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索
2020-12-12闫国珍何俊峰刘艳婷
刘 扬,闫国珍,何俊峰,刘艳婷
(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科,内蒙古包头 014010)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于2015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自此传统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1]。医教协同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不仅是将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同时也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与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合,经一体化培养后,完成学位攻读且成绩合格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即可取得包括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研究生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在内的四个证书[2-4]。日前,教育部出台了2020年度医学类硕士研究生扩招的办法和规定。如何有效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符合国家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后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众多医学院校的临床导师队伍迎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通过多年地培养摸索与实践,应用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的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已然被很多非医学类高校所采纳,其培养成效显著。当然各高校在实际推动和落实双导师制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在此本文不作赘述。以往,国内关于医教协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讨,范围集中在政策合理性探讨、实施可行性论证、培养策略探索、存在问题调研、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临床技能培训、临床思维培养、轮转方案创新、多媒体/自媒体手段运用, 学员考核指标体系,导师分工机制、科研能力锻炼等等方面[5-7]。但是,院外导师如何科学遴选,怎样充分发挥院外导师的作用,如何实现院内、外导师责权分工, 对院外导师如何管理考核等诸多问题是双导师制落地之前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拟探讨医教协同新形势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的双导师思维模式转换。
1 临床医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内涵和意义
在现有管理体制下,多数临床专硕生导师都工作在临床诊疗一线,有着丰富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娴熟的临床技能,但结合目前医疗行业发展前沿,立足科研教学根基相对薄弱。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可在夯实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有效提高专硕生科研创新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院内、外导师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承担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责任。
双导师制,狭义而言是院内、外导师共同合作,致力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广义而言则是两位或多位导师在专硕生培养过程中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致力于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均不同于传统研究生培养过程。
医学是保障人体生命健康的科学,知识更新率快,一名合格的临床专硕毕业生应具备有效自学与终身学习的能力,符合要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会看病,会做科研,更应该立足临床促进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属于国家培养复合应用型医学专业人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是要求医学专业类毕业生在完成医学院校教育之后,在国家认可的培训基地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基地对其进行的以规范并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主的培训。“四证合一”模式下培养的临床医学专硕生具有双重身份,不仅应达到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应具备的专业技能、临床知识储备、良好的医德医风等,成为一名的医者,同时也需要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进步,将对疾病诊疗的个体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临床医学问题要从临床实践中去发现, 临床研究又促进诊疗水平的提高。 目前,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也暴露出我国临床医务人员总体欠缺研究能力, 我国在医学教育培养上,科研培训薄弱的短板已不容回避[8-9]。
2 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落实主要因素
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的落实涉及到师资、科研、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师资方面涉及院内、外导师的培养观念和专业能力; 科研方面涉及医教研相结合的实践情况;教学方面涉及制定符合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特点的培养方案和轮转计划;管理方面涉及到双导师制合理运行的各项推进机制。 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医教研结合的实践平台要素:学校与培养单位应为临床专硕生提供实践平台,在确保实践教学活动学时的基础上保证培养质量,使规范化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实践平台的建设是临床专硕生培养的重要保障,需要学校、医院、导师等多方努力,其中学校搭建桥梁,从政策、资金上给予支持;医院及导师积极促进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教研结合,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建立长期培训的实践基地。(2)符合临床专硕特点的培养方案要素:设计符合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特点的培养方案,组织院内、外导师共同参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与教学方法的制定。培养基地应根据不同专业科室专硕生的专业特点设计培养方案,同时在培养方案中明确院内、外导师的职责,促进院内、外导师对专硕生的指导有效衔接,引导院内、外导师共同合作,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习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导师的观念和能力要素: 主要包括:院内导师的观念体现在院内导师对临床医学专硕生的培养定位是否充分认识,是否积极转变临床教学理念,是否对如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院内导师的能力在于能及时把握医学动态,积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与院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临床实践和毕业论文撰写;院外导师的观念在于是否明确导师责任,积极转变心态角色,在学生的临床实践操作、毕业论文撰写和就业等方面提供指导性意见;院外导师的能力则体现在是否能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熟料掌握教学技巧,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科研工作。
3 科学选聘院外导师,保证双导师制有效运行
3.1院外导师选聘机制 首先明确选聘条件,院外导师的遴选条件应根据所在专业特点确定;其二制定选聘程序,严格选拔院外导师以聘用,保证聘用导师的质量,明确院外导师的权责;其三学生与院外导师进行双向选择,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分配院内、外导师。
3.2双导师合作机制 一方面,要求院内、外导师加强合作;另一方面,引导院外导师积极参与专硕生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如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论文撰写及毕业答辩等环节,积极反馈沟通指导期间学生实践情况。
3.3双导师评价和激励机制 根据院内、外导师的各自职责分别制定考核细则,采用多种方式结合进行导师定期考核;另应在严格考核的同时保证双导师队伍建设经费,以实现对院内、外导师的激励,并建立考核不合格导师的退出机制。
3.4双导师培训机制 院内、外导师应分别进行针对性培训,其中院内导师的培训内容应以研讨专硕生培养规律、把握临床医学最新发展动态、增强临床实践培养能力为主,形式包括:学科培训、专业讲座和实践技能培训等;院外导师的培训内容应包括加强教学规律和方法的培训,形式为研讨会、专业交流活动等。
4 建立完善责权统一的导师组管理机制
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培训宣传等方式促使院内、外导师转变传统观念,加强联系,提升指导专硕生的理念和能力。建立有效激励措施,使院内导师在双导师制的落实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转变。
5 双导师制可能发生的问题
目前落实双导师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施行双导师制的过程必然会有曲折,会像其他政策落地时一样暴露诸多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1)双导师制的实施流于形式,具体落实不到位;(2)医教研结合不够紧密,双导师之间合作有待强化;(3)院内导师的教学观念固化,未积极转变更新,实施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4)院外导师未明确指导权责,缺乏教学经验,在临床专硕生的培养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5)院内、外导师之间合作机制缺失,缺乏有效沟通交流,相互合作意识薄弱;(6)缺乏调动院内、外导师指导积极性的有效评价、激励机制[10-11]。
因此,要实现双导师制的进一步落实,学校及培养单位应明确影响双导师制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寻找符合实际情况的运行模式。关注导师的切身利益和发展等问题,制定各种激励政策,以增强其导师荣誉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引导其全程参与临床专硕生的培养过程,从研究生的选拔录取到培养方案的制定,包括研究生的开题、毕业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培养环节,最终促使双导师制真正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6 建议
(1)加强临床实践培养基地建设力度,以医教研合作项目为纽带把院内、外导师紧密联系起来,加大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环节的培养力度,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专业型研究生培养过程,给予专硕生更为精心的指导,使规范化培养输出的人才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2)建立多重导师选拔、考核及相关奖励机制。聘用导师的专业素养与个人能力直接影响所指导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而在专硕生导师的遴选方面, 应注重所聘用导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对所指导学生个人职业规划,专业素质培养方面的能力,其中院外导师应着重考察其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实践指导能力。(3)加强对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院外导师的培训工作,通过消除其对临床医学专硕生培养目标、规律及相关政策把握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有效提升其临床指导能力。此外明确工作职责,提升其院外指导能力。
结上所述,全日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在传统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方面实施的重要举措,而双导师制的实施对于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为国家和社会输出新型复合实用型医学人才非常重要。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是符合时代特征和当前社会形势的有效创新,在促进学校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开拓教育视野的同时,也为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提供了规范临床实践操作,提升个人专业能力的良好平台与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