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探究
2020-12-12易显飞杨景钦
易显飞,杨景钦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使社会各方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其中特别强调要用法律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他指出:“各种社会管理要承担起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注重在日常管理中体现价值导向,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1]165落实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需要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高校法治规定。我们只有遵循“法治”的价值取向,基于具体、明确的法律支持,对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失德败德行为进行法律惩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2]。在此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这一论题,已成为当前学界需要探究的一个理论实践问题。本文首先揭示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路径的价值意蕴,在总结归纳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路径面临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尝试建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
一 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一)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对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等学校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积极寻求法治路径是对党中央与国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相关政策的响应、宣传与践行。从2013年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关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各项实践的意见开始,法治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者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业已明显。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途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两项战略都划分了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其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分为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个方面。高等学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时,要对照中央找准定位,明确高等学校这一层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所承担的任务和使命,把握相应层次的培育对象及其特征。我们应按照中央有关精神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机制与路径,从而将中央关于二者融合建设的有关精神引入纵深、落地生根,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与效果[3]。
(二)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高校师生价值共识、培育法治情感的客观需要
作为道德规范体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作为强制力保障体系的法治校园建设在本质内容上是互通的,二者分别从道德情感与法治理性两个互为补充的方面彰显了国家意志和社会公德在高等学校建设中的基本内涵。相较于其他路径,法治路径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特有的规范性、严谨性、强制性等特征,更有助于大学生真正认同、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地具有“法治”的社会实践要求,作为价值内涵和价值目标形成了一种柔性约束;另一方面,通过释法论法等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系统普法教育,作为一种刚性规定帮助学生牢固树立职权法定、程序正当、责任意识等理念,助力大学生形成法治意识、法律思维能力[4]。目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深深地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理想信念、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等,这不利于高校有序管理和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亟需通过法治路径,将规章制度设计和贯彻执行固化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之中,立足于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合乎时代、面向未来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强有力价值培育机制。为广大师生提供行动指引的社会主义价值规范,在错综复杂的多元价值取向中激发广大师生形成自觉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最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要求的目标共识,凝聚师生价值共识和学校发展力量[5]。
(三)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维护社会主义高校意识形态安全、营造风清气朗校园文化环境的必然遵循
在多元社会思潮挑战之下的大学校园,通过法治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添砖加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学生,加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维护校园稳定,有利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营造风清气朗的校园文化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示范引领作用,尤其是面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功利主义趋向和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理想信念动摇等问题,迫切需要高举社会主义旗帜的高校法治精神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治信仰。与此同时,校园意识形态工作是一个特殊的工作领域,既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引领,又需要融入厉行法治等强制手段占领意识形态阵地。高等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也是与违背核心价值观要求的各种行为和现象作斗争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坚持融入法治机制,体现在对“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等非主流意识形态思潮以及境内外敌对势力对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威胁的斗争之中。通过法治路径从制度上构建核心价值观与法治协同治理结构,依靠法治手段确立安全治理的现代化高校管理模式和具体政策制度,以此实现高校健康长效发展[6]。
二 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现实困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有效契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而当前国家层面相关法治制度结构偏狭、学校层面法治实践教学体系欠缺、学生层面个别大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等比较严峻的现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一)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制度结构偏狭
从立法层面来看,2018年3月宪法修订案通过后,国家层面正式将“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但是我国现行的各类法律法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教育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中,尚未将依法治国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之中,导致在与高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核心价值观导向不够明显[7]。而相应法律法规的制定有赖于法理学层面的探讨,当前基于法治路径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准备还是显得不够充分。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研究不仅数量较少,且相关的讨论主题过于宏观抽象,缺少深入细致且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从而导致诸如“法治中国”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基础问题,法治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等核心理论问题一下子难以得到有效解决。这样一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落实工作主要来自于中央相关政策文件和指导性意见,较大程度上停留在理论论证和道德舆论的柔性约束阶段,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普遍约束效力,因此更加迫切需要针对高等学校宣传、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刚性规章制度和强制性法律法规的出台[8]。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实践教学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现阶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建设,由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定位还是不够明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在理论教学方面,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当中仅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门必修课程,存在对学生思想动态把握欠缺和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在实践教育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教育的相关主题教育活动则是通过学工系统、团委等职能部门及一线辅导员开展,存在理论深度较欠缺和专业性不强等困境。整体看来,我国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实践教育缺乏长效教育机制和政策支持,缺乏国家层面的相关详实规定和教学大纲,更缺乏统一的教学教材和系统研究讲义,因此鲜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与此同时,大学生在校期间,法律规章和普法教育的途径多为网络、报纸等媒体渠道,相关专业讲座较少且缺乏系统谋划。由此可见,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视仍然不够,高校重专业知识传授而轻法治实践教育的传统观念没有得到实质改变,相关的实践教学体系非但没有形成,并且还处于边缘化状态。
