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在辛书画艺术阐释

2020-12-10鲍艳囡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1期

□ 鲍艳囡

张在辛出生于山东安丘一个耕读世家。其祖辈中,伯祖张嗣伦为贡生,祖张继伦是举人,叔祖张绪伦进士及第;父张贞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张在辛少秉庭训,师从理学家刘源渌(1619-1700),后拜郑簠(1622-1693)为师习隶书,随程邃(1607-1692)、周亮工学篆刻,他工书善画,擅长诗文,是齐鲁流派印学的奠基人之一。张在辛和其父性情相似,不喜官场,无意做官,安丘城郊有张氏私家庭院,名曰“墨宝楼”,偕张在戊、张在乙两个弟弟,一同攻习诗文书画篆刻,与清初王士禛(1634-1711)、蒲松龄(1640-1715)、王岱(约1619-1692)、曹贞吉(1634-1698)、尤侗(1618-1704)、朱彝尊(1629-1709)、高凤翰(1683-1749)、金农(1687-1763)等天下名士往来唱和,潜心艺学,成就卓然。蒲松龄慕其人品与艺品,以他为原型,撰写《张贡士》一文,收入《聊斋志异》。时人把张在辛的篆刻、隶书和鹅翎画称为山左艺苑“三绝”。

[明]张绪伦 祖咏《苏氏别业》 175.3×53.1cm纸本 1631年 四川博物院藏释文: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辛未孟秋朔日,为梦南范老年翁书。年家弟张绪伦。钤印:张绪伦印(白)

[清]郑簠 节录陶潜《时运》一章 171.8×56.1cm纸本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延目中流,悠悠清沂。童冠齐业,闲咏以归。我爱其静,寤寐交挥。但恨殊世,邈不可追。陶靖节先生《时运》四言一章。谷口老农郑簠书。钤印:郑簠之印(白) 脉望楼(朱)

[清]张敬舆 《鹅儿》诗 134×45cm 纸本山东博物馆藏释文:鹅儿唼啑栀黄觜,凤子轻盈腻粉腰。深院下帘人昼寝,红蔷薇映碧芭蕉。渠邱张敬舆书。钤印:张敬舆印(白) 景宣(朱)

一、师法汉碑,醇而后肆

早在清初,安丘张氏家族就开始了碑派书法和秦汉古印的研究和创作了。在其父张贞熏陶下,张在辛初学隶书就临摹《曹全碑》等典范汉碑,少年时便表现出不同凡响的书法天赋。14岁书写的《募建平等庵碑》,虽然笔法略显稚嫩,但已很见功力。这个时期,他以书写父亲撰文《虎丘题名》《长女孟甫墓砖铭》《亡妻李孺人圹志》等居多①。他重视临习碑帖,认为“学字必师古人,师古者,以我之聪明求古人之法则,非以古人之法则就我之聪明也。不守古法,师心自用,偏识浅见,不入魔道者鲜矣。”②认为向古人学习、遵守古法是学书成功的法宝,也是找寻创作源泉的根本,自己的体会符合古法方可有所成就,否则只会误入歧途。

康熙三十年(1691),40岁的张在辛经孔尚任(1648-1718)引荐,拜郑簠为师。他晚年所著《隶法琐言》中记录了老师对写字的敬畏之情,也懂得了作书不可操之过急的道理:

[清]周亮工 《蠙城》诗 纸本 1663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释文:驼头鹢尾意频更,竟岁劳劳笑此行。寒菊将开期且醉,佳禾已秀欲还耕。芳洲日暮漁竿冷,故国书迟雁翼轻。两岸猿声独客泪,秋风先已到芜城。蠙城,似公授世兄词坛一首。周亮工。钤印:亮工私印(白) 云门周子(白) 癸卯(朱)

余之诣郑谷口先生也,在康熙辛未,先生已七十矣。……初拜郑先生,即命余执笔作字,才下得一笔,即曰:“字岂可如此写?”因自就坐,取笔搦管,作御敌状,半日一画,每成一字必气喘数刻。始知前辈成名原非偶然。③

张在辛作为入室弟子跟随郑簠学习两年,直至郑去世。他观察老师写字运笔时指腕关节活动的细微变化,老师用他的学书历程指导、教诲他正确的学习书法:

