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德宗贞元二年十一月辛丑盐州失守之背景分析

2020-12-14侯凤章

关键词:德宗唐德宗节度使

侯凤章

(宁夏盐池县长城学会,宁夏 盐池 751700)

《资治通鉴》卷二百三十二记载,贞元二年(786年)十一月“辛丑,吐蕃寇盐州,对刺史杜彦光曰:‘我欲得城,听尔率人去’。彦光悉率人奔鄜州。吐蕃入据之”。胡三省在此条下注:“《考异》曰:‘邠志曰:十二月三日,吐蕃围盐州,刺史杜彦光请委城以其众去;吐蕃许之,分军窃据’。今据《实录》在此月”[1]。胡三省在此考证了一下吐蕃窃据盐州的时间,《考异》说邠志记载的是十二月三日,《实录》记载的是十一月辛丑(十五日),他认为《实录》记载准确。不管时间是十二月三日或十一月十五日,事件的发生过程都是同样的,即吐蕃人不费一箭一镞就占领了盐州,杜彦光不出一兵一马抵抗就放弃了盐州。这个事件在史书中的记载也是一笔带过,似乎盐州失守在唐朝的历史上不算什么大事。其实盐州失守不久夏州和麟州也相继被吐蕃人轻而易举地占领了。更重要的是这三州失守又引发出唐朝历史上的另一个事件,即平凉劫盟。平凉劫盟是吐蕃尚结赞一手导演的使唐朝廷蒙受耻辱的历史事件,所以平凉劫盟就不是小事件了。

平凉劫盟前,吐蕃尚结赞意欲除掉马燧、李晟、浑瑊三位唐朝大将,其采用的手段一是拉拢,二是离间,三是劫持。拉拢手段瞄准的是马燧,离间手段针对的是李晟,劫持手段对准的是浑瑊。结果遣使卑辞求和于马燧,马燧信以为真,被拉拢成功了。离间李晟是以吐蕃二万军直抵凤翔城下,不行抢掠而是高喊“李令公召我来,何不以牛酒犒劳?”李令公即李晟,吐蕃给唐朝廷制造假象,说李晟已经和他们通好了,结果唐德宗就削去李晟的兵权。劫持浑瑊是想以平凉会盟来实现,当尚结赞以假求和骗取唐德宗相信后,浑瑊到了平凉,入幕更换礼服,吐蕃擂鼓三声,伏兵蜂拥而上,浑瑊从幕后逃出,夺马而逃。吐蕃劫持浑瑊没有成功,但自副使崔汉衡以下的唐朝使者,全都陷入吐蕃人手中。唐军战死五百人,被俘一千余[2]。

平凉劫盟让唐朝廷蒙受耻辱,所以盐州失守就不是小事件了。盐池失守,吐蕃为什么占领得那么轻松,刺史杜彦光为什么就毫无抵抗地放弃了,这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这些原因只能从事件发生的背景中看出。

一 藩镇内乱涣散人心

盐州失守发生在贞元二年(786 年)十一月,其时唐朝廷刚刚经历了奉天之难和泾原兵变的内乱。这两次内乱都是由藩镇节度使制造的。内乱长达6年时间,朝廷和地方都遭受了极大损失,政治、经济蒙受了重大打击。

奉天之难发生的时间,如果以起因时间算应该是建中二年(781 年),如果以唐德宗出走奉天(今陕西乾县)时间算应该是建中四年(783 年)。唐德宗出逃奉天,确实是天下大乱。战火从河北蔓延开来的,起因是建中二年(781 年)正月,河北成德镇(驻守恒州,今河北正定)节度使李宝臣病死,他的儿子李惟岳上表请求继承父位。德宗拒绝了这一要求。于是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山南节度使梁崇义与李惟岳相互勾结,准备以武力抗拒朝廷。

