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探析

2020-12-14王忠昌李晓娟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校企协同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王忠昌 董 磊 李晓娟

[摘要]共建“一带一路”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企业的应有之责。基于共建“一带一路”、校企协同及国际化育人的重要使命、核心特质和目标归宿,新时代职业教育应校企协同培养具有国际化意识、国际化知识、国际化能力和国际化情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体来说,要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包含外部支持机制、校校协作机制、院校内部协调机制等;搭建结构全面、渠道通畅的协同育人平台,促进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兼顾协同育人的多方主体,实现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有机结合;开展文化建设并打造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效发展。

[关键詞]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

[作者简介]王忠昌(1985- ),男,山东沂南人,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广西  南宁  530001)董磊(1993- ),男,河南驻马店人,商丘工学院教育与现代艺术学院,助教,硕士。(河南  商丘  476006)李晓娟(1997- ),女,苗族,湖南龙山人,南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建设中职教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共同体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0KY09007,课题主持人:王忠昌)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28-08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与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参与规则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加入到共建“一带一路”中。“人才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和关键”①,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当前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但囿于职业教育与跨国企业的供给侧属性,在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和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进行校企协同国际育人,为跨国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知识、国际化能力、国际化情意及国际化意识的国际型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满足共建“一带一路”对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时代境遇

(一)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使命

职业教育是一种 “软交流”和“软合作”,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民心相通具有引领性和先导性意义,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纵横向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国与国之间要加强政策、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通有无和切实合作,沿线各国急需大量的国际化人才。职业教育要配合“一带一路”的布局要求,势必会开展新一轮的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课程设置上,优化课程体系,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坚持企业走出去与引进优秀企业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开展合作教育,进行合作教学和联合培养教师;在教学评价上,坚持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因此,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来说,为对接好“一带一路”,需要结合自身发展优势,依托已有的校企合作平台,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二)校企协同: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特质

校企协同既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职业教育核心特质的外在表现。校企协同培养可以改变以往校企“两张皮”的现象,建构真正具有共商共建共享特点的校企共同体,增强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内源性动力。深谙国际文化、精通国际规则、具备国际事务参与能力、拥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支撑。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无论是国家顶层设计还是企业具体项目的实施规划,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赞誉。企业作为推进这一倡议落地实施的主体,是连接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校企协同既是提高双方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它以资源共享、互利互赢、经济发展为目标,是一个在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协同创新的过程。学校与企业的协同从根本上来说并不是为了获得“经济GDP”的增长,而是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必要的专业化人才,这是校企协同的应然取向。

(三)国际育人: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归宿

校企协同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方式,能够准确预测“一带一路”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求。“一带一路”的涉及面颇为广泛,沿线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存在巨大差异。而要破除这种藩篱,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关键。“校企协同育人是一种多元协同的培养模式。”②育人育的是国际化人才,是指综合素质高、专业知识理论扎实、外语能力强、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宗教信仰、风土人情有一定了解,能够较为全面掌握国际法规,“具有‘专业精、外语强、懂管理、善交流的基本能力”③。它依靠学校(包括高职院校以及国内外联合的职教集团)与企业的管理经营者、科技研发人员,以及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的协同努力,有效对接跨国企业的用人需求,尽可能地弥补企业与院校之间的“鸿沟”,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二、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内涵结构

不同的人才规格标准必然会导致不同的教育设计,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不仅要强调国际化的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国际化的意识和情意。

(一)国际化意识: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素养前提

当前经济全球化思潮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跨国公司的大量输出,我国职业教育必须在保证自身传统优势地位的前提下,着重强化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能力,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化意识是人们对跨国事务的认识,是世界观的主要体现,不应该只包含某个群体之间的价值取向,还应该包含着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利益观的综合。王帆认为国际化意识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如何看世界、世界如何看中国以及中国如何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自己”④。培养国际化意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和谐中国的具体要求,主要包括国际化视野、国际化态度和国际化理想三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视野。通俗地讲就是从国际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它要求在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中要保持敏锐观察力,了解国际市场发展规律,能够为跨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决策时提供针对性建议。

二是国际化态度。就是具备开放的勇气、包容的态度。开放性是时代发展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襟、开放的行动,了解国际规则并灵活运用国际准则处理国际事务。

