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户学与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中的小学教育

2020-12-14张学强

关键词:根据地山东省山东

张学强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庄户学最初发端于山东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在1944至1946年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运动中被大力推广并对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目前,对于庄户学的研究,除了个别教育史著作有所涉及外,专门性的研究论文尚不多见①论及庄户学的主要著作:张玉玲:《山东根据地的教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论文主要有:刘欣:《庄户学:中国农村成人教育的一面光辉旗帜》,《泰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刘欣:《山东抗日根据地对冬学运动的改造与创新——以庄户学为例》,《济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王士花:《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国民教育》,《枣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特别是对于庄户学与山东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庄户学与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尚无专文探讨。庄户学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成为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样板?它的推广对山东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拟从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视角,选择庄户学为切入点,以庄户学的出现、推广和最终归宿为主线,通过分析考察庄户学与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庄户学在这场历时两年的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运动中的影响。

一、庄户学的出现: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逐步正规化背景下的实践创新

庄户学不仅是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正规化过程中贫困地区适应农村现实需要的教育实践创新,而且是整个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先声。

(一)庄户学是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渐趋正规化的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山东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在抗战烽火中起步,随着各地抗日民主政权的逐步建立和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逐步健全,干部教育、群众教育、普通教育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干部教育主要是指根据地的各级各类在职干部培训;社会教育主要面对失学的成年男女,也叫群众教育;普通教育包括中等教育和小学教育,由于战争时期的中等教育主要担负着干部教育的任务,所以小学教育就成为根据地普通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山东根据地,以少年儿童为教育对象的小学教育一开始便受到特别重视,被视为“各种文化教育的中心和基础”,列入“坚持山东抗战的中心工作之一”。①《恢复与开展山东小学教育》,《大众日报》社论,1940年4月16日。在统一的全省抗日民主政权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成立后,小学教育的领导进一步加强,根据地普遍建立抗日小学,改革小学学制,统一小学教材,建立小学课程标准体系,加强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小学教育逐步走向了正规化发展轨道。

在设学范围上,1940年12月颁布的《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规定,小学为儿童基础教育机关,凡年在八岁以上十六岁以下之儿童,不分男女,均须接受小学教育;小学以村为单位,每一村建立小学一处,(不满五十户之村庄,可合并附近数村共建一处),每乡建中心小学一处,每区建立完全小学一处。②《山东省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 6 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8页。1941年7 月,中共山东分局把发展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确定为“抗战第五年的山东十项建设运动”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开展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国民教育工作,普遍成立初小高小”。③《抗战第五年的山东十项建设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 7 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61页。在教学内容上,山东省战工会要求在要重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开设国语、政治、自然、算术及社会活动、健康美术等课程。1941年2月经山东省文教委员会讨论通过的《战时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草案》又对小学教育的总目标、学制与授课时间、作业及教学通则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定“小学修业期间定为六年,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各级均为二年。每学年分三学期,每学期定为十二周至十五周”;在授课时间上规定“初年级每周十八小时至二十小时,中年级每周二是小时至二十四小时,高年级每周二十四小时至二十八小时”④《战时小学课程标准总纲草案》,《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6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280页。。为了规范小学教学活动,1942年2 月 28 日,山东省战工会教育处发出《关于整理与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提出了“在一九四二年内走上正规化的程度”的任务,并作出了在小学学校的设学上要加以调整、充实教学内容、检定小学教员、保证小学教员的专业、彻底解决小学课本问题、彻底解决小学经费问题等十项具体指示。⑤《关于整理与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 8 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176页。还颁布了详细的抗日小学校历及《关于保证小学教师专业化办法的决定》《山东省小学教职员服务条例》《检定小学教员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条例。

