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构建探析
——基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思考

2020-12-12关松立

莆田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传染病医学生物

关松立

(莆田学院 管理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所谓医学模式,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医学对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总体概括,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不同时期人类科学技术和客观物质环境的制约[1]。2019年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COVID-19)疫情已威胁到全人类的健康,研究发现,多种相似的冠状病毒的天然宿主均为蝙蝠[2]。环境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已越来越明显,过去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无法将环境因素涵盖在内,有必要构建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

一、医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医学发展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纵观人类医学发展历史,医学领域的每一个发展高峰,都是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作为历史背景。新的时代对医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社会的快速发展为医学进步注入巨大动力

进入21世纪,随着各类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人们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几乎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新改变。随着各种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过去的医学空白部分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快速度被填补。蓬勃发展的信息网络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人们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医学新发现和新技术也在不断补充和完善原有的医学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带动了整个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

2.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给医学带来更多投入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客观上为提高医学的资金投入创造了条件。一方面人们对自身身体和生活需求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积极地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对医药卫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要求人们要有更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都需要加大对医学的投入。再加上经济发展带来的一些人口问题、环境问题、生命科学技术问题等都急需医学来协助解决,目前的生物医学、医疗器械、制药领域都需要不断的医学投入来保障其发展。未来的医学发展重点正转向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增加对医学的投入是国家和人民的一致需求。

3.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医学的进步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信息网络时代给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借助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哪怕对于实验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医学而言,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人们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模拟和学习。同样地,社会也需要有知识、有文化、有创造力的人来促进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的文明和修养,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讲卫生、讲文明的社会风气,还有利于减少各种疾病的发生。在今天,各种新型的传染病和精神类疾病考验着现有的医疗条件,在COVID-19的治疗和预防中,中医药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3],另外对患有高血压[4]、心脏病及其他危重型患者和老年[5]、儿童[6]的治疗也在不断摸索中。疾病的治疗可能与各种因素有关,单靠某种医学措施难以奏效;疾病的预防需要依靠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强有力的控制。

二、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1.生物层面:新型传染病的防治难度依然较大

生物医学模式的确立,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在这一模式下,人们通过显微镜观察、动物实验、化学分析、人体解剖等实验手段和方法,深入研究了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以及分子结构等,大大深化了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了对健康的理解,建立起多门医学学科和数百个医学分支学科的庞大系统,为人类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医学问题是常见的重大慢性疾病、外伤、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传播速度极快的传染病,理由是这些疾病目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依然较高,传染速度也非常快。人们对有些传染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还不是特别了解,还做不到有效的防治。COVID-19疫情受多种因素的作用所致,防治难度较大。虽然对COVID-19的防治已初见成效,但仍需警惕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类的反扑。目前COVID-19疫情在全球接连蔓延,更令人担忧的是,病毒还会产生变异和耐药性,这对医学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心理层面:心理压力和心因性疾病不断增加

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在社会心理方面的变化,也对医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当今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尤其是在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创造力等方面已经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容易形成高度紧张、疲劳、高度应激的心理状态,甚至可能导致精神抑郁;另一方面,各种健康危险信号和不良习惯,例如营养不均衡、缺乏身体锻炼、抽烟、酗酒、捕食野生动物等,在损坏身体健康的同时,也会造成心理伤害和各种心因性疾病,这些都需要未来的医学去进一步进行研究和攻克。

3.社会层面:社会性疾病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之一

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方面客观压力形成的社会不良生活方式或社会恶习等导致的疾病。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工作压力增大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身心容易处于疲劳和不如意状态;虽然物质条件较过去更为优越,但却更容易形成饮食结构不合理、抽烟、酗酒、精神紧张、缺乏运动、捕食野生动物等不良生活方式或恶习,由此产生的一些社会性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精神性疾病、呼吸系统方面的传染性疾病等,逐渐成为人类的主要疾病。人类对引起疾病的变化原因进行的反思,使人们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并逐渐认同了健康是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应处于健康状态。

