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权运动与美国黑人对西瓜形象的反抗

2020-12-09彭镕仁

关键词:美国黑人白人黑人

彭镕仁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自20 世纪50 年代开始,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逐步兴起,广大黑人群体开展了一系列的抗争活动,以争取本应属于他们的合法权益。在美国,黑人长期社会地位低下,饱受种族歧视,而白人则长期把持着美国社会的各种资源,他们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以各种形式来阐释白人优越、黑人低下的理论。在美国白人话语体系的控制下,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不断深化,而黑人则逐渐失去了对自身的认同。民权运动不仅是黑人对于政治权利以及生活条件的要求与抗争,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对于自身文化再认同的过程以及对于白人歧视的抗争。虽然民权运动几经波折最终销声匿迹,但是美国黑人对于歧视的抗争仍发生在美国的各个角落,其中对于西瓜形象的抗争几乎伴随着民权运动的始终。

黑人西瓜形象的出现起源于美国南北战争后,随着黑人奴隶的解放,他们在自己租赁或是占有的土地上往往或多或少地种植西瓜,并将其作为庆祝节日或是丰收的食品。而南方白人为了维护文化的优势地位,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宣扬西瓜与黑人之间的关系,如将黑人爱吃西瓜诋毁为“懒惰、无知、能力低下”等负面行为,将西瓜子与黑人生育联系起来,抨击黑人生育能力强,产子如同西瓜子一样数量多,或是将黑人斥为偷瓜贼,认为他们不遵守法律,企图不劳而获等等,白人在此基础上勾画了各式各样的黑人西瓜形象。[1]为了进一步让这种形象广泛传播,白人通过漫画、歌曲、戏剧、表演等形式使西瓜形象固化下来,从而使得西瓜形象与黑人等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这种做法可以说是美国南部白人在法理上失去对于黑人的控制权后,企图通过文化手段来延续对于黑人的控制,为黑人套上难以摆脱的“精神枷锁”,这也成为了贯穿一个多世纪的西瓜形象的源头。在民权运动兴起前,白人几乎控制了所有的宣传媒体,黑人对于西瓜形象的传播无可奈何,难以反抗或拒绝这样的形象歧视。

随着民权运动展开,越来越多的黑人试图对抗这样的形象。美国黑人反抗西瓜形象的活动不仅是对白人控制文化形象的冲击与反抗,也是摆脱“精神枷锁”桎梏的尝试与斗争,并希冀以此作为重建自身文化形象的一环。最终的结果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西瓜形象对黑人群体的不利影响,使西瓜形象在大众传媒等传播渠道上逐渐消失。①目前,对于西瓜形象的研究在国内学界尚属空白,国外学界则更多关心的是西瓜形象的早期形成以及演变过程,而对于美国黑人如何反抗西瓜形象,相关研究往往只是只言片语。②本文尝试通过梳理各个时期美国黑人采取的不同抗争形式,考察西瓜形象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形式以及黑人群体采取的抗争方式,来说明黑人对于西瓜形象的厌恶与对自身权利的维护,展示黑人民权运动在社会文化方面的贡献。同时深入研究这一活动也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中种族主义演变的过程,以及形象符号对于黑人与白人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银幕上的西瓜形象与黑人的抗争

美国白人在构建和传播黑人西瓜形象的过程中,影视剧是一个重要的媒介,如在影视剧中让黑人演绎吃西瓜、偷西瓜等一些带有明显负面形象的行为,目的就在于创造一个黑人与西瓜的“他者”形象,表明黑人与白人拥有不同的饮食习惯,并由此说明白人是高贵文明的象征。电影中的黑人与西瓜的联系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出现,此后频繁出现在美国的大银幕上,并逐渐成为嘲笑黑人的话题。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拍摄于1915 年,黑人在影片中把大吃西瓜作为一种生活乐趣,与白人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形象往往企图反映出黑人“贪婪、懒惰、不遵守法律”的性格,对应的是白人的高尚与文明。[2]这部影片宣扬了白人至上的种族主义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多起骚动事件,其中对黑人西瓜形象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实际上这类影视剧并不在少数,通过展现黑人吃西瓜、偷西瓜的形象,在美国社会中制造了一种黑人与白人不是同类人,并且黑人是一个不开化的种族,白人是一个文明的种族的刻板印象,通过这样的形象建构,企图在美国白人脑海中构建出一种统治以及歧视黑人的合理逻辑,并相应地在黑人群体中构建出一种自我否定、理应受到白人管理的错误印象。

