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灾害认知水平的研究现状
2020-12-09闫丽明孙莹许敏通讯作者
闫丽明 ,孙莹 ,许敏 (通讯作者)
(1.北华大学护理学院,吉林 吉林 132200;2.永吉县人民医院,吉林 永吉 132200)
0 引言
灾害的发生与天文事件、地壳运动、奇异现象和其他因素密切相关,可造成人口死亡、经济水平下降和社会秩序混乱等风险事件,影响经济、卫生、医疗、教育工作的开展[1]。有学者认为,加强安全教育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的发展形势看,国民灾害认知水平偏低,特别是中小学生因年龄较小,更容易在灾害来临之际受到受害[2]。故在此背景下,本文以80例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健康教育工作在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中的作用进行如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选取我市中80例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各为40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7-15岁,平均(11.21±1.56)岁,小学生17例,中学生23例;与父母共同居住者23例、与母亲共同居住者8例、与父亲共同居住者为6例、留守学生3例。观察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在8-14岁,平均(11.27±1.52)岁,小学生15例,中学生25例;与父母共同居住者20例、与母亲共同居住者7例、与父亲共同居住者为7例、留守学生6例。组间基线数据对比一致(P>0.05),可予以对比。
1.2 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方式开展灾害知识健康教育工作,由相关人员统一教学,不予以“一对一”指导;观察组接受规范性健康教育服务,具体措施为:由权威专家学者对院内护理人员进行灾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帮助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灾害相关知识,对护理人员掌握情况进行考核,合格者方可参与健康教育工作;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对该组成员进行“一对一”健康教育,根据学生学习和理解能力进行灾害相关知识的讲解,主动询问学生对灾害的掌握情况,具体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灾害发生原因,现状、导致的危害和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解说;教育工作完成后,开展灾害模拟训练,考核学生实践能力。
1.3 观察指标
(1)自制问卷评估,其中包含灾害护理知识(50分)、实践知识(25分)与急救措施(25分)等。满分100分,得分与教育效果呈正比。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921,重测信度为0.764。
(2)自制问卷评估中小学生对自然灾害(30)、家庭备灾(35)与急救(35)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其中自然灾害包含:地震、山洪、火灾、泥石流,家庭备灾包含:备灾计划、物品储备;急救包含:CRP、皮肤出血、环境评估、急救定义、骨折、损伤等,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患者对各项灾害知识的认知水平越高。问卷内容效度指数为0.891,重测信度为0.794。
1.4 统计学分析。在软件SPSS 22.0中置入研究数据,研究资料和t表示检验,P<0.05提示数据有差异。
2 结果
2.1 教育渠道。在80例中小学生中,接受电视、多媒体灾害知识的中小学生共55(68.75%)例,接受父母教育灾害知识的中小学生共20(25.00%)例;接受教师教育灾害知识的中小学生共35(43.75%)例;接受同学后其他人普及灾害知识的中小学生共11(13.75%)例。
2.2 两组中小学生灾害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与急救措施评分比较。观察组认知水平、实践能力与急救措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灾害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比较结果( ,分)
表1 两组灾害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比较结果( ,分)
组别 例数 认知水平 实践能力 急救措施对照组 40 70.32±1.85 69.74±4.28 78.65±3.65观察组 40 84.96±2.27 82.15±4.76 88.46±3.26 t - 31.619 12.261 12.678 P -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中小学生灾害具体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较。观察组自然灾害、家庭备灾与急救相关知识评分与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存在数据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小学生灾害具体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较( ,分)
表2 两组中小学生灾害具体知识掌握程度评分比较( ,分)
组别 例数 自然灾害 家庭备灾 急救 总评分对照组 40 22.35±2.13 28.56±2.34 30.25±2.43 81.35±3.62观察组 40 26.34±2.11 33.26±3.12 33.62±2.46 92.43±4.26 t - 8.417 7.622 6.164 12.535 P -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中小学生是社会群体中的,尤其是小学生,因年龄较小,自身体能发育与知识量积累、人生价值观均未发育完善,故在灾害发生时,易受到外界伤害,故积极加强中小学生对灾害的认知程度尤为重要[3]。而中小学生对灾害的认知应包括灾害分布、损失情况、形成原因和应急常识等,但现阶段中小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或意外伤害时,处理解决和自我防范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分析其原因是中小学生安全意识差、突发事假防范处理训练不到位、救助能力不足[4]。高年级学生安全知识掌握情况相对好于低年级学生,但二者对自然灾害预防系统了解有限,无法准确区分灾害类型的发生原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对灾害的实践能力存在明显不足,如不会灭火,无法控制火灾衍生导致的次生灾害。不仅如此,灾害的产生在造成物质层面损失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受灾者的心理状态,引发一系列的应激反应。因此社会各界应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灾害知识健康教育工作,以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5]。
中小学阶段的孩子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可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途径,对其实施针对行安全教育,继而提高学生对灾害的整体认知水平,促使学生避险知识掌握程度提升,促使学生的自救与互助能力提升,继而保障学生的生存能力[6]。同时还可将自身掌握的知识,指导家人、邻居与朋友等人群,积极扩大灾害知识与防御措施知识的普及范围,继而影响学生周围人们对灾害知识的掌握程度;积极发挥媒体宣传与传播载体的作用,尽可能的扩大灾害知识普及范围,继而提高人们对各项灾害知识的认知水平[7]。故以家庭为中小学生做启蒙教育,以学校为教育的主要阵地,最后以社会为基础做补充教育,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制定规范性健康教育计划[8]。同时教育部门可在课本上设计灾害知识教育内容,提高小组讨论、视频、宣传手册等方法积极宣传灾害知识,并通过情景模拟、急救训练锻炼中小学生的急救措施与实践技能,继而综合性的提高中小学生的灾害预防知识[9]。
本文实验中,观察组灾害认知水平、实践能力、急救措施与自然灾害、家庭备灾、急救等相关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可见经规范性健康教育可显著提高中小学生各项知识评分,继而显著提升中小学生的生存能力。
总之,灾害类型多样,损失严重,通过分析中小学生灾害认知现状,展开规范性健康教育工作,为中小学生实施针对性教育培训,继而提高中小学生灾害相关知识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推广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