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传播”的社会效用刍议

2020-12-12邓石华邓武蓉

长沙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微传播人际文化

邓石华,邓武蓉

(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22;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43)

“微传播”是指依托微博、微信、QQ、抖音等传播媒介,以横向互动、贴近生活、迎合受众需求、短小精悍等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的总称。“微传播”的效用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际交流等方面。很多传播学研究者喜欢用功能来描述“微传播”在不同领域的作用,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争议和概念上的混淆。本文拟从社会效用视角,对“微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人际交流四个方面的功效、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微传播”在政治上的效用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微传播”是以人为介质的资讯流转,被各种资讯包围浸润的个体,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将受到不同质地的资讯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个体“三观”会影响其行为,无数具有共同“行为特征”的个体汇聚就将影响某一区域的政治与人文生态。个体“三观”的形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化”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儒董仲舒特别重视“教化”的功用,他将教化比喻为“堤防”:“教化立而奸邪皆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者,其堤防坏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1]可见,教化是政治稳定的一种主要工具。过去,教化主动权基本掌握在执政者手里;如今,由于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介的出现,草根参与其中,利用人际网络横向扩散,教化的主动权被分化。因此,从政治稳定的角度上看,深入剖析“微传播”在政治领域的效用很有必要。

(一)“微传播”影响个人政治信仰与德性修养

“人才为政事之本”[2],而政治信仰与德性修养是人才之魂。坚定的政治信仰与良好的德性修养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几十年来,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小学生在信仰和德性养成教育方面出现严重的先天不足,大学生也呈现出明显短板。走出学校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被“微传播”包围,手不离机的他们浸润在各种信息中,能否成为合格公民就完全依靠个人的“定力”了。而“微传播”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形式,对于执政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微传播”的广泛性和便利性成就了许多新的东西,如新的教育形式——慕课(MOOC)。这类大规模的在线开放学习,一门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十几万人,知识获得的便捷性被放大到了极致。另一方面,“微传播”如微博、微信等的广泛性和便利性也方便敌对势力进行观念和文化的渗透。他们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宣扬色情文化、传输西方价值观念。在青少年群体深受“微传播”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影响的现实面前,我们必须重视并高度警惕“微传播”内容在个人政治信仰与道德修养上的潜在影响与风险。

(二)“微传播”直接参与政治民主进程

不同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不仅与该国的社会制度有关,同时,也与人们的沟通频度、对外界的了解程度相关。在一个文化水平低下、与外界少有交流的国家里,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是比较容易盛行的。网络时代,传播形式是在全方位开放的前提下运作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和“P2P”人际传播方式等,既有助于传播政治生活中的正能量,如近年来我国科技水平的进步,通过“微传播”深入人心;同时,也方便发表对政府部门的不同意见,如对暴力执法的随手拍、对官员不作为现象的吐槽等。面对“微传播”对政府某些职能部门的冲击,管理者不应过多地动用国家机器暴力干预,而要顺势而为,借助“微传播”的亲民性,主动介入,打造高效政府、廉洁政府、亲民政府,用快速回应安抚社会的关切,用透明的法制理念和文明执法回应居心不良的攻击。若能如此良性互动,“微传播”将会成为民主进程的重要助手。

(三)“微传播”依托人际倍增效应放大舆论效能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N.Lorenz)于1963年提出“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3]的理论。这个著名的“蝴蝶效应”主要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但是,它也可以准确地描述“微传播”的威力。“河北入室反杀案”[4],由“微传播”发酵而引起一连串的巨大舆论反应,最后相关部门经调查后依法作出无罪判决。女生父亲说:没有想到能被放出来!由此可见人际传播形成的舆论场的威力。我们要高度重视,因为它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救人也可能害人。香港“占中案”就是一个反例。2019年7月25日,环球时报社评指出香港出了一批有迷惑性的现代汉奸,用一些貌似公允的推文鼓动年轻人走上街头[5]。其实,在我们身边,微博、微信群里就有披着合法外衣散布迷惑性言论的所谓大V。有关部门需要站在新闻传播的新视角看待和处理这些新问题,一味的漠视或放任都将酿成大错。

(四)“微传播”可严重影响和左右普通受众

“微传播”已经成为各方力量博弈的新阵地。“微传播”多元、复杂、模糊又自由的传播使得管理者对其进行管制和约束的难度相当大,稍有不慎就会因为“误伤”而造成新的负面舆论。但这些问题靠防堵是难以解决的,只有从上到下重视“微传播”,组织力量多传播正能量资讯,并通过疏导受众、安抚受众的情绪和提高受众的识别能力,主动抵制和化解负面影响。政府需要主动介入并快速回应“微传播”的舆情,不能完全依靠“强制封号”“约谈”“打压”等手段和方法来对待“微传播”中的偶然事件。不少知识分子、热血青少年既是“微传播”的受众也是传播的中转站,他们关心时政、思想敏锐、愤世嫉俗,但是,他们又比较容易表现出态度偏激或言辞过度。“微传播”如果疏导得当,就可以在传播中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并有效引导知识分子和青少年群体。简单打压可能短期有效,但长期而言,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社会稳定的维护。

