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探析

2020-12-14范临燕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范临燕

[摘要]“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除具备普通技能型人才所必需的基本知识、能力和素质之外,还需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多语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为培养“一带一路”急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我国高职院校应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增开小语种和国别区域知识类课程,提升学生多语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将核心素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职业核心素养;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开创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范临燕(1982- ),女,北京人,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讲师,博士。(北京  10008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108-05

为了深化对外开放,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七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沿线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认同与支持,影响力不断提升。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其核心内容是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经贸产业合作区建设等。在建设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跨国项目,这就给中国企业大规模“走出去”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引发了其对高质量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一带一路”沿线近90%的成员国属于发展中经济体,受经济、科技、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其现有人才技术水平无法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我国过去的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针对境内建设,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大都属于泛国际化人才,缺少“一带一路”区域特征,尚不能满足境外建设需要,无法突破人才输出的瓶颈。因此,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短缺成为现阶段制约“走出去”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对此,《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明确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应“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培养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在此背景下,探讨“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内涵

“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除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等普通国际化人才的共有特征外,还需具备“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知识、能力、素养以及区域国际化特征。

1.过硬的专业技能。出于当地政府要求和对我国建设工程的期望值效应,“一带一路”项目执行标准往往比我国境内标准更高,这就要求“一带一路”技术人才专业过硬、技艺高超。在专业知识领域,他们不仅需掌握理论知识,还应了解该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产业建设的国际标准等相关知识。在职业技术领域,他们应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复杂技术问题,灵活进行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生产、建设工作,能够在项目所在国工作过程中起到技术示范作用。在技术研发领域,他们应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能够结合当地生产建设特征将中国传统技术进行再开发,并在项目所在国进行推广。

2.多语种交流能力。“一带一路”建设项目大多位于境外,因此,“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应具备在工作岗位上使用外语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由于沿线国家众多,语言环境十分复杂,因此,技术技能人才的外语能力不限于英语语言能力,还应具备项目所在国的语言交流能力。

3.丰富的国别区域知识。由于“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上典型的多类型国家、多民族、多宗教聚集区域,彼此在政策、法律法规、社会、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作为“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需要了解项目所在国的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熟悉当地社会、宗教、文化習俗,理解当地居民所思所想,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跨文化交流,从而顺利开展项目工作。

4.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职业核心素养包含通用核心素养和职场核心素养两个维度。通用核心素养指独立于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能够在各个工作领域迁移的非专业性能力,如跨文化理解能力、创造力、自我认同等。职场核心素养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不可少的专业岗位素养,其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质量意识、资源统筹等。良好的职业核心素养有助于技术技能人才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多元环境中发挥自身优势完成复杂任务,是“一带一路”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过程中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5.坚定的“中国心”。除以上能力素养外,对于“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来说,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中国心”。这里的“中国心”指的是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责任感。在打造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平台时,我国政治体制、核心价值观以及民族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碰撞,这就要求“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要拥有一颗坚定不移的“中国心”,不可迷失方向。在对自己国家以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客观看待他国文化,博采众长。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院校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但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以下两大突出问题:

1.“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化人才总量不足。随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各行各业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与之相反,我国职业院校专业技工类学生招生数量以及毕业生数量却呈逐年下降趋势,这主要与我国服务业高速发展、实体经济持续低迷有关,需求的增长与供给的不足造成劳动力市场上技能型人才整体紧缺。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技能型人才缺口更是不断扩大。且“走出去”企业需要的不仅是技能型人才,而且是高质量区域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虽然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现有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多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抓手,主要产出一方面是向境外院校输送学生继续求学深造,另一方面是为国内跨国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属于泛国际化人才,不具备“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化特征,无法与“一带一路”人才需求有效对接,难以填补人才缺口。

2.“一带一路”人才质量有待提高。当前,我国“一带一路”人才普遍存在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职业核心素养明显欠缺等问题。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我国现有人才培养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第一,重理论,轻实践。解决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问题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但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仍过多强调描述性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且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僵化孤立,过于侧重单学科教学,导致学生跨学科的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第二,对学生多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所欠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以英语教学为主,且多以等级考试内容为导向,以提高等级考试通过率为目标,教学内容单一,鲜少与专业知识相融合,教学方法落后,多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专业交流能力相对薄弱。此外,“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不使用英语进行工作和日常交流,但我国各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针对技工类专业学生的小语种语言能力和文化培养体系,因此很多毕业生不具备使用项目所在国语言交流的能力。第三,侧重专业教育,忽视素质培养。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类课程,但主要以传播理论知识为主,且专业课程与综合素质课程各自为政、拼盘式复合,导致学生无法将专业技能与核心素养有机融合,发挥其最大使用价值。

三、“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策略

面对“一带一路”建设对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需与时俱进,转变思路,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量”和“质”的双重飞跃。

1.优化生源结构,实现“量”的飞跃。在生源数量持续下降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打破思维定式,优化生源结构,扩大招生规模,从根本上解决生源数量不足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及中职毕业生。由于大部分学生对技能型专业未来就业环境的担忧以及对就业形势的不了解,报考的积极性不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开阔思路,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号召,面向社会进行招生,退役军人、退役运动员、下岗职工、返乡农民工等都是潜在的生源。生源的社会化不等于降低学校的招生标准,实际上与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生源不同,社会生源所具有的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更能将企业需求与个性需求加以融合,更有利于其成长为高技能人才。但需注意的是,相关行政部门要结合国内外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潜在人才需求,对各领域人才需求量做出前瞻性分析,科学统筹招生工作。