然而随着美国黑人的逐渐觉醒,他们开始抵制在影视、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中树立的这种明显带有种族歧视的形象。1939 年在拍摄影片《飘》中,就曾爆出让黑人女演员麦昆夫人表演吃西瓜的环节而遭到拒绝的事件。麦昆夫人后来在回忆录中谈到:“我按照他们的要求表演,除了让思嘉打我和吃西瓜,因为那太过愚蠢了。”[3]这可以说是美国黑人艺术家对于西瓜形象的首次公开反对,意味着黑人群体开始认识到西瓜形象中错误的隐喻以及可能造成的影响,也表明了黑人文艺界作为最早一批参与创造这样一个刻板印象的助推者,开始反抗这样的形象。这个事件同时显示出民权运动开始后,黑人群体逐渐具有反抗意识,试图找回自尊,尝试挑战白人控制下的形象与权威。其后,美国黑人以及支持民权运动的白人艺术工作者开始通过更多艺术形式来反对刻板的黑人西瓜形象。1970 年名为《西瓜人》的影片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原本是一个白人男性,一天醒来后突然皮肤变黑,成为一个黑人。主人公一开始受到了黑人般的歧视待遇,身边原本亲密的人都由于他肤色的改变转变了态度,甚至连妻子在做饭时也为他提供了西瓜和炸鸡,最终他接受了黑皮肤的命运,认同了黑人的身份,并对黑人在美国受到歧视的处境感到愤怒,选择离开原有的生活环境,开了家公司招揽黑人客人。[4]130像《西瓜人》这样的喜剧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反对歧视,抵制树立黑人刻板的西瓜形象,反映黑人内心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显示出白人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一系列针对黑人的行为,让白人观众有所反思,对当时美国对于黑人的歧视与不公感同身受,试图以此来感染一部分白人观众。同样以《西瓜人》为名的除了影视剧还有歌曲,1962 年由著名黑人乐师赫比·汉考克创作了此曲,在创作之时他就思考如何通过歌曲来重塑西瓜形象,在采访中他提到:“西瓜有什么问题吗?西瓜人有什么问题吗?我要重塑这西瓜人这个形象。”[5]实际上,这首曲子的确在音乐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为更多的人逐渐意识到西瓜形象需要得到纠正提供了契机。这些艺术形式在当时的环境下将反对西瓜形象的理念传递给了更多的人。1996 年由黑人女导演谢丽尔创作的以西瓜形象为题材的电影《寻找西瓜女》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引起了广泛关注,又一次唤醒了文艺界对于黑人西瓜形象的重视。电影叙述了黑人女主角寻找20 世纪30 年代美国电影中黑人女性形象的曲折经历,而以“西瓜女”为名恰恰表明了当时的黑人女演员毫无地位可言,甚至没有名字留下,仅仅以“西瓜女”为代称。这部讲述黑人女性的电影获得当年柏林电影节的最佳故事片奖。[6]电影试图反映处于社会底层的边缘群体即黑人女性如何受到社会的忽视,或者仅仅被看作是呆板划一、毫无生气可言的人。从文艺界对于黑人群体西瓜形象的反思逐渐深化到《寻找西瓜女》中对黑人女性与西瓜形象的联系,无疑是一种进步。