通过以上政策措施,山东根据地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健康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据1943年8月20日山东省战工会主任黎玉在省临参会一届二次大会上所作的施政报告中披露,截止1942年底,山东根据地小学学校共7983所,小学教员达到14944人,学生数目达到410023人,入校小学生占根据地总人口的5.5%,胶东达到8%。⑥《山东抗日民主政权工作三年来的总结与今后施政之中心方案》,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 10 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60页。到1943年,在清河区的博兴县,“仅据陈户一带逐村调查,在 55 个村庄中,1943 年除了王集、阎庄、周庄炮楼村是两面学校外,共办抗日小学 50 处(有两个小村,学生到外村上学),在校学生达 1190 人。”⑦黄悦新:《抗日战争时期的博兴教育》,《渤海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 3 辑,第61页。在庄户学的诞生地滨海区,仅日照、莒南、莒中、临东、临沭、赣榆6个县就有高小33处,初小143处,比1942年又增加了52处。⑧张玉玲:《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第42页。到1943 年夏,山东抗日根据地各战略区初步实施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小学普遍设立,学校数目超过了战前,学生入学率普遍提高,部分地实行了免费教育;改革了学制,小学学制由过去各地不同的三一制、二二二制,逐步规范为四二制的六年制,即四年初小、二年高小;统一改编了教材,以抗战教育和生产教育为主要内容;检定培训了小学教员,保障了小学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规范了教育经费,提高了小学教员的待遇。

总之,小学教育正向着正规化方向努力发展,而这正是作为小学教育教学组织新形式的庄户学出现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

(二)庄户学是战时环境下为适应教育与农村生产相结合的现实需要而出现一种小学教学组织的新形式

庄户学出现在1943年11月,时值抗日战争艰难岁月,群众的抗日、生产任务极为繁重,生产生活非常困难。在特别贫困的农村地区,根据地的儿童往往也被作为家庭的重要劳动力使用,特别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他们要帮助家庭从事割草、放牛、拾粪、编筐等劳动而没有时间上学。许多家庭也不愿让儿童入学,“农民们把上学认为是一种负担,大儿童换小儿童,儿童多的家庭也只去一两个儿童,上学如同出伕出差一样,学校里扩生招生成为困难的大问题”①《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教育组总结报告(草案)》,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3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页。。庄户学作为一种兼顾儿童参加家庭生产劳动和文化学习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当时刚刚年满18岁的滨海中学师范部毕业的学生张建华被分配到莒南县洙边区莲子坡担任小学教师。莲子坡是一个仅有300个人口的小村庄,土地贫瘠,群众生活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张建华发现绝大多数贫困家庭的孩子都不能正常到校上课,一个班级二十七八个学生往往只能到三五个人,教学工作难以进行。张建华便决定逐个走访调查原因,最后发现他们有的割草,有的拾柴,有的放牛放羊,有的在家带小弟弟小妹妹玩。在入户动员儿童上学时,家长也不愿意让孩子上学而耽误了家里的农活。面对这种情形,张建华左思右想,最后决定转变教学方式。他便尝试着走进儿童中间,一边帮他们干活,一边教他们识字。比如大家在拾柴时,张建华就让孩子们把篮子摆成一排,在地上写上“十八个篮子看齐”七个字让大家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经过多次摸索和实验,张建华把这种生产劳动和文化学习结合的方法进一步完善,根据儿童们从事的不同类型的“庄户活”把他们编成“拾柴组”“割草组”“放牛组”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天气好的时候就在田间地头巡回指导孩子们学习,阴天下雨时就把孩子们集中到教室学习。由于这种教学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不需要固定教学的时间和地点,又不耽误农活,很切合学生家庭生产生活实际,于是受到群众欢迎。这种不耽误“庄户活”、适宜“庄户人家”孩子学习文化的教学方式就是最初的庄户学。后来,张建华和其他几位老师又用同样的方式在学校里办起了青年班、妇女班、民兵班等成人文化学习班,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是根据群众实际情况灵活确定。群众高兴地说,这种学校“干活又学习,很合咱庄户人的心意,像个庄户学堂”。②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内部印刷, 1986 年,第 6 辑,第 274页。这样,庄户学就从最初的专门针对儿童的小学教学组织形式演变为农村男女老少各个群体接受文化教育的新形式。

1944年初,滨海专署以洙边区东部的石门涧为中心,成立了滨海文教实验区,专门研究教育如何按照群众需要办学、如何与生产劳动结合。1944年4月21日,《大众日报》发表《莲子坡的庄户学老百姓人人拥护》的文章,向全省介绍了莲子坡庄户学的创办经验。1944年暑假期间,山东省时行政委员会教育处决定把滨海文教实验区改为山东省文教实验区。不久,庄户学的经验在1944年11月开始的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运动中被大力推广。