三是国际化理想。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应是情感和认知的整合。一方面,要立足于课程知识的学习,突出对国际化理想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注重生活中国际情感的融入,可以间接通过观看影片或阅读书籍杂志学习国外文化知识,或者直接通過国外访学和实地参观考察,目的是形成国际化理想。

(二)国际化知识: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素养基础

“知识具有认知、指导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教育的筛选、传播以及分配、积累而为实践服务,并肩负着推动实践发展的重任。”⑤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首先要培养的便是国际化知识。为使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切合跨国企业的用人需求,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国际化职业知识。职业知识是“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一切类型的知识”⑥,不仅涉及理论层面的知识,如一般的概念原理,以及聚焦于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的一些技术理论知识等;也包含支撑整个职业活动进行的、有关工作过程中的对象、内容和具体操作的过程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等。而国际化职业知识主要涉及职业教育课程内容方面的知识,它常常会依据时代的变化发展做出相应改变。这是因为课程内容知识是在工作任务的解决过程中生成的,而工作任务的完成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比如,制药、化工和汽车维修等专业会因为技术的改进而增加工作任务过程的不稳定性。

二是国际化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基础和支撑”⑦,既不是简单的实践性知识,也非纯理论性知识。它是一种以浓厚的基础知识为前提,以灵活多变的工作情境知识为核心,以熟练的工作过程为表征方式,以实现崇高职业理想为追求的知识。专业知识之所以被称为专业,主要是由其工作任务的性质所决定的。比如,医生、教师和律师之所以被称为专业性工作,是因为他们需要依据原则、概念、原理等工作任务设置来完成相应工作。国际化专业知识结构要求国际化人才达到“一精多会”,即精通外语,能够与国外企业开展相关的合作,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涉猎广泛并能够与专业知识融合。

三是国际化技术知识。技术知识来源于技术本身和技术运用的过程中,技术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广泛应用,技术知识在职业活动进行时显现。当前,技术知识存在流入和流出两种状态,且主要是应用性和试验性技术知识的流入与流出。具体来说,流入主要通过与国外大学实验室进行合作、从海外研发基地中获取、与海外研发机构创建协同共同体、收购海外科技公司等形式实现,流出则主要通过与海外电商进行合作、海外研发中心直接转移、与海外研发机构创建合作平台等形式实现。

四是国际化文化知识。国际化文化知识包含科技、人文、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知识,强调在尊重地域性文化差异的前提下,遵循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

(三)国际化能力: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素养关键

职业能力一般是由“通用”“跨专业”“专业”“就业”能力组成。具体来说,校企协同培养的国际化人才能力结构应该包括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国际化专业技术能力、国际化合作共事能力、国际化组织管理能力等。

一是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知识外显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人际交往、思想交流的重要手段,国际化人才必须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除了要具备英语表达能力,还要懂得“一带一路”沿线小语种国家的语言,并熟悉各国语言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以及背后所蕴含的价值观念等。培养国际化语言表达能力,需要注重规范性、逻辑性和艺术性。比如,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要通俗易懂、清楚明白,运用国际通用语言表达时切勿出现“一词多义”现象,应主旨明确、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在国际语言交流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语音语调,把握好节奏,提高音准率,增强言语表达的感染性等。

二是国际化专业技术能力。专业技术能力是体现专业化水平的外在表现,是一种“个体利用专业知识和技术进行生产、管理和服务的能力”⑧,也是一种自我的内驱动力,是否拥有专业技术能力决定其能否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共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要想提升竞争力,就必须培养国际化专业技术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化热潮中做出重大突破,实现并提升自我价值。国际化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搭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起点的继续教育平台,树立以创新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以创新创业服务为突破点的新思潮。

三是国际化合作共事能力。国际化合作共事能力最显著的优势就是合作,它强调合作双方共同遵守政治原则和政治方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携手共进,谋求发展。国际化合作共事能力体现在:其一,团结能力。它是合作共事的核心,强调共事双方互相信任、互帮互助,在自身所属的领域里获得最大的支持,提高效率,获得合力。其二,协商能力。它是合作共事的重要途径,强调合作双方能够随时进行沟通,听取不同的意见或建议,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办法。其三,做事能力。它是合作共事的前提,强调合作双方要学会做事,能够将团队之间的理论认知转化成行动,并严格按照理论逻辑来行动。