文艺界抵制黑人西瓜形象,毫无疑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于电影《飘》的黑人女演员仅是私下的不满,公开播放的“西瓜人”电影或歌曲几乎都来源于民权运动中后期甚至结束后的群体性反抗,这样的特征也在其他领域的抗争中得到了体现,可以说抵制西瓜形象与民权运动的推进息息相关。同时,文艺界一系列的西瓜形象的重塑行为一方面是黑人对于歧视形象的抗争,另一方面也是自身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正是黑人文艺界在各种媒体表达对歧视性西瓜形象的反对,银幕上黑人吃西瓜、偷西瓜的形象逐渐消失,此消彼长之下呈现出的是黑人在美国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使美国民众逐渐意识到歧视黑人对美国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促使更多的人希望改变这一状况,这也正是反对西瓜形象的电影与歌曲等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消除银幕上公开的西瓜形象歧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断绝了西瓜形象的传播渠道,大大减少了这种负面形象在社会上的流行。

二、西瓜歧视案与黑人的申诉

西瓜形象最初的污名化主要来源于美国南部黑人偷西瓜的行为。在南北战争后,随着南部白人对于黑人的仇视与日俱增,加上电影业的发展,黑人偷瓜被搬上银幕,并使之成为一种丑化黑人的固化形象。1951年的乔丹诉乔治案中仍提到“有些州将偷瓜与偷鸡作为偷窃案件”。偷鸡与偷瓜都是对黑人品行的刻板印象,这样的情况无疑是针对黑人的歧视。[7]实际上,偷瓜行为并不专属于黑人,白人同样有类似的行为,而仅在黑人身上产生了偷瓜形象的固化,是白人形象建构后的产物,也是黑人无力反抗西瓜形象建构的表现。也正是在经历了这样一个污名化的过程后,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逐渐扩大并走向常态化,西瓜形象成为白人群体在日常生活中攻击黑人的武器之一。

随着民权运动的推进,一系列民权法案获得通过,至少在法律层面上少数族裔具有了和白人平等的地位与权利。在这种种族权益受到法律保护的情况下,黑人开始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形象与利益,避免受到种族歧视的伤害,西瓜形象歧视引发的诉讼也开始频繁出现。1990 年弗吉尼亚第一银行的一名黑人职员向当地法院状告自己的上司,原因正是他的上司长期在工作生活中使用歧视性语言来辱骂他,如“西瓜人”、“西瓜小子”、“小鸡”、“排骨小子”等等,黑人雇员要求的赔偿也仅是象征性的一百美元。最终法院依据1964 年《民权法》判决这名黑人胜诉,上司布伦南则不在起诉范围内,不予惩罚,这位黑人雇员最终还是选择从银行辞职,法院也判定不予复职。[8]对于这位黑人雇员来说,他牺牲了自己的工作,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与黑人群体的形象不受到歧视性侵犯,但对于他的白人上司来说,得到的惩罚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由此可见,语言上的种族歧视在美国社会并没有得到纠正,长时间的语言侮辱促使黑人群体通过民权法赋予的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利。同时,黑人维护自身权利的范围也在扩大,在要求保护黑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上,抵制明确性的歧视和攻击,还包括反对西瓜形象背后所包含的歧视性隐喻。

类似这样举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形象与抗争西瓜形象歧视的案件并不少见。1991 年一位在缅因州一家造纸厂工作的黑人工人向法院提出诉讼,控告其在工厂工作的4 年间遭到了一名主管以及其他工人的不公平对待,他们以各种侮辱、歧视性语言对其进行辱骂,如“该死的黑鬼”、“西瓜人”等,甚至连同情他的白人主管都被冠以“黑人情人”的称呼。最后缅因州法院除了判决给予其经济补偿以外,还进一步要求公司采取培训教育、定期督查、张贴标语等措施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可以说,造纸厂黑人工人的抗争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缅因州法院的判决在一定范围内消除了种族歧视在工厂的蔓延,促使更多企业管理者制定消除种族歧视的方案,以避免因类似的案件破坏企业形象以及遭受罚款。[9]然而这样歧视性的西瓜形象可以说是影响广泛且深远的,职场出现的语言歧视并没有消除,仍在断断续续地出现。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这样的歧视性案件受到社会关注。2010 年,内布拉斯加州监狱工作的五位黑人警员控告五位上司种族歧视与骚扰,他们说这些黑人警员“闻起来像是炸鸡”“他们看到西瓜时会感觉非常开心”等。黑人警员表示他们在这样的语言侮辱下感到痛苦不堪,而身边的其他警员则放任了这样的行为。[10]这也证明对黑人的歧视在美国仍然存在,且不容小觑,种族歧视者借助西瓜形象伤害美国黑人群体,对此白人无动于衷,他们并没有从内心接受种族平等的理念。