泾原兵变发生时间是建中四年(783 年)十月,起因是唐德宗建中二年(781 年)六月,李希烈在打败了反叛的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解除了襄阳之围后,就想拥兵割据其地。但唐德宗却委任李承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坐镇襄阳,李希烈不能据有襄阳,心怀不满,于建中三年(782 年)委派使者串联河北三镇的朱滔和田悦,联军反叛。朱滔、李纳、王武俊、田悦、李希烈五贼,凶焰燃烧半个天下。

建中四年(783 年)八月,叛唐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兵三万,围攻河南襄城,九月,唐德宗诏令泾原节度使等各道兵马援救襄城,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当时天寒地冻,士兵又累又饿,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优厚赏赐,结果一无所得。士兵们怀着极度不满的情绪到了浐水,德宗下诏,命令京兆尹王翔犒赏军队,结果王翔竟然只赏赐给粗粮饭食,士兵们不满情绪爆发,导致哗变,史称泾原兵变。

奉天之难和泾原兵变都是唐德宗时期部分藩镇联手制造的。起因并非仅仅是因为唐德宗削藩,应该说与德宗削藩有关,但削藩只是外因,内因是这些藩镇节度使已经拥兵自重,有恃无恐,到了目无朝廷的程度。比如李宝臣还没有死,就已经准备把将军府主帅的位子传给他的儿子行军司马李惟岳,因为李惟岳年纪尚小,控制不了军中的将士,李宝臣为了扫清儿子主政道路上的障碍,便诛杀了深州刺史张献诚等人,还有十余人同一天被杀。

当时节度使枉杀部下已经无所顾忌,之前朔方、邠宁节度使李怀光替代了郭子仪的职务以后,功劳声名素来在李怀光之上的宿将史抗、温儒雅、庞仙鹤、张献明、李光逸,都心中不服。李怀光就派人追捕了他们,罪名是之前黄萯之战失败,责任就在他们,逮捕后便将其全部杀掉。

李宝臣死后,孔目官胡震和家仆王他奴就给李惟岳出主意,让他隐瞒丧事达二十余天,还假冒李宝臣名义上表,请求让李惟岳袭任节度使。结果德宗不予许可。德宗之所以不予许可,是因为藩镇继任怎么能撇开朝廷为所欲为呢?但事实如此,必须申明朝廷意见,就派遣了一位叫班宏的人前往问候李宝臣的病情,可那时李宝臣已经死了,所谓的慰问就是劝喻并进行开导。李惟岳就施展拉伦贿赂之手段,以厚资贿赂班宏,班宏说什么都不肯接受贿赂,并回朝上报了实际情况。李惟岳知道事实已经不可能隐瞒,就为李宝臣发丧,自称留后。又施一计策,让军中的将领佐吏们联名上奏,请求德宗给他颁赐节度使的旌节,德宗又没有许可。

那么,德宗如果许可了李惟岳袭父职,是否就不会引发他们的反叛呢?非也。这一点唐德宗认识非常清楚。《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当时有人劝谏唐德宗说,“李惟岳已经据有父业,若不顺水推舟任命他,准会酿成变乱”[3]。德宗说:“贼本无资以为乱,皆藉我土地,假我位号,以聚其众耳。日因其所欲而命之多矣,而乱日益滋。是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也。然则惟岳必为乱,命与不命等耳”。竟不许。[4]

“爵命不足以已乱而适足以长乱”,就说明给这些藩镇节度使好处越多其反叛的野心越大,因为他们的野心已经膨胀到了不反就不能平抑的程度。田悦要反,魏博节度副使田庭玠阻止说:“尔藉伯父遗业,但谨事朝廷,坐享富贵,不亦善乎!奈何无故与恒、郓共为叛臣!”田悦不听[5]。李惟岳要反,成德判官邵真泣谏曰:“先相公受国厚恩,大夫衰之中,遽欲负国,此甚不可”。李惟岳也不听[6]。

