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魏《李璧墓志》的书法审美特征及价值

2020-12-10姚佳奇

中华书画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墓志变化书法

□ 姚佳奇

北魏《李璧墓志》(图1)于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520)12月21日刊刻,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土于河北省景县,后移植至山东德州,现存于山东博物馆。该墓志有碑阳与碑阴两部分,无书者姓名。规格为高104厘米,宽89厘米,厚15厘米。碑阳共975字,33行;碑阴共102字,14行。全文破损严重,共三处无法识别,其余保存尚完好。

图1-1 《李璧墓志》碑阳

一、《李璧墓志》释文

北魏是一个社会动荡以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李璧墓志》主要反映的就是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两大方面。该墓志记载了李璧世系、婚姻状况、李璧的生平事迹,志文中的相关事迹与历史记载也得到了相互印证。

《李璧墓志》释文如下:

君讳璧,字元和,勃海条县广乐乡吉迁里人也。其先李耳,著玄经于衰周。灵条神叶,辉弓剑于盛汉,载籍既详,故余略焉。高祖司空,道协当时,行和州国。登翼王庭,风华帝阁。曾祖尚书,操履清白,鉴同水镜,铨品燕朝,声光龙部。祖东莞,乘荣违世。考齐郡,养性颐年,并连芳递映,继宝相辉。君缔灵结彩,维山育性;韵宇端华,风量渊远。俶傥不羁,魁岸独绝;猛气烟张,雄心泉涌。艺因生机,学师心晓。少好春秋左氏传而不存章句;尤爱马、班两史,谈论事意,略无所遗。性严毅,简淳言,工赏要,善尺牍。年十六,出膺州命,为西曹从事。十八举秀才,对策高第,入除中书博士。誉溢一京,声辉二国。昔晋人失驭,群书南徙。魏因沙乡,文风北缺。高祖孝文皇帝追悦淹中,游心稷下,观书亡落,恨阅不周,与为连和,规借完典。而齐主昏迷,孤违天意。为中书郎王融,思狎渊云,韵乘琳瑀,气轹江南,声兰岱北,耸调孤远,鉴赏绝伦。远服君风,遥深纻缟。启称在朝,宜借副书。转授尚书南主客郎,迁浮阳太守。分竹一邦,绩辉千里。以母忧去任,戚深孺慕。服阕,中军大将军彭城王翼陪鸾驾,振旆荆南,召君为皇子掾。参算戎旅,谋协主襟。府□除司空掾。毗赞台阶,增徽鼎味。每辞父先,申求乡禄。高阳王亲同鲁卫,义齐分陕,出镇冀岳,作牧赵燕,除皇子别驾,兼护清河勃海长乐三郡,衣锦游乡,物情影附。既而谣落还私,卧侍闲宇。京兆王作蕃海服,问鼎冀川,君逆鉴祸机,潜形河外。镇东李公出军□北,都督六州,扫清叛命。复召君兼别驾,督护乐陵郡。君心希禄养,复乞史任州,频表言,朝心未允。于时政出权门,事由外戚,君千里遥书,群公交辙,坐使诸王,情深面托。寻丁艰穷,沉哀乡地,栖游漳里廿余年。是故零员亡次,落绪失源,妖贼大乘,势连海右。州牧萧王,心危悬旆,闻君在邦,人情敬忌,召兼抚军府长史,加镇远将军东道别将。众裁一旅,破贼千群,漳东妖丑,望旗鸟散。太傅清河王外膺上台,内荷遗辅,权宠修归,势倾京野。妙简才贤,用华朝望,召君太尉府咨议参军事。献赞槐庭,风辉天阁。虽希逸之佐广陵,无以过也。天道芒昧,报善无闻,不幸遘疾,春秋六十,以魏神龟二年岁己亥春二月辛亥朔廿一日辛未,卒于洛阳里之宅。正光元年冬十二月廿一日,迁葬冀州勃海郡条县南古城之东堈。山垄之体,义兼迁缺,勒金石于泉阿,令声猷而不灭。其辞曰:至人窅眇,理绝名况。伊君之先,江海匪量。潜魂柱下,飞声泗上。训丘教僖,玄言以畅。灵条神叶,传芳不已。漳海降祥,笃生夫子。学贯丘传,艺洞迁史。观物昭心,闻风晓理。宾王流誉,升名鸾池。齐依江㵰,魏薄桑湄。荣风未曙,云长已知。登员宪省,分竹海湄。投影台庭,披绣还乡。物情耸附,宾友生光。䩭击大乘,猛气烟张。献轨宰门,槐风增芳。呜呼天道,芒昧靡分。空传余庆,报善无闻。遥途未亢,逸影已沦。骨落青松,魂追白云。无常之理,义兼山冢,释之谏汉,文□心恸,汲茔纪襄,鲁坟旌孔。镌铭泉阴,永昭芳涌。