二 “微传播”在经济领域的效用

众所周知,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商品交换一般都是在小范围内进行的,市场经济活动全球化以后,人们经常会在异地,借助网络与第三方签约、交易。市场经济要正常运行,重要的是所有参与者须共同遵守诚实守信规则。网络时代,“微传播”圈子形成的舆论场对诚实守信规则的维护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微传播”通过维护“诚信”助力经济正常运行

“诚”“信”是需要长时间教化慢慢形成的。“诚”,就是“真诚”,不欺人尤其是不自欺,它表现为个人内持品德;“信”,就是“信用”“信守承诺”,它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守则。二者相互依存,“诚实”是“守信”的内在品德基础,“守信”是“诚实”的必然结果。而要让社会各行各业信守承诺,必须培养人们的“真诚”。虽然现代商业社会出现了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微传播”形成的正能量舆论氛围还是非常有利于人们对诚信原则的坚守的。“微传播”与传统传播形式不同,它不用说教而是用走心的视频文案告诫圈子受众远离“不诚实的人”。“微传播”借助这种方式影响市场经济的参与者,共同维护诚信和助力经济的正常运行。

在社会生活中,违背诚信原则的负面典型经常出现。过去,人们一般是通过“口口相传”对其进行批评与抨击,影响范围小,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舆论效果。网络时代,通过“微传播”,一些违背诚信原则的事件可以瞬间传递到社会各个层面,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达到教育全社会的目的,并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微传播”通过贴身监督为经济运行保驾护航

在当下,市场经济被推崇,但它存在一些致命缺陷也是客观事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者如何经营、经营什么是由经营者自己决定的,经营者行为的出发点是自己的利益,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极易铤而走险,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干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出来(如地沟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监管是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但是,由于其违法的隐蔽性,等到发现后再去处理大多属于“亡羊补牢”。而“微传播”兴起后,一些“身边人”随拍随发,或用“短视频”记录并上传到网络,揭露个别黑心企业的违法行为。如网友拍视频曝光某米粉店用拖地的拖把擦洗锅子,视频广泛传播后引起卫生执法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可以说,通过“微传播”的“贴身监督”,实现早发现、早举报、早提醒,有效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将损失降到最低,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

三 “微传播”在文化领域的效用

信息时代,“微传播”不仅在娱乐大众方面得天独厚,其在影响、区分、选择、创新和传承文化方面也让人刮目相看。

(一)“微传播”助推文化繁荣发展

“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6]。泰勒告诉我们:是人类的社会活动创造了文化。他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观念精神,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文化的创造是少数社会精英的贡献;信息时代,“草根一族”也成为文化创造的主力军,他们利用网络平台的开放性随心所欲地创造新的词汇或语言,如“妹纸”“童鞋”“盆友”“毛衣战”等。在网络上倍受追捧的“芙蓉姐姐”“犀利哥”,就是“微传播”营造的普罗大众文化现象。媒体舆论对“芙蓉姐姐”“犀利哥”现象相互掐架,这就说明人们对“微传播”创造出来的“文化”有着不同的认知,也可见新文化的产生需要正确引导。由于早期国家有关职能部门没有意识到“微传播”对文化的巨大影响力,没有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监管,导致“微传播”出现了不少庸俗不堪的内容。而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借助“微传播”的影响力,大力助推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微传播”帮助受众区分、选择文化

进入21世纪,资讯以爆炸的方式倍增,良莠并存的资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各种不同的文化传播、更新速度加快。“因特网可以迅速、广泛地传播大量有用的信息,但也存在大量的垃圾信息和虚假信息。如何区别网上哪些信息是真实的?科学技术本身难以做到这一点”[7]。管理者常用的一些办法(如封号、删帖、屏蔽)在不断翻新的网络技术和海量的信息流面前难以达到效果,而且还容易引起网民的反感。如何保证公民在资讯大爆炸的时代不至于迷失自我,帮助他们学会区分、选择文化是至关重要的。

“微传播”在不同层次受众选择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独特的作用。首先,“微传播”可以通过影响观念来左右受众的选择。个人观念萌生于人的基本需求,而“微传播”通过特色微信群(同学群、老乡群、宗族群等)营造特定氛围引导人们的观念改变,让大家学会评价文化要素中的是非善恶。其次,“微传播”是人际传播,在群主的引导和友情的渗透之下,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广泛传播,从而帮助受众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对有害文化(如网络垃圾信息)的抵抗能力。相关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微信群群主的管理和引导,不能任其野蛮生长,必要时,可以参照各类学会(协会)的管理办法进行注册登记。