二、庄户学的推广: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样板

在山东根据地开始总结和宣传庄户学经验之际,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根据地实行教育改革的要求,山东根据地开始酝酿教育改革。作为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实践创新成果的庄户学因契合中央教育改革的精神被确定为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样板全面推广,并对山东根据地的群众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庄户学契合中央和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精神

1944年4月7日和5月27日,《解放日报》先后发表了《根据地普通教育的改革问题》和《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两篇社论,对全国抗日根据地普通教育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原则方针。概括来说主要是认为现有的根据地的国民教育不适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需要,不适合农村社会的需要,不适合战时需要,必须进行改革;提出了改革需要遵循的“四重于”的原则方针即“干部教育应该重于群众教育”“在干部教育中,现任干部的提高应重于未来干部的培养”“在群众教育中,成人教育也应该重于儿童教育”“无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战争与生产所直接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应该重于其他的所谓一般文化教育。”①《论普通教育中的学制与课程》,《解放日报》1944年5月27日。1944年8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召开第二次全省行政会议,初步讨论了教育改革问题,按照重点发展干部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思路,提出了教育改革总体方案。11月17日,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在全省第二次行政会议上作了《彻底实行教育改革,开展大规模群众文化教育运动》的报告,正式揭开了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序幕。

依据中央的教育改革精神,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教育组在总结报告中结合山东教育实际,重申了改革必须遵循的“四重于”原则,深刻检讨了山东根据地教育存在的问题,认为在教学方式上,过去“受到了旧型教育思想的束缚”,把学校教育看成是教育的最高形式,把学校教育看得过重,使教育不能与群众生活结合;过去“总想把现在的教育办成像战前那样形式的教育、都市内那样形式的教育,校舍、课堂、课程、学生、教师等一切要求根据过去的标准”。在教学内容方面,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不结合”“不能与根据地一切斗争与建设的实际需要相一致”②《山东省第二次行政会议教育组总结报告(草案)》,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3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37-239页。。全省第二次行政会议高度赞扬了滨海区莒南县莲子坡庄户学创办人张建华,号召全省学习他面向实际、面向群众、为群众服务的路线,高度评价了庄户学,认为“首先它真正是为人民服务的,它与群众生产结合,它领导学生学习开荒生产,它领导人民翻身,领导人民反对迷信,领导人民反扫荡,它初步做到了动员群众去服务战争,加强生产,并创造新生活,而且灵活的适应了落后农村的环境,同时给以提高。因此尽管它还有不少缺点,但它的方针是正确的,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到处采用(当然是采用它的精神)传播是必须的。”会议明确指出“莲子坡庄户学的方向应成为群众教育的方向”,“今后一切的学校还都得向庄户学的办法学习”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58页。。

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进一步强调,教育改革要重点发展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更好地为战争和生产服务,并提出了教育改革的具体措施:一是取消普通中学,发展干部教育。转变中学的性质、组织形式和学生成分,以训练在职干部为主。第二就是取消正规小学,把以儿童为主的小学转变为以成人为主的村学,各地村学都以庄户学为样板,以庄户学为发展方向,让全村男女老少都来接受文化教育。

这说明,庄户学与群众结合、与抗战结合、与生产结合的特点和优点完全契合中央和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精神,因此在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的实践中被赋予了更为重要的使命,庄户学由最初的组织儿童教学的新形式变身为发展农村群众教育的新方向、新形式、新方法。

(二)山东根据地在教育改革中大力推广庄户学

在全省行政工作会议上,张建华向全省汇报了创办庄户学的经过,并被授予“山东省教育英雄”称号。庄户学的经验开始在整个山东根据地推广。

在这次全省行政工作会议召开决定推行教育改革之时,正值山东根据地一年一度的冬学开始之际(从1940年起,山东根据地组织农村群众利用冬闲时间开展群众文化教育,时间一般从11月初到次年2月底),于是,大办庄户学成为1944年各地冬学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全省各地纷纷组织参观团到莒南莲子坡参观学习,回去后就按照莲子坡的经验创办庄户学。莲子坡庄户学成为各地教育改革中发展群众教育的样板。