图1-2 北魏《李璧墓志》拓本 梁启超旧藏

图2 “君““书””远“

碑阴:曾祖佑,燕吏部尚书。曾祖亲,广平游氏。祖雄,东莞太守。祖亲,北平阳氏,父璆,御史中丞。父景仲,州主簿,齐郡太守。母辽东公孙氏,字佛仁,父楚秘书著作郎。妻荧阳郑氏,字润英,父冀,司州都州主簿。息男子贞,年十五。息女孟猗,年十八,适荧阳郑班豚。息女仲猗,年十七。

二、《李璧墓志》的书法审美特征

《李璧墓志》刻工刀法犀利,方圆兼备,方折之处有斩钉截铁之势,圆转之处有委婉之势,残存的隶书笔意为其书法艺术增添了几分趣味性与丰富性。线条浑厚质朴,结构讲求虚实,穿插避让,富有节奏感却又不失整体的规整与端庄。《李璧墓志》的书法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方圆兼备,圆融遒劲

《李璧墓志》用笔以方笔为主,圆笔为辅,方圆兼备,圆融遒劲。蔡邕在《九势》中说到:“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①卫夫人《笔阵图》中写到:“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②在古代书论中可以看出,古人对“力”的推崇是要笔力遒劲、力透纸背。以柔美为代表的赵孟頫、董其昌,他们的用笔也都是内含筋骨,属于不同风格之美,用不同的笔力之美表现出来。在《李璧墓志》当中,刀刻之处所留的方折刀痕从不失力度之美,但其又不像《始平公造像记》过于方折,原因在于其起笔一般较重,尤其是方笔起笔之处,中间略微提细,并采用中锋行笔,使笔画中段看起来丰富圆融又不失遒劲之力。可以从其典型的横、竖、撇、捺中体现出来,如图2中“君”“书”“远”。“君”中的长横以及撇中均有体现中间提细之处;“书”字中的竖更是较为明显的展现了方圆结合的特点,在起笔处斩钉截铁,中段转为中锋圆笔;“远”字的走字底是《李璧墓志》中捺画的典型代表,是整个字当中较为圆润的笔画,为整个字增加了几分柔美之态。

2.浑厚质朴,参差错落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没有“厚度”一词,但是其中所隐含“厚度”的指向是非常明确的,黄庭坚曾说过:“张长史折钗骨,颜太师屋漏法,王右军锥画沙,印印泥,怀素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索靖银钩虿尾,同是一笔法:心不知手,手不知心法耳。”③在《李璧墓志》当中,较为厚重的字一般体现在较小的字当中,例如图3中的“王”“廿”“里”,这三个字在通篇当中就属于比较小但是有厚度的字,在“王”字的第一笔、“廿”的短竖以及“里”下方的两个短横的起笔处都采用的圆笔,一方面用于调节通篇较多的方笔,另一方面可以体现出该字的厚度,与其他较大、较轻的字形成鲜明对比对比,有参差错落之感,也为整幅作品增加层次感。

3.欹侧相生,仪态万千

《李璧墓志》对于空间的分割有独到的处理方式,在静止的结构空间中讲求平衡、匀称。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而匀称不是简单的均匀,是在各种不同面积、不同形状的空白中寻找它的规律,在形貌各异的矛盾冲突中寻找和谐与条理。《李璧墓志》是碑刻楷书,没有行草书多变的结构,因此,它就体现出了静中之动,通过一些适当的变化来达到一种视觉上的动态平衡。

《李璧墓志》体势欹侧变化丰富,但又不失整个字的平衡性,也包含了疏密变化,呈现出一种洒脱多变之势。欹侧变化是要打破平正的结体,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美感。通过仔细研究与观察就会察觉到,这种欹侧变化,浑然天成,并不会让人觉得有刻意做作的感觉。通过分析,将《李璧墓志》中的欹侧变化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错位字、欹侧字、欹正字(图4)。错位字主要表现在上下结构与左右结构中,如“青”“曾”都属于上下结构,上半部分重心向右倾斜,而下半部分则会以向左的势来达到整个字的平衡;欹侧字,整个字呈歪势,但却有不显歪斜,是因为右某一部份的重量来达到整个字的平衡,或者会由上下的斜正进行调节,有行草书摆动之气;欹正字,部分构件正立,部分构件欹侧,呈现相靠之势来达到整个字的平衡稳定。正是因为寻求平衡的欹侧变化,让《李璧墓志》拥有万千仪态。

4.空灵端庄,收放自如

《李璧墓志》整体上较为空灵、端庄,有着明显的纵向界格,便形成了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其中一行字的间距较大且不一致,外加横向笔画突出,有一种左右行的穿插效果,有时一行字整体靠近左边界格有时靠近右边界格,还有字的重心摆动,这些都使每一列的字具有强烈的行气,有行草书之势,使得通篇看起来具有连贯性,更像一篇整体。如图5中,左图是从原拓片上截取下来的,具有原章法;右图是对其重心变化摆动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在图中用红线标注出来。由此可以看出,《李璧墓志》的行气具有一定的摆动性,有行草书之势,给人以变化莫测的感觉,而不是中规中矩的、方方正正的。其中第一行与第四行的变化较为明显,在第一行中前五个字的重心都向右下的方向,从“连”字开始有向左调整的趋势,后又从“芳”开始往右下变化,整行重心有摆动变化之气,但又不失整体的平衡。第四行前三个字重心向右下倾斜,然后向左摆动,从“为”字开始向右,与第一行有种呼应之感。

