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式教育在小儿脑瘫康复护理干预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13董娜
董 娜
(咸阳师范学院校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小儿脑瘫属于儿科常见的中枢神经障碍综合征,其中以生产期一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最为常见,患者发病原因主要由于脑组织出现损伤,造成患者运动功能、语言功能、视觉及听觉出现障碍,且多数患者发病期间,伴随间歇性情绪及行为障碍,患者存在自伤行为,严重影响患者健康成长。故本次选择小儿脑瘫患者,对其采用引导式教育干预后,对其康复情况进行评价,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本院自2017年2月~2018年3月期间接收的74例小儿脑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本次纳入患者经临床诊断,均为小儿脑瘫患者。且本次研究排除患有先天性糖尿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观察组:男(n=20)、女:(n=17);年龄:3~8(平均:5.5±3.9)岁;对照组:男(n=21)、女:(n=16);年龄:2~7(平均:4.5±3.7)岁。本次研究获得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均知情。对比2组基础资料,P>0.05,可比。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及时沟通,并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给予患者心理疏导,取得患者信任。
观察组:引导式教育,具体包括:(1)前期心理疏导:考虑到此次护理的患者年龄较小,他们不具备成人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很多脑瘫患儿由于自身缺陷,在口语表达方面存在一定障碍,尤其在处于陌生环境时,容易对外界产生恐惧,因此如何引导患儿主动与护理人员交流,是此次护理工作的基础。在实施引导式护理前,首先需要与患儿建立深入的沟通关系,通过寻找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取得信任。然后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帮助患儿理解护理和治疗对自身的帮助,以此来提高后续依存性,同时在引导过程中需要多给予患儿鼓励和表扬。对于部分家属出现严重负性情绪时,同样需要予以引导;因为对于儿童而言,父母的情绪对于他们心理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护理过程中,不光需要引导患儿,同样需要争取家属配合,尽可能地从专业角度为家属解释治疗的优势,缓解他们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家属不良情绪对患儿的影响,提高他们的治疗信心。(2)意识引导:责任护士结合引导式教育具体内容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可从患者日常交流及生活方面入手,其次,可指导患者进行习惯性动作,以此来改善患者神经系统功能,指导过程中,可通过引导,将信息传入患者大脑,使其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将患者无知转换为有知,从而刺激患者动作神经[1]。(3)深入教育: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深入教育,教育内容包括:站位、坐位、卧位、语言功能、日常生活能力,首先,可指导患者从简单训练开始,训练遵循患者成长发育规律,其次,为患者制定康复训练方案,康复训练可从患者上肢开始,其次是下肢;运动功能训练时可从患者头部开始,其次是患者手部,训练期间,可穿插患者坐位及平衡训练,并对患者给予心理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4)尊重个体差异:在脑瘫患儿中,由于病情程度不同,对患儿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因此对于不同患儿,护理人员需要予以充分尊重,在引导过程中,除了照顾患儿的不良情绪,同样也需要结合他们的兴趣爱好,适当地通过物质奖励等形式,帮助患儿坚持治疗。尤其在康复过程中,随着康复进程推进,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日常训练难度,所以在训练过程中,疼痛的问题也是影响患儿难以坚持的一大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康复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在基于医师嘱咐的前提下,适当地可以对每日训练量进行调整,将训练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减少患儿的抵触情绪,使康复训练得以持续开展。(5)环境护理:在护理中需要根据儿童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对环境进行合理优化,除了保证病房整洁舒适外,可以依据儿童个人喜好,对病房进行卡通装饰,多选择颜色鲜亮的图案进行装扮,条件允许时可以在病房循环播放动画片,以此吸引儿童注意力,使之情绪得到极大舒缓。并且护理人员在着装上需要进行调整,因为以白色为底色的护士服对于很多儿童来说天生具有恐惧感;因为白色属于冷色调,因此可以选择粉红或天蓝等暖色调颜色作为服装底色,这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降低患儿的排斥心理。
1.3 观察指标
康复情况评估:康复指标包括: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功能,分值与患者康复情况呈正比。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康复情况属计量资料范畴,用t进行检验、平方差[(±s)]进行表示,数据资料借助SPSS 22.0分析,结果以P<0.05有差异,P>0.05无差异表示。
2 结 果
观察组认知功能(1 4.4 6±3.5 8)、语言功能(15.46±4.58)、运动功能(14.46±2.58);对照组认知功能(11.46±2.58)、语言功能(12.46±3.58)、运动功能(11.49±3.58);观察最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目前,小儿脑瘫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临床研究发现,小儿脑瘫的发病原因与父母不良生活习惯及不良妊娠因素有关,同时与患者出现宫内感染有关,该因素都是导致患者出现脑瘫的原因。
对于小儿脑瘫患者而言,首先,考虑到脑瘫患儿正常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与正常儿童有差异,同时在处于医院陌生环境时容易产生恐惧感,因此在护理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沟通障碍的问题。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与患儿进行深入沟通,通过寻找感兴趣的话题赢取患儿信任;然后通过健康教育,帮助患儿理解康复对于自身的帮助。同样在早期时,心理干预中需要对父母情绪进行合理疏导,告知他们管理自身情绪对患儿康复的重要性,与家属间达成协作,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然后应给予患者引导式教育对其干预,干预时可从患者语言功能、运动功能等方面入手,干预过程中配合物理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2]。除此之外,干预过程中,可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确保干预顺利进行,其次,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康复训练,训练过程中,逐步引导患者进行独自训练,并及时鼓励患者,提高患者积极性。另外在护理过程中需要尊重每位患儿差异,根据自身情况不同选择合适的引导方式。而且在实际康复过程中,因为训练强度的问题会出现疼痛,导致很多患儿无法坚持康复。因此除了正确的心理引导外,还需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在不偏离康复效果的前提下,适当降低训练强度。最后需要对病房环境和护理人员的着装进行合理优化,尽可能地以暖色调为主,降低患儿的恐惧感;同样在病房内播放动画片,可以在极大程度上转移训练期间对疼痛注意力,使下次训练得以顺利展开。
通过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引导式教育对小儿脑瘫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对小儿脑瘫患者采用引导式教育干预,可以明显促进患者康复情况,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