学者不可尚奇。其初学闽中宋比玉,见其奇而悦之。学廿年,日就支离,去古渐远,深悔从前。及求原本,乃学汉碑,始知朴而自古,拙而自奇。沉酣其中者三十馀年,溯流穷源,久而久之,自得真古拙真奇妙之妙。④

[清]张在辛《柏庭琐言》书影

[清]张在辛 《聂松岩先生印谱》序 纸本 1734年释文:六书何处问师承,近代荒唐尽葛藤。汉室一灯终不灭,年来衣钵在於陵。探奇嗜好异酸咸,犀利霜锋看削劖。最是参差得疏爽,令人寤寐忆松岩。松岩道者篆法精妙,独擅一时,奉赠二诗,不敢言传人法也。八十四叟张在辛具草。钤印:张在辛印(白) 柏庭(朱)

[清]张在辛 自题小照 纸本 1736年 山东博物馆藏释文:闲写小照,存我精神。我为前辈,尔乃后身。性安恬淡,抱璞怀真。优忽岁月,游戏乾坤。不亲棋局,不泥酒樽。也不矫情厉俗,也不和光同尘。读书难字过,挂壁无弦琴。谈诗而不能诗,论文而不能文。亦复怡情翰墨,其间别有法门。行年八十六,须鬓皎如银。机心久已净尽,理乱总付不闻。是可谓世上之遗民,亦可谓尘外之散人。柏庭自题。

[清]张在辛《隶法琐言》书影

[清]张在辛 杖铭 1714年释文:种白榆,截为杖。用扶我,适所向。泥苔滑处须踟蹰,路径窄时宜逊让。卯君年六十四。

[清]张在辛 砚铭 拓本释文:其体刚,肖乎乾;其用静,法乎坤。惟德全,永长存。张在辛书。

今山东博物馆藏有多件张在辛的隶书作品,多为其成熟期的创作。其中,张在辛隶书林逋《杂兴四首·湖上山林画不如》这幅七律诗轴尤得郑簠真传,“石”“尊”“丛”“天”等长横,“上”“不”“庐”“无”等雁尾和提按等笔法,颇有郑簠“作字有起落”的运笔三昧。这件作品与郑簠晚年作品相比,笔法、章法、墨法都酷似。与张在辛晚年隶书作品相比,这件隶书结体整饬,骨肉均匀,法度缜密,笔画亦方亦圆,矜持中裹着清劲秀逸,带有浓浓的汉碑灵韵。

隶书《冰雪芝兰》七言联、隶书五律《小市诗》轴和隶书七绝《鸡声》轴,均为张在辛的自撰诗联,它们和隶书林逋七律《杂兴四首·湖上山林画不如》共同营造了一幅平和安宁的生活场景,反映了他恬淡悠然的个性和艺术创作的审美取向。其隶书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轴,显示了张在辛宽广的胸襟和对丰功伟业英雄的倾慕。他的书法点画间带着浓厚的装饰趣味,点画考究,结体匀整,布局舒展揖让、纯净秀润,整饬规范。张在辛在对汉碑临摹、品评中感悟到其“古拙”“朴素”的意趣和它的冲和之美,尤其是经过郑簠的悉心教导,他一改前辈的隶书平直板滞的弊病,直逼汉隶的朴拙和率真。在对汉碑研究和几十年隶书创作的漫长过程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特色。

首先,结体用笔有新意。张在辛隶书完全没有摹形画角的倾向,却有轻重主次的渐变,难能可贵的是他以篆法掺入其中,如《冰雪芝兰》七言联中的“冰”、七律《杂兴四首·湖上山林画不如》诗轴的“琴”、五律《小市诗》轴的“射”等字,别致而古朴,笔法精妙,形成了庄严凝重、浑厚方整、静穆苍深的书风。张在辛隶书以扁方成势,左右舒展、错落有致,平静中暗藏灵动,具汉碑简牍之韵,取古法又有所变,墨韵华润。其次,章法严谨。其隶书遵循汉碑章法,在字与字、行与行的间距方面的铺排特征,字距宽大而后者紧凑。再次,张在辛隶书作品的选字大多有明确的出处,少有来源不明的怪异偏僻字,有法可依的字形结构使其书法透着雍容雅致,书卷气浓厚。其七绝《鸡声》诗轴可以视为张在辛典型的隶书代表作,横画起笔较慢,形成一个圆点,继而完成提笔牵引和按笔出锋一系列动作,一笔之中有轻重缓急之分而无主次之别,流动飘逸中潜藏变化起伏却依旧端庄和古朴。撇和捺是一篇字的字眼,写好这两笔决定作品的成功与否,“巷”“半”“来”“花”的横、撇、捺的出锋和回锋像鸟的双翼,左右延展,笔画成呼应之势。“半”字一反上短下长的常态,颠倒写就,不仅没有使读者产生不适感,反而令人赞叹它的古朴灵动。综观此幅,行文走笔的收放自如、轻重得体、虚实到位,满眼的高古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张在辛晚年隶书的用笔更少了轻灵飘逸,如隶书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轴和七绝《鸡声》诗轴,凝重遒媚的气息更为浓郁,尤其是一些出挑的笔画跳跃幅度更大。笔势开张,纵横捭阖,重笔后调锋转出,翻笔则得势再起,收放自如,生动饱满,平正奇险之姿中掩饰不住超脱豪放,通幅作品透着神采奕奕的艺术风貌。他在汉隶书法的求索道路上不断求新求变,愈老愈着力耕耘。