其中收放对比度十分明显,使得字周围的留白不同,变化多端,更加凸显了整篇的空间感与节奏感。从图5中的第二行中可以看出,收放变化就非常的明显,“傥”字放的很开,几乎撑满了整个格子,“不”字又收的很紧,“羁”“魁”“岸”逐渐增大,“独”字又有稍微收小之势,受字形影响有一种收右放左之感,“绝”字与“独”字大小相当,但是由于字形原因,有一种收左放右之势。“猛”字是一个收的非常紧、小的字,与前面几个撑得较满的字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气”字大小适中,但是造型独特,有种向右下倾斜的势,但是用左下比较重的点画平衡了其歪斜的势,使得整个字达到了最终的平衡状态。

三、《李璧墓志》的价值

在中国书法史上,北魏时期的碑刻有极高的书法地位,这一时期的书法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形成了与别的时期不尽相同的风格面貌。魏碑的用笔简单潇洒、随意恣肆,结构上将求虚实,穿插避让,参差错落,书写时有一定的节奏感。康有为曾在《广艺舟双楫》中总结了出魏碑的点画峻厚、结体别具一格、风格多变,表达出在审美特征上的意趣。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④唐代楷书大家的书作中多多少少都可以从魏碑、齐碑、周碑中找到他们的渊源,清末至今,从中学习以创新的书家更多。若以杨锁强教授提出的中国书法史地位评价的六大标准法:“书法文化承载的厚度、书法观念的新度、审美表现的高度、技法实现的难度、载体开拓的维度、价值表现的链度”⑤为标准,对《李璧墓志》进行判定,则《李璧墓志》的价值与中国书法史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李璧墓志》体现了和谐统一的书法观念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是以道、易思想为核心,同时融会了诸子百家和外来文化思想精髓的思想,因此形成了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并受该观念的影响形成变化与统一的审美观念。蔡邕曾说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⑥在一幅作品当中,如果失去变化,就会显得单调呆板;如果缺乏统一,就会显得散乱和无序。《李璧墓志》中的虚实、开合变化、方圆结合、欹侧相生都足以体现出和谐统一的书法观念,极富变化又不失平衡,在变化中寻求和谐与统一。

2.《李璧墓志》是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典范

《李璧墓志》方圆兼备、浑厚质朴、仪态万千、收放自如的审美特征正是其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的表现,丰富了该墓志书法艺术的多样性。作为汉文化与鲜卑文化融合下产生的墓志书法,既体现了汉文化中和的美学观念,同时也体现了鲜卑少数民族的崇尚武力、遒劲的美学观念。

3.《李璧墓志》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李璧墓志》的志文内容上可以放映出当时的历史背景,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当时的文化风俗,与当时的历史记载事件也得到了验证。志文内容对李璧世系婚姻状况的记载就是当时北方民族大迁移和各民族融合的体现。《李璧墓志》中记载到北魏孝文帝“借书于齐”一事体现了北魏政府对儒家典籍搜集、以及南北文化融合的过程。

4.《李璧墓志》是碑、隶、楷技法融合的成功典范

技法是文化与审美的表现方式,碑、隶、楷技法的融合在该墓志中达到了和谐与统一,是成功的典范。其书法技法上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绝对不亚于《张猛龙碑》的书法造诣。其用笔方圆兼备,在方折刚强的同时还不失圆润内敛之气,收放自如,大开大合,有浪漫活泼的姿态图;结体上欹侧相生,大小变化、长扁变化,在追求和谐统一的条件下进行适当的变化;章法上布局巧妙,在整齐中追求变化,在势态中寻求平衡。

图5 章法

在现有大量的北朝碑刻当中,有许多与《李璧墓志》风格相似的作品,例如墓志中有《司马景和墓志》《元桢墓志》,碑刻类有《张猛龙碑》,造像有《杨大眼造像记》,摩崖类有《石门铭》,这些都会在笔意或体势或风格上与《李璧墓志》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字形形态体现着不同的节奏与空间感,字形的大小、长扁、粗细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张猛龙碑》是以长的字形为主,《张玄墓志》则是以扁字为主。而《李璧墓志》的字聚散关系明显,有融合之象;大小错落,有节奏感;长扁连用,有巧妙之气;欹侧相生,有韵律美。有着这些形形色色的变化还使其通篇看起来和谐统一,这正是楷书中所追求的章法变化。《李璧墓志》有大量字数,并且技法成熟、有开阔的气象,可以为后人的临习提供良好的范本,并为创作提供了许多启发。由此观之,《李璧墓志》可谓是墓志学习当中的典范。

注释:

①②③《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6、21、356页。

④山东省文物事业管理局《山东文物事业大事记》,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1页。

⑤杨锁强《书道发微——杨锁强书学论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13页。

⑥乔志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年,第4页。

猜你喜欢

墓志变化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辽耶律公迪墓志考
从9到3的变化
辽代《韩德让墓志》疏解
这五年的变化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