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一项互补效应研究

2020-12-11林琼纯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洞察资源整合创新能力

黄 胜,林琼纯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州510420)

引 言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动态能力在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动态能力包含环境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2]。其中,技术创新能力更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只有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掌握核心技术,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企业想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还必须增强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一方面,创新活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特异性技术知识和资源,企业整合资源才能支撑研发活动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研发周期长、风险大,企业只有感知环境的细微变化,辨识机会和威胁,才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思路,降低市场风险。

当前动态能力理论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文献较少。目前有学者研究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但仍存在不足。其一,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影响仍有争议,主要存在三种观点,即“促进论”[3-6]“抑制论”[7]和“复杂非线性论”[8-9]。“促进论”的学者基于技术创新理论,认为企业研发投入可以通过新技术创造新价值,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抑制论”的学者基于挤出效应理论,认为研发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撑,耗费成本大,而投资回报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复杂非线性论”的学者认为只有研发强度处于一定区间时,才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我们认为现有研究对影响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关系的一些重要权变因素缺乏充分理解。其二,现有文献尚未探讨:在提升绩效方面,动态能力三个维度之间存在互补还是替代关系?仅有少部分文献确认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对绩效有积极作用[10-12]。综上所述,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提升有怎样的作用机制?三个维度对绩效的交互效应又是如何?这些问题仍未得到较好的解答。

为了弥补上述研究缺口和回答上述研究问题,本文将探索动态能力对绩效的边界条件,在研究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关系的基础上,引入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探索二者的调节作用,进一步揭示动态能力各维度对绩效的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假设:第一,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第二,资源整合能力使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倒U 型曲线更陡峭。第三,环境洞察能力使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的倒U 型曲线拐点右移。第四,三项交互作用对绩效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强时,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而环境洞察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弱时,促进作用最弱。本文以科技型企业数据为基础,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来检验上述假设关系。这些假设都得到了相应的实证支持。

本文对动态能力理论做出如下贡献:第一,本文整合了正向和负向研究流派的相关理论,从信号传递、资源占用等多角度出发,使技术创新能力和绩效的相关理论更加系统和完善,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第二,本文发现了环境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对于绩效的二项和三项调节效应,弥补了以往单纯研究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或者单纯研究资源整合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不足,确认了动态能力三个维度之间在提升绩效中扮演的是互补角色,厘清了技术创新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的情境因素。

1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为了保持与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相契合而整合、构建内外部资源的能力[13]。包含环境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1-2]。首先,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为了满足或创造市场需求,利用自主创新或技术引进的方式,制造出新产品或者新工艺的能力[14-16]。学者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新产品或工艺直接对绩效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改善盈利方式、创造技术资源等方式间接提升绩效[17]。其次,环境洞察能力是指企业发现并精确把握外部环境的微观变化,确定企业长期发展战略转型的方向和时机的能力[18]。包括观察和判断两部分,观察是指企业主动并积极地感受环境的变化、收集信息情报的过程;判断是指企业对环境变化的认知过程,通过分析信息情报,预测需求和产业发展动向,意识到以前从未被认识到的机会和威胁。环境洞察能力有助于企业找准自身定位,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市场、转变发展路径,维持竞争优势[19]。最后,资源整合能力是指企业通过识取、配置各类资源,剔除、改造原有资源,并引入新资源,对优势资源进行更新以形成新的核心资源体系的能力[20]。包括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内部整合是指企业重新配置现有资源以实现最大化利用并创造更多价值的过程;外部整合是指企业对外部获取的资源进行选择,并纳入自身资源体系,增加手头的可利用资源的过程。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获取并有效配置关键资源,形成资源禀赋,增强可持续竞争优势,从而保证绩效增长[21]。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积极地进行研发是转型升级的信号,是利好信号,可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使投资者主动降低成本减轻企业负担,进而推动研发活动的进行和盈利的增加。同时,基于“创造性破坏”的理论,技术创新通过创造新价值,使企业成为新的垄断者,在一段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但持续地加大研发力度并不会始终促进绩效提升。Ejermo 等[22]指出研发作为要素投入,符合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当研发投入超过限度,边际成本高于边际收益,绩效减少。根据机会成本理论,企业研发投入越多、占用资源越多,可投入于其他方面的资源会缩减,导致其他能力偏弱,整体能力不协调,最终导致盈利性降低。同时,随着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由于能力陷阱的制约,企业常常仰仗自身优势,较为官僚和自满,使企业固步自封[23]。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H1):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