究其根本,歧视者认为西瓜形象代表的是黑人“懒惰、贪婪、智力低下”,而职场中白人以此对黑人采取语言攻击,也与黑人逐渐得到更多的工作岗位有关。美国白人认为黑人占据了自己的工作岗位,给自己带来了危机感。弗吉尼亚第一银行歧视案中的黑人职员是此银行中的第一个黑人职员,缅因州的造纸工人也是刚刚从别的地区调至当地工作的新员工。黑人职员对西瓜形象的反抗,一方面是对自身受到歧视的抗争,尝试改变自身所处的工作环境,力图摆脱污名化,反映了美国各阶层的黑人正在逐渐觉醒,逐步将西瓜形象等一系列歧视符号从黑人的文化烙印与标签中清除出去;另一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巩固了民权运动争取到的黑人权益。在这些反歧视案件中,法院无不引用了被人们认为是民权运动最大成果的1964年《民权法》。黑人充分利用法律来维护自身权益,为后来更多的受歧视者提供了维权的依据。1990 年的银行歧视案就成为1991 年造纸厂歧视案判罚的重要判例依据,在法律层面上确定了西瓜形象是对黑人的一种歧视行为。而造纸厂案的判决又为后续解决种族歧视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方案,成为各地区、各行业借鉴的经验,这对于美国黑人来说无疑是一场胜利,更是后民权运动时期维护黑人权利的一种深化。

三、黑人领袖重塑西瓜形象与民众拒食西瓜的行动

黑人偷瓜仅是白人话语下黑人获取西瓜的方式之一,企图体现黑人丑恶的一面,而白人赠与黑人西瓜的行为则更具内涵。赠瓜和受瓜不仅体现出黑人对于西瓜的“贪婪、渴望、不劳而获”等低劣性情,更体现出白人的“仁慈、大方”等高尚品格。白人赠与黑人西瓜的行为确实在内战前存在于南部种植园中,但在内战后,这一行为迅速变质。白人在节日庆典等活动中,雇佣黑人来演绎白人赠与黑人西瓜,黑人迅速以各种滑稽的方式将西瓜吃尽,以此博白人观众的大笑。这一节目在影视剧里热播后,成为笑料被不断演绎,广为传播。

