对接,将先进理念贯穿于各项业务中,定期推出主题报道、理论文章,提升智库研究选题的科学性、精准性,使其成为社会发展的战略指引。

(一)基本定义

党报党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报刊的简称,标志着一个政党的诞生,在无产阶级政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在我国,党报党刊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中央、直属机构及各级党委领导和指导下创建并组织出版发行的报纸刊物,在主流媒体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武器。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2]党报党刊始终注重强化党性原则,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当为基本职责,在内容选择和发行方式具有鲜明特点,体现着思想性、科学性、权威性、现实性、公正性。

(二)功能定位

党报党刊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和重要手段、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依据,既承担着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意识形态领导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交流工作经验、探索发展思路的平台载体。同时,党报党刊正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发挥强大的新闻传播职能与舆论引导功能,不断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解党和政府决策部署,更加了解党的政策法规和理论知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党的深刻认识。并且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党的事业服务,为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营造良好氛围,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思想保证与有力支撑。

(三)时代责任

党报党刊以国家为支撑,发行范围广、发行频率高、新闻时效性强、信息资源丰富,能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思想极其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党报党刊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积极应用新兴技术拓宽功能的内涵与外延,更好引领发展、服务发展。

一方面,党报党刊要致力于传播平台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报党刊要加强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3]以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为代表的党报党刊就充分体现着宣传理念与模式的时代性与创新性。另一方面,党报党刊要紧密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解读,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及时报道,侧重于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理论在指导实践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且要能够提出科学务实的解决办法,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党报党刊还要注重塑造维护我们党的光辉形象,充分履行好为服务人民的根本宗旨,积极引导社会情绪、凝聚社会合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避免引发社会民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对立情绪与矛盾冲突。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纳入主要工作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统一团结奋斗的思想认识。

三、党报党刊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过程中的优势与障碍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将面临诸多问题挑战,智库通过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提供相应解决方案,为公共利益出谋划策。而党报党刊作为新型地方智库建设的重要推动力,必须高度重视思想引领和理论传播工作,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平台阵地作用,牢牢掌握住话语权。不断完善与新型地方智库间的合作机制,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智库,使智库成果实现效益最大化,在推进科学执政、依法行政以及促进地方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發挥积极作用。同时,要与智库间实现部分结构内容嵌入,对各自原有形态与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更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服务。

(一)主要优势

我国的党报党刊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以参考报道等形式与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及领导建立直接联系,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由于党报党刊身份的特殊性,使其能够立足地方、聚焦发展、面向基层,兼具政府和市场“特权”,享受到体制内外的双重好处。

一是渠道优势。党报党刊能够依托强大的采编团队和沟通途径搭建起基层需求搜集和响应网络,全面汇集、配置、整合各类信息资源与研究成果,配备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资料库,能够更加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机构之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建立起日常联络联系机制,并通过在社会治理、公共管理、宏观经济等多个领域举办学术研讨交流活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现场座谈,推广在题材选择、实践调研、成果运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能够帮助新型地方智库研究内容贴近实际,在创新发展方式、争取发展空间过程中做到精准对接受众心理需求,形成更为优质的思想理论成果。

二是传播优势。党报党刊适应新形势变化,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搭建“两微一端”平台精准推送相关信息,发挥出其在辅助调研、征求民意方面等方面的独特价值。积极进行资源整合、力量凝聚、引导公共舆论工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为新型地方智库提供丰富的发布平台和强大的传播助力。其中,包括定期刊发的特约评论员文章、社论,对各类智库观点进行再加工进而扩大受众面,及时向上级领导机构报送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研究报告等数据信息,也让更多的网络读者及时接收到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更好地实现“资政启民、思想传播,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目的。党报党刊还能够与智库传播功能相融合,做到深度与广度并存,研究信息和成果资源共享。

三是人才优势。部分党报党刊可以依托自身的品牌与信用,整合利用社科专家、高校学者,培育、引进、储备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以国家补贴等形式提升人才队伍的经济社会待遇,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环境,增强他们的社会认同感,避免出现智力无法得到有效发挥或沦为“廉价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树立学术及专业领军人物作为标杆,形成品牌效应,带来经济效益,并且着手分行业建立完善专家资源库,不断提升专家层级、专家队伍质量,使其具备立足国家重大项目、参与智库建设的条件。并与其他机构部门建立联系协作关系,共同打造形成多个不同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为新型地方智库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极大提升智库的研究能力和水平。

