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视野下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
2020-12-14孙莉
孙莉
[摘要]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呈现出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与新兴文化元素渗透并存、开放程度加深、社会思潮多元化的新特点。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发挥继往开来、育德振民、移风易俗等积极作用,应扩大农村招生规模,培养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农村建设者;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促进农村劳动者德技并修;加强多元主体互动,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
[关键词]思政教育;高职教育;乡村振兴;精准扶贫
[作者简介]孙莉(1981- ),女,四川泸州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四川 南充 637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四川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课题“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ZY19B11,课题主持人:孙莉)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21-0050-05
乡村振兴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与以往相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面貌已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应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基于新时期农村社会生活和乡土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高职教育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快推动思政教育“进村下乡”,助力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和新风尚,促进农村文化兴盛繁荣,树立乡风文明新气象,优化农村基层社会秩序和治理体系。
一、新时期我国农村社会生活和乡土文化呈现出新特点
(一)农民生活方式改变,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与新兴文化元素渗透并存
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农村社会原有家族体系中不同家庭或个体之间的联系弱化,大家族传承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下降,小家庭发展在农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上升,家风家训传承面临断档的危险。农村青壮年人口的外流还导致传统乡村民俗文化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特别是很多艺术性、技术性的传统民俗。
此外,大量农民进城务工,从客观上瓦解了传统乡土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同时又把众多的城市文化元素带入农村,农民群体的思想观念与城市市民趋于一致,生活观、婚恋观、生育观、子女教育观等都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
(二)农村发展支持政策和福利加码,滋生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亟待转变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导向下,精准扶贫政策在帮助一大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也使部分贫困人口滋生了“等靠要”思想。一些思想保守落后的农民并没有将获得的补助和福利转化为促进自身就业能力提升或参与致富项目的动力,反而抱着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心态接受政府的补贴和社会的捐赠。2019年1月,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反馈情况中,“扶志”一词被数次提及,“精神贫困”正成为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
(三)农村开放程度加深,社会思潮多元化,乡村治理难度加大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正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多种价值观念并行的现象。农民的价值观、道德观日益复杂化。中青年人群本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农村社会思潮的主导者,但在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忙于进城务工的现实下,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呈现出“空心化”的状态,乡村治理存在道德失序的潜在风险。
农民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以及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导致城市文化渗透日益深入。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碰撞有利于城乡文化的融合、乡村文化内容的丰富。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城市文化中的糟粕也随着城乡文化的融合来到了农村,对乡村原本较为单纯、质朴的文化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铺张攀比之风等在农村蔓延,使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受到严峻的考验。
二、思政教育“进村下乡”助力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一)继往开来,建设农村新公共文化
1.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延绵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尽管有一些落后守旧的内容,但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繁榮农村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应传承发展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对此,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辨识和提炼农村传统文化中优秀元素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标准和方法区分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以及以什么样的形式总结和提炼农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并进行宣传教育的问题。这项工作恰恰需要受过良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懂得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和方法论,并具备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能力和教育技巧的专门人才才能完成。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优势,面向农业现代化建设,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产业经营者,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树立传承农村优秀文化的理想信念,帮助农村传承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
