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价义“你真行”研究

2021-01-26

关键词:语料库语义态度

王 新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3)

一、问题的提出

“行”(xíng)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7 版)中的义项多达13 条,其中表“能干、不错”的义项经常出现在“你真行”这样的日常表达中,且在不同的语境下,“你真行”的话语意义呈现多样化,例如:

(1)儿子曾在电话中夸他:“爸爸,你真行,你是我心中的英雄。”(BCC 语料库,文学)

(2)胃疼胃疼胃疼……疼死我了!!!呜呜!!干嘛又和我发脾气啊?就这样吧!!行!!你真行!!礼物不要我特么就当你面摔了!!你心情不好我还不好呢!(BCC 语料库,微博)

例(1)是儿子对父亲的夸奖,这是“你真行”的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①同时也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种评价,笔者将其概括为“你真行”的自然意义评价义。例(2)是说话者的一段自我独白,其中的“你真行”和例(1)中的话语意义明显不同,它是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下的“你真行”,说话者借用了“反讽”的修辞格,表达对谈论对象“发脾气”这一行为的不满,笔者将其概括为“你真行”的非自然意义评价义。

何谓“评价义”?简而言之,就是指说话人根据自身的知识储备、文化背景、主观感受等,利用词汇、修辞等手段表达对谈论对象的一种评判。由此笔者将“你真行”在不同语境下所传递的话语意义统一概括为“评价义”,而这种“评价义”在言语交际中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说话人对谈论对象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示由衷的赞美和欣赏;一是说话人借用反讽的修辞格表达对谈论对象的讥笑和嘲讽。

笔者的问题是,“你真行”的评价义是如何产生的?它的自然意义评价义向非自然意义评价义转变的基础是什么?“你真行”出现的语境类型包括哪些?话语功能是什么?它的句法分布又是怎样的?基于上述问题,笔者拟就“你真行”的评价义展开具体研究。

二、“你真行”评价义产生的基础

(一)“行”的语义演变

什么是语义演变?Wilkins 等[1]认为:“语义演变不是意义本身的改变,而是在语言形式不变的前提下,语义系统中意义的增加或者消失。有必要认识到,在一个言语社团内,语义演变在最开始或最后阶段都会涉及多义关系。基于这一观点,一个单一的语义演变实际包含两种语义演变:其一是通过意义的增加产生多义模式,从而引起语义演变;其二是通过原有意义的消失而消除上述多义模式。共时的多义模式在语义演变研究中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证明两种意义在意义上是相关的,且其中一个意义会引发另一个意义产生。”他刻画了语义演变的这种“多义模式观”,具体如图1 所示。

图 1 语义演变的“多义模式”观

简而言之,“语义演变指的是义位的增加(添加新义)或消失(丢失旧义),而非某个义位本身的改变”。[2]那么“行”(xíng)的语义演变状况是怎样的?是什么因素触发了“行”的语义发展方向?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认识“你真行”的评价义。

据《说文解字》:“行,道也。”何为“道”?《诗经·小雅·何草不黄》中说:“有栈之车,行彼周道。”《吕氏春秋·悔过》云:“郑贾人弦高、奚施将西市于周,道遇秦师。”这里的“道”等同于今天说的“路”。由此可知,“行”的本义②是“道路”,这也可以从其古字形中得到验证。“行”甲骨文作,金文作,大篆作,这些字形像四通八达的十字路口,由“道路”很自然地引申出“路程”。《荀子·修身》中云:“道虽迩,不行不至。”其中“道”就是指路程。

《说文解字注》:“步、行也。趋、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谓之行。统言之也。尔雅。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析言之也。”由此可知,“行”还有“走”的含义,这也可以从“道路”的功能属性推知,即“道路”是用来通行的。《论语·述而》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中的“行”就有“行走”的含义。再结合其十字路口的字形,进而联想到行走四面八方,所以同“旅行或跟旅行有关的”含义相关联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外,这些古字形当中,特别是金文,该字形如无限延伸、通向各处的直线,有通往四面八方的含义,再结合其“行走”的含义,通过隐喻机制(metaphor)引申出“流动性的;流通”的义项。由“流通”义回溯推理(abduction)可得出流通的原因,即政策上的“推行”。既然某物能在一个地区流通、推行,那么它一定是受欢迎的。换句话说,“行”可以理解为“不错”,在《左传·哀公元年》中出现了与该义项相关的表达,即:“以是求伯,必不行矣。”(伯:通“霸”)其中的“行”是“成功”的意思,再由该义项联想到如今常用的“能干、不错”的义项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因为“成功”是结果义,通过回溯推理可得出成功的原因是“能干、不错”。