朱滔、朱泚、李希烈原本都是在讨伐田悦、王武俊、李惟岳、梁崇义、李纳等叛将的大战中立了功的人,德宗一再为他们封官加爵,但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占地为王,此利益稍一受损,即刻起兵反叛。朱滔打败叛将李惟岳占领深州后,本想据深州为己有,他深知占有深州就等于占领了安身立命之处。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德宗却任命康日知为深赵二州团练使,命朱滔返回幽州,于是朱滔大为不悦。当时,田悦被马燧围困,形势窘迫,朱滔调转枪口联络叛将王武俊去救援田悦,开始反叛。李希烈打败叛将梁崇义,想得到襄阳而没有得到,其同样是调转枪头举旗造反。

这些反叛的藩镇节度使一旦起势反叛,就称王称霸。朱滔救了田悦,田悦即刻与王武俊商议说要把朱滔尊奉为谋主。朱滔思量再三认为他当盟主不妥,就与田悦、王武俊商议说咱们各自称王,朱滔称冀王,田悦称魏王,王武俊称赵王。他们三人称了王,那么李纳咋办呢?他们商议说,既然互以为援,李纳也应该称王,为齐王吧。这一天,四王在军营中筑起坛场,祭告上天。朱滔为盟主,居住的堂舍称为殿,所管理的州改为府,将军政委托给所设置的留守兼元帅。设置东西两曹,实际上就是朝廷所设的中书省和门下省。设置左右内史,就是中书省和门下省的侍中和中书令。其余官职一律模仿朝廷的建制。

李希烈反叛不久,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就派使者送去文书,愿尊李希烈为帝。李希烈就自号建兴王、天下都元帅。

泾原兵变,拥朱泚为帅,建中四年年(783 年)十月八日,朱泚从白华殿进入宣政殿,登基称帝,定国号为大秦,改元应天,封百官,立侄子朱遂为皇太子,封朱滔为冀王、太尉、尚书令、皇太弟。杀死郡王、王子、王孙七十七人,诛灭留在长安的宗室。

藩镇节度使接二连三地起势反叛,讨伐征战连年不断,且以藩镇制藩镇,且制且反,今为制者,明为反者,导致德宗两次出逃,天下人心能不惶恐?兴元元年(784 年)正月,德宗又痛下“罪己诏”,将天下大乱之责归咎于自己一身,宣布对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乃至朱滔进行赦免。这些被皇帝赦免的叛将真能遂皇帝之心,如皇帝之愿吗?盐州节度使戴休颜已经带兵到奉天勤王,城无守卒,强敌无畏,窃据盐州城就轻而易举。杜彦光,一介盐池刺史,能不无奈软弱地逃走吗?

二 亲信奸臣制造内乱动摇人心

盐州失守的头一年,即贞元元年(785 年)秋天,唐王朝刚刚平定了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制造的叛乱。这场叛乱发生的时间是兴元元年(784 年)二月,起因与奉天之难、泾原兵变不同,是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臣制造的社会内乱,引发了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对其不满而造成的。

唐德宗是大历十四年(779 年)五月登基的,他在位前期,从严理政,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很有一番中兴气象。但性格决定命运,他本身具有猜忌心理,奸臣顺应,冤枉由此而生,社会矛盾也由此产生。

李怀光,渤海国人,靺鞨族。唐德宗即位,他为检校刑部尚书、邠、泾、庆三州都将,转朔方节度使。李怀光曾奉命抵御吐蕃,立了功,拜同平章事。泾原兵变后,唐德宗逃奔奉天,为朱泚所围。李怀光起兵击退朱泚,拜副元帅、中书令,拜太尉,封连城郡王。但事有所违,唐德宗竟然听信了奸臣卢杞的挑唆,怀疑边将,李怀光反心遂备,联合朱泚大举反叛,迫使唐德宗逃往汉中。

卢杞,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人,御史中丞卢奕之子。建中二年(781 年)二月升任御史大夫、京畿观察使。可仅仅十天后,他就升任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人嫉妒贤能,谁不顺从他,必定被其置于死地。卢杞排挤致死的官员很多,有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郑詹等。