四是国际化组织管理能力。在校企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改变闭门造车、单兵作战的人才培养思路,汇聚各类资源,通过校企协同创新探索以服务为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培养懂得国际贸易规则的管理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复杂,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因此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熟悉国际规则和企业管理,还要具备不同文化场域下的综合组织管理能力,要能够将我国的文化理念与东道主国家的文化相融合,协调好国内外组织管理层面的各种活动。国际化组织管理能力强调以需求为导向、以重要任务为目标,建构起决策、管理、资源三个层面的组织管理框架。第一,决策层。协同创新用户和地方政府部门共同组建决策层,其中政府方面提供资源渠道、高职院校提供课题项目研究、企业提供业务方面的支持,共同制定制度规范标准,并且相互监督。第二,管理层。校企协同下设相关部门组成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共享、用户交流与沟通,主要方便组织的运行通畅,为国际化用户服务。第三,资源层。资源共享是实现国际化组织管理与合作交流的基础。校企协同建构起互通共享的资源交流机制和平台,具体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时空资源三个方面。信息资源上,要建立及时的信息流通机制,确保信息交流的时效性,保证跨国管理的实效性;人力资源上,要保证高级工程师以及专业服务人员等复合型人才的引进与输出;时空资源上,要运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保证工作时间和地点的灵活性。

(四)国际化情意: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素养动力

情意属于精神层面,从本质上来说体现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认同感,主要涉及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次。当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时,这种认同感会变得持久和强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国际化情意一方面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另一方面也包括对技术的认同。只有当个体或群体从内心实现对一个民族的认同时,才会接受其特色和了解背后蕴含的深刻内涵。“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主要是指中国与沿线国家之间民族文化的互相认同,不仅中国要理解和认同沿线各国不同的民族习俗文化等,也要促进沿线国家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尊重利益相关者的意愿,促进相关国家的互利互惠。各国对他国的认同是实现深度合作的基础,倘若各国在进行合作时都只顾自身眼前利益而损害他国长远利益,那么“一带一路”相关倡议将很难得到认同。技术认同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可跨越的一个方面,要实现国际化技术认同,必须要求企业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和职业培训能力。研究能力与企业技术进步息息相关,所研究的问题要从实践中来再到实践中去,应以实践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突破口,不断提升技术研究能力;职业培训能力主要指向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关键能力,包括口语交际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

三、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实现路径

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强调资源、信息、技术、服务等要素的有效汇集,要突破协同主体之间的限制,充分释放人才培养的活力,实现各主体间的深度合作,最终实现合作共赢。从内源性因素分析,校企协同培养是指在学校和企业两者内部形成的一种知识共享机制,各参与者依据共同理想直接沟通,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协作。从外源性角度来看,它是指各参与者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相互竞争、相互协作的活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单个主体无法整体协同获益的问题。基于此,应从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搭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促进多方协同和开展品牌文化建设四个层面做出有效应对。

(一)建机制:构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长效机制

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多方主体、多元参与、协商共建的过程。该人才培养机制包含外部支持机制、校校协作机制以及院校内部协调机制等,各个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衡,共同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其主要特征包括“政校企行社”五方联动协调,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社会市场为其提供保障。

一是外部支持机制。主要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参与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其中政府部门负责提供必要的制度性支持。外部支持机制强调要遵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人才培养制度,主要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法律法规支撑、資金支持,从而保证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顺畅进行。

二是校校协作机制。在国家统一规划指导下,为了避免重复性建设,实现精准定位、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国内知名院校和国外大学之间要在课程设置、国际化师资培养上下功夫。一方面,保证国内外院校在进行充分的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共商、共建国际化特色课程,不仅要开设针对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习俗的文化通识课,也要注意与跨国企业之间进行交流,设置符合各国企业需求的专业化课程等,还要与国外企业专家共同编写适用性教材,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实践操作能力强和国际视野广的国际化师资。既要坚持引进国外企业精英为学校专业教师传授企业实践经验,也要定期或不定期派遣专业教师进驻国外企业开展专门培训,引导专业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专业调研,参与国际项目,着眼于国际化双语教学。

