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思考

2020-12-14黄琦屠明将

教育与职业(上) 2020年11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

黄琦 屠明将

[摘要]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存在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低估、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受限、劳动教育政策有待衔接和落实等现实问题,而社会属性鲜明、劳动价值深远,职业体系完备、供给资源充沛,教育要素相当、对接适切性强,是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优势所在。基于此,文章提出了输出型、输入型、整合型等资源供给模式,以及增强地方教育政策支持、扩大线上学习资源供给、拓展社会参与力量等实现策略,为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职业院校;中小学劳动教育;教育资源供给

[作者简介]黄琦(1969- ),女,重庆人,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高级讲师。(重庆  400026)屠明将(1987- ),男,安徽六安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重庆  400715)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一般项目“中职学校供给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立体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351)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104-04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经历了政治性、工具性、技术性、人本性的交替变迁。但是,不变的始终是劳动教育自身所蕴含着的巨大育人能量,无论是作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均担当着践行和传播社会正统价值观念、优秀民族文化以及深刻民族精神的重任。所以,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而高职院校作为中小学重要的劳动教育资源供给者,急需系統和完善的参与路径设计。

一、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现实审视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被低估

以教育评价的标准及视角来看,劳动教育难以用固有的数据或手段来衡量,这也就使得其在学校教育系统内无法具象化。加上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始终延续固有模板,难以在课程变革中实现本质性突破,其本身的价值被进一步弱化和低估。从教育逻辑上说,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多元性,劳动教育是五育融合的起始点和凝结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结构已经走向多维属性,形成以劳动为核心的认知、技能及情感培养层次,总体内容及主旨均呈现螺旋式上升发展趋势,去教材化和单一化,走向针对劳动素质系统的综合提升。

而从现代教育视角来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极为微妙。一方面,所有学校均默认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价值,始终遵循着“五育并行”的教育格局部署,并以课程的形式确定下来,尽管课程占比较轻;另一方面,劳动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始终被低估,边缘化色彩较为严重,难以获得与其他学科类别相等的观念认知和发展待遇。从现实状况来看,学校劳动教育的外在表现形式逐渐异化,以劳作课、打扫卫生等活动为主,混淆了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基本认知,也较难从根本上改变劳动教育的地位。

(二)劳动教育资源供给受限

学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流阵地,从空间设计和整体风格来看,具有极强的周密性和独立性,是各个区域极为明显的建筑标志,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于生产生活场景,学生在其中也较难以发现与劳动产生紧密联系的要素,所以说资源短缺是制约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最大桎梏。

一是场域问题。学校受制于空间和场域的压制,学校空间已经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难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的劳动场景,而深度的劳动教育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情境。二是课程体量问题。学校受制于有限的师资和教学任务的压制,使得难以在此之外深度开发劳动教育课程。三是内容时效性问题。现代劳动力需求条件在不断提升,技术和职业教育的类型和路径不断现代化,而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远远滞后于发展新形势。综合各种问题,使得目前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操性大大降低,成为制约国家中小学教育水平向上发展的重要“短板”。由此,开放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阀口,释放学校劳动教育的活力,减少社会复杂因素对学校整体环境的负向影响,那么与职业院校合作建立劳动资源供给路径是必要且可行的。

(三)劳动教育政策有待衔接和落实

2015年,《教育部  共青团中央  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基—〔2015〕4号)明确提出,中小学劳动教育对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重新明确劳动教育在教育方针中的地位。对于纵深推进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始终在努力突破瓶颈,探索更为可行的劳动教育路径,并具化为相关指导性文件。但目前存在着地方政策衔接缺失的问题,同时与一线中小学校教学实际有待进一步深度对接。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点强调高职院校等作为重要的支撑保障之一,可满足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利用职业院校专业学科优势,为中小学生提供相对安全和稳定的实习、劳动基地。

二、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优势

(一)社会属性鲜明,劳动价值深远

劳动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人类早期代际延续生存的需要,是可查究到的最早期的教育表现形态,之后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社会生产资本的积累和扩大,以及社会阶级的出现,原有的教育形态与社会发展逐渐无法匹配。所以,职业教育根源于民间实践劳作,雏形于社会细化分工,成熟于现代工业产业发展,顺应和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可以说职业教育对于劳动生产具有天然的体验性,是劳动教育演变发展的产物,具有劳动基因的传承性和生产教育的普适性。

(二)职业体系完备,供给资源充沛

劳动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首先,具有层级清晰的职业培训系统,职业院校是伴随着职业教育体系不断成熟而形成的现代学校,具有完备的师资体系和实训基地,兼具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双重需求,具有充足的实践教育资源,能够满足中小学深度开展劳动教育。其次,具有较强的实效性,职业教育源于劳动与代际发展,与社会发展步调同步,承担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是超越功利价值观念的实用理性,是以学生个体发展为基准、以实业需求为导向的综合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学习年限和周期较短,为职业教育与社会专业领域衔接和人才技术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周转期,对现代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教育要素相当,对接适切性强