杨炎很看不起卢杞,一是因为他相貌丑陋。二是因为此人没有见识,所以杨炎极不情愿和卢杞共同处在宰相位置上。可杨炎又与京兆尹严郢有怨恨,卢杞便提拔严郢为御史大夫以排挤杨炎,建中二年(781 年)十月杨炎被贬崖州死去。

颜真卿以刚直忠正为唐朝名臣,奸相卢杞掌权后,就厌恶颜真卿的刚正,改授他为太子太师,罢免其礼仪使一职。卢杞还准备把他排挤出京都。建中四年(783 年),叛乱的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汝州,卢杞建议派颜真卿前往李希烈军中,传达朝廷旨意,唐德宗同意。朝臣为此大惊失色,宰相李勉秘密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坚决要求留下他。颜真卿回答说:“圣旨能逃避吗?”最后颜真卿死在李希烈手中。

卢杞心里又厌恶严郢,图谋排挤他。宰相张镒忠正又有才干,皇上信任他,张镒也在卢杞排挤的范围内。

卢杞谋害严郢是从朱泚的判官蔡廷玉一案开始的。起初,朱滔和朱泚弟兄因蔡廷玉从中离间,并不和睦。朱滔论奏请求杀蔡廷玉,结果是蔡廷玉被贬。殿中侍御史郑詹就派遣下吏监送,蔡廷玉投水而死。卢杞因此上奏请求三司审讯郑詹,一并下令审查严郢。卢杞知道郑詹与张镒是友好,经常到张镒那里说事。于是就想抓住这个机会来谋害郑詹,同时谋害严郢。有一天,卢杞窥探郑詹又来与张镒谈事,就突然来到张镒阁中,郑詹急忙走开躲避卢杞,卢杞就故意与张镒谈论起一件机密事情,张镒说:“殿中侍御史郑詹在这里”。卢杞假装惊愕地说:“我刚才说的事不是其他人所应当知道的事”。当时三司使正审讯郑詹、严郢,案子还没有审理清楚,卢杞便奏请杀掉郑詹,贬严郢为驩州刺史。

卢杞记恨张镒有声望又正直,想陷害又无法陷害,就想到了一个绝招。当时朝廷正好要在西边用兵,卢杞于是假意请求自己前往,皇上执意认为不可以。卢杞走不成,总得去一个人,卢杞乘机推荐张镒,说张镒前往最为合适,德宗就让张镒以中书侍郎的身份出任凤翔陇右节度使,接替朱泚,与吐蕃丞相尚结赞等人在清水会盟。

建中三年(782 年)十月,卢杞想独自一人主持中央政府,他趁德宗要任命一个宰相的关键时候,就推荐了吏部侍郎关播。理由是关播是儒家学派巨子,温柔敦厚。德宗就任命关播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但关播是个很软弱的人,虽为宰相,却只会点头,不发一言。有一次,德宗和宰相们讨论国政,有一件事关播觉得不可实施,站起来准备说话,卢杞立马向他使眼神,关播就不敢开口了。回到中书省,卢杞就警告关播以后在朝廷上要少说话,从此关播再也不敢发言。

更有甚者,在河北、河南连年战争,国库支付困难的关键时候,卢杞任户部侍郎赵赞为度支,搜刮民财。

赵赞认为钱货的积聚在于富商,聚钱超过万贯的商人,他们只能留下万贯作为基业,剩余的钱官府先借来供给军队用,这样朝廷有望得到五百万贯。皇上允许这么做,约定停战后用公钱偿还。诏令颁布后,京兆少尹韦祯督查责罚很严苛,长安尉薛萃带枷乘车,搜取民众的财货,他们猜测某人没有实报,立即施行酷刑,人们受不了冤痛,京城喧闹如同遭遇了贼盗。德宗了解到民怨,下诏全部罢免,但军队驻扎在外,每天必须有供给。