1.1 资源整合能力的调节作用

技术创新能力可以通过创造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帮助企业获取超额利润。而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企业获取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浪费[24],促进研发,从而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积极作用[25-26]。首先,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有效加快产品的开发速度、提升研发成功率[27],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积极作用。特别是企业需要的技术知识无法靠自身形成时,可以通过购买技术、技术外包等方式,快速获得新技术,加速产品的创造,通过消化吸收习得的知识,提高研发成功率,不仅使投入成本得以回收,保障收益,而且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发布新产品,利用先发优势抢占市场,提升绩效[28]。其次,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通过转化闲置的技术资源弱化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负面影响。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技术资源较为丰富时,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其他资源不充足,部分研发活动被迫中止。然而,研发活动的搁置将使企业面临技术更新带来的巨大的折旧损失。此时,资源整合可以将闲置的技术置换为紧缺资源,使研发项目顺利进行的同时,又减少技术的贬值损耗,进而保障收益。

虽然资源整合能力有助于快速满足研发所需的资源,加快开发速度[29],但对于不同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时,通过获取额外资源,提升研发成功率,但受到自身技术知识体系不完善的限制,只能进行同质性高、技术壁垒较低的研发活动。此时,竞争对手容易通过模仿实现弯道超车[30]。因此,企业只能在较短的时间收割利润。相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时,资源整合可以帮助企业创造出技术壁垒较高、具有独特价值的产品,使企业成为较长时间的垄断者,收获超额利润。因此,相比低水平的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对中等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获取资源往往是通过资源拼凑的方式实现,其成本低、时效性高,但质量却不是最佳的[31],这意味着企业通过资源拼凑可以快速获取不那么完美的资源,却很难研发出最满意的产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处于高水平时,所进行的研发活动往往难度大,所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异质性知识和稀缺性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所获得的资源有限。因此,相比强技术创新能力,资源整合对于中等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强。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H2):资源整合能力调节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倒U 型关系,使曲线变陡。

2.3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D-二聚体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3 d的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术前,且A组均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1.2 环境洞察能力的调节作用

我们认为较强的环境洞察能力可以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积极作用。首先,环境洞察能力能使企业更好更快地应对市场需求和变化[32-34],创造出契合消费喜好的产品,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积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通过环境洞察能力可以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期望和潜在需求,依据消费者的利益诉求进行研发,减少产品早期设计阶段的盲目性[35];投入市场后根据反馈,进行快速优化,使得产品的升级改造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市场需求。其次,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洞察能力保证研发的前瞻性[36],保障技术创新创造出生命周期更长的产品,延长企业获利时间,增加绩效。具体而言,具有较强环境洞察能力的企业能够预测未来市场变化的方向以及技术改革的趋势[37],通过预判以更长远的目光进行技术创新,保障研发的前瞻性。

环境洞察能力还可以通过转换用途减弱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负面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时,往往因为自满而使自身固步自封,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绩效的提升。此时,环境洞察能力有助于准确地解读外部环境,使企业认清形势、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延缓企业沉溺于自我满足的脚步。此外,动态的环境使得原先极具竞争力的业务不再具有市场时,相关的技术和经验急剧贬值,增加研发会加剧亏损。此时,企业可以通过环境洞察能力感知市场、识别环境,寻找并发现现有技术资源的新用途[38-39],通过用途多样化赋予资源更高的价值,既帮助企业止损,又为创新活动提供资源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H3):环境洞察能力调节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倒U 型关系,使曲线拐点右移。

