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心理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09朱常英
朱常英,陈 晔,陈 琦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江苏 常州 213003)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疾病治疗的有效方法,作为一项先进的治疗技术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具有促进作用,但血液透析周期长,穿刺频繁,加之病情反复变化,治疗费用昂贵及相关并发症常会使患者承受较重的心理压力,进而产生焦虑、抑郁、恐惧、消极、烦躁、精神错乱等心理问题,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给心理康复及病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1]。因此在血液透析期间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保证治疗效果尤为重要。本研究选取我院196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分析,现进行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对我院在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诊治的血液透析患者196例,已排除透析禁忌症、精神病史、心理疾病、认知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102例,女94例,年龄30-71岁,平均(50.36±3.58)岁,透析时间0.6-7年,平均(4.91±1.08)年,疾病类型:糖尿病肾病83例,慢性肾炎51例,高血压肾病62例。根据随机化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98例)和研究组(98例),两组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透析护理,包括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创造舒适的透析环境、监测血压、预防感染、管路护理、机械性执行医嘱等。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个体化心理护理,具体为:血液透析治疗周期长,患者常因惧怕穿刺疼痛、担心透析费用、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焦虑、恐惧心理。还有部分患者对透析结果期望过高,而结果常难如患者所愿,使其心理落差较大,产生失落、绝望心理。另外长期的血液透析耗费大量的金钱、时间及精力使患者丧失治疗疾病的信心,甚至是部分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2]。因此在血液透析护理中应及时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内心顾虑,指导患者学会自我情绪调节,通过疾病及治疗知识讲解消除患者内心的顾虑,使患者正视自己的病情,坚定患者治疗疾病的信心,促进病情康复。患者入院时热情接待,主动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恐惧感及抑郁情绪,使患者以健康积极的态度面对治疗。每日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告知患者透析结果,对于心理负担较重者应选择性的告知患者透析中的理想部分,避免丧失患者治疗的信心。随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心理负担,将患者的心理状态调整至最佳状态。
1.3 观察指标
干预后比较两组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并采用我院自拟的配合度调查问卷评价两组患者的治疗配合度,患者出院当日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以不记名的形式评价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x2检验。
2 结 果
2.1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治疗配合率
研究组患者出现心理问题10例(占10.20%),积极配合治疗94例(占95.92%),对照组患者出现心理问题57例(占58.16%),积极配合治疗51例(占52.04%),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护理满意度
研究组患者满意58例,基本满意35例,不满意5例,护理满意度为94.90%(93/98),对照组患者满意49例,基本满意30例,不满意19例,护理满意度为80.61%(79/98),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血液透析是指通过专业技术将患者体内的血液引流至体外,并进行血液的滤过、排毒后再次输回体内的过程,是延长终末期肾脏疾病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但治疗期间患者常承受较重的躯体疼痛及精神折磨,易导致心理疾病[3]。常规的透析护理往往以机械性执行医嘱为主,缺乏高效性及全面性,且容易忽视患者自身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对疾病的快速康复无明显优势。有研究指出,个体化心理护理常关注于患者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及适应力,对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治疗配合度意义重大,同时促进患者尽快康复[4-5]。
综上所述,个体化心理护理可有效减少患者的心理问题,提高治疗配合率及护理满意度,对保证血液透析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