负责推广庄户学的基层教育组织是村学。山东省行政委员会规定每个行政村都要设立一处村学,由村文教委员会负责管理。村学按照庄户学的办法,将群众按性别、年龄等编成儿童班、青年班、妇女班、民兵班等不同班级,为贯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原则,儿童班缩短了学习时间,改为早班、午班、间日班等形式,成人学习时间根据不同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要求结合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结合抗战中心工作。在教学方法上打破先生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用提出问题、民主讨论、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进行教学,另外还有识字班、读报组、通讯组、干部学习队、黑板报、集市宣传等多种方式。

莒南县沟头区金沟官庄的庄户学办得最为典型。金沟官庄有 173 户人家,784 人。庄户学开办以后,全村变成了一所大学校。每当黎明到来,号角一响,全村青年男女即起来跑步,接着分甲乙丙丁四个班上课。干部在村办公处学习,内容是学写通知、写介绍信、记帐等;农民班每周上一次政治课,自愿识字者,由小先生来教;中年妇女五天上一次政治课,读报,传达任务,讲时事和卫生知识,如果愿识字,由识字班的姑娘教;老年妇女班五天上一次政治课,不学文化。政治课全由村里干部上。他们还搞起了“文化街”,墙上门上都写满了粉笔字,全庄有五块黑板和两块问答栏,定时出稿。学堂里有三个青年学习室和两个妇女纺纱学习室,另外还设有村团部和民兵学习室,村剧团就在民兵学习室活动。沿街许多房门口都挂有识字牌,文化学习的气氛非常浓厚。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 1 辑,山东内部印刷,1985 年,第 298页。在“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原则之下,儿童的小学教育已经完全被淹没于轰轰烈烈的群众教育的氛围之中。

1945年上半年,庄户学逐步遍及山东根据地的各个村庄。

(三)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中推广庄户学的主要成效

1.推广庄户学使广大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和新教育观念。

庄户学在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实践中始终贯彻着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和理念,对根据地的广大文教干部来说本身就是一次生动的思想教育。黎玉在山东省第二次教育会议上谈到对一年来教育改革运动的认识时,高度肯定推行庄户学给干部带来的思想认识上的变化。他说,“这个变化表现在教育工作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成为主要的潮流”“在教育方法上采取了群众路线,抛弃了旧型正规化,在教育形式上发展了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②《目前山东教育工作的基本问题》,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47页。关于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处长杨希文指出,“为谁办教育的问题,这是新教育与旧教育应严格区别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提出了新教育应为人民大众服务,尤其在乡村说要为农民服务……两年来这个思想在领导上是明确树立了起来”,“发动群众自己办、自己教、教自己,打破了只有少数教育专家能办学只有某些知识分子能教学的旧思想”,“我们强调战争生产的实际教育,强调结合中心工作,服务于现实斗争,打破旧型正规化的束缚,发挥新教育的创造,这一思想确已变成了实际行动并创造出很多的方法”。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66页。在讲到新的教育方法时,杨希文列举了在文化教育上应用路条、通讯、变工组账本的学习,生产常识如纺织、种棉、除虫、改造鸡窝等的研究,见物识字的方法,在学习组织上按照年龄、性别、季节编组和集体与分散结合、自学小组与集体大课结合的方法,在学习制度上中学正规与不正规的结合,小学全日、半日、早学、午学、晚学的结合等等做法,实际上这些都是庄户学结合实际、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方法。领导上和干部思想上的变化,更与推广庄户学密切相关。

2.推广庄户学增加了群众教育的吸引力,带动了群众教育大发展。

庄户学经验的推广,极大提高了群众教育的吸引力,带来了“四四年冬学运动的新气象”,冬学学员数量成倍增长。据鲁中四个专署区统计,1943年参加冬学的人数为八万四千人,1944年参加冬学的人数达到了四十五万八千多人,扩大了五倍。鲁中出现了很多“五全”冬学,即工农青妇和民兵都上了冬学。①《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第162页,159页,162页。滨海区莒南县全县二十五万人,入学的就有十四万,有的村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参加了冬学。据胶东教育处统计,全区冬学 9968 处,学员 626300 余人。②张玉玲:《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年,第 51 页。从“打架吵嘴”到拥政参军的教育都集中到冬学里,冬学成为群众集体学习和生活的好形式,成了村中的议事处。

1945年初教育改革决议正式下达后,四五年比四四年大步发展。以鲁中为例,识字班增一〇〇四处,学员增加一七八一二人,夜校增一一四五处,学员增三一二四一人,变工学习组增二九二五组,组员增二〇七一〇人。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第162页,159页,162页。