[清]张在辛 王沛懏墓志 拓本 1733年款识:皇清考授州同知,迈千王君暨配杨冷丽孺人合葬墓志并铭。赐进士出身、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益都赵执信撰文,观城教谕、安邱张在辛书丹篆盖。雍正十一年岁次癸丑十一月吉旦,男槃柯纳石,朱逊刻字。

张在辛在对汉碑的心追手摹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隶书风采,使帖学不再一统天下,开碑学之先声,正是有张在辛等书者的尝试,隶书这股活水在清中后期才呈波涛汹涌之势,碑派书法在书法史的地位终于被认可,当然这是在近百年之后的乾嘉时期了。

张在辛的隶书在当时煊赫无比,慕名索书者络绎不绝,得之寸楮皆为幸事。75岁后的张在辛依然没有停止对隶书的革故鼎新,凭借深厚的艺术底蕴,他在隶书创作中又融会绘画技法和诗的韵律,文字格调清新雅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历朝碑帖拓版的考证中探索汉隶字的起源,细致探索至毫厘,在实践中逐渐树立起自己的碑学理念,他的《隶法琐言》《汉隶奇字》被收入《清史稿·艺文志》,是他几十年隶书研究和创作的智慧结晶,是他从创作实践到学术总结的宝贵遗产。

二、学无师承、枕典席文

翻阅史料,没有查到张在辛专门拜师学画的记载,他自13岁开始自学,几十年耕耘画坛。由于世代书香,藏书丰厚,加之本人勤奋,他画松石、山水、花草中的梅竹,构思不繁,随意勾染,立时便有逸致。由张在辛《画石》轴的题跋“宣和六石自昔传,几度临摹历岁年”可知,张氏临摹《宣和画谱》经年,笔耕不辍。大概与他对篆刻和汉隶情有独钟有关,他尤其喜爱和擅长画石。

山东博物馆藏《秋林独步图》轴,构思奇特,意象清旷,皴染细密滋润。堤堰山峦以深浅不一的线条勾勒外形,再施以淡墨晕染,墨色轻柔润泽,石壁用折带皴画,树木勾勒简洁,山坡的枫林红树用淡色绘出,几株老树藏于其中,一派金秋景色蓬勃而出。水面用大片留白表现,物象真实而不失韵味,似平而实奇,简劲多变。山峦间泉水曲折有声,在小桥杂树间,一位气度儒雅的文人袖手伫立,望着满眼的山林秋色若有所思,意境超逸,给人以远离世俗、一尘不染之感。裱绫四周是铺天盖地的题跋,书者用自己的题诗高度赞赏了《秋林独步图》的高旷意境。画面下方有段文字:“乾隆己亥秋七月四日,未谷携卯君先生此图过余寓斋,同陈玉池、沈匏樽、吴穀人、袁秋江、郑三云观。载轩周厚辕书于承光寺西街清远居。”由此可知,桂馥⑤应为画的主人,他携画到周厚辕⑥处和众友人共同赏画。除周厚辕跋提到的五人外,裱边题跋另有秦瀛、董元度、袁清三人的题诗,八人跋都有一句“为漪亭先生属”,可以猜想:这位周厚辕便是聚会的主人漪亭先生。画面上方有翁方纲对张在辛的简短介绍,声称自己应桂馥之邀作跋,巧的是和周厚辕等十人的聚会为同一天,可以断定桂馥是在一天时间里分别拜访了翁方纲和周厚辕两人。