建中四年(783 年)六月,赵赞又请求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凡房屋两架定为一间,分为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中等收税一千,下等收税五百。主管官吏进入人们的宅舍计算,谁敢隐没一间,就杖打六十,给举报人赏钱五十干。除陌法还规定,天下公私给与买卖,一贯钱由官府留二十增加到留五十,给与物或两相交换的,折算成钱来计算。所有的计算都由市主人与市场牙僧掌控,任何人不得隐瞒,如果隐瞒一百钱就全部没收。隐瞒两千钱杖打六十。给举报人赏钱十千,赏钱由隐瞒之家出。此法推行后,市主人、市场牙僧完全垄断了市场的买卖权,冤狱遍野,痛怨之声遍及天下,无人不怨恨卢杞。

建中四年(783 年)四月,德宗为招募禁兵以讨伐李希烈,任命神策军使白志贞为京城召募使。白志贞请求德宗批准,让曾经担任过节度使、观察使、都团练使的官员,不论在世的或殁世的,他们的子弟都必须带着奴仆与马匹,自备衣物参军,授给他们五品官职。家境贫寒的人深以为苦,民心开始动摇。

李怀光生性粗疏而且固执,德宗在奉天被朱泚围攻,李怀光自魏县赶赴国难。一路上多次说卢杞、赵赞、白志贞都是奸臣,并且说:“天下之乱,皆此曹所为也!吾见上,当请诛之”[7]。卢杞等暗地知道了,很害怕,就对德宗说:“怀光勋业,社稷是赖,贼徒破胆,皆无守心,若使之乘胜取长安,则一举可以灭贼,此破竹之势也。今听其入朝,必当赐宴,流连累日,使贼入京城,得从容成备,恐难图矣!”[8]这其实是在阻挠李怀光见德宗。唐德宗同意了卢杞的意见,诏命李怀光带领军队屯驻便桥,并命令李建徽、李晟以及神策兵马使杨惠元,与李怀光都要按限定日期攻取长安。李怀光认为自己由数千里外奔赴国难,打败朱泚,解除了重重围困,现在距离皇帝这么近却不能够见到皇帝,心里甚为不满意。他说:“吾今已为奸臣所排,事可知矣!”[9]

李怀光在咸阳驻军,多次奏本揭露卢杞等人的罪状恶行,皇帝不得已为此贬卢杞、赵赞、白志贞的官来安抚他。他又奏告宦官翟文秀,翟文秀也是皇帝信任重用的,德宗也杀了他。

李怀光胁迫朝廷贬逐了卢杞等人以后,内心不能自安,于是有了反叛朝廷的意图。

兴元元年(784 年)二月,皇帝下诏加封李怀光为太尉,并赐给他铁券,派李升和宦官邓鸣鹤去送铁券和宣读诏书。李怀光大怒,把铁券扔到地上说:“圣人疑怀光邪!人臣反,赐铁券。怀光不反,今赐铁券,是使之反也”[10]。言语态度更加放肆,众人听了感到害怕。李怀光又公开说:“我现与朱泚联合,皇帝应该躲开”。因此德宗急忙逃到梁州。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征讨,于贞元元年(785 年)秋天,朔方军将领牛名俊割下李怀光的头投降马燧。李怀光死时享年五十七岁。李怀光反叛,唐德宗深知责任在自己,曾多次派人规劝李怀光投诚,李怀光不听,直至李怀光兵败被杀,唐德宗下诏立他的一个儿子做继承人,赐给他庄园住宅各一处。又送还李怀光的尸体和头,让其儿子收拾安葬,把李怀光的妻子流放到澧州。

由卢杞、赵赞、白志贞等奸臣制造的社会动乱,动摇了民心,动摇了社会根基,所以吐蕃等强敌就敢肆无忌惮地入侵,社会基层的官吏面对入侵之敌,也只能束手就擒,或软弱逃跑。盐州刺史杜彦光不加抵抗地逃跑了,夏州刺史拓跋乾晖也不加抵抗逃跑了。