三是院校内部协调机制。“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职业院校可以在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通过完善内部各方面体制机制建设,实现对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资源的协调整合。院校内部协调机制可分为自我发展机制和自我约束监督机制,前者强调竞争性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注重人力资源投入与创新;后者强调开放式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注重人才的监督与预警机制,最终目的是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

四是“协同共管”的管理运行机制。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管理机制,其中政府占主导,主要统筹协调国内外资源;学校是主体,主要为国际教师和学生培养提供主要场所;行业、企业是重要参与者,为人才培养提供实质性的建议。不同利益相关者全程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有助于全方位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协商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各方诉求。

(二)搭平台:搭建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多样平台

从共建“一带一路”的角度考察,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仍然缺乏有效的育人平台,未能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互通。平台的缺失主要会导致以下两个方面问题:第一,缺乏支持。政府协调服务职能执行不到位,企业监督评价机制相对较弱,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也缺乏第三方协调统筹的保障,这严重影响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效果。第二,缺乏持久性。共建组织和共同交流平台的缺失,以及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渠道的不通畅,导致学校和企业之间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优质资源的协同发展,阻碍了校企双方的深层次育人合作。

为了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的顺利运行,可以通过搭建“321”平台为其提供基础性保障。“3”是指政府校企合作协调部门、学校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和企业跨国公司校企合作交流中心三个平台;“2”是指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1”是指围绕满足国际化用人需求和“一带一路”经济发展要求这一中心。校企合作育人平台的创建是为实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利益为前提的。

首先,该平台是一个结构全面、渠道通畅的平台。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以跨国集团为依托,与各个国家或地区相关部门联合建立区域校企合作工作室,将分散在各个地区的中小型企业联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政府、学校与企业三个校企合作中心的沟通交流,保障信息融通,实施国际校企协同联席会议制度,经过高层次领导互访交谈、工作室组长会议等形式提高校企双方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积极性,确保交流畅通。

其次,该平台是一个保护各方利益、追求合作共赢的平台,能够最大限度促使学校、企业、学生实现自身利益。企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共建国外职业教育集团、实习实训基地,缩短学生入职适应期,降低国际化人才适应国际企业的时间成本。学校与跨国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开发以及课题研究等方面实现零距离对接,教师进驻企业进行产品研发,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再次,该平台是一个促进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平台。坚持校企双主体为中心,强调将国外企业的运营理念与当地院校教学理念相结合,共同制订符合两国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建教学管理、共建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贯彻双方制定的课程体系、教学理念,实施一体化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最后,该平台是一个倡导微型学习、促进多元提升的平台。在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中搭建微型学习平台,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微型学习平台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自定步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学习热情,促进跨越国际的零障碍、全方位学习。比如,可以通过5G技术、多媒体技术全面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网络化教学,满足学习者共同学习、线上答疑、共同进步的发展需求。

(三)多协同:促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多方协同

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目标是培养素质高、理论足、外语能力强、懂得国际规则和标准的人才,这决定了不能仅依赖于学校单一主体进行,而是需要进行内外部相结合的多元协同培养。这里的多元协同是兼顾多方主体的外部协同与内部协同的有机结合。

一是外部协同。外部协同主要是指以国际行业协会、政府、跨国企业与学校为主体的跨区域跨系统的战略协同,是基于协同创新理论视域下的多元協同,强调打破政府、社会、企业等不同主体之间的壁垒,形成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通畅网络,目的在于提高资源整合程度,实现各主体间的深度合作。第一,在培养过程上,参与专业设置,主动建立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专业结构,依据国家战略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使人才培养适应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需求,邀请国外知名企业或知名专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定期邀请国外专家为师生做本专业相关的发展趋势报告会,让师生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总之,需要深入了解企业需求,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国内外高校相互联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教学过程、课程开发,共同编制教材,改变国内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创建适应于跨国公司、企业课程的国际化人才评价模式。第二,在资源共享上,各国政府利用本国政策优势,协调财政支出,定期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为学校提供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支持。第三,在师资队伍上,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不仅具有专业实践经验,还要熟悉国际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沿线国家政策,注意在教育教学中不断渗入国际化知识。第四,在管理机制上,建立多方主体协同管理机制。在设置国内管理机构时注重制定负责人管理制度,组建协同培养工作小组,依据国际发展动态,负责多方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的日常运行。