山东博物馆藏《苍林磐石图》轴,画面近景浓墨绘坚硬磐石,三株松树从悬崖边石缝中钻出,迎风摇曳,以白描手法圈出一片平台,其下为坡石,新泉漱于石罅,石后以淡墨画几尊石头的影子,以衬托出迷蒙的水气。作者虽主要在描绘松的态势和动向,并非完全的对景写真,却传神地表现出了松常青、磐常坚的意指。磐石用墨一遍遍皴擦点染,层层叠叠,厚重里依旧透着秀润。用笔清劲健爽,笔法谨严。用浓淡墨表现石的远近关系,层次清晰。从画中题诗可以得知此图是张在辛送给四弟的祝寿图,通过画中“流水原无竞”和“白云常自闲”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人生不求大乐,只愿寿比南山和意志自由。

《岱岳图》以北宋寇准七岁时作的《咏华山》⑦为题,依“岱为五岳之首”,移此诗赞泰山。《西园诗谱》图卷,是选高凤翰诗中景象为画的主题,一诗一景,颇有扬州画派简约写意的影子。《画石》轴是张在辛81岁时的鹅翎画。张氏对自己以鹅翎作画很是喜爱,乐得其中“一枝籐杖自相将,爱看红鹅浴柳塘”,他拄杖久久欣赏红鹅嬉戏柳树陂塘中。“拾得残翎挥翰墨,横拖几许野空长。”“信手挥来意自赊,羽毛沾濡漫涂鸦”“墨汁淋漓影漫迷,奚分野鹜与家鸡。狂来但写嶙峋意,一任飞鸿踏雪泥”。只要捡到掉落的鹅翎,他便进入随心所欲的创作状态,忘却了时间,还自谓“比于古人,以芾为飞白”,用羽毛画拳石,在当时实为罕事,但因为效果还不错,倒也受时人称赞。翁方纲题云“《柏庭画谱》皆飞白,肯借黄庭一卷经”,已是极高的评价。

三、余论

张在辛一生,始终以承袭家学门风为己任。因为诗书画印俱佳,本人又高寿,不仅开了齐鲁流派印学先声,还带领全体家族以及后辈,潜心诗文书画史籍等事业。在他之后,张家艺学延绵数代未已,共同完成了以印学为标志和以文史为内涵的“安丘文献世家”的家学。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六十年(1721),张在辛带领长子张敬舆与寿光安志远之子安箕(青士)接受青州知州的聘请,编修《青州府志》,前后长达九个月,被授赠“儒林硕望”称号。在当时的条件下,张在辛能不断冲破艺术的条框约束,拓展自己的审美追求,制定更高的艺学目标,取得了非凡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

注释:

①张志成《齐鲁印派宗师张在辛文化艺术述略》,《山东档案》2009年4月,第59页。

②[清]张在辛《隶法琐言》,[清]曼殊震钧辑,《国朝书人辑略·卷四》第22页,影清光绪三十四年刻本,《续修四库全书》第1089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94页。

③④同上。

⑤桂馥(1736-1805),字未谷,山东曲阜人,清代杰出学者、著名的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擅金石考据,篆刻、书法雅负盛名。尤擅隶书,直接汉人,隶书工稳淳朴,厚重古拙,整严润健。《艺舟双楫》评其为“分书佳品上”。桂馥少承家学,博览典籍,特别精于金石六书之学。

⑥周厚辕(1746-1809),乾隆三十六年(1771)二甲九名进士。江西湖口人,字驭远,一字驾堂,号载轩。任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实录馆纂修官,历任浙江湖广京畿道监察御史,官至户科掌印给事中,巡天津漕务。诰授奉政大夫。在京师与翁方纲、蒋士铨、程晋芳、吴锡麒诸人结“都门诗社”,雅集作诗常步东坡诗韵,一时传为盛事。其健于诗文,著有《蜀游草》《有是集》《翁覃谿重宴鹿鸣赠诗》稿本。善书法,取苏之体、运米之神,做擘字尤有神力。子周仲墀,字雪樵,号申之。道光三年(182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浙江绍兴府知府。亦工书,尤善诗,做诗“淋漓顿挫、日可数千言”,林则徐称之为异才。惜早卒,其著作、诗文稿大多散失。

⑦寇准《咏华山》全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