3.推广庄户学提升了群众教育效果,提高了群众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

庄户学强调教育与群众生产生活和战争实际相结合。在文化学习上,群众需要啥就学啥。群众需要记账写便条、认钱票、打算盘、丈量土地……就先编这样的教材。村干部要和工作需要结合,就学‘全村花名册’、县、区、乡、村名称及减租减息、雇工增资、拥军拥政、反奸除霸等政治词语。青年男女爱唱歌就先从歌曲教起,冬季有些农民做小生意就结合行业学识字。在对群众开展文化教育的同时,又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如谁养活谁的翻身教育,反蒋敌伪合流、反内战、支援前线的时事教育、生产发家的教育、反迷信和讲卫生教育、家庭民主、婚姻自由教育等。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极大激发了群众学习兴趣,提高了群众学习效果。以滨海区莒南县金沟官庄为例,教育改革前全村只有十一个人上过私塾,仅有一人能写算。教育改革开始两年后,村里识字二千以上者有二十三人,一千字至二千的三十七人,五百字至一千的二十八人,三百字至五百的五十一人。能写通讯稿的六十三人,会写路条的一百零八人,能看懂《滨海农村》大部分的四十三人。庄户学让无数没有机会接受过文化教育的农民实现了文化翻身,从“睁眼瞎”变成了文化人,能够能够拿起书本学习生产技术,拿起笔杆子写信记账,能够明白抗战道理、理解共产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施政方针,有了参政议政的能力。

4.推广庄户学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群众教员

各地在冬学期间按照庄户学的方式组织教学,需要大量的的庄户学教员。在教育改革中,各地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力,以能者为师,“明一理、会一技的都可教人,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观”,很多不识字的村干和群众团体领导当上了教员。很多地方通过群众团体自行推选教员,每一个县推选出的教员都多达两千人。成为教员后在教中学,学中教,很多教员表示“在教育群众中也教育了自己”,不仅自身文化程度提高了,思想觉悟也得到了提高。如沂临葛沟教员陆廷启带领二十一人参军,河阳的一个教员带了五个人参军,沂北的一个教员带领三十多人参军。④《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第162页,159页,162页。除了原有的专职教员外,一大批不脱离生产的村学教员和小先生成为群众教育的师资力量。鲁中1944年12月村学教员有三四九五人,小先生有二四五六人。⑤《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9页,第162页,159页,162页。胶东区50多万儿童团员中,有35600人担任小先生。⑥曲志敏:《山东老解放区的小先生运动》,《山东教育史志资料》,1987年,第61页。

三、庄户学的归宿:庄户学对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冲击与小学教育的整理和发展

庄户学的推广,在推动山东根据地群众教育的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学教育的模式,挤占了儿童教育的资源,降低了儿童教育的效果;1945年上半年以后,山东根据地开始调整教育改革政策,逐步纠正推行庄户学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向,在吸收庄户学优点和精神的前提下整理和发展小学教育,使一度受到冲击的“旧型正规化”小学教育走上了“新型正规化”发展道路。

(一)推广庄户学对小学教育的冲击

在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中,最主要的一条措施就是把最初在儿童教育、小学教育中创造的庄户学推广到整个农村的男女老少群体、工农青妇团体之中。这种做法在推动群众教育运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儿童教育受到很大削弱,大量小学停办,大量小学教师把主要工作和精力转移到成人教育,大量小学教育设施转向成人教育,给山东根据地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小学教育带来严重损失。

