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读书、思维与创新

2020-12-14

南方医学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读书图书馆思维

陈 界 夏 旭

(1 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北京 100039;2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1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

人为什么要读书?一般人都能很快地做出回答:为了获取书中的知识以指导自己的实践,不断提高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读书这个词容易理解:就是看书或者学习。《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看着书本出声或不出声地读[1]”。这里说的“书本”从广义上来理解,它包括图书、期刊、报纸、资料等各种文献。“读书”是阅读各种文献的同义语,“文献”是指将知识信息用文字、符号、图像、视频、音频等记录在特定载体上的整合体[2]。各种各样的书刊资料蕴含着丰富的知识,这是人类从长期生产实践、科学实验、社会活动中精心总结积累起来的,是人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汗水甚至鲜血和生命铸造而成的科学结晶,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从事各种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人们充分地掌握和利用它就可以使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人类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历史的车轮就会永不停止地滚滚向前。因此,人们必须不断地读书,从各种文献中获取各种有用的知识,武装和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更加聪明,更有智慧,更有力量,从而不断使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得到改进和提高。如果不读书不看报,不思考问题,就是盲人骑瞎马,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就会一事无成。北京大学王波教授在《图书馆学及其左邻右舍》一书中对此有一段哲理很深、非常生动精彩的论述:人类是高级信息动物,其丰富的精神追求,特别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因而人类须臾离不开通过对文本的解码而实现信息和精神的交流乃至价值观共塑的阅读活动。阅读的历史是人类的精神发育史,阅读是人类相识相知分享经验、合作创新的纽带;阅读使人类更有凝聚力,也更有创造性,它是人类在知识不能遗传,各个新生命都要重新学习的自然法则下,能够跨越缓慢的知识形成的步骤,直接在人类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递进式发展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3]。

书本上的知识来源于实践,又用于指导实践。于是有人可能会这样说:人们直接去实践获取知识就行了,何苦还要去读书呢?这话看似有一定道理,却有很大片面性,其原因在于一个人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各种各样的。如果事事都要自己去实践,花的时间太多,付出的代价太大,实在不合算。事实上没有人能够做得到,也没有必要这样做。已经有书本上现成的知识,花几个小时,几天就能获得的知识,何必自己花几天、几个月、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呢?这不是太愚笨了吗?人们编写出版各种各样的书刊资料为的就是把长期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存储起来,保留下去,传给后人使用,充分发挥作用,不至于在行动中迷失方向,不走前人走过的弯路,少犯或不犯错误,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著名物理学家牛顿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读书、查资料、写文章,也是一种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活动,是广义的阅读。

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绝对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一蹴而就的事,也不可能只是学生时代的事,而应该是开始于启蒙时代,成长于整个学生时代,发展于工作时段,延续而至退休阶段,直至生命结束。正所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这是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不断进行的学习革命。陈界教授在1963年大学毕业前夕,有幸去人民大会堂聆听周恩来总理给北京市高等学校毕业生作的报告,周总理意味深长地告诫大家:你们毕业后走出校门,踏上工作岗位,一定要工作到老,学习到老,改造到老[4]。这就要求我们在毕业后要不断学习各种知识,不断地把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努力工作,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使自己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一息尚存,学习不止,奋斗不止。

人们不能一辈子在学校当学生,但却需要终身读书,吸收新的知识信息,这个过程就是终身吸取新知识接受教育的过程。完成人的终身教育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读书。人们在学校接受教育只是终生教育的一个阶段,而唯有读书才是伴随人们一生各个阶段最重要的获取新知识的手段[2]。所以一个人能够坚持终生读书,不断地吸收各种新知识,不断地受到新知识新思想的熏陶和启迪,就会不断地诱发自己的思维与自己所碰到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永远处于上升的态势,不断使自己的事业逐步逼近和达到光辉的顶点。毛泽东同志从青少年到老年一直把读书看作第一生命。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5]。他既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又是一位善于读书的成功人士。在他一辈子的革命生涯中,一天也没有离开过读书,他去世的前一天,还在读书。他把从书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理论知识经过自己缜密的思考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创新,产生了新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用来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读书得到的理论知识自觉运用于实践中,并在实践中认识和检验所学知识,这是对读书所得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这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凡是爱读书又善于读书,善于读书又勤于思考的人始终坚持把书中的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中以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人必定是有作为能成大器的人。

2 读书引发思维,思维启迪创新

“思维”这个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1]”。读书是一种吸收成熟知识的实践活动,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读书最容易激活人们的思维,引导人们的大脑进行各种问题的思考,使其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产生联想进而启迪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前进。