2.加强农村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建设农村现代公共文化,要强化正确引导,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抵制有害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当前农村现代公共文化建设存在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城市不良文化侵入,二是农村现代公共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高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通过输送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现代农村公共文化的传承者和建设者,帮助乡村基层改进公共文化建设方法,更好地宣扬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贴近农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农村民众辨别和吸收城市文化中的健康、积极、向上的元素,为农村提供文化建设人才培训,提升农村文化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
(二)育德振民,以扶志带动农民脱贫
1.在农村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树立贫困群众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人对于自身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根据。在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的思想滋生、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缺乏等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没有从思想认识层面树立起脱贫的主体意识,错误地认为自己理所应当被帮助和接济。扭转贫困人口歪曲的认知和思想,帮助部分贫困人口树立主体意识,增强内生动力,需要强有力的、讲究技巧方法的思政教育工作。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围绕农村贫困人口中的思想问题,开展农村思政教育,通过思想层面的精准脱贫,能够有效扭转广大贫困人口的不良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主体意识,变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提升自我脱贫的意识和积极性。
2.在农村开展思政教育,有利于激发贫困人口战胜贫困的决心和勇氣。“志”代表心之所向,是一种积极向上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在训诫弟子的文章《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战胜贫困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扶贫不仅是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眼下的贫困现状,更要阻止贫困的代际传递,不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脱贫都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和持久的事业。贫困人口要从根本上“拔穷根,治穷病”,应树立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现脱贫致富的志向、志气,坚定战胜贫困的决心和勇气。高职教育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进村下乡”,加强先进思想的宣传,帮助广大农民群体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树立致富志向,坚定脱贫信心,多维度激发农村脱贫的内生动力。
(三)移风易俗,优化基层乡村治理
1.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强化乡村社会的道德约束力。当代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受到封建传统道德和现代道德观念的共同影响,尽管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很多观念和规范已与当今社会脱节,但仍有很多基本伦理规范具有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应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出必要的社会功能和价值。2018年初,《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要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在农村广泛开展思政教育,加强对广大农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在培训内容的选材上,应挖掘乡村传统道德中的积极部分,使之与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通过教育培训宣传,促进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掌握现代乡村治理理念,提升乡村德治水平,涵养文明乡风,让德治落地生根,优化乡村基层治理。
2.实施移风易俗行动,破除传统陈规陋习,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促进村民关系和谐。近年来,乡村文化日趋复杂和多元,在农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使得奢侈铺张、人情攀比之风兴起。这不但造成了村民财富的无谓浪费,还恶化了村民邻里关系。《意见》要求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遏制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破除传统陈规陋习,形成乡村文明新风尚不仅需要政府的规范、引导、教育和宣传,还需要高职思政工作者通过开展思政教育,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带头倡导和实践文明新风,自觉破除恶俗陋习,同时还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使村民认识到传统陈规陋习的害处,建立正确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增强现代农村生态文明意识,共建美好新家园。
三、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发挥思政教育的启思明志作用,培养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乡村振兴建设者
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教育精准扶贫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之年的新时期,高职思政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积极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培育研究,充分发挥自身所具有的启思明志作用,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树立扎根农村建设事业的志向,为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更多具有新思想、新观念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不仅是高职思政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根本之策,也是高职思政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途径。
农村大学生是乡村建设的主力军,对农村民众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新时期,高职院校扩大面向农村地区的招生规模,就是要让农村地区的优秀年轻人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学习到新时代的新思想、新观念,带动农村建设发展。围绕农村生源和有意扎根于乡村振兴事业的青年学生,高职思政工作者要制订针对性强的思政教育方案,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系列思政教育题材和内容,做好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一是要激发农村大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学成之后回归家乡、建设家乡的高尚情怀。定期组织农村大学生共同学习国家出台的各项建设农村的政策,使其了解国家建设农村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让其深刻认识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大学生应肩负起的责任和使命,树立学成本领之后帮扶家乡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意识。二是要引导和培养农村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加强农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以及农村建设各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引导农村大学生成为马克思主义精神文化的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农村新公共文化以及文明乡风的建设者,使之成为农村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政工人才。三是针对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有意扎根于乡村建设的学子,结合思政教育内容开展知行合一的乡村振兴教育。主动将乡村文化、乡村发展、国家相关政策等理论教育与思政主题的乡村田野调研、“三下乡”等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组织学生积极申报乡村振兴相关课题,并将引导教育有机融入“青马社会”“习研社”等社团的活动当中,通过组织开展相关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地认识农村、了解农村、适应农村以及扎根农村,为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的德育工作,促进农村劳动者德技并修