这也就使得民权运动开始后,各阶层黑人展开了拒绝食用西瓜的抵抗活动,尤其是拒绝白人赠与的西瓜,或是拒绝有白人在场时食用西瓜。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对于白人给予的西瓜形象的反对。民权运动的领袖们在各种场合下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对于西瓜形象的抵制。1948 年马丁·路德·金在克洛泽神学院学习时,曾被邀请参加聚会,餐桌上有西瓜。他由此借机发挥,说道:“我不愿让人看到吃西瓜的样子,因为很多人将西瓜与黑人联系在一起。”另一位著名的民权主义领袖马尔科姆·爱克斯虽然与马丁·路德·金在许多观点上有所分歧,但同样不愿在公开场合食用西瓜。[4]144“黑人权力”观念的提出者斯托克利·卡迈克尔在1966 年伯克利分校所做的演讲中,义正言辞地宣称:“我们作为集体受到压迫是因为我们的皮肤是黑的,而不是因为我们懒惰……,不是因为我们吃食西瓜和黑人音乐。”[11]虽然表述不尽相同,但这些民权运动领袖都对西瓜形象表达出了厌恶的态度,这说明了西瓜形象影响之广,以及黑人对于西瓜形象的普遍抗拒。在黑人民权领袖的示范作用下,更多的黑人民众加入了抵制活动。黑人记者克劳德·刘易斯在20 世纪70 年代的《费城公报》工作期间也曾因西瓜有过风波,他曾带了两个西瓜到工作地点,同事马上表示拒绝与他同乘电梯。[12]无独有偶,在一场纽约的跨种族聚会上,当黑人作家左拉表达出想在聚会上食用西瓜的意愿时,激怒了在场一些黑人同伴,他们认为在自助餐上提供西瓜,就是对黑人的一种歧视。[13]黑人作家约翰·怀德曼也承认自己从来不吃西瓜,正是与西瓜形象有关。由于西瓜被认为是黑人奴隶的食物,所以他拒绝食用,但也认为自己“听任别人剥夺了我的一种淳朴的享受”。[14]体现出在当时环境下,黑人对西瓜问题表现出的矛盾心理。他们一方面喜欢食用西瓜,但由于白人冠以的丑恶西瓜形象,他们不得不放弃在公开场合食用西瓜,甚至是彻底放弃食用西瓜。这样的行动绝不是一时的,甚至在今天的美国,赠与黑人西瓜仍被视为是一种种族主义行为,而拒绝西瓜行动更是在逐渐演变中产生出了多样的形式。黑人喜剧演员格里高利试图以一种更加戏剧化的形式来反抗这样的西瓜形象,他希望将西瓜变为一种骄傲。由于西瓜也常被冠以黑人生育的形象,于是他在回到芝加哥的航班上购买了两张头等舱的座位,同时带上一个大西瓜,将它安放在另一个头等舱座位上,内在的含义就是这个大西瓜正是他的孩子,以此表达对白人话语的嘲讽。而当其他乘客鼓起勇气准备询问其中的蹊跷时,他则流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不做回答。[15]128格里高利以这种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来表达对西瓜形象的反对和对白人所抱有的刻板印象的抗议,更是对于黑人精神的展示。而这样自如的表达,也展现出黑人自信心与社会地位的提高,同样也体现出了黑人群体试图从拒绝西瓜转变为重塑西瓜形象的一种尝试。实际上,从拒绝到重塑,从黑人内部拒绝西瓜到公开场合拒绝西瓜,也对白人群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黑人自身拒绝西瓜并不足以改变种族歧视的状况,还需要改变白人群体的观念以及态度,争取更多白人的支持,来共同反对种族歧视的蔓延,这也就要求黑人群体需要采取更加公开、更加明确的措施对待西瓜形象,而公开拒绝吃西瓜正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总而言之,美国黑人采取这一系列的拒绝西瓜的行动,并不是对西瓜本身的抵制,而是想改变这种具有种族歧视的文化符号。不同于文艺界的抵制与法庭上的申诉,拒绝食用西瓜的反抗更加日常,更加直接,能接触到的白人群体也更加广泛,且更多的是一种主动的行动,不同于被歧视辱骂后的反抗,是更加积极地向白人群体传播自身的理念。目的便是改变白人强加在黑人身上的西瓜形象,促使白人意识到将西瓜与黑人挂钩是一种种族歧视的行为。同时敢于对抗白人,敢于拒绝西瓜形象,本身就意味着黑人在找回群体的自信,他们不再一味地逆来顺受,不再甘愿因为肤色而成为美国社会的最底层,由此可以看出民权运动带来的积极成果与黑人文化重建的重要性。

