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材料,驱动学生深入学习

2020-12-09孙艳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感知教学实践驱动

孙艳

摘要:学生的学习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创造,想要驱动学生深入探索,需要教师对数学学科本质的把握,以及对学生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利用材料,以任务驱动学生深入学习。

关键词:教学实践  驱动  感知

教学“认识比”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化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他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在“认识比”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如何用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索,促进学生的自主生长呢?

一、以熟悉的素材设计任务,驱动学生初步感知“比”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越贴近,就越容易接纳所学的知识。熟悉的素材对学生来说就是最好的学习任务。为此,笔者特意在生活中寻找和数学“比”这一知识相关联的原始素材,引导学生将已有生活经验与“比”这一知识联系起来。笔者问学生有没有喝过王老吉凉茶,这是学生常见的一种饮料,由此驱动任务,启发学生思考王老吉凉茶的配方,以王老吉凉茶配方引入“比”这个概念。任务:给学生出示王老吉凉茶的配方(2克配料中加入16克水),让学生试着配一配。学生有的用3克配料加24克水,有的用4克配料加32克水,笔者让学生思考:这样配出来味道会一样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认为味道是一样的,因为结果都是一样的,即水是配料的8倍,配料是水的[1/8]。笔者追问学生: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根据学过的除法知识,列出算式16÷2=8,24÷3=8,表示水都是配料的8倍。由此,学生发现,两个数相除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配料和水的“比”是2∶16,还可以说水和配料的比是16∶2。笔者继续以此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你见到过“比”呢?学生提出了泡蜂蜜水的例子,蜂蜜和水的比是1∶10,可以将蜂蜜放一勺,水放10勺;蜂蜜放2勺,水放20勺……也有学生提出了比赛场上的4∶0,笔者追问学生,4∶0表示的是不是我们现在学的“比”,学生经过讨论认为,4∶0表示的是双方得分的关系,而不是相除的关系,因此不是我们学的“比”。

以上环节,笔者以学生熟悉的王老吉凉茶配方作为任务驱动,带领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找到熟悉的倍数关系,再从倍数关系走向除法,最后由除法关系认识了“比”,让“比”这一知识在学生已有经验的作用下生长。与此同时,笔者又通过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比”,辨析“比”的本质属性,由此帮助学生把课堂的“比”与实际用途结合起来。

二、以综合性材料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建构“比”

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经验积累、知识储备出发,以综合性的学习材料为任务,驱动学生进行感悟、体验和思辨,从而建构对“比”的整体认知。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如下综合性材料:(1)一个跳绳小组有2个女生和10个男生;(2)一辆汽车行驶20千米用了20分钟;(3)小明买了2千克苹果,花了20元。任务:根据以上提供的材料,看看哪些能用比来表示,说出理由。

学生立刻展开分析,有的认为第一题可以用“比”表示,第二题和第三题不能;有的认为这三道题都能用“比”表示。笔者由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有学生认为,在第一题中,女生和男生的人数单位相同,可以得出一个数量关系,即女生和男生之比为2∶10,而第二题和第三题单位不相同,不能“比”;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路程和时间之间可以相除,路程÷时間=速度,因此可以看成是两个数量的比。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路程和时间虽然单位不同,但是跟前面第一题相比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认为,都是用除法计算,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经过讨论后,学生一致认为,路程比时间的结果就是速度,可以写成“比”的形式。第三题表示的是总价和数量的关系,总价÷数量=单价,也可以写成总价∶数量=单价,即20∶2=10。笔者借此启发学生思考:从刚才我们找到的这些“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比”就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用“比”这种形式表达非常简单直接,并且“比”的两个数可以是小数和分数。

以上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同类比和不同类比的综合材料,并以此为任务,驱动学生深入探索,学生在调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了丰富的体验,从而对“比”的意义、“比”的类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三、以丰厚材料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感悟“比”

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比”,还需要教师提供丰富厚实的生活材料,以此作为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比”的意义和价值。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任务:(1)出示3台电视机,并出示其中一台屏幕的长和宽的比为16∶9,要求找到符合这一比例的电视机。(2)出示洗衣液的广告:用量少,1∶4;去污强,1∶4;省力气,1∶4。要求学生说出洗衣粉好在哪里。(3)出示泡泡水的配比: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配比为1∶4∶2∶2,要求学生说出看明白了什么。在第一个电视机的材料中,学生根据16∶9的长与宽之比,清晰感受到长是宽的1倍多,由此可以推断电视机屏幕的形状是扁扁的,学生根据提供的三个不同形状的电视机,认识到当“比”一定时,形状相同,大小可能不同;在第二个广告材料中,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借助“比”,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洗衣粉的好处;在第三个泡泡水的材料中,学生通过“比”,了解了制作泡泡水的四种原料之间的关系。

以上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丰厚的材料,并将这些材料组成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有的是从正面强化,有的是从反面例析,有的给学生打开了思维空间,有的给学生带来了奇特的感受,丰富厚重的任务让学生的思维逐步发展,由此,在层层推进中,学生对“比”这个概念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和理解。

总之,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巧妙整合起来,使其成为课堂资源,以此驱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疑问,这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查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感知教学实践驱动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