职业院校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是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主要涉及场域、课程、基地(实验室)、师资等重点要素。第一,就劳动场域来说,职业院校具有丰富且专业的实训基地,同时还有企业、工厂、科研院所等合作单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学校空间受限的问题;第二,就劳动课程内容来说,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具有明显的专业技能取向,具有较高的实操性,同时具备包括目标、结构、开展方式以及类型等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中小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单薄、呈现形式单一的问题;第三,就专业师资来说,职业院校配备具有专业技能和理论的“双师型”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素养,能够为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专业的指导,还可以作为外聘教师深入到中小学劳动课堂中。总之,职业院校助力于中小学劳动教育不仅要整合优化重点要素,还应主动匹配中小学劳动教育需求,贴近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尽量少增加教育负担的前提下,做到资源供给的最优化。

三、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践模式

无论是从价值逻辑还是现实来审视,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既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更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结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主要有三种模式:

(一)“输出型”资源供给模式

“输出型”资源供给模式主要是指职业院校以直接提供相关资源的方式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能够较为集中且便捷地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内容。

第一,共享部分课程,丰富劳动教育内容。为最大程度地开发现有优质课程资源,可进一步将这些课程进行分级分類,根据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需求,提供课程的相关材料,如原始教材、课程讲解PPT、视频音频资料等。第二,提供专业教师,加强劳动教育的专业性。中小学劳动教育师资匮乏,基本是由学科教师兼任,其专业性有待加强,同时也导致劳动教育课程长期处于学校教学系统的边缘。为缓解这一矛盾,职业院校可提供专业课程师资,参与对口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实践。

(二)“输入型”资源供给模式

“输入型”资源供给模式主要是指基于职业院校场域的整合,利用职业院校的资源为不同学段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劳动实践资源,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高职院校资源,扩大中小学学生群体的受益范围。

第一,开放实训场地,拓展劳动教育场域。在有条件的地方开放部分实训基地,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切实体会劳动教育的真实情境,同时增强学生的基本职业生涯认识及规划。第二,设计主题周期活动,提供劳动体验机会。基于中小学教育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进行对接,可在相关资助政策的支持下,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实际和学习规划,利用假期进行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夏令营、冬令营、研学旅行等形式。

(三)“整合型”资源供给模式

“整合型”资源供给模式主要是指职业院校与中小学校共同合作,基于双方已有的资源进行对接、整合、创新,以实现资源供给的有效性和资源利用的最优化。这一模式最为关键的是对劳动教育资源进行重组,并以与中小学教育相匹配的方式呈现,优势在于能够持续性地为中小学劳动教育建设提供动力支持,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第一,联合开发劳动课程,增强劳动课堂活力。为进一步增强劳动教育在学校课程中的重要性,同时避免进一步增加学校课程教学的压力,职业院校可与中小学联合进行劳动课程的开发,在保证专业性和可行性的同时,兼顾不同年级学生个性成长规律和需求,形成体系化的劳动课程。第二,创设线上劳动家园,增强劳动教育的开放性。目前线上学习和教学成为中小学校常规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借助于现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线上教学平台建设日益完善,突破了时间、空间、人力、物力等各方面的限制。开创线上劳动家园,鼓励学生线上学习、观看、体验、反馈劳动课程,获得劳动学时和学分,建立系统的线上学习、线下体验的流程,便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升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劳动教育的传统认知。

四、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的实现策略

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供给具有必要性、可行性、互惠性和可操作性,以上三种模式均是基于双方教育教学实际所提出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操性,但各种模式的顺利推行还需要各项条件的充分保障。

(一)增强地方教育政策支持

《意见》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充分挖掘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等可利用资源”,为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供给提供了方针指导。但就目前来看,具体的政策方案在各个地区尚未全面落实,难以保证这一方案的全面贯彻实行。所以,地方相关政策支持是职业院校参与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础条件,主要包括制定整体规划、基本原则、主要项目、资金支持、优惠政策、项目监督与评价等,用于指导和帮助这一方案有序进行,也能够进一步为双方的合作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二)扩大线上学习资源供给

第一,需要搭建有效的线上平台,如通过线上劳动家园、线上课程等提供线上技术支持,同时利用直播等技术手段,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便于教师随时检验劳动成果,增强劳动教育和学习的时效性,实现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劳动教育之间信息的互动互通。第二,能够支持多种类型内容的分享传播,在学生体量大的现实状况下,可以大大节约空间和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课程学习的效率。

(三)拓展社会参与力量

挖掘和利用职业教育背后的社会力量,对于丰富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来说是极具价值的。职业院校可作为重要的链接中介,邀请合作企业、科研院所、工厂等向中小学校输出自身特色,通过开展工厂参观、专业讲座以及组织学生亲身锻炼等,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行合一”的意义,在劳动中获得对于劳动者、劳动价值、劳动观念、职业等更加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李彦儒,孙翠香.职业学校与中小学合作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困境与推进路径[J].职教论坛,2019(11):35-40.

[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曲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想意涵与实践要义[N].光明日报,2019-09-06(6).

[4]王道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与现实任务[J].中国成人教育,2012(16):158-160.

[5]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影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因素研究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职业院校国家安全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职业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心理效益探析
广东省规范职业院校兼职教师管理
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2009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省参赛选手获奖名单(中职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