1.3 三项交互作用

研发战略决定了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目标,直接关系到研发项目的可行性和盈利性。对企业而言,环境洞察能力是制定战略的基础和关键。环境洞察能力强时,企业对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高,基于自身条件和环境洞察所判断的机遇与挑战较为准确,制定的研发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契合。同时,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可以重置资源以匹配新战略的需求,加快战略实施的步伐,还可以通过转换资源和调整战略,使企业的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相匹配,提高研发战略的可行性[36]。二者相结合,可以令企业的资源、能力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衔接,使研发战略超乎预期地落实。此时,企业拥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缩短研发周期、提升研发的成功率,还可以凭借丰厚的知识底蕴和技术资源制造出技术壁垒高、极具独特价值的产品,使企业成为新的垄断者,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企业资源整合能力强、环境洞察能力弱,虽然研发战略不合理,但资源整合能力在落实战略的过程中,逐步调整自身资源和原有战略,使自身条件与环境保持相对匹配的状态,从而使研发战略在一种符合发展的趋势中完成。此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同样可以加速研发、提高成功率,制造出具有相对价值的产品,保障收益。如果企业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弱,企业不能发现机会窗口,所制定的研发战略较为常规,研发难度较低,所需要的知识和资源并不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亦可以发动先发优势获取小额利润。

相反,如果企业环境洞察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弱,企业善于发现机会窗口,所制定的研发战略与外部完美契合,往往涉及转型、产业链升级等高难度研发项目,所需的知识和资源缺口大,但拥有的却是低水平的资源整合能力,资源难以应用到新产品的开发而耽误进度,失去市场机会[40]。此时,增加研发投入往往会导致血本无归。因此,本文认为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强时,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大;环境洞察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弱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小。

同时,结合假设1 所提到的,资源整合能力对中等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最强,本文认为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的协同作用对中等技术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最强。到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H4):环境洞察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有三项交互作用: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强时,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强(使曲线更陡);环境洞察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弱时,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弱(使曲线较平)。

本文的研究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研究模型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2.2 变量的测量

被解释变量是绩效,本文用净资产收益率(roe)衡量绩效。净资产收益率是极具代表性的财务指标,综合性极强。解释变量是技术创新能力,本文选取研发投入(rnd)衡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41-42],即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调节变量是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衡量资源整合能力,反映企业通过整合资源推出新产品的能力;采用关键词的频率衡量环境洞察能力[43],即描述关键词的篇幅数占企业年报总篇幅的比率,关键词“政策、宏观、竞争、需求、消费者、用户、顾客、客户、产业、行业”从宏观环境、竞争对手、消费者、产业环境四个方面反映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情况,关键词“机会、机遇、风险、挑战”可以反映企业对情报信息的判断情况。同时,考虑到企业的很多能力特征和业绩往往受到企业规模和成立年限的影响,为得到可靠的研究结论,本文将企业的规模和年限作为控制变量,分别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成立至第N年的实际年数衡量。

2.3 模型构建

各变量基本关系回归方程如下:

上式分别检验假设1-4。其中,Y 为企业绩效,X 代表技术创新能力,T、E 分别代表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a0为常数项,a1-10为系数,ε 为残差。上述公式中的i 代表第i家企业;t=1,2,3,4,5分别代表2016、2017、2018、2019年。

3 实证研究

3.1 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样本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算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资源整合能力与企业绩效(r=0.088,p <0.1)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正相关(r=0.012,p=0.806),环境洞察能力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r=-0.092,p <0.1)。此外,变量间的系数均不超过0.5,Mean VIF 值为1.08 可以避免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的问题。

3.2 回归分析

为了缓解反向因果关系导致的内生性问题,技术创新能力将用前一期的研发投入作为工具变量,使用2SLS 对解释变量进行修正,并对工具变量进行弱工具变量检验。本文还进行了F 检验和Hausman 检验,结果支持固定效应模型。因此,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2 所示。

表1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n=396)

表2 回归结果(n=396)

模型1、模型2 给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对绩效的回归结果。模型2 中技术创新能力的二次项系数显著为负(β=-0.080,p <0.001),表明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倒U 型关系。H1 得到验证。