1.对小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影响。

在推广庄户学的过程中,各地均存在把庄户学的教学组织形式简单化、绝对化,取消小学包括初小和高小的教学形式、教学场所和教学设施的错误做法。滨海专署率先在莒南县、临沭县推广庄户学经验,把原来的小学全部取消,一律改办庄户学,把本来有条件上全日班的儿童也改为半日班、午班,把学生从原来的学堂、学屋、教室拉到田间地头山坡上上课。1944年底,莒南县先下命令,要求全县小学一律转变为庄户学,提出“小学转垮了在所不惜”; “临沭提出在年前转变三分之二,沭水、海陵普遍把小学取消”;“莒北认为小学是个累赘,一律取消,连模小也取消了”。①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滨海区 1940 年至 1945 年群众教育工作总结》,《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 3 辑,第139页。这就把小学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改成了庄户学。当时认为庄户学就是没有固定的上课地点,不要教室,不要课堂,不用桌子板凳,没有课程表,也不要整日上课等。1945年6月,《大众日报》发表社论指出,在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中,“有的县还没有明白庄户学的实质是什么,就下令小学一律改为庄户学”“反对一切正规化”;②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山东省志 教育志》,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91页。山东省行政委员会教育处杨希文也谈到,“大家把庄户学形象化了,各地曾组织参观团到莲子坡参观庄户学,但带回去的多是一些具体形象,而不能掌握其精神,于是很多不问当地情况如何,都在照莲子坡的样子去创造庄户学。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页,第162页。

滨海区推广庄户学之后,山东根据地的许多地方相继出现了领导下令限期一律转变为庄户学的情况,要求冲破学校办学的旧形式,将群众分成不同的小组学习,要求教师到变工组去教学。1945年上半年,鲁中区、滨海区在教育改革中推广庄户学力度最大,对儿童教育影响最大。根据统计,鲁中区“在四五年一月小学三二二〇处,儿童识字班九九五处,到了六月时,小学就减少了一二四五处,为一九七五处,识字班却增加二零四处,为一一九九处。另外还增加了四一七处庄户学形式的识字班。”④《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1页,第162页。也就是说,短短半年时间,鲁中区就取消了1245处小学。取消了正规化的小学后,原来的小学生按照庄户学的教学形式改成儿童识字班,并普遍缩短了儿童的学习时间,改为早班、午班、间日班等形式,一般每天只学习两个小时。

以上谈到的小学是指初级小学即初小的情形,对于高小(小学四年级、五年级),则是全部取消。当时的高小是为农村培养知识分子干部的学校,带有半干部教育性质,农村的会计、文书、小先生大都需要有高小学习的经历。为培训在职干部及农村青年知识分子,1945 年初,渤海区的广、博、垦等地提出取消高小,改办庄户学,博兴两所高小被“迅速坚决”地取消。“以致当时有些高小学生无处安插,群众埋怨。转变性质的学校,教职员也感到不知如何是好,教育行政干部也觉得无大信心。”⑤《渤海区的教育工作》,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 3 辑,第75页。此后,鲁中、滨海、鲁南地区也全部取消高小,学生大部作为教员参加了群众教育工作。在胶东,由于小学太多,当地抗日民主政府的领导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措施,小学受到的影响不大。

2. 对小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的影响。

在教育改革中,庄户学被视为根据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标杆,把过去形成的有关小学教育的学制、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等视为“旧型正规化”的产物,把反对教育“旧型正规化”的原则从形式上扩大到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发展到反对“一切正规化”,不仅要求取消小学,改办庄户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与抗战实际、与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相结合,不再使用原来的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体系,而是改为根据形势和实际需要,以抗战教育、政治教育以及生产生活常识为主。

具体说来,在教学内容上,对于儿童的文化学习,“凡是比较正规长远打算的就都取消掉;小学教员碰到什么字就教什么,今天不知明天讲啥,把文化与政治结合,只限于字句口号的结合”。对学生的生产教育,在改办庄户学后就是每天抽出一定时间组织儿童拾草、割芦苇、拾粪,结果是“这样搞了几天,许多小孩子咧嘴,许多小孩子发懒,家长们也都担心,不同意,群众们也乱讲,于是小孩子们逐渐减少了,学校感到很大的困难。”在教学方法上,要求打破先生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模式,用提出问题、民主讨论、群众教育群众的方法进行教学。“没有系统的要求;教学方法如复习、填字、应用等也不用了,以致识几百个字也不会应用”。①《在民主运动中继续贯彻教育大改革的方针》,山东老解放区教育史编写组,《山东老解放区教育资料汇编》第1 辑,第115-117页。