四是服务优势。党报党刊对党和政府重大决策内容与背景具有深度认知,能够真实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为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项服务。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服务,通过与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合作,深入参与到改革发展的关键领域,准确把握社会实际情况,不局限于一般性地分析建议。还可以提供大数据服务,对信息采集、加工、传播运用,做好公共政策话语的转换工作,面向社会公众更有效地增强其信任感和理解度。同时,党报党刊在相关业务的中介服务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服务也有很大优势,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与新型地方智库建设,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数据产品、活动产品、政策评估产品、智力支持产品。[4]

(二)部分障碍

党报党刊固然有许多优势,但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加之受其他客观因素影响,面临以下几方面障碍:首先,部分党报党刊内部结构不够合理,不能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社会影响力相对弱小。与其他传统媒体一样,仍以服务新闻生产为核心目的,在研究设计方面缺乏产品思维、受众意识,既无法打造丰富多样成果体系满足智库建设的需要,也无法在激烈竞争中迅速发展成长;其次,部分党报党刊尚未形成自有、稳定的研究力量,新闻采编、政策分析、数据处理、平台维护等相关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兼职专家学者及其他人员难以持续稳定地发挥作用;再次,部分党报党刊往往习惯于信息汇总与事后阐释,前瞻性、预判性相对不足,缺乏对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且由于在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专业性也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部分党报党刊受制于我国的行政体制的限制,只是为特定级别的党委政府服务,国内选题多于国际视角,所发布的重要作品及所取得的荣誉奖励往往归属于集体而非个人。

四、如何提升党报党刊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过程中的价值作用

党报党刊在推动新型地方智库建设过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政治立场,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际出发,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现存发展瓶颈有针对性地加以破解,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价值作用。

(一)创新发展模式

党报党刊作为宣传国家政策、方针的重要媒介,要想实现创新驱动和科学发展,协助构建更具专业性、前瞻性、战略性的新型地方智库,就必须把握核心竞争力,以加强日常学习为抓手,建立学习制度,营造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扩大自身各项优势能力。

在技术上,党报党刊要立足于网络,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呼应信息化时代的公共需求与公众偏好,为国家繁荣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资源合作,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释放优势,完善移动客户端的开发工作,使其成为人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打造实时交流平台、创建手机电子刊物、允许用户定制内容、将自媒体纳入自身体系等方式,提升传播机会和传播效果,确保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加紧建设具有实用性的公共数据库,并辅以配备专家库、资料库、舆情库等,合理延伸产品链与价值链,进一步强化运营管理团队,加大信息公开力度,畅通成果转化渠道,提升分析研判与战略推演能力。推动党报党刊在新媒体时代不断发展,提升研究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成为地方新型智库发挥决策咨政作用的重要载体,为开展高质量智库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在內容上,党报党刊要具备创新意识、全局观念、国际视角,充分整合利用各类优势资源,从单一内容制造商向集成服务供应商转变,培育打造具有高影响力的新闻内容品牌。一方面,要能够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按新闻规律办事,有选择地调整报道角度、设定报道方式,确保报道内容的客观性、真实性、优质性,充分展现主旋律和正能量。并及时对社会热点进行了解,积极主动地回应问题质疑,开展更多有效交流和互动,从而坚定对各领域的话语权,发挥舆论引领作用成为社会的主流声音。另一方面,要能够立足自身专业特色,依托见解独特、文笔优秀的精细化采编队伍,科学设计各类产品、服务,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广泛读者作为基础,用生动的事例和鲜活的文字向他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提供内容的深度与温度,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同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持续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实现创新发展,增强自身竞争力、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健全体制机制

通过高效兼容的顶层设计,适时推动体制变革和制度创新,释放深层发展活力,对党报党刊原有的各项机制等进行调整甚至重构,确保党报党刊内容生产与新型地方智库建设并举共进。

首先,必须给予党报党刊应有的重视,努力克服行政级别的约束,允许党报党刊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方面进行跨省、跨区域的联合或重组,并将其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去谋划推进,这样可以有效地整合各地区的智力资源,避免日后出现同质化竞争和跨界服务纠纷。[5]还能够使党报党刊积极主动进行各项工作,提升普通民众对相关决策咨政的了解熟悉程度和认可接受程度。