4.环境层面: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大

自然生态环境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早在20世纪就已经成为社会的热点之一。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所能影响的环境范围也更大,影响生态的能力也更强,反之,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第一,全球变暖,这使得疟疾等一些热带病[7]的传播范围越来越大,如果气候持续变暖,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染上热带病。第二,破坏环境,人类在开垦荒地、砍伐森林的同时,容易导致环境变化,并引起传染病的流行。例如以蜱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8],最早发现于美国的康乃狄克州莱姆镇[9],由于森林遭破坏而使得疫情扩大,导致全美多个州报告病例,中国部分省市也有病例报告。第三,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城市化进程使得部分区域自然生态发生变化,加上劳务输出和民工浪潮、兴旺的旅游业和活跃的贸易往来,使得部分区域人口的流动性和密度大大增加,人传人的概率增多,各种传染病不再受地域限制。第四,食品卫生问题严重,部分含有病毒和细菌的野生动物或制品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影响广泛,例如上海地区曾因食用受污染的毛蚶而导致甲肝流行[10],日本曾因食用大肠杆菌污染的鱼制品而发生大规模食物中毒事件[11]等。因此,生态环境问题为医学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社会对环境医学的需求将更多,要求也更高。

三、“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应用中之不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将人的生物属性、心理属性和社会属性融为一体,考虑到了人不仅具有生物性,还具有心理性和社会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发现脱离人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属性去研究人的生物属性是片面的,因此这一模式的确立要求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不仅要对患者进行药物和物理治疗,还要从心理和社会角度进行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但这种模式没有把与人的健康有着非常密切联系的 “环境”置于其中,COVID-19疫情爆发后,人们更加重视环境因素。

1.不够重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自然环境保护已得到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因素作为现行医疗模式的一个环节一直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首先,在过去社会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的时候,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还较轻,同时环境检测的手段也不高,再加上病原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和工作劳累、社会贫困、营养不良等社会、心理因素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这时候环境问题并没有作为医学模式的要素引起重视;其次,在社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时候,人类虽然有一些以自然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行为,但由此导致的不良后果没有经济发展变化显得那么快和那么明显,与生物因素能够快速造成人们疼痛、紧张、烦躁、失眠等疾病相比,环境恶化对人们的伤害往往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具有渐进性和隐匿性的特点。虽然人们也已经注意到自然环境与某些疾病之间有直接关系,但更多的时候人们是从如何控制、防治传染病的角度去进行医学科学研究的,而没有从 “环境”层面进行医学研究。

但是,自然规律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由于一部分人破坏自然环境、捕食野生动物并进而破坏生态链,大自然对人类短见行为的报复越来越明显。人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对环境问题审慎考虑,认真对待。一方面,由于人类的工业化造成了废水、废料、废气、辐射,以及人们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噪音等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破坏自然环境造成生态链的破坏,部分动物灭绝,部分动物失去天敌,部分动物由于人类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来到人类的生存环境中,将一些病毒与细菌也带入这一区域,这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的健康。

2.环境因素能对生物因素施加影响

医学科学发展至今,人们已经认识到,人的身体健康主要是由遗传因素、身体机能因素和环境因素三方面决定的。其中遗传因素主要是表现在基因上,身体机能因素主要是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调节过程,环境因素主要是外在的自然生态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前两个因素即生物因素,是内因,起主导作用,环境因素是外因,虽然并非主导作用,但是能对生物因素施加影响。因此,研究人的健康问题,不仅要从人的遗传因素和身体机能因素出发,还要从人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人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生物因素改变等多元的、系统的角度去综合考虑。

因此,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作为与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出现COVID-19疫情后,更加成为目前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将 “环境”列为未来医学模式中的单独一个环节也成为医学学科关注的重点领域。

四、构建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

20世纪医学有三个伟大的成就:第一是过去的很多传染病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第二是医学为营养问题提供了指导,延长了人类的平均寿命,第三是医学水平的提高使得死亡率显著降低[12]。然而,进入21世纪,医学又面临新的难题:第一是新的传染病时有出现,第二是过去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卷土重来,第三是细菌和病毒的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构建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能够更为全面而准确地反映新时期人类对医学的要求。