模型3、模型4 和模型5、模型6 检验资源整合能力、环境洞察能力的调节效应。模型3 和模型4均显示二项交互的乘积项为负(β=-0.177,p <0.1;β=-0.321,p <0.01),说明资源整合能力使倒U型曲线更陡峭。我们将资源整合能力分成强和弱两组(Aiken 和West)[44],发现两种情况下,技术创新能力的平方项系数分别是-0.43 和0.161。从图2 可看出,强资源整合能力使得倒U 型曲线更陡峭,而弱资源整合能力使倒U 型曲线转变成U 型曲线。此外,在相同水平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相比弱资源整合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状况下的企业绩效更高,说明资源整合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H2 得到验证。

图2 强(左)、弱(右)资源整合能力调节效应图

模型5 显示技术创新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乘积项显著为正(β=0.109,p <0. 1),说明环境洞察能力会使倒U 型曲线的拐点右移。同时,我们将环境洞察能力分成强、弱两组,发现两种情况下,倒U型曲线转折点分别为1.029 和-0.029。从图3 可以看出,环境洞察能力强时,拐点右移,倒U 型曲线只呈现左半边,而环境洞察能力弱时,拐点左移,曲线只呈现右半边。此外,在相同水平下的技术创新能力,相比弱环境洞察能力,强环境洞察能力状况下的企业绩效更高,说明环境洞察能力能促进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H3 得到验证。

图3 强(左)、弱(右)环境洞察能力调节效应图

模型7、模型8 检验三项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三项交互项显著为负(β=-0.515,p<0.01;β=-0.720,p <0.01),表明三项交互作用使得倒U 型曲线更陡峭。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弱时,技术创新能力平方项系数为-0.972;环境洞察能力强而资源整合能力弱时,平方项系数为0.468;环境洞察能力弱而资源整合能力强时,平方项系数为0.432,当环境洞察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均强时,平方项系数为-1.008。从图4 可以看出,资源整合能力与环境洞察能力均强时,倒U 型曲线最陡,技术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环境洞察能力强、资源整合能力弱时,倒U 型曲线转变为U 型曲线,促进作用最弱。H4 得到验证。

图4 三项交互调节效应图

4 讨论和结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动态能力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理,在探索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资源整合能力、环境洞察能力如何单独以及共同调节上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其一,技术创新能力与当期绩效呈现倒U 型关系。这与Ioanna 等[45]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回报率存在一个关键的阈值水平,超过这个阈值,额外收益会减少。其二,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有助于促进技术创新能力的绩效结果。Qiu 等[46]检验了绿色资源整合能力和绿色环境洞察能力在绿色产品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中介作用。而本文则探索了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弥补了动态能力与绩效领域交叉研究的不足,厘清了技术创新能力作用于企业绩效的情境因素。最后,本文采用三项交互分析法探索资源整合能力与环境洞察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共同作用,确认了二者同时存在将对企业绩效产生更复杂的影响。与单独探讨某一种维度的研究相比,本文更全面、准确地反映现实,为我们提升企业绩效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分析视角。

同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对于企业确定合理的研发强度和提升绩效具有启示意义。首先,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绩效呈现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因此,企业只有审视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投入恰当强度的研发才能提高绩效。其次,创新过程中,企业要意识到动态能力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环境洞察能力,使企业达到内外部协调的状态,增大资源获取的范畴和提高配置效率,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积极作用提供保障以提高绩效。

此外,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本研究研究对象是科技型企业,未来可以将研究对象拓展到全行业企业范围,提高结论的普适性;(2)本研究仅致力于动态能力的后果研究,因此未来研究可以分析前因,即如何有效地培育和构建动态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还可以探索动态能力的各个维度在企业成长的各阶段(如孕育期、成长期等)的相对重要性是否存在差异。

猜你喜欢

洞察资源整合创新能力
基于MDX数据库的译者参考资源整合对翻译工具能力培养的意义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考满分学长带你洞察数学奥秘
洞察儿童审美心理特征,保护儿童原生性表现
浅谈资源整合在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应用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洞察全球数字税征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