除内生途径外,高职院校还可根据“一带一路”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推进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质量的本土技术技能人才。虽然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迅猛增长,但与需求相比,规模仍有扩大的空间。对此,我国高职院校应快速启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校的合作办学项目,扩大来华留学教育规模。此外,当前“一带一路”留学生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南亚以及俄罗斯等地,而非洲、中东欧、中亚、西亚等地的来华留学生数量仍较少。因此,学校应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在这些地区重点开拓生源。未来,这些留学生不仅可以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填補人才缺口,还可在本国讲好中国故事,为加深两国相互理解、实现合作共赢贡献力量。

2.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实现“质”的飞跃。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探索,我国高职院校已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是要将原有体系彻底推翻,而是围绕“一带一路”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对其进行优化、调整,建立“一带一路”专项培养计划。

第一,以提升综合能力为核心深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应打破传统的按学科内在逻辑组织课程的模式,而是以完成生产、建设项目对人才专业知识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设置应以满足学生工作实践需要为原则,不应片面强调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应增设专业实务课程,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操作培训,实现理实一体化,体现技能型专业教育的特点。专业之间不应僵化、孤立,应打破壁垒,打通专业群内相近学科的基础课程,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在教学方面,应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对接工作过程,学习情境与职业环境、岗位情境、任务现场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的模式,改为以“工程建设情境为导向,知识传授做配合”的模式。教学不一定要在传统的教室中进行,很多专业都拥有自己的实训工作室,可在实训室进行情境教学,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职业角色。对于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如机械制造、交通土建类专业,学校也可寻求合作企业,将专业课堂开在生产车间、建筑工地的一角,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工作过程中对专业知识的需求,在学完理论后即可实践,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再回到理论学习中来讨论、解决。

此外,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下,除专业理论类课程外,还应开设专业英语类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与通识英语课程不同,它的内容重点不在于发展学生的基本听、说、读、写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而是侧重于用英语进行专业上的交流。但当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只开设了英语通识课,并没有把专业知识融入外语教学,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用英语针对生产、工作上的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因此,在专业理论模块下设立专业英语课程,培养学生未来在学术交流或就业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开设“一带一路”系列课程,提升学生多语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一带一路”区域国际化人才除具有国际化人才的共有特征外,还需通晓“一带一路”区域性知识。因此,为其增设“一带一路”系列课程至关重要。此类课程可分为“一带一路”通识类课程和国别区域类课程:“一带一路”通识类课程主要介绍“一带一路”建设内涵、实施重点、合作机制、规则标准等,旨在引导学生深入认识、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国别区域类课程可按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模块设置,每个国家模块包含语言类课程和国别区域通识类课程,如泰国模块可含泰语通识课、专业泰语、泰国历史、泰国政治、泰国法律、泰国文化等课程。掌握当地语言有利于与当地民众进行日常交流,有助于取得其信任,融入当地生活。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非英语国家,只有掌握其国家通用语才能在当地顺利开展生产建设。除语言外,“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风土人情。技术技能人才若想在当地顺利进行生产建设,与当地人交朋友,传递好中国声音,熟知当地政治经济、文化风俗和人文地理等就有着重要的意义。此模块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对未来职业的发展规划以及与“一带一路”学校和企业的合作项目等选择一到两个国家模块进行重点学习。另外,此模块的课程建设单依赖某个高职院校完成是不切实际的,有关行政部门可有效整合高校、高职院校以及科研机构一起开发此课程平台,以线上慕课形式供学生选择。与此平台配套还可在线上开发组建“生态语言互助平台”,整合留学生和本国学生资源,建立一帮一语言互助组。

第三,核心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核心素养是“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急需增强的“软实力”。在核心素养中,“中国心”是根本,其重点体现在学生的爱国情怀上。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开展的思政课程为培养学生的“中国心”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仅仅通过理论学习是不够的,各类专业课程要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中国心”育人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此外,对学生职业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要融入专业教学、实践实习的全过程。例如,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常需要用外语搜索信息、有选择性地去阅读信息以及提炼重要信息并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呈现,学生在完成这一系列任务的同时也训练了职业核心素养中所要求的信息处理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各类课程中融入核心素养育人元素并不代表课程要“去知识化”,而是要通过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等手段,挖掘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核心素养育人元素,并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第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内涵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动态发展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与中外“一带一路”企业积极展开合作,根据企业传递的人才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和标准,在企业的辅助下优化人才培养策略,提高人才培养对“一带一路”产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

此外,高职院校还应与国内外“一带一路”企业共同打造“链条式”国际化实践平台,为学生开展实践项目提供强大支撑。例如,企业可选派名师进入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创新;还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中感知“一带一路”企业文化、熟悉工作环境、增强工作适应性,为未来“零距离”上岗就业打下深厚基础。反之,高职院校也可为企业提供教学设施,培训员工;为其提供实验设备,开发新产品;也可通过此平台为企业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向企业转让科研成果、选派优秀教师为企业员工做短期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寸守栋,姚凯.基于文化主体性的“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33-39.

[2]姜大源.论高职扩招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大变局与新占位[EB/OL].(2019-05-23)[2020-07-15]. https://www.sohu.com/a/316078114_284449.

[3]林健,胡德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7-15.

[4]沈鹏熠.“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31):32-36.

[5]宋洋.“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战略契机、现存问题与创新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9(20):62-66.

[6]修南,唐智彬.基于職业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标准研发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9):23-28.

[7]杨红英,林丽.论“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校国际化人才核心素养的培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2):212-217.

[8]杨成,富海鹰,蒲黔辉.“一带一路”背景下交通土建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110-114.

[9]张兄武,谢冉.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建设工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教育探索,2016(11):96-99.

猜你喜欢

一带一路高职院校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