至此,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行”的语义发展脉络,具体如图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只是梳理了与评价义相关的“行”的语义发展脉络,并非概括了“行”所有的词义。

图2 “行”的语义发展脉络图

笔者认为,“行”由最初的“道路”义发展出“能干、不错”义是“你真行”表达评价义的客观基础,因为“能干、不错”本身就是一种表达评价的词汇手段,而“你真行”从句法结构上看是主谓结构,是对谈论对象的一种陈述。例如:

(3)“爸爸,你真行!”见爸爸在秋千上荡得很高很高,小明高声欢呼起来。(CCL 语料库)

很明显,此处的“你真行”是小明对爸爸荡秋千荡得很高这一行为的钦佩和赞扬,表达的是一种评价义。

(二)言者态度和反讽修辞格

上文笔者详细分析了“你真行”评价义产生的基础,且这种评价义是积极的。但有时候,“你真行”还会出现在下列语境中:

(4)“才跟头儿几天,就把他的毛病全学会了。吃了一抹嘴,转脸不认帐,你真行,我服了你。不过,得意才几天,也不至于马上把帮过你忙的朋友,一脚踢开呀!(CCL 语料库)

此处的“你真行”虽然表达的也是评价义,但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和例(3)有所不同,是一种消极评价义。如果我们把例(3)表达的评价义概括为“自然意义”,例(4)表达的评价义则是“非自然意义”。问题是,“你真行”的自然意义评价义向非自然意义评价义转变的原因是什么?手段或者机制又是什么?

笔者认为,产生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与言者态度密切相关。态度(attitude)是心理学中的名词,心理学家对态度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Myers[3]对态度的定义和认识较为完善,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者某人的一种喜欢或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中表现出来,并指出态度涉及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认知包括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认识、理解、信任、怀疑以及赞成和反对等;情感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如喜欢和厌恶;行为意向即个体准备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或行为的准备状态。由此可知,个人的认知和情感会产生特定的行为意向。

“你真行”的自然意义是表达言者的积极评价,向非自然意义的转变正是由于言者态度发生了根本转变。例如:

(5)“亲爱的,在那种情况下,我是不能来的。”“你真行啊!原来你也会和他们一样,让我下不来台呀!”(CCL 语料库)

例(5)中,说话者本来是相信并依赖态度对象的支持,但态度对象的实际行为让说话者产生了情感转变,其中“原来”一词的“恍然大悟”义可以验证这种情感转变,进而将产生特定的行为意向。概而言之,言者态度产生了变化,导致“你真行”由自然意义向非自然意义转变,即由赞美义向嘲讽义转变。基于上述讨论,王新[4]将言者态度定义为“言者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价值观念以及交际环境等内外在因素,对某一命题作出的评判,亦或是言者对听者的某一评价”。崔希亮[5]认为,就分类而言,言者态度可以分为积极态度、中性态度和消极态度。我们可以将“你真行”传递的自然意义大致对应于言者的积极态度,非自然意义大致对应于言者的消极态度。概而言之,话语意义和言者态度密切相关。话语意义通常以言者态度为前提,言者态度的改变往往也会导致话语意义的改变。

那么产生话语意义转变的手段或者说机制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反讽”修辞格是产生这种转变的重要机制。关于“反讽”学界也多有讨论[6-10],研究内容涉及反讽的限制条件、诱发机制、认知语用价值,以及反讽的识解等等。那么何为反讽?简单而言,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即言非所指,这也是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反讽的识解(construal)往往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甚至说话人的态度、语气、面部表情、人物性格等情景语境。“反讽语言的参与者通常包括言者、听者和反讽所指的对象。对立性是反讽的内在属性。对立存在于反讽的各个层面:字面意义与语境的对立,心理对立,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真义之间的对立。”[11]“你真行”所体现出的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对立,也就是文旭所说的字面意义与说话人真义之间的对立,而产生这种对立的“中间桥梁”正是反讽修辞格的运用,与此同时也会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比如缓解紧张关系。例如:

(6)老师啊,你真行,选修课也要次次点名。(BCC 语料库,微博)

例(6)中说话人实际上是对选修课老师次次上课点名的行为不满,但说话者并未直接表达,而是运用了反讽修辞格。即用积极的词语表达消极的态度,缓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

总而言之,说话者借用“反讽”这一修辞格实现了“你真行”的自然意义向非自然意义的转变,并产生了特定的修辞效果。

三、“你真行”的语境表现和话语功能

语境即语言环境,对语言的运用大致有限制和补充两种作用。“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是在不同的语境中进行的。”[12]在言语交际过程中,离开了语境,说话人仅通过语言形式本身难以表达自己的话语意图,听话人也难以准确判断说话人的真正意图。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说话人传递的不仅仅是语言形式的自然意义,更多时候是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推导出的非自然意义。正如维特根斯坦对于意义的解释,一个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因此,对“你真行”的准确理解同样需要借助其出现的具体语境。考察语料发现,“你真行”出现的语境类型主要包括合期望语境和反预期语境,而话语功能主要包括“欣赏赞美”和“讥笑嘲讽”。

(一)合期望语境和话语功能

“人总是对自身、他人或某一事件的发展方向或实现结果有所希望和等待,这就表现为一种期望。”[13]因此,期望总是含有[+意愿]的语义特征。此外,期望还含有[+积极]的语义特征。也就是说,期望的东西总是积极正面的。当期望对象表现出的性质或结果和所期待的一致,我们可以说该性质或结果是“合期望”的。我们之所以概括为“合期望”而不是“合预期”,是因为“期望”并不完全等同于“预期”。预期(expectation)是说话者根据自己心目中的参考标准作出的假设或者臆断。“预期”表现出的更多是一种认知状态,而“期望”表现出的则是一种心理状态。考察语料发现,当“你真行”所传递的话语意义是自然意义时,它所出现的典型语境往往是“合期望语境”,话语功能是表达“欣赏赞美”。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说“合期望语境”是为了和下文讨论的“反预期语境”在形式上对称。例如:

(7)平时行政部没少挨王伟的教训,今天见到拉拉把他顶得没话说,麦琪高兴坏了,得意洋洋地跟在拉拉后面屁颠屁颠地走了。一转弯她就迫不及待地和拉拉说:“拉拉,你真行!他们平时总欺负我们行政,好像我们都是他们养活的!我们是他们养活的吗?我们是拿公司的钱!”(CCL 语料库)

这是《杜拉拉升职记》里的一段台词。麦琪所在的行政部在平时总是受到销售总监王伟的训斥,因而早就想“报复”王伟,恰巧今天杜拉拉和王伟顶起嘴来,并使得王伟哑口无言。王伟被“教训”的场景一直是麦琪所期待的,因此她在“口头大战”结束后夸奖杜拉拉“你真行”。此时“你真行”出现在“合期望语境”中,表达的是对杜拉拉的由衷赞美之情,即“你真行”的自然意义评价义。相应地,该语境下“你真行”话语功能是表达“欣赏赞美”。

(二)反预期语境和话语功能

“在言语互动中,预期不断被确认或修正的过程便是话轮转换的过程,即发话者首先存在一种预期说明,发话者自身或受话者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对先前的预期作出回应( response)。如果一个话段所陈述的情形跟该参照预期相一致,那么它表达的是一个合预期信息;如果不一致,而是偏离了某一参照预期,那么它表达的就是一个反预期( counter-expectation)信息。”[14]当“你真行”出现在反预期的语境中时,具体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说话者的预期里,某个事件最终的结果是积极的,但实际结果是消极的。相应地产生“讥笑嘲讽”的话语功能。第二种情况是在说话者的预期里,某个事件的最终结果是消极的,但实际结果是积极的。相应地产生“欣赏赞美”的话语功能。例如:

(8)取过照片,邵海祥若有所思地道:“他是邵海晨。”“邵海晨?”除了刘芸心,每个人眼中都充满不解,等待解答地望着邵海祥。“对,照片中的人不是我,是我双胞胎弟弟邵海晨,三十三年前死于车祸。”袁丽晴突然放声大笑,“邵海祥,你真行,一下子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BCC 语料库)

