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诊断中CT 影像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0-12-11通讯作者
肖 磊,高 辉(通讯作者)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湖南 长沙 410007)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患者致残重要原因,是指股骨头部分或完全性缺血引起骨髓细胞成分坏死。好发人群年龄段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其疾病多表现为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缺血,造成上述病变主要因素为髋关节脱臼、股骨颈骨折等,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坏死主要分为以下两种病因:患者自身以及外界因素,而非创伤性股骨头缺血病变病因分析上,往往与其他疾病或长期饮酒等因素联系紧密[1]。股骨头作为人体重要组成结构之一,其作用性为连接上下肢,一旦合并缺血性坏死,患者首要表现为髋关节损伤、股骨头塌陷变形,患者无法正常行走,影响后续正常生活[2]。因此,对该类疾病造成确诊能帮助患者局部血管重新生长,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影像学中X 线平片与CT 成为常见诊断方式,文章就两种影像学诊断股骨头坏死效果如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收入股骨头坏死患者总计80 例,纳入标准:①纳入对象均接受X 线、超声、临床查体、骨穿或手术经病理确诊,临床表现:患者合并走路不便、髋关节疼痛及活动受到制约等;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③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①处于哺乳及妊娠期妇女;②合并影响研究开展其他疾病,如肿瘤、认知障碍等;③无法接受影像学检查者。其中男45 例,女35 例,年龄22 ~78 岁,平均(45.5±4.4)岁,病程时间0.6 ~17 个月,平均(6.4±1.1)个月。病程分期:I 期:45 例,II 期:23 例,III 期:12 例。
1.2 方法
本次纳入80 例患者均接受X 线及CT 影像学诊断。X 线检查:研究中所用仪器为东芝800mA 全数字化DR,焦片距为0.8 ~1.2m。检查过程中,要求患者维持仰卧位,身体与床面之间维持在90°,指导患者放松自身双下肢,避免用力,此时足尖部位朝上。对其摄取范围上,以坐骨下缘一直至髂嵴上方,同时,耻骨联合下缘中点与两侧髂前上棘中点连线位置与中心线对准,创面维持在90°,接着射入。CT 影像:东芝Ge256 排螺旋CT。检查期间维持仰卧位,医师操作下,利用仪器螺旋扫描股骨头横断面,对其扫描范围上,以下缘粗隆至上缘髋臼,矩阵512×512,层间距与层厚维持在3mm,并具体观察股骨头情况,窗宽维持在1000 ~1500HU,窗位维持250 ~300HU。全方位观察股骨头,可进行多平面重建。选择两名高年资主治医师传输至PACS 影像图像,分析、诊断、观察和比较X线与CT 影像诊断准确率、诊断分期结果,诊断结果存在分期时,重新阅览原始图片并共同研究后取得一致结果。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诊断符合率。并对股骨头缺血坏死不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比较
CT 影像诊断准确率为80.00%,高于X 线检查56.25%,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比较(n=80,例)
2.2 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缺血坏死不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比较
CT 影像中I、II、III 期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2.22%、78.26%、75.00%,高于X 线检查62.22%、52.17%、41.67%,两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查方式对股骨头缺血坏死不同分期的诊断符合率比较(n=80,例)
3 讨论
骨关节疾病中,股骨头缺血坏死成为常见疾病种类,目前对疾病发病机制、病因尚无明确定义,仅知晓酗酒、创伤、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等会增加股骨头坏死发病,主要与降低股骨头供血、骨髓细胞和骨细胞坏死相关[3]。对其病理变化情况,主要分为以下常见三个阶段:愈合期、修复期以及坏死期。若处于疾病坏死阶段时,此时股骨颈部、股骨头基底位置上,纤维肉芽组织会从骨小梁缝隙位置逐渐渗透至坏死骨部位,疾病修复期时,此时纤维肉芽组织渗透至死骨中,坏死骨小梁会形成新生骨,当疾病进一步发展,纤维肉芽组织增生后形成外围成骨[4]。处于疾病愈合期时,病灶边界位置上,纤维肉芽组织会对逐渐缓慢包围死骨部位,此时股骨头表现为缺血性坏死,并引起残疾。
CT 以及X 线片等多种超声影像技术为股骨头坏死诊断常见方式,X 线检查依据不同分期患者病变情况帮助医师诊断过程中排查其他因素所造成股骨头坏死。但研究指出[5],股骨头坏死缺血早期病变中,X 线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X 线片影像检查中分辨率偏低,无法诊断股骨头坏死早期症状。CT 影像诊断技术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早期患者,因具有较高密度分辨率、空间分辨率,能进一步显示髋关节股骨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展现出股骨头内部结构变化,清晰显示出关节结构与周边具体变化,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文章研究指出,对临床纳入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取X 线片与CT 检查,结果显示,CT 诊断准确率显著偏高,P<0.05。CT 用于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片中片状低密度像显示,影像学表现上,呈现为部分骨小梁消失、吸收,此时骨小梁逐步缺少,关节间隙上,无显著变化[6]。CT 检查显示出股骨头边界模糊、大小不等囊状透光区,此时股骨头内部清晰显示出来,以高密度硬化性死骨为表现,软骨面断裂、变形,呈现为不规则形,且关节间隙宽窄。疾病晚期采取CT 检查,病灶边缘囊状透光区模糊,股骨头软面消失、断裂,塌陷位置上,形状变化,此时髋关节消失或变窄[7]。针对股骨头缺血病灶位置上,以股骨头前部多见,采取CT 检查,可弥补X 线片所无法展示部位,其优势上为直观、快捷以及简单。本次通过判断股骨头坏死分级,结果显示,I、II、III 级区分上,CT 影像高于X线,P<0.05。CT 相比较X 线,利用断层,可扫描骨结构,详细将骨皮质、骨纹理等状况详细显示出来,用于对股骨头坏死疾病整体诊断率上显著偏高,对后续医生用于疾病诊断、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合理依据,进一步提高检查准确性。整体应用干预上,显示出更多病理信息,诊断率高于X 线。
综上所述,CT 影像检查总体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X 线平片,其应用具有显著准确度,可作为早期筛查股骨头缺血坏死常见方式,其临床应用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