1.切实承担起面向农民群体的德育培训责任,加大思政教育力度。高职思政教育要有效切入乡村振兴建设,需要恰当的途径和契机,可以通过大力开展针对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的德育培训,使其发挥带头模范作用,为农村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在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其提升自身致富技能的动力。在实践操作上,面向亟待思想升级的落后、偏远的农村地区,高职院校可以抽调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针对当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德育宣讲活动,开展“树文明、讲新风”公益课堂活动。在内容题材的选取上,应以产业兴旺为重点,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创新创业意识;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为基础,增强农民群体的家园意识;以治理有效为保障,使农民群体树立规则意识;以生活富裕为目标,激发农民群体学习的内生动力;以乡村振兴为根本,提升农民群体的文化自觉性,通过一系列的德育培训,解决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难与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对口援建的乡村成立以学校常驻援建人员为纽带、以网络为平台的基层就业指导工作室,在对当地村民的就业情况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就业工作指导。
2.创新思政教育方式,以农民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先进思想文化。新型职业农民之“新”并不仅仅指农民具备新技术、新技能,更代表着农民具备新思想、新观念和新职业素养。新型职业农民除了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以外,还应具备政治认同、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等方面的政治素养,应具有奋斗精神、工匠精神、道德操守等职业素养。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德育工作,应创新教育方式。一是可以采用组织观看电影和文艺会演、政策宣讲、集中座谈、一对一交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二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农民生产中,开设集宣教、文化、娱乐、科技传播为一体的农家大讲堂,开展“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活动,通过典型工匠案例或农业生产能手一丝不苟的示范,带动广大新型职业农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推动思政教育与新农村建设、文化惠民工程的紧密融合;三是积极打造乡村振兴思政教育网络平台,发挥网络思政的大宣传和大教育作用。可以积极运用好“学习强国”等教育平台,坚持“贴近农村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工作原则,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群体的实际需要,科学设计和推送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吸引力和感召力,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造一个和谐的农村发展环境。
(三)多元主体互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促进乡村文化良性发展
1.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乡政府、村委会的联动。乡政府、村委会是乡村治理的核心主体,也是乡村文化建设的权威主体。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农村建设发展政策力度的加强,在乡政府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很多农村建立了乡村文化馆、图书馆、文娱活動中心等文化场所,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新公共文化建设。但基层政府组织毕竟缺乏思政教育和文化建设的专业人才队伍,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水平和质量还有待提高。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助力农村新公共文化建设,应加强与乡政府、村委会的联动,依靠自身的专业优势献言献策,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科学有效的建设方案和方法。
2.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与农村文化产品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的互动。任何文化产品的产生和传播,在社会中发挥影响,都需要创造者、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共同推动。农村民间艺人、民间技艺传承者、民间集体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等都是乡村文化的建设者。高职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让思政教育深入群众,应加强与乡村文化建设者的联系,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理解他们的思维思想,与他们共同创造、生产和传播好新时代的乡村文化,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乡村文化建设内涵和方向,促进农村民众形成积极向上、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描绘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美丽图景,也是新时代开展农村思政教育的重要方向。高职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以思政教育为抓手,科学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落实好社会服务职能。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时刻秉持先进文明思想的传播者角色,做好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宣传工作,发挥思政教育 “知人心、稳人心、暖人心、聚人心”的作用,为乡村振兴建设助力。
[参考文献]
[1]马宽斌,黄丽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新动能[J].成人教育,2020(2):47-51.
[2]王栋,侯秀芳,温馨.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命与着力点[J].教育与职业,2020(1):108-112.
[3]王汉定,万思敏.推进乡村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4):60-63.
[4]刘孙渊,吴秋迪,向苡心.乡村职业教育的多元参与实践样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视角审视[J].终身教育研究,2019(6):35-43.
[5]朱德全,黎兴成.中国农村职业教育研究70年:研究嬗变与范式反思[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5-19+201.
[6]孙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8(1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