例(8)在袁丽晴的预期里,邵海祥本是个“正面”形象,没有想到他会利用自己的双胞胎弟弟邵海晨推卸责任。这是预期结果“积极”和实际结果“消极”的对立,是“你真行”出现的第一种反预期语境,表达了说话者的嘲讽和挖苦之情,是“你真行”的非自然意义评价义。相应地,该类情形下“你真行”话语功能是表达“讥笑嘲讽”。又如:

(9)晓丽脸上充满着甜美的笑容,转身径直走到我跟前,说:“强子,你真行!我真没想到你能把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圆满地解决了。”(BCC 语料库)

例(9)在晓丽的预期里,强子很难圆满解决物理试题的最后一道题,但实际情况是强子圆满地解决了。这是预期结果“消极”和实际结果“积极”的对立,是“你真行”出现的第二种反预期语境,此时表达的是说话者的由衷赞美之情,是“你真行”的自然意义评价义。相应地,该类情形下“你真行”话语功能是表达“欣赏赞美”。

通过上文的讨论,我们可以总结出“你真行”的语境表现、话语意义和话语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在“合期望”语境中,“你真行”传递的是自然意义,表达的是“欣赏赞美”的话语功能;在“反预期”语境中,“你真行”既可以传递非自然意义,也可以传递自然意义,分别对应“讥笑嘲讽”和“欣赏赞美”的话语功能。具体如图3 所示:

图3 “你真行”的语境表现、话语意义和话语功能对应关系图

四、“你真行”的句法分布

(一)后面和语气词连用

就“你真行”本身来看,它是由第二人称代词“你”、程度副词“真”和表评价的形容词“行”而构成的主谓句,能够独立使用,通常表达对态度对象的评价。在“你真行”的后面有时候还会黏着语气词,如“啊”“呀”“嘛”“哇”,但它们不是必要成分,去掉后不影响句子的表达。语气词存在的作用一方面是为了加强与态度对象的互动,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说话者的情感表达。其中“‘啊’可能是由“呀”丢掉韵头音变而来”。[15]“你真行”后附有语气词的情况举例如下:

(10)吴老汉一辈子爱牲口,忙走过去看了看,牛才四个牙。他称赞说:“万老弟,你真行呀!”“哈哈!”万老汉笑着领他进了屋,给他敬烟,沏茶,说:“大哥,眼下的政策可真得人心啊!这几年我就赚了二千多元,大队还说我为‘四化’做了贡献。”(BCC 语料库,文学)

(11)可茹耸耸肩将资料整了整,搁在桌上,然后双臂交抱地盯着他。“你真行嘛!一大清早的就辞退了翔禹最优秀的职员!(BCC 语料库,文学)

(12)生:我会自己开着一辆豪华的红色奔驰去,并带上漂亮的歌星女友,一边赏潮,一边听歌。师:你真行哇。成了歌星的老公。(BCC 语料库,科技)

(二)前面可能出现称谓语,后面可能出现积极性话语或消极性话语

从其周围的句法环境来看,“你真行”前后出现的句法环境可以大致概括如下:

(称谓语)+你真行(啊/呀/嘛/哇)+(积极性话语/消极性话语)

由此可知,“你真行”主要分布在对话或拟对话篇中,其中“称谓语”是可有可无的成分,“称谓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同指“你真行”中的“你”。“积极性话语”和“消极性话语”同样可有可无,属非必要成分,因为交际双方可以借助上下文语境,甚至交际双方的说话语气、面部神情等判断说话人所说“你真行(啊/呀/嘛/哇)”的话语意义。这里需要注意,“积极性话语/消极性话语”有时候无法完全对应“你真行”的“自然意义/非自然意义”,因为“你真行”后出现“积极性话语”仍可能是一种反讽。现将“你真行”在不同句法环境出现的实例举例如下:

(13)“有味道,有味道。小舅,你真行啊,这样有风格的店名,用刺刀顶着我我也想不出来。”(称谓语+你真行啊+积极性话语)(BCC 语料库,文学)

(14)我焦灼地眺望雨幕深处:风疾浪大雨猛,他能行吗?可是不一会儿,却见小李浮弄潮头,搏涛挟浪,自由自在地游了过来。我连忙把他拉上船,不住声赞叹:“你真行!可下五洋捉鳖呢!”(你真行+积极性话语)(BCC 语料库,文学)

(15)过了两天他又去借车,那哥们很生气地对他说:老弟,你真行啊,太不地道了,开着我的车去偷井盖,你想害死我啊?(称谓语+你真行啊+消极性话语)(BCC 语料库,文学)