四、反抗成效和潜在危机

西瓜形象固然给美国黑人带来了负面印象与歧视色彩,但是,这绝不意味着大多数黑人不再食用西瓜。西瓜仍深受黑人的喜爱,他们仍愿意自费购买西瓜,同时也将西瓜视作一种灵魂食物。如同西瓜形象在被美国白人污名化之前一样,西瓜是美国南部黑人得到解放后在自己土地上辛勤劳动所得,他们无论用什么形式享受自已的劳动成果都无可厚非。甘甜的西瓜代表着南部黑人的勤劳与质朴。随着黑人向美国各地迁徙,生活工作在美国的各个角落,他们也将食用西瓜作为快乐享受的代名词带到了各地。美国著名的黑人医生罗伯特·福斯特在年迈的时候,医生告知他不应再吃西瓜后,他仍告诉自己的朋友:“如果能吃到一片西瓜,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16]但这种喜爱却为白人找到了一个发泄种族歧视的出口,导致黑人食用西瓜变成了一种精神负担。在白人塑造的西瓜形象下,他们食用西瓜时需注意是否在公开场合,这可以说是美国社会的一种悲哀。白人企图通过塑造一个黑人的“他者”形象,将黑人与白人社会隔离开来。值得庆幸的是,黑人通过拒绝西瓜形象一步步破除了白人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同时将西瓜文化融入了黑人文化中。能取得这样的成果与民权运动的深入密不可分,无论是法律上的声音还是拒绝西瓜的行动,都是民权运动在争取黑人权利中的运用,而对西瓜形象的抗争又进一步使民权运动的成果得以巩固。

美国黑人对于西瓜形象的抗争与重塑,呈现出黑人群体对其自身权益的维护从被动转为主动的过程。黑人群体不再局限于争取自身最基本的权利,而是采取措施维护自身更为广泛的各项权益,并试图改变美国种族主义的现状。这样的改变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尤其在文化层面,反对西瓜形象的行动成为了黑人群体试图挑战白人文化主导权的重要途径,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天的美国社会,西瓜依然是一个对黑人的歧视符号,但大多数美国人不再使用西瓜来攻击黑人族群。更多的美国白人认识到了语言与文化符号对于黑人的深刻伤害,从而不再进行西瓜形象的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美国各种族间在历史上产生的伤痕,促进了美国社会的稳定。

然而,这绝不意味着丑化的西瓜形象就此消亡,虽然一部分美国人对于种族歧视有着清醒的认识,但是仍有一部分种族主义者继续使用西瓜形象攻击美国的黑人群体。在奥巴马当选为美国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后,网络上开始陆续出现奥巴马与西瓜同框的图片,这些图片几乎都来源于不同图片的拼接,无疑是网络时代后种族主义与西瓜形象的延续。[17]而传统形式的西瓜形象歧视也并没有完全消亡,在美国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歧视事件仍时有发生,只是更多时候它们被美国黑人悄悄地遮掩过去。1988 年,得克萨斯石油公司的黑人雇员谢丽尔在怀孕后,上司购买了一个蛋糕在办公室为她庆祝,而蛋糕上有一个身着非洲服饰、皮肤黝黑的黑人形象,并附有文字“一定是那些西瓜小子”。谢丽尔当时并没有做出反应,因为她担心失去自己的工作。[15]126-127实际上,这样的歧视恐怕在当代美国仍有着一定的土壤,能够对歧视行为作出抗议的黑人毕竟是少数,谢丽尔这样没有抗议的受害者恐怕要远比进行抗议的受害者数量更多。

抵制西瓜形象究其根源只是一种黑人自发性的行动,或是借助民权运动中的一些组织展开的小范围活动,这也意味着反对西瓜形象的行动并不具备有组织的群体性,要将西瓜形象彻底消除仍需要更多的努力,彻底消除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问题仍然任重而道远。如果白人和黑人都能够将西瓜仅仅作为一种食物来考量,正常地相互谈论西瓜,坐在同一张桌子上共同食用西瓜,那么黑人西瓜形象的污名化大概才会真正消失。这种结果远比不再谈论西瓜,不再食用西瓜意义更加深远。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美国各种族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要是白人从心底里不改变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倾向,即使西瓜形象退出美国社会,还会有其他歧视黑人的文化符号出现。

注释:

