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当代书画艺术人格

2020-12-10张俊东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书画家风骨气韵

□ 张俊东

郭若虚讲:“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见书画家的格调和品位决定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

“人品即书品”,这里的品不仅指道德品质,更多是指一个人的品位、格调、境界、风骨等。古人经常讲书法要有“士夫气”“丈夫气”,试想一下,如果书家不是士大夫、大丈夫,笔下怎么会有庙堂气、浩然正气、坦荡磊落之气?如果不是一介文人,书法中怎会有书卷气、文人气、雅气和清气,估计也只能有市井气、俗气和浊气了。

过去的士和今天的知识分子相接近。我们常说的知识分子,有三个主要标志,一是有能够科学思维的头脑,二是有独立的人格,三是要有为自己的理想献身的勇气。按照这个标准,当代的书法家有几人能称得上知识分子?反正我不够。一些书家写过一些著作,编过一些书,就能算知识分子吗?更有甚者,有的书画家把自己出版的著作、画集等在地上摞起来,自己站在旁边,拍照片炫耀“著作等身”。

张俊东画瓷

张俊东 虬龙图 纸本设色

不读书是通病。每个人身上都有俗气的一面,都有俗骨,唯有读书可以医俗。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困惑、诱惑,古人都曾经历。通过读圣贤书,可以了解古之圣贤做人做事的道理。认识了这些理想、道理之后,就知道了自己的差距,还要每日三省吾身,自觉不断地向上实践这些“理”,如果只是认识了、知道了,而不去躬身实践,就没有切实体会和感悟,就更别提顿悟了,此时这些“理”其实对我们的人生是不发生作用的,也就等于没有读书。读书的目的不是积累知识,而是涵养气象。把面对先贤高尚魂灵、清雅风骨所发现的自身不足和瑕疵,逐渐修改过来,每天都超越昨天的自己,内心逐渐清雅、高洁起来,相由心生,内心改变了,外在的相貌、气象、风骨也就改变了。只有人的气质、气息变了,作品的气韵和神采才会不一样。

正心诚意是奢望。人是群居动物,只要有人就会有江湖,就会涉及到与人相处,就会有利益和矛盾,就会有高下雅俗之分。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何其精练和深刻。心不正,笔如何正?心正,有时候还会在过程中把事做歪了;本来心就不正,怎么能把事做正呢。天理、道义、公德是衡量我们做人做事是否正心诚意的尺子。没有名利诱惑、利害得失还好一些,一涉及到具体利益,特别是切身利益,很多书画家对一件事、对一件作品的判断标准马上就变了。其实,人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发心特别重要,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那一“动念”。如果这个念不符合道义、正义,不是一个正念,赶紧放弃。尽管心里的这种“独知”邪念,别人看不到也不知道,但仍要反省自己。只有这样要求自己,不断修行砥砺自己的心性,才会让自己的内心澄明、高洁、正大起来。

耶稣对人类说的第一句话“要有光”,这里的光不仅是指太阳、月亮等自然物质的光源,更为重要的是指精神光芒。一个人正心诚意,内心充满阳光,身上才会光芒四射。所说的大师,就是那些用高尚魂灵发出的精神光芒去照亮世界、影响世界的人。

担当无我是幻想。有论者说当代书画界无大师,还有人评论当代书画家群体中缺少特别有影响力的人。影响力的产生,除了书画造诣和学问以外,更重要的是来自对文化、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一种责任担当和使命。

在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主流思想是要用西画改良、改造中国画,潘天寿从中国画的本体和发展规律出发,站出来发出异声,提出“中西方绘画要拉开距离”。潘先生诞生120周年时,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的展览题目是《民族瀚骨》。一个人骨头或脊梁的硬度,往往是由其内心某种温柔的东西决定的。这是一个文化人、一个独立思想者内心独有的温柔。不要看他们会对体制的一些举措、做法提出不同意见或是批评,其实那才是一种负责有担当的大爱,那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人生路上,走着走着,有时竟会忘了来时的路,忘了为什么出发。小的时候我们那么喜欢、痴迷写字,一写字快乐无比,估计没人去想要靠写字升官发财,去获取那么多书法以外的东西。如果书法创作不是为了喜欢,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为了得到什么名利,那还是从书法出发吗?那还是我们的初心吗?

《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这些千古绝唱,我们在关注、研究其传承性、规范性及文化性时,却往往忽略书法家心灵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这作品背后与之对应的心灵是什么。它既是书家书写这件作品时,技法、心态、情绪、情感等综合状态的瞬间流露,也应该是其人生一个相对的恒定状态。这种相对恒定状态是如何形成的,其最主要支撑是什么,是不是人的心灵、境界等人格化的外化?我不得而知。■

张俊东 山水 纸本设色

张俊东 山水 纸本设色

张俊东 山色空蒙雨亦奇 纸本设色

猜你喜欢

书画家风骨气韵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中国美学“气韵”范畴之“韵”探颐
《中华书画家》征订
Charm and Beauty—A Comparison of Two Aesthetic Categori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Paintings
书画家要力戒“三气”
气韵生动 潇洒自然——柳清芬书法印象
直言才见真风骨
风:世世代代的气韵传承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