1.构建世界性的医学防治体系

虽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具有渐进性和隐匿性的特点,但这种影响已经被医学证明确实存在。例如 “异种感染”[13]就是一种间接的传染,一些野生动物所携带的某些微生物或病毒也可以感染人类细胞,不同的病原体之间可以通过相互交换遗传物质来产生新的病原体,病原体如果发生遗传基因的改变,就有可能形成新的变异体。一旦某个新的变异体入侵人体,在某一处发展成为传染病,就有可能通过快速流动的人口和发达的交通工具进行传播,并迅速流向世界各地,形成世界性的灾难。这种传染是没有国界的,现代化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已经使原本的大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也使得原先各国各地区原本各自为政的 “小卫生”,变成了如今整个世界都息息相关的 “大卫生”。

为了防止传染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应当构建世界性的医学预防体系。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4]。借助于网络技术,可以让各个国家的疫情防治情况得到及时准确的汇总,通过全球联网进行情报互通,即使是某一个边远地区发生疫情,其他国家和地区,还有国际卫生组织等都可以迅速得知准确情况,及时采取对策,指导疫情防治工作,适当提供帮助,防止疫情蔓延。

2.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教育

在进入21世纪之后,控制传染病不但是医学学科领域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问题。COVID-19疫情表明,人与传染病之间的战争还将持续下去,未来人们不仅要着眼于医学的生物属性,从药物治疗、消毒隔离和免疫学预防等角度来防治传染病,还要从个人心理、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入手,全方位地同传染病开展斗争。

为了应对新型传染病,一方面要对群众进行广义上的健康教育,除了传统的消毒隔离、自我防护,还要注重健康的生活理念,保护自然环境,减轻或避免自然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要对群众进行生态保护的教育,明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地球村理念,平等地看待野生动植物,促进资源的良性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3.减少环境激素对人类的不良影响

所谓 “环境激素”,是指一些外源性的污染物在进入生物体后模仿内源性激素的生理和生化作用,干扰人体的内分泌功能[15]。环境激素主要来源于农药、金属污染和塑料污染、垃圾焚烧等产生的人造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污染环境后,会在动植物体内聚集。特别是一些野生动植物,人类在没有进行合理化消毒处理后就食用,容易导致严重后果。这些环境激素中的许多物质具有积蓄性,人食用了被污染的动植物后,这些环境激素又会在人体内进一步积蓄。有些环境激素的不良影响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爆发出来,而有些环境激素的不良影响可能会因为病毒的变异性或其他原因,立刻爆发,并迅速发展到人传人的程度。COVID-19疫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也暴露出滥食野生动物而引发人类疾病和重大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等巨大隐患,因此,环境激素造成的问题也成为未来环境医学应当关注的重大问题。

为了应对环境激素造成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加快对新型传染病病原体的医学研究,并尽快研究出安全有效的防治药物和疫苗,未来随着医学分子生物技术的不断完善,人们可以迅速检测出病毒的核酸结构和蛋白质结构,推断和研制出抗体;另一方面,制定或修订相关的法律来禁止滥食野生动物,并严惩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的行为,倡导饮食文明,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五、总结

人类处在大自然中,大自然的变化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早在 《黄帝内经》中就有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记载[16],敬畏自然、和谐共处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达成的对大自然的共识。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人类也在不自觉地破坏自然环境,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进而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物种的多样性受到威胁,病原体的繁殖和变异的速度加快,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这一系列的后果都直接或间接地危及人类的生命安全。在医学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仅靠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无法将如此丰富的有关环境的范畴涵盖在内,相反, “环境”却能与生物、心理、社会悉数发生关联,在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加入 “环境”这一环,将会显得更加客观和全面。因此,构建 “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应该提上医学科学的研究日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人类才会是最终的赢家。

猜你喜欢

传染病医学生物
生物多样性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第12话 完美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