①将西瓜形象的消失与民权运动抗争活动的作用相关联的观点在一些专门研究西瓜形象传播的文章或是个人传记中都有所提及,如:Itai Vardi.Feeding Race: Eating Contests,the Black Body,and the Social Production of Group Boundaries through Amusement in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 Food, Culture & Society,2010,13 (3): 371-396;Kenneth W. Goings.Mammy and Uncle Mose:Black collectibles and American stereotyping,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ⅹⅶ;Lois Watkins.What It Was Like...Short Stories of Childhood Memories of Segregation in America, First Edition Design Publishing, 2016:100,而本人通过收集到的材料也能明显地得出同样的结论,即民权运动促使西瓜形象逐渐在大众传媒领域消失。

②如William R.Black.How Watermelons Became Black: Emancip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a Racist Trope,The Journal of the Civil War Era,2018,8(1):64-86,主要介绍了内战前后西瓜形象的起源与传播;David Pilgrim,Debby Irving.Watermelons, Nooses,and Straight Razors——Stories from the Jim Crow Museum, Pm press,2017,则整体介绍了西瓜形象形成的过程以及传播演变的历史。

[参考文献]

[1]BLACK W R.How Watermelons Became Black: Emancip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a Racist Trope[J].The Journal of the Civil War Era,2018,8(1):64-86.

[2]BEN U.The Black Image on the White Screen: Representations of African Americans from the Origins of Cinema to The Birth of a Nation[J].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2018,52(1):45-64.

[3]BOURNE S.Butterfly McQueen Remembered [M].Lanham:Scarecrow Press,2007:99.

[4]PILGRIM D,IRVING D.Watermelons, Nooses,and Straight Razors——Stories from the Jim Crow Museum[M].Chicago:PM Press,2017.

[5]HOBART M.The Life of a Song:“Watermelon Man”[EB/OL]. (2015-07-31)[2020-02-10].https://www.ft.com/content/08d1543e-3211-11e5-91ac-a5e17d9b4cff.

[6]LAURA L SULLIVAN.Chasing Fae:“The Watermelon Woman”and Black Lesbian Possibility[J].Callaloo,2000,23(1):448-460.

[7] WESTLAW DATABASE.JORDAN v.DE GEORGE,No.348[EB/OL].(1951-05-07)[2020-02-10].https://1.next.westlaw.com/.

[8]Westlaw database.Robert L.HOLLAND v. FIRST VIRGINIA BANKS, INC,No. 90-64-A[EB/OL].(1990-07-20)[2020-02-10].https://1.next.westlaw.com/.

[9]Westlaw database.Isom HARRIS v. NTERNATIONAL PAPER CO.,No.89-0216-P[EB/OL].(1991-03-28)[2020-02-10].https://1.next.westlaw.com/.

[10] Westlaw database.ELLIS v. HOUSTON,No.12-2178[EB/OL].(2014-02-03)[2020-02-10].https://1.next.westlaw.com/.

[11]乔安妮·格兰特.美国黑人斗争史——1619 年至今的历史、文献与分析[M].郭瀛,伍江,杨德,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11.

[12] DAWKINS W.Black Journalists:The NABJ Story [M].Sicklerville:August Press,1997:232.

[13]TAYLOR Y,AUSTEN J.Darkest America:Black Minstrelsy from Slavery to Hip-Hop[M].New York:W. W. Norton & Company,2012:272.

[14]王家湘.黑色火焰:20 世纪美国黑人小说史[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7:542.

[15] WITT D.Black Hunger:Soul Food And America [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4.

[16]伊莎贝尔·威尔克森.他乡暖阳:美国大迁移史[M].周旭,译.北京:文化发展出版社,2019:427.

[17]KILLOUGH A.Boston Herald apologizes for Obama cartoon after backlash[EB/OL]. (2014-10-01)[2020-02-10].http://edition.cnn.com/2014/10/01/politics/boston-herald-cartoon/index.html.

[18]WITT D.Black Hunger:Soul Food And America[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2004:126-127.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黑人谈河流
THE JAZZ AGE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