总之,对于儿童的教学内容是根据变动不居的实际情形而定,可谓随心所欲,完全“游击化”了;教学方法没有了可操作的要求和标准,完全非“正规化”了。

3.对小学教师的影响。

随着取消小学改办庄户学,小学教师也被分配到各类群众学习小组充当群众教员,并对这些群众教员提出了更高的政治要求,而由于战争环境的影响,他们往往被安排参加减租生产、战争动员等群众工作的任务,教学业务退居次要地位。据统计,“鲁中在四四年十二月有教员一八九七人,到四五年九月成了一六八二人,减少了二一五个脱离生产的教员。”很多县对教员进行政治审查,强调阶级成分,“出现了排斥歧视知识分子和清洗小学教师的现象(有的县竟集中教员进行审查,大批清洗),一时是相当严重的。”留在岗位上的教员,“也加深了对他们的轻视和冷淡的待遇,有的单纯使用和雇佣观点,以致使他们相当普遍地苦闷,不安心工作,甚至不工作混日子。”许多地方忽视儿童教育,忽视文化教育,要求“教员做群众工作,帮助中心工作,反对孤立主义,一般是比较忽视教员的教学工作的,教员往往成了机动干部,打杂,文化教育轻松。儿童上学识字和一些自学分子的识字要求是没有引起重视的。”②《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2页,第148页。

推行庄户学是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既定的方向和要求,而在推广庄户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向是多方面的,对山东根据地的教育特别是对儿童教育、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1946年7月,山东省行政委员会主任黎玉在谈到对一年来教育改革运动的基本认识时坦诚,“至于谈到偏向,那就是在某些地方减弱了儿童教育,比方有的儿童能上整日班,而给他上半日班,能上半日班的,而我们又偏偏搞成识字组。”究其根源,就是“由于我们对教育改革没有经验,思想上没有真正搞通,因之产生了急性病,把庄户学看成唯一的形式”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2页,第148页。。

(二)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政策的调整与小学教育的新型正规化

为促进山东根据地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纠正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1945年 7 月,中共山东党政领导决定“重新研究新方针,订出具体方案,介绍典型模范,从教育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要和自觉出发,掌握‘贯彻方针,照顾实际,决定步骤’的原则”,一方面普遍推广庄户学和妇女识字班,另一方面有条件的地方成立中心小学,儿童教育不论正规的小学和不正规的识字班,学习时间都适当延长,并重新订立学制,确定课程,编印课本。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可以设立高小,以培养区村所需的会计、文书、小先生及干部技术人才,成为半干部性质学校,同时与短期训练班有所区别。这样,小学教育既顾及教育百年大计要求,又适合根据地建设的现实需要。“经过半年的摸索,好的经验渐渐介绍出来,小学改革的范例渐多,儿童教育垮台的现象渐被纠正。”①《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第163页,第165页。这对小学教育重新走向正规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945年秋到冬学运动期间,山东根据地继续调整教育改革政策,在老解放区,无论是干部教育还是群众教育,都在“贯彻方针,纠正偏向”的精神下进行着。……在干部学校上,更进一步的与实际工作的需要,与干部的需要相结合,从单纯整风逐渐增加业务及文化教育的比重。在群众教育上,冬运一面结合政治任务,广泛的进行反蒋敌伪合流、反变天思想和支援前线的教育,一面也掌握群众文化学习的需要求,加强了文化教育。……全日、半日的小学,也开始发展。②《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第163页,第165页。

1946年初到1946七八月间,山东省政府号召各地认真总结教育改革经验教训,为全省教育会议做准备,以改进领导,“继续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思想方针发扬充实,贯彻到各项教育工作中去”,提出“为适应长期建设的需要,对老解放区则提出在冬运的基础上巩固提高成人教育并整理和发展小学;对新解放区提出在团结的基础上来整理改造中小学校”的任务,在教育内容上,提出“加强文化教育,做长期打算”的方针。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3页,第163页,第165页。这就把整理发展新老解放区的小学教育正式提上日程。如在1946年2月颁布的山东省政府关于整理和发展小学的指示中提出,“几年来由于减租与生产运动的发展,广大群众都翻了身,生活也改善了,儿童的学习要求更加提高了,学习时间也增多了,同时和平建设阶段也已经开始,我们的教育建设也应作长期打算。因此,在继续贯彻成人教育重于儿童教育的方针下,有计划的整理与发展建设比较正规的小学,今后必须被重视起来”。“老地区由于在过去一年的教育改革的偏向中,小学大部被取消了,今后应在冬学儿童班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和引导,根据群众的需要和自愿,逐步发展建立起半日以致全日班的比较正规的新型小学来”,“在老解放区原有的小学和在新解放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小学,应通过群众路线,逐步加以改造成能为群众服务并为群众所欢迎的新型小学。新解放区尚未建立小学的村庄,亦应在群众运动的基础上把小学普遍建立起来”。④《山东省政府关于整理和发展小学的指示》,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6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0页。不久,山东省教育厅在对整理发展小学的几点意见中详细提出了整理小学的原则、学制、课程、校舍、教材、办学主体、小学教师要求与待遇等具体意见,如规定“小学的建立,一般以自然村为单位,一村设立一处小学。如村庄小学生少,群众自愿二村以上合办者亦可合办,原来合办的现在学生多了,群众自愿分设者亦可分设。将来发展,要求达到在平原地区一般村庄都有小学,山区较大村庄都有小学,中心小学区划一般与联防区或乡一致,高校则各县根据自身情况规定。在胶东一般可要求每区有一所高小,其他地区则就条件较好之区现行举办,但至少每县必须先办一处至三处”等等。⑤《山东省教育厅对小学的几点意见》,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6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02页。