三 吐蕃窥伺中土欲壑难平

兴元元年(784 年)二月,李怀光已决意反叛,但还没有行动,他在咸阳屯驻了好几个月,不肯前进。这个时候朱泚已占领了长安城,朝廷准备请吐蕃兵参与诛杀朱泚。德宗派遣崔汉衡到吐蕃去让他们发兵,吐蕃国相尚结赞说::“蕃法发兵,以主兵大臣为信。今制书无(李)怀光署名,故不敢进”[11]。德宗令陆贽晓示李怀光,李怀光坚持认为不可让吐蕃发兵,他陈说了让吐蕃发兵有三害:“若克京城,吐蕃必纵兵焚掠,谁能遏之!此一害也。前有敕旨,募士卒克城者人赏百缗,彼发兵五万,若援敕求赏,五百万缗何从可得!此二害也。虏骑虽来,必不先进,勒兵自固,观我兵势,胜则从而分功,败则从而图变,谲诈多端,不可亲信,此三害也”[12]。李怀光始终不肯往敕旨上署名,尚结赞也没有让军队进发。李怀光虽有叛心,但在此劝阻朝廷用吐蕃兵剿灭朱泚,实为朝廷着想。他对吐蕃贪得无厌的心理把握准确。所以胡三省在《资治通鉴》记载此事条下评注说,“李怀光虽欲养寇以自资,然其陈用吐蕃三害,其言也各有其理”[13]。

李怀光说,如果请吐蕃出兵,吐蕃一旦攻破京城,必然会纵兵焚掠,谁能遏制得了?这本来就有着深刻的历史教训。安史之乱,唐朝曾请回纥出兵,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年),回纥军打败史朝义,攻入东都洛阳,大肆杀略,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到广德元年(763)闰正月,一天夜里,回纥十五万人突然闯入长安含光门,进入鸿胪寺,门司不敢阻遏。当回纥登利可汗回国,部众经过之地大肆抄掠,给的东西稍不满意就杀人,无所顾忌。这就是利用外族力量救援的悲惨结局。

唐朝已经有了这些历史教训,但朱泚叛乱气焰正盛,到了兴元元年(784 年)四月,德宗还是让崔汉衡劝说吐蕃出了兵,答应事成之后将伊西、北庭之地与之。当时浑瑊率领各军开出斜谷,崔汉衡劝说吐蕃出兵援助浑瑊。四月初十日,浑瑊接战不利,适值韩游瑰的大将曹子达领着吐蕃军赶到,进击朱泚大将韩旻,在武亭川大破韩旻,斩首一万余级,韩旻仅自身免于一死。

吐蕃打败韩旻等人以后,果如李怀光所言,大规模地掳掠了一番便离去了。朱泚为了不让吐蕃攻打自己,也让田希鉴把大量金帛赠给吐蕃,吐蕃接受了。韩游瑰便将此事上奏朝廷闻知。浑瑊又上奏说:“尚结赞屡遣人约克日共取长安,既而不至。闻其众今春大疫,近已引兵去”[14]。由于李晟、浑瑊兵力薄弱,德宗准备依赖吐蕃兵收复京城,现在听说吐蕃人离去,甚为担忧,便询问陆贽的意见。陆贽认为,吐蕃既贪婪,又狡猾,只有害处,没有裨益,吐蕃领兵离去,实在值得庆幸。

朱泚灭后,吐蕃来要兑现德宗答应给他们的土地,德宗打算传召安西、北庭两镇节度使郭昕、李元忠回朝,将该地给与吐蕃。李泌说:“安西、北庭,人性骁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又分吐蕃之势,使不能并兵东侵,奈何拱手与之!且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他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况日者吐蕃观望不进,阴持两端,大掠武功,受赂而去,何功之有!”[15]众议亦以为然,德宗于是就不打算给了。