(三)“微传播”促进文化传承

一般来说,文化的传承主要依赖政府职能部门、教育机构和各种文化实体。网络时代,文化、思想、知识的传播还得益于“微传播”的广泛性,一些冷知识和非遗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另外,大数据、媒介融合等更促进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传统文化以一种更新的方式得以复兴。

四 “微传播”的人际交流效用

“微传播”的深度融入,为人际交流带来了新的突破。在传统媒体时代,个体之间的交流局限于书信、沙龙、咖啡馆里面,其影响的人数在两位数以下。现如今由于各种新媒体的介入,人们互动交流增加,许多微博、微信上的文章点击量动辄上十万 、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受众人数的爆炸彰显“微传播”在人际交流中的特殊效用。

(一)“微传播”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

“微传播”依托微博、微信、QQ 等移动客户端,实现了沟通的即时性、互动性和私密性,突出了“简”“便”“灵”,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便捷渠道。具体来说,“简”“便”,即“简单”“简洁”“方便”“便捷”之意。“微传播”依托的媒介容易操作,只要按下功能键就能适时远距离视频交流;过去需要邮递员翻山越岭送达的问候信,通过微信、QQ就能瞬间抵达;有些复杂的心情借用一个微表情就可以巧妙诠释,毫无违和感。“灵”,即“灵活”之意。“微传播”作为一种即时传播工具,它既具有实时传播的功能,又具有非实时传播的功能。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难免会出现观点的碰撞,面对一些尴尬的问题,可借助“微传播”的非实时传输,巧妙地化解尴尬,为人际沟通提供回旋余地。

(二)“微传播”为众多宅男宅女打造了精神家园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微传播”提供越来越多的资讯,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完成各种消费,打造自己独立的精神家园。过去,心里憋屈只能自己忍着,在网络时代,“微传播”可以让陌生人之间相互倾诉。人们可以通过发微信朋友圈和写微博刷存在感,通过点击新闻了解大千世界;可以即兴点评好人好事,也可以用犀利的文笔抨击社会丑陋现象;可以借助“微传播”媒介学习新知识,也可以借助“微传播”的娱乐休闲功能交友。“微传播”为各阶层的人特别是众多的宅男宅女打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精神家园。

(三)“微传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层涵义:第一层次是指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和谐发展;第二层次是指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是将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统一起来把握的全面和谐发展;第三层次是指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深度交流[8]。“微传播”则在三个层面上,在人与人的深度交流中发挥着导向、激励和保障作用。

一是在个体和谐发展中的导向、激励作用。当代青少年从初中开始(城市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几乎手不离机,追星、追剧、玩游戏、刷朋友圈,其中的海量信息包围、浸润着他们,成长过程中很多的道德认知都来自“微传播”。长期接触积极向上资讯的孩子阳光、开朗,而经常浏览黄色暴力资讯的青少年,其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都发生病态改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部分青少年的个体发展中,手机资讯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其家庭教育。

二是在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个体与社会融合的关键期在青少年时期,青春发育期的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年轻人走进社会做准备。理论上学校教育可以帮助个人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之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可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其中很重要的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非智力技能被漠视或边缘化,如与同龄男女的交流与沟通、对男性与女性角色特征的把握、作为一个社会人必要的知识与态度的储备、作为行为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的学习和建构等。而在没有办法改变应试教育现状的情况下,可以协调与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开发一些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资讯与体验类游戏等,以促进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是在个体身心和谐中的保障作用。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在资讯良莠不齐的传播语境中,青少年容易沉溺其中、迷失自己。美国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9]: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最大的是情商而不是智商。情商是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感悟、控制、运用与表达的能力,包括责任感、意志力、进取心、沟通能力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是一个人走向最终成功的重要保证。然而,如何宽厚待人、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是不少青少年所欠缺的。但这些技能不是与生俱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因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微传播”在这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它通过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帮助青少年进行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它提供倾诉渠道,让青少年有多种渠道表达个人情感,并通过沟通交流和解决冲突来使其提升做人与处事方面的能力。

五 结语

当今社会呈现出一种基于“微传播”渗入的全新社会形态,相较于过去金字塔模式下的社会治理结构而言,现在的社会治理结构更复杂,影响因素更多。2020年的春天,在与疫情博弈的过程中,“微传播”的是是非非给社会方方面面都敲响了警钟。5G时代即将到来,家居、汽车、办公设备、手机、穿戴设备等将互联互通,资讯传播速度又将得到大的提升,资讯传播方式也会发生裂变,这对传统的金字塔管理模式将形成极大的挑战。恩格斯说,“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0],而研究“微传播”社会效用的理论意义就在于让全社会对“微传播”有一个全新的认知,并用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以充分发挥“微传播”在各个领域中的社会效用,让“微传播”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助力,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微传播人际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微信聊天自我表扬的人际和谐管理研究
人际自立特质、人际信任与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搞好人际『弱』关系
谁远谁近?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英文歌曲Enchanted歌词的人际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