(16)最近会混lofter 比较多哟。你真行,我真特么想把你的名字公开出来。我跟你很熟悉吗?什么叫我喜欢你?笑死我了。就你长的那B 样……(你真行+消极性话语)(BCC 语料库,微博)

(17)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见他是位农民,拿出图纸想糊弄他,他当即运用力学原理把问题分析得明确而透彻,使这位技术员大吃一惊,翘起大拇指说:“你真行!”(“你真行”独立使用)(BCC 语料库,文学)

(三)“你”和“真行”之间出现“小子”

此外,我们发现“你真行”有时候可以在“你”之后添加一个名词性成分,且该名词性成分一般只能是和“你”表同指的“小子”,即“你小子真行”。像“你爸爸”这类“你+称谓语”不能出现在“你真行”的扩展式中,相反,称谓语只能放在“你”之前。为什么呢?我们认为是礼貌原则在起作用,两人交谈时于背后评价第三者总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但是把称谓语放在“你”之前则恰恰相反,变得符合礼貌原则了,这也是为什么在“你真行”的前面有时会出现“称谓语”。此外,从本质上而言,“你真行”和“你小子真行”并无太大区别,只是后者所表达的情感强烈程度要强于前者,并带有一丝惊讶。例如:

(18)亚秋妈就转头对亚秋说:“你小子行啊!多么漂亮的一个媳妇儿,又俏又疼人儿,还是上海闺女,你可千万不能辜负了人家,我不答应啊!丽鹃是个好闺女,我中意!”(CCL 语料库)

(四)其他

有时候,说话者为了凸显对态度对象的评价,话语中会先出现一个“行”,随后再出现“你真行”,这种话语的叠连使用凸显了说话者的情感表达。例如:

(19)妻:“你说咱家先盖房子好,还是先娶媳妇好?”夫:“那当然是先盖房子,才能娶媳妇呀!”妻:“傻瓜!你没听说某局长儿子结婚收礼几千元!某书记女儿出嫁,收礼也几千元吗?咱们……,只要有了钱,还怕盖不起房子吗?!”夫:“唷……是这样的,有道理!有道理!”妻:(高兴地)“那咱就先娶媳妇,后盖房吧!”夫:“行!你真行!这样就是一举两得了。”(BCC 语料库,文学)

还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在口语交际中“你真行”往往使用其变体形式“真行啊你”或者“行啊你”。该变体形式实际上是一种倒装结构,说话者把想要强调的部分前置到主语前,从而达到强调评价的效果。例如:

(20)这也拉黑了???哈哈,真行啊你!真是够朋友的你,真够可以的!真看错你了,哈哈!我想现在QQ 也删了吧?电话也拉黑了吧?掐断吧,所有的都掐断吧!(BCC 语料库,微博)

通过梳理“行”的语义演变,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行”是如何从“道路”的本义逐渐演变为“能干、不错”的评价义的。需要注意的是,“行”的语义演变过程恰恰反映了“你真行”自然意义评价义是如何一步步产生的,而非自然意义评价义的产生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由于说话者的态度发生了转变所导致的,此时说话者借用了反讽修辞格。此外还需注意,语境类型与话语功能之间并非总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种语境类型可能只对应一个话语功能,也可能对应两个或者更多的话语功能。当“你真行”出现在“合期望”的语境中时,它表达的话语功能只能是“欣赏赞美”,此时是“一对一”的关系;当“你真行”出现在“反预期”的语境中时,它表达的话语功能既可以是“欣赏赞美”,也可以是“讥笑嘲讽”,此时是“一对二”的关系。

注释:

①关于“自然意义”与“非自然意义”的讨论,详见Grice, H.P. Meaning.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1957,66(3):377-388。

②在现代汉语中,“行”表道路的义项已经非常罕见,甚至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 版)中该义项已经消失。

③字形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字义完全改变。实际上,由“行”的“流通、推行”义也可以推导出“做、进行某项活动”义,字形的变化正好验证了其词义的发展,因为我们的汉字文化一直是传承发展的。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语义态度
真实场景水下语义分割方法及数据集
基于语料库的清末民初日源外来词汉化研究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运用语料库辅助高中英语写作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吃+NP”的语义生成机制研究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语篇元功能的语料库支撑范式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