其实,唐德宗一直都想以德政来安抚吐蕃。《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六记载,代宗在位时,吐蕃一边对唐朝请求和好,一边又对唐朝的侵扰劫掠不断。吐蕃前后八次派来的全部使者都被唐代宗拘留了,有些人直到老死没能回归吐蕃。德宗打算以德政安抚吐蕃,于大历十四年(779 年)乙巳(初八),任命随州司马韦伦为太常少卿,出使吐蕃,给俘虏来的五百吐蕃人,每人赐衣服一套,送他们回吐蕃。德宗的这一举动让蜀地将领有些不理解,他们上奏说:“吐蕃豺狼,所获俘不可归。”但是德宗从战略高度作出了不同回答,他说:“戎狄犯塞则击之,服则归之。击以示威,归以示信。威信不立,何以怀远!”[16]

德宗怀远之策,首先是不断派遣使者出使吐蕃,建中元年(780 年)五月,派韦伦出使吐蕃。次年三月,派殿中少监崔汉衡出使吐蕃。建中元年冬,又准许吐蕃宰相论钦明思等人随韦伦入朝。

其次是使用对等的外交辞令。建中二年(781年),德宗主动将诏书改“献”为“进”,改“赐”为“寄”,改“领取”为“领之”。以示两国地位对等。

但对唐朝的这种德报,吐蕃一直拖到建中三年(782 年)二月庚申(初八),仅仅送回了以往所俘虏、劫掠的唐朝士兵和百姓八百人。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此条下注解,气愤地说:“自吐蕃陷河、陇,入京师,俘掠唐人,何以数计邪!德宗先归所俘者以怀之,其归向日所俘者,八百人而已已。狼子野心,姑以此报塞中国,其志果如何哉!”[17]

胡三省所说的“吐蕃陷河、陇,入京师,俘掠唐人,何以数计邪!”指的是安史之乱刚一平定,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 年)秋,吐蕃入侵唐大震关,即刻就陷没了兰、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占领了河西、陇右所有土地。以致自凤翔以西,邠州以北,都为吐蕃所占。代宗仓皇出逃陕州(今河南陕县),吐蕃大军顺利进入长安,纵兵大掠,长安城被洗劫一空。他们甚至还拥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李承宏。不过,郭子仪迅速组织军队开始反击,城中的侠少也不断给吐蕃军制造骚乱,迫使吐蕃军队在十五天之后退出长安。虽然时间很短,但吐蕃攻占长安是大唐帝国受到外族的最大打击,也是吐蕃军事扩张的顶峰。

从长安退军之后,吐蕃军队掉头西征,广德二年(764 年)攻占了河西重镇凉州。大历元年(766年)攻占甘州、肃州。大历十一年(776 年)攻占瓜州。

到了建中四年(783 年)正月,凤翔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大相尚结赞于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会盟,划定了两国边界。但到贞元二年(786 年),吐蕃欺骗敦煌军民“勿徙他境”,在此条件下,敦煌军民“寻盟而降”。至此,河西走廊的大片土地都落入了吐蕃之手。就在783 年十一月十五日,吐蕃轻松地占领了盐州。然后他们留下了千余人守城,大部队撤到了鸣沙一带。德宗急调李晟、浑碱、马燧三路大军准备讨伐,加之吐蕃驻扎在鸣沙的大部队自冬入春羊马死亡很多,粮运不继,形势对他们十分不利,于是他们采用反间计和假求和的手段制造了平凉劫盟事件。

贞元二年十一月辛丑(十五日),盐州在唐王朝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失守了。吐蕃占领得容易,唐朝地方官吏杜彦光逃跑得迅速,历北魏、西魏、隋朝到大唐中期的一座古城———盐州,就这么悲怆地失守了。内忧外患,真是治国理政之大忌。

猜你喜欢

德宗唐德宗节度使
假仁义
臣子离婚,皇帝懵圈
唐代考生很“坦率”
辽代节镇体制研究
论后唐庄宗明宗嬗代事
目不识丁
中唐宰相:文官不爱钱的典范
一句良言导致的滥杀
术士拯救大唐帝国
一张检讨书挽救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