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史料解读与能力培养
2020-12-11许丽君
许丽君
【摘要】将史料引入教学与考试之中的做法,是当今历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江苏省历史高考试卷中的最后五大题都以史料的形式展示出来,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是历史教师值得深思的一大难题。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史料解读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9-051-01
史料教学,就是师生围绕史料展开探究,通过认识史料,解读史料,形成历史意识。以史料为媒介进行对话,可以把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放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既有助于学生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也有助于学生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式。
教学互动,则是通过“解读史料——合作探究——交流整合”等环节,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面貌,突出学生历史学习的主体性。
一、解读历史资料,掌握分析历史史料的方法
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各个模块的课程目标中,都提出了明确的史料教学方面的目标。在必修1中提出:“学习搜集历史上有关政治活动方面的资料,并能进行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在必2中提出:“学会搜集、整理和运用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相关资料,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在3中提出:“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史料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取史料,鉴别分析史料,最终能运用史料分析,解答历史问题,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史料的证据的重现,判断这么一个切身的情感体验,慢慢养成自己提出历史观点的习惯,尽管它不是那么完美,但毕竟是学生史学能力的显现,同时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历史,明白了事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道德修养。以我曾在课堂上解读的一题为例。
材料一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
第一步,先让学生看问题,抓住所问问题的关键词是“为政思想”和“具体的为政措施”两个方面。第二步,带着这两个问题读材料,牢记思想和措施是两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划出关键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第一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强调了“保民”,体现的是一种思想。第二句“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中的“施仁政““省刑罚”“薄税敛”反映的是具体措施。以此类推,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这段史料,得出正确答案。“为政思想”是保护人民利益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具体的为政措施”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薄税敛(减轻农民负担);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劳动时间)。
二、教学互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历史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历史教学应有活跃的品质。因此在史料教学中,除了激发起学生思维,拓宽学生思维广阔性,应更深一步的引导学生探究史料,学会研究历史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历史史料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史料往往来源于各个时代,包括晦涩难懂的古文,因此,学生对史料的解读常常会产生厌烦心理,草草了事,从而不能真正理解史料,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学生相互质疑问难,让学生学会从知识的探索与对比中提出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学得更为主动、更为深刻。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采用合作探究、交流整合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史料。例如:
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习和掌握史料及史料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改进史料教学方式,不断拓展史料教学的空间;同时要注意积极搜集并积累各类史料,建立起自己的资料库等,这是进一步搞好史料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史料整合,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高考不管是选择题还是材料题,都特别注重新材料、新情景题的大量运用。它完全避免了以往考问答题时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一切有效的提高了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同时也给高三的专题复习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高三专题复习设计教学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要拓宽,要大胆创造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学会运用历史史观从多角度去思考和分析历史问题。
例如,“罗斯福新政”一课,设计了以历史史觀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把握主干知识的基础上,以新史观串联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设计一:用现代史观认识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不仅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用现代史观去分析,更可以认识到对美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生的作用:在政治文明方面,使美国渡过危机,缓解了社会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势力,避免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文明方面,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但新政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改革,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在社会文明方面,“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和社会生活脉搏,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正。
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对一个历史问题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分析、思考,做到老问题有新视角,设置出新情境,反映真实的历史现象。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使学生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德伟,何晓芳.新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李晓风,张增强,成学江.三论30年历史高考的得与失[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
[3]郑耿标,章丹萍.历史移情的内涵及其教学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