二是内部协同。内部协同是强调国内外优质职业院校之间的协同,旨在促进相互之间的共同协作,实现资源最优和行动最优。国内院校由于专业设置机制不同,校内各个部门界限设置不清晰,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等,难以有效实施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要做到院校内部协同培养人才,必须坚持课内外协同、教学与科研协同以及国际学校之间多方联动。第一,课内外协同培养人才。强调第一课堂与国际第二课堂在培养目标上的有效衔接,拓展国内实验教学平台,与国际实践教学接轨,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分配,国内外通过网络教学同步育人。第二,教学与科研协同培养人才。国内外的职业院校可以联合建立教师专业共同体,共同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在共同的教研学术活动中提升教师的国际化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同时,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国际化科研项目,在科研项目中帮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扩大国际化视野。第三,国际学校内部之间多方联动培养人才。国内院校内部一般都是教学、课程、科研等自成体系,不同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导致信息协调不到位,缺少深度合作。因此,应构建跨部门、跨专业的多方联动培养机制,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国际处等部门共同负责的领导小组,共同解决“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四)创品牌:建设新时代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的文化品牌

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工学交替式”、澳大利亚TAFE、日本“产学合作”模式都是各国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成功案例。分析以上各国的成功范式可以得出结论,校企协同育人的重点在于确保各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能够及时得到满足。而在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过程中,开展文化建设并打造成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促进人才培养长效发展的关键。

文化交融是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将校园文化与企业多元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职业教育文化交融体系,渗透于生产、服务、科研发展的全过程。校企双方是社会文化中的不同领域,虽然其价值观念、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但也能够在协同理念指导下实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企文化可以通过国际化协同育人相互交融,职业院校可以将企业价值观念、经营理念、人际关系渗透到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学生真实体验企业的生产流程、资源管理以及效率空间。比如,可以通过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优秀企业家大讲堂、优秀校友会等平台,以及进行“厂中校”“校中厂”等实训基地建设,让学生尽快了解企业文化;可以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宣传周、行业企业知识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快速掌握企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为了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企业应主动为学生提供设备设施,帮助他们提升职业能力;还应主动向优秀院校伸出橄榄枝,在企业文化中增添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比如,可以通过建立“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发挥中华文化优势,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开发国际承认的企业文化课程,目的是将校企协同国际化人才培养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办出质量,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校企协同育人文化。这对于塑造高水平的跨国企业文化和打造优质的国际化人才队伍都具有显著意义。

[注释]

①周秀琼.“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及路径选择[J].学术论坛,2018(3):98.

②赵旖旎,买琳燕,刘科江.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8(14):46.

③陈军斌,屈展,孙燕波.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56.

④王帆.当代中国人的国际意识与国家形象塑造[J].对外传播,2009(4):8.

⑤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

⑥徐國庆.新职业主义时代职业知识的存在范式[J].职教论坛,2013(21):4.

⑦张理晖,张宏彬.《悉尼协议》视域下高职现代学徒制目标标准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1):12.

⑧张宇,钱逸秋,李文涛,等.工作坊: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18(34):32.

[参考文献]

[1]刘京辉.强化职业教育纽带 共促“一带一路”民心相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12):16-19+23.

[2]马永辉,施洋.基于校企合作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4):148-150.

[3]马丽娟.“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2):33-36.

[4]兰金林,石伟平.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J].职业技术教育,2019(31):30-35.

[5]王璐,徐国庆.从工作知识到专业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知识论基础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9(9):57-61.

[6]刘辉,张琰,赵镇,等.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科研组织管理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5(6):18-20.

[7]庞鑫培.面向区域创新体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6):73-76.

[8]唐现文,吉文林.新时期高职教育国际化:形势、对策与评价[J].教育与职业,2019(7):44-51.

猜你喜欢

校企协同职业教育一带一路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