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理”课堂的教学探究

2020-12-09严娴

江西教育C 2020年11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深度学习

严娴

摘要:“寻理”课堂是指立足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启发学生自主说理,自主辩理,对知识进行深层思考,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提出在认知处“寻理”,在知识链接处“讲理”,在资源应用处“辩理”,在思维深刻处“悟理”,在深度学习处“明理”,进而带领学生深度“寻理”。

关键词:寻理课堂   深度学习   自主探究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个性化的主动探究的过程,学生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判断、猜想、推理、验证等思维过程。”“寻理”课堂就是摒弃教师“独白式”的教学,基于学生的认知经验,留给学生更多的辨析说理的空间,启发学生自主说理、辩理,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让学生在弹性发展空间内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过程。

一、唤醒学生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新授内容密切关联,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经验,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经历“寻理”过程,真正实现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螺旋式上升。比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建立角的抽象的数学图形,笔者先提出问题“你认识角吗?角是什么样的”?因为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角,是现实中的桌角、墙角,与学习的抽象的角完全不同。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了学生重新认识角的欲望。接下来,笔者引导学生从扇子、红领巾、钟面等实物图中寻找角,使其初步感知角的特点,让角的概念自然生长。最后,笔者让学生寻找身边物体表面的角,并画出角。

综上所述,笔者以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作为学习材料,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认知处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带领他们层层递进,步步“寻理”,让他们在体验和感悟中发现知识的本源,从生活中认识抽象的角的模型,从而深入理解角的特征。

二、引导对比迁移

新课标明确指出,对数学教学要注重知识的结构和体系,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整体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迁移和对比,在知识联结处辨析说理,深入理解数学思想,习得数学技能。比如,在教学“鸡兔同笼”时,笔者给出问题“鸡兔共有7个头,22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题,结果出现了四种解法:①假设法。假设所有的鸡都有四只脚,多出了6只脚,就可以求出有多少只鸡?即4×7=28,28-22=6,6÷2=3。②画图法。③列表法。④方程法。设鸡为x只,兔子为(7-x)只,2x+4x(7-x)=22,解得x=3,由此得到鸡为3只,兔子为4只。笔者将学生这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呈现出来,让大家进行观察和比较,思考一下:“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关联?哪一种方法更高效?”学生经过比对后认为,列表法和画图法比较直观,但非常麻烦,如果数量很大就不好办,由此认识到,解决数学问题要用高效的思维方法,像方程法和假设法就是思维含量更高的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在方法联结处进行课堂引导,让学生借助对比辨析进行课堂说理,从而体会到思维方式和思维层次决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思维方法和思维层次越深入,就越能找到更具思维含量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习的不断深入,提升了学生在说理中的思维能力。

三、关注课堂生成

在教学中,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然而,教材中呈现的都是显性的知识,隐性的知识则隐藏在文本背后,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收集学生的课堂生成,并巧妙利用这些生成资源,在资源应用处带领学生感知、体验、感悟,从而深入数学知识,成功实现数学辩理。比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为探究代数式,笔者创设了父子年龄关系情境,设计了特定问题“请你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儿子和爸爸的年龄”。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让学生畅所欲言。接着,笔者将学生的方法进行整理,呈现出四种具有代表性的算法:儿子的年龄是7岁,爸爸的年龄是39岁;儿子的年龄是a岁,爸爸的年龄是a岁;儿子的年龄是x岁,爸爸的年龄是y岁;儿子的年龄是x岁 ,爸爸的年龄是x=32。笔者引导学生讨论:“这四种算法对不对?为什么?说一说你怎么想的?”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前面三种算法都是错误的,只有方法4是对的。此时有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认为可以将爸爸的年龄用x表示,儿子的年龄就是x-32。有学生认为这样不对,笔者于是引导学生辩理,最终确认了可以将爸爸的年龄用x表示,儿子的年龄用x-32表示。在整个过程中,笔者根据学生的反馈展开引导,让学生一步步辨析说理,一步步探寻数理,有效突破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代数式的学习难点。

綜上所述,笔者巧妙运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借助课堂生成,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在资源生成处思辨说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普遍性特点,真正实现了从算式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过渡。

四、创设动态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思维深处挖掘问题,通过讲理、辩理、明理,让学生的思维从表层逐渐走向深刻。比如,教学实践课“包装中的问题”时,笔者先从一盒牛奶的包装入手,再到2盒牛奶、3盒牛奶、逐步过渡到4盒牛奶的包装。在层层递进中,让学生体会包装的变化。在这一教例中,笔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结合生活实际,给学生创设了动态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开放的探究中寻找方法,并在深入的思考中领悟到“节省包装”的数理所在,从而明白了数学的本质。

日本数学家米山国藏说:“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学生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会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也就是说,数学思维是学生将知识忘却之后剩下的核心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聚焦于课堂的“寻理”,引导学生用语言说理,用数据辩理,用探究悟理,让学生在思考中形成思辨能力,从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红兵,张霞. 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机理——“用数对确定位置”磨课历程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育,2019(12):40-44.

[2]翁健君,符玲利. 突出道理,拨动思维——人教版三下“长方形的面积”实践与思考[J]. 小学数学教师,2019(04):59-63.(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坝小学)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深度学习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电子商务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交易识别研究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高效课堂初探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