读书、思维、创新是三个既彼此不同又相互独立的概念,它们既紧密联系,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读书引发思维,思维启迪创新,这是对三者关系的较准确描述。带着问题去读书,在读书过程中思考问题,这是读书和思维的自然衔接与自如应用,读书与思维的结合就诱发了创新。前面说读书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同样思维和创新也是一个人一辈子的事。因为要读书必须要思维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才能促进创新。多年来,在很多人的实践中,对读书、思维和创新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人们通过读书可以获得知识引发多种思维,如联想思维,求异思维,惯性思维,逆向思维,综合性思维、独创性思维等,但最主要、常起作用的有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惯性思维或称思维定势;另一种是逆向思维,或称反向思维,也可叫批判性思维。惯性思维将所获得的知识经过思考后储存在大脑中以备不时之需;逆向思维则对书中的知识进行质疑,认真地进行分析思考评价,并与现实中的问题进行联想,比较与鉴别是对还是错。书中的知识并不都是真理,有正确的知识也有错误的知识,有香花也有毒草,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真理也有谬误。人们不能一概照搬照抄,一定要以逆向思维,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书中的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东西,与我们要破解的难题相撞击,才会产生灵感,产生出巨大的力量,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促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向前迈进[5]。我们认为,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会有创新。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诱因。有专家指出:一个人要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必须有两种能力:一是继承能力,二是创新能力,这两种能力通过读书与思维就可以获得,就是用书中的知识与惯性思维相结合,产生继承能力,用书中的知识与逆向思维相结合产生创新能力。前者固然重要,但后者更加重要,因为前者可以获取知识储存起来为我所用,而后者能使已有的知识激活,创造出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能创造奇迹改变世界[5]。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大概就是这个道理。然而知识本身并不能产生力量,知识必须通过人的思维与实践贯通,使其活化,产生新的知识并指导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真正显示出知识的力量,否则这种知识就是死的知识,就无任何力量可言。由于每个人读书采用的方式方法不一样,加之每个人思维能力的强劲、敏捷、活跃等程度不同,不同人读书获得的知识用于创新所产生的效果当然也不一样。思维能力越强劲、越敏捷、越活跃,读书所产生的效果就愈好,他的创新能力就越强,成果就越多,对社会贡献就越大。有人说读书能改变人的命运,改变世界,创造财富,实现梦想,实乃至理名言,很多铁的事实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既勤于读书,敏于思考,又善于联系实际,坚持不懈,在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后终于写出了对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巨著。我国明朝著名医家李时珍除跑遍名山大川进行实地考察外,还深入民间向群众请教,阅读了历代医书800多种,经过27年的艰苦工作,最后写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为我国的医药学做出了重大贡献[6]。湖南凤凰县出了个只有小学毕业的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己的抱负,跑到北京艰难度日,刻苦自学,去北京大学旁听,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坚持写作,用一支笔征服文坛,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北方文坛领袖人物,还是北大很有名气的教授,是一个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作家[7]。他的作品在国外都有重大影响,先后被译成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北京大学图书馆王波教授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非常繁忙,但他坚持读书,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将从中获得的丰富知识与当今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起来,通过缜密思考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在30多岁的时候就撰写出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本《阅读疗法》专著,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8]。接着,他又马不停蹄地继续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各类文献,与图书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勤奋思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比较、鉴别,集十年之功,到2017年又先后撰写出了《快乐的软图书馆学》、《可爱的图书馆学》、《图书馆学及左邻右舍》、《图书馆时尚阅读推广》、《中外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研究》等专著。这些书每一本都字字珠玑,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领域独领风骚,别具一格的经典之作。除《图书馆时尚阅读推广》外,其它五本书我们都读过。其中的三本,读过不止一遍。《阅读疗法》一书读过三遍,受益匪浅,感慨良多,在此书的启发下,我们联合国内18个单位40多个专家编写出版了《阅读疗法理论与实践》[9]一书,为我国的阅读疗法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3 读书、思维与创新有机融合

有人认为:读书与思维是紧密相连的,要读书,就必须进行思考才能使读书收到一定的效果,不思考就不会有效果。开卷有益是指翻开图书进行阅读和思考才能够得到收益。因为只有进行思考才会产生联想,并与实践中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撞击,迸发出力量,从而出现了创新的东西。读书如果不进行思考,只是过过眼瘾,消磨时间,一般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效果,当然更谈不上创新了。有些人也读了不少书,但不会与实践中的问题联系起来进行认真的思考,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便是书呆子式的死读书,永远不会有创新的东西产生。有的人把读书看作是一种苦差使,就是因为读书要进行深入系统有效的思维活动,冥思苦想,与现实中的问题巧妙地结合起来产生新的东西,从而使现实问题得到解决,这是一个艰难困苦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和汗水才能达到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个踌躇满志、激情满怀、胸有大志、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人就会感到读书虽然苦,但是读了书后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就会觉得苦中有乐,其乐无穷,那种收获感、成就感、满足感就会油然而生。“十载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或许是古代读书人自认为读书成功的最高境界。

宋真宗赵恒曾在《励学篇》(又名《劝学诗》)中言及:“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这首提倡读书的劝学诗一直深为人们推崇,但这书中的千钟粟、黄金屋、马如簇、颜如玉,不是只读书学习就有的,而是要在读完以后,将书中的知识与自己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系统有效的思考,才能成为你所要得到的东西,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否则读了也是徒劳。

随着阅读推广活动在全国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兴起,不少高校图书馆利用“4.23”世界读书日开展了为期一月的阅读推广活动,大学生们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取得的效果非常不错。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图书馆将设计思维运用到读书活动以提供渐进式创新服务,从“设计心态”与“设计思维方法”着手,将图文宣传、分阶段推进、阅读活动内容设计、注重阅读体验细节等设计思维应用于高校图书馆读书活动中,提高了读者的参与度及其阅读活动的成就感[10]。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为激励广大图书馆从业人员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推动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深入发展,于2020年4月启动了中国图书馆学会2020年阅读推广课题申报工作,最终评审立项了10项重点课题和86项一般课题,将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与科学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促进了广大图书馆员的读书、思维与创新。

当前,全国各大高校面向大学生的课外科研活动和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持续开展,给大学生的读书、思维与创新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紧密联系实践的平台,正是这些创新创业活动和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们去不断读书学习、认真思考问题、系统检索文献、开展科学研究,这是读书、思维与创新的自如结合、自由碰撞。相信随着阅读推广活动和文献检索课教学的持续稳步推进,一个全民阅读、全员思考、全面创新的现象将在大学校园中不断盛行,读书、思维与创新也将积极助力实现本科教学为中心的“四个回归”——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

读书、思维与创新都是一个人一辈子离不开的事,是一个人成长路上的初心和使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只有善读书、勤思考、敢创新,才能深刻体验读书的乐趣、思维的魅力、创新的力量。

猜你喜欢

读书图书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图书馆
飞跃图书馆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