(三)少数大学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意识淡薄
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作为“抽象”的意识形态,往往陷入缺乏纲领性实施途径的务虚形式,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和行为规范缺乏强制性约束能力。受多元价值思潮影响,高校少数学生在缺乏强制性行为规范的情况下,缺乏自我教育意识,难以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集中表现为法治信仰缺失、校园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淡薄等。在校园公共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为:学术诚信方面,不按照规范操作、缺乏对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把握、不重视实验精确性、伪造实验数据,甚至是抄袭学术论文、剽窃专利等;生活作风方面,存在贫困生认定和奖助学金评选等过程中的“弄虚作假”以及“故意”拖欠学费现象;职业规划方面,无视三方就业协议的法律效应,根据个人喜好“随意”毁约,造成学校声誉受损;网络安全方面,不少网络媒体特别是自媒体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而个别青年人往往缺乏真假信息的甄别能力,难以作出理性的价值判断,容易受网络负面舆论欺骗、蛊惑和煽动,轻易跨越法律红线等等[9]。少数大学生法治精神的缺乏影响“法治”价值观的践行,继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培育。
三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路径构建
针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路径在国家层面、校园层面、学生层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可以从法治校园建设的理论渊源和价值诉求切入,分别从以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机制创新构建法治教学体系、以方式创新营造高校法治文化等角度,对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一)以制度创新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最重要最关键的“善”[10]269。学界及相关智库应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进一步的系统理论研究和提供制度创新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积极建议,从逻辑、内容、价值、实践等层面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合理融入立法修法实践的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废除等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坚持将其作为重要的指导思想,有机融入高等教育立法相关程序之中。首先,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学校发展建设提出的主要任务和对高校师生的规范要求,将先进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主要任务互融共通,对照检查高等教育现行法律法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的实际状况,从而实事求是地根据高等教育现状和需求确定立法的重点领域。其次,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逻辑关系,考察相关法律概念、法律条文的政策导向和功能选择,确定核心价值观作为道德规范与法治之间融合的限度,合理选择承载形式和适用范围,充分发挥法律的正面激励作用和负面惩戒作用。最后,持续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等法治环节的引领指导,通过高等教育相关法律解释、法律论证、法律推理等方法和途径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以机制创新构建法治教学体系
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教育的课程教学机制创新,将法学方法运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学工作,构建科学的法治教学体系,积极宣传和普及法治理论、培育学生法治意识。首先,在教材改革方面,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版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基础,有机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法治建设的相关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论述,吸收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等内容进行条文解释,辅之以校园实际案例作为补充,构建具有理论性、时代性、导向性、实践性的教材体系。其次,在课程教学方面,针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进行改进,一方面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将一定比例的、有相关专业背景的辅导员纳入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师资队伍之中,让熟悉学生思想动态和法治意识现状的辅导员成为普法理论教育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邀请法学专业、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指导和统筹,以宣传部门、法务部门、团委、一线辅导员为主力共同参与学生法治实践教学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之中。最后,在教学方式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案例教学与网络教学、互动教学的结合,增强课程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同时以新媒体技术为载体,持续优化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学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等层面向标准靠拢。通过对教学资源、教学力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统革新,构建“三位一体”的法治教学体系[11]。
(三)以方式创新营造高校法治文化
营造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二者良性互动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培育大学生法治意识、增进法治情感、坚定法治信仰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作用。首先,创新法治文化宣传的方式和平台,巩固和发展传统的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充分发挥学校网站、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原始传播载体的作用,同时融合校园公众宣传客户端、校园闭路电视、门户网站、手机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大终端等电子媒体,自主设计法治宣传文化创意产品,不断创新校园融媒体法治宣传建设手段。其次,牢牢抓住“第二课堂”阵地,以全国“法制宣传日”为契机,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设立“普法学法周”“普法学法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学法活动,诸如普法学法相关的辩论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摄影宣传展、戏剧话剧活动等。再次,依托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法学相关学院和专业的研究基地,联通学校驻地社区、律师事务所、法院等机构,成立校地合作的普法学法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学生法治实践课程和暑期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最后,通过校园党团组织和宣传舆论力量发挥整体层面的舆情监管作用,对校园公共空间内的不良舆论和负面言论进行监督和矫正,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遵循社会主义法制规范并自觉形成自我教育习惯[12]。
诚然,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但真正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规定,唯有通过相关的法治建设来推动。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探究如何用法律来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高校法治规定,俨然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面镜子,新时代的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与效果,从长远而言,关乎到“四个自信”的强弱,关乎到“四个伟大”的成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之所以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因为这是“灵魂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德基础[14]。在此背景下,各高校的理论工作者及对应职能部门,应该通过多种方式调查了解本校在法治建设方面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所在高校的实际,建构出具有本校特色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治路径,创新所在学校以个人法治建设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方式方法,进而达到真正提高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