这一时期是纠正山东根据地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把庄户学简单化偏差的最有成效的时期,也是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重新走上正规化发展轨道的最关键时期。至1946年6月,山东根据地高小1413处,初小28879处,合计30292处,学生175万余人,小学教师44000余人。⑥《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当前教育工作纲要》,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6页。

1946年9月,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当前教育工作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整理和发展儿童教育”,“以班级教学为主要形式,但须照顾其家庭生活、劳动性质划分小组,为班级编制之细胞,起复习及保证学习之作用”,“小学系儿童各种学习形式之统称,包括全日、半日、早学、午学、识字班、识字组等,并得允许各种组织形式单独存在”,“又可随群众觉悟及季节关系而相互变化”。“但一般在儿童教育中,全日与半日小学仍是较高较正规形式,其他形式应向此推进。凡能成立全日与半日小学者应尽量成立之。其不能入全日班或半日班学习之儿童,亦应以识字班、识字组等形式,尽可能组织其学习,务使绝大部分儿童得到适当之学习机会。”并对学制、课程都有具体规定。“老解放区儿童教育须逐步整理提高,新解放区现有小学须加改进,同向新型小学方向迈进。所谓新型小学之主要标帜是:教育内容、形式为群众所需要与喜爱,教学上能与实际结合,学用一致,管理上实行民主自治,学生热心家庭及学校所组织的生产并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服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得能适应群众生活灵活变化,班级教学与小组活动结合等”。①《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当前教育工作纲要》,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1页。

这说明,山东根据地已经将恢复发展儿童的正规化学校教育放在首要的位置,并力图向“新型小学方向迈进”。这个“新型小学”就是在注重吸收庄户学办学精髓的前提下对小学教育“旧型正规化”的更高层次的创新,庄户学已经开始融汇于新型小学教育发展之中。

另外,在小学教员的培训和使用上也逐渐走上正轨,一是加强了对教师的培训,在新解放区,“举办小学教员训练班,团结争取新解放区原有小学教师及知识分子参加教育工作。总计全省达二万余人……逐步恢复新解放区城乡小学,并进行初步的改革”②《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第163页。。二是提高教员政治地位,使教员得以参加区里的会议,有的县集中教员作一段群众工作,又逐渐安置在各村在新的群众基础上办教育。临沭岌山区的区长主动团结教员,胶东提出了创模运动等等。③《论山东教育改革运动》,山东省档案馆、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合编:《山东革命历史档案资料选编》第17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64页,第163页。

通过这些政策的调整,山东根据地逐步纠正了教育改革中取消小学改办庄户学、将庄户学简单化推广的偏向,使小学教育得到了恢复,并在注重正规化发展的同时,又注意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安排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小学教育的新型正规化代替了“旧型正规化”,逐步实现了山东根据地小学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再创新,而此时的庄户学也在小学教育的新型正规化建设中找到了最后的归宿。

猜你喜欢

根据地山东省山东
山东图片库
聚焦乡村振兴的“山东作为”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逆势上扬的山东,再出发
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蹬伞》
窗台上的妈妈
The improvement of camp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nde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山东省即墨市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印钞之路”
西北烽火: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