其次,确保创新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努力探索构建党报党刊研究成果的全过程管理体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报送反馈机制,切实提升优秀研究成果的产出率和利用率,着力提高对优秀研究成果的奖励力度,实现供需双方的良性互动。为保障决策咨询制度可持续发展,要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科学合理设置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建立起包括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的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价更具客观性、独立性和专业性。

再次,地方党委政府要加大对党报党刊财政支持力度,在宣传部门的文化发展专项资金中增加新型智库建设专项基金,激发党报党刊参与地方发展建设的积极性。[6]筹资能力对于党报党刊顺利开展研究、引进一流人才、举办各种研讨交流活动都至关重要,必须当作重点工作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包括政府财政拨款、企业赞助、社会组织捐赠、广告经营收入以及出版收益等,并通过资金积累机制来提升可支配使用资金额度。

最后,党报党刊要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与新型地方智库进行分工合作。积极搭建平台来增强联络沟通,在身份、责权明确的前提下,相互吸纳借鉴相关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实现引导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在政策文件出台、突发事件发生或进行重大决策前,主动征询彼此意见,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及时进行解读点评和专业指导,寻求多种方式探索拓宽研究成果的传播渠道,使之能及时报送地方党委政府决策部门。同时,通过联合举办会议论坛、组织课题项目调研、派驻人员挂职实习等形式,充分利用当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资源,实现与官方智库如政策研究室、社会科学院、党校(行政学院)等相关机构的信息共享、相互配合。在工作中学习和吸收先进经验,提升收集整理外部信息能力和自身研究判断预测能力,积极推动出台新型地方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使各类智库走向全面繁荣。

(三)加强队伍建设

研究力量是党报党刊在创建新型地方智库中的核心资源,必须要抓住人才这个根本,通过多种渠道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在合理定位的基础上做好制度设计和项目调动工作,建立岗位职责与实际贡献密切联系的薪酬分配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服务、协调、考核、监督机制,并提供良好发展空间避免转型期内人才的流失。二是要推动内部采编团队由“媒体人”向“媒体-研究复合型人才”转变,要求他们始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强烈的责任感和开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及时地把握社会热点,不断开展具有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主动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咨询工作。三是要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其参加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培训班,定期召开学术沙龙、讲座论坛、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努力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成为新型地方智库建设的引领者和开拓者。四是要建立人才交流通道,推动实现人才有序流动,鼓励和支持有较高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的人才到地方决策机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并通过专家座谈、基层走访等方式掌握一手资料信息,加强对社会发展方向的把控度,从而进一步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时效性、可行性。五是要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借鉴西方的“旋转门”模式进行资源整合,在人事关系上采用多样化的聘用方式,既充分发挥现有各级人大、政协及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优势,又积极吸纳引进了解社会经济形势、熟悉政府决策运作的知名学者与管理精英,并邀请各大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顶级专家构筑更为广泛和多元的研究团队,通过集体智慧联合发布成果报告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五、结语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党报党刊要把握时代脉搏,顺应新趋势,迎接新挑战,以全新的平台、全新的表达,全力打造主流媒体。党报党刊的发展决定着新型地方智库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要实现与智库在良性秩序中的深度融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制度环境和资源供给的不断完善,使智库生态体系更加健康,智库整体水平进一步提升。紧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找准工作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有效破解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若干难题,为经济社会发展凝聚共识、信心和力量,以便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自觉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参考文献:

[1]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N].人民日报,2015-01-21(001).

[2]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N].天津日报,2016-03-07(009).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思想基础[J].党建,2019(2):1+9.

[4]刘志斌.把准党报传媒智库化转型的发力点[J].中国报业,2019(1):52-53.

[5]张苏敏.党报建设智库型媒体:定位、模式与发展策略[J].新闻世界,2015(8):25-27.

[6]张培英.地市级党报开拓智库服务路径分析[J].中国报业,2017(9):54-55.

[责任编辑、校对:党   婷]

收稿日期: 2020-09-24

基金项目: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在建设西部强省中的新型地方智库问题研究”(13E014)

作者简介: 侯文阁(1968- ),男,陕西洛川人,宣传处主任,编辑,北京師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政治学,新闻学及教育学理论实践研究; 张欣毅(1992- ),男,陕西西安人,组织人事处干部,硕士,主要从事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猜你喜欢

智库建设优势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画与话
哈尔滨市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党校智库建设:思路与对策
信息情报在我国智库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探究国家开放大学新型智库建设运行模式
第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