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陆海经济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研究

2021-01-26鞠绍玥

关键词:陆海经济区耦合

鞠绍玥

(中国海洋大学 经济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海洋作为21 世纪以来经济社会的重要战略空间,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全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海洋产业不仅是孕育新产业、引领地区经济新增长的重要领域,也是促进海洋科技进步、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动力。世界各国争相开发海洋产业,以海洋经济带动整体经济成为全世界的热点话题,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与日俱增。因此,如何在海洋经济带动整体经济的同时实现陆海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作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影响。在对陆海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尽相同。Marre 等[1]从海洋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角度出发,提出了“海岸带综合管理”理论,并以此探究了政策变化、管理模式等对陆海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作用。而国内学者则从多种视角出发,定量分析陆海经济系统之间的统筹协调程度:蔡安宁等[2]基于不同尺度规模的空间视角,从理论上构建我国国土空间的“四大战略格局”和陆海统筹优化任务,提出了我国陆海统筹发展的策略;吴淑娟等[3]采用熵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出我国沿海省市陆海经济发展协调度普遍较低,且未呈现出明显变化的结论;徐静等[4]基于脆弱性视角,运用熵权—TOPSIS 模型测度陆海统筹绩效,揭示其演化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此外,作为度量模块之间彼此作用和影响程度强弱的耦合度,可以用来衡量陆海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动态关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作为判断良性耦合程度大小的指标,也能准确反映陆海经济系统之间协调状况的优劣。于丽丽等[5]利用耦合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从海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经济效率和发展潜力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考察我国陆海经济的时空分异,表明我国陆海经济耦合协调性时序上的阶段性和空间差异性不明显的特征;徐胜[6]综合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DEA 评价方法,分析我国陆海经济系统协调程度并总结陆海经济互动效率及规律。

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大多是从沿海省市出发考察陆海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性,也有从整个陆海经济系统加以研究,但缺乏空间差异性的对比。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并通过优化模型参数引入贡献度的概念,将彼此之间的关系按照实际情况赋权,从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系统考察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时序演化进程,分析不同经济区之间陆海耦合协调的空间差异,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科学合理化建议。

一、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发展机理

(一)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沿海地区对外开放随着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而逐渐扩大,进而通过外汇收入的增加提高国民收入总水平。第二,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能够丰富当地就业岗位,还能间接带动该地区经济中的电力、钢铁和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就业能力。第三,由于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高度关联性,海洋产业的发展会带动陆域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促进陆域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陆海产业布局;最后,在陆域资源供给日益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海洋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补充地区经济发展所需的原材料,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加速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陆域经济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陆域经济对海洋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海洋经济发展以陆域经济发展为依托,其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发展前景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陆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第二,海洋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对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需求也是对海洋经济增长的需求,国家为整体经济增长做出的努力也促进了海洋经济的发展。第三,陆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所带来的充足的资金支持和稳定投资能够促进海洋新兴产业项目的开发与建设。最后,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海洋产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发展带动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海洋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和海洋能源工程等领域加速融合发展,持续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与功能制品、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并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助力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由此可见,陆海经济系统作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在各自发展中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准确识别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耦合联动关系,探明陆海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模式,是有效推进我国陆海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因此,本文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与指标体系,对我国陆海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从时间与空间双重维度切入,提取我国陆海经济耦合协调性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为我国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二、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与指标体系设计

(一)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本文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对耦合协调模型进行参数优化,构建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具体如下:

1.指标标准化处理。对构建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设vij为j 年第i 个指标值,xij为j 年第i个指标的标准值,则其对应指标标准化公式为:

2.计算评价指标权重。为消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利用指标信息熵对指标权重加以确定,公式如下:

其中,n 为指标个数,qi为指标权重。

3.综合评价函数的计算。测算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公式为:

其中,qji为第j 年第i 个指标的权重。

4.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的测算。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公式为:

显然,耦合度C 在0~1 范围内取值:C 越大,陆海经济系统的耦合度越大。

D 为耦合协调度,T 为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并用来反映两者整体效应,和 为待定参数。 的取值根据研究要素需要确定,本文取 =2。

5.参数的优化。针对模型中参数 和 的取值,运用机械学的齿轮传动原理在分析海洋经济子系统与陆域经济子系统的关系基础上,将上述两系统视为相互连接的齿轮,齿轮之间相互带动运转的关系与陆海经济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相似。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齿轮传动比i 代表主动轮与被动轮之间的转速比,具体为:

(二)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类体系构建

参考廖重斌[7]的研究,依据耦合协调度D 的大小将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状况划分为3 大类10 个亚类,在此基础上,对于每个亚类又可按照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数f(x)与g(y)的大小关系进一步分为3 种类型。具体分类情况如表1。

表1 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等级划分标准

(三)陆海经济系统指标评价体系设计

在测算全国及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和海南11 个沿海省市陆海经济系统协调性的过程中,首先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陆海经济系统指标评价体系,以便考察两系统在经济、资源、环境、社会等各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参考赵昕等[8]建立的陆海经济系统指标体系,依据沿海地区陆海经济运行现状及科学、全面、可行的原则,从系统环境、系统治理、系统结构、系统绩效和系统科技创新力五个维度构建陆海经济系统指标评价体系,如表2 所示。

在五个维度的指标选取中,尽量做到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系统的指标对应,选择的维度及相应指标应该具有代表性。系统环境即系统的生态环境现状,代表着陆海经济系统的空间承载力,指标选取涉及对两系统的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即两系统的污染治理情况,代表着地区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和可用于经济活动的资源总量,为系统综合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系统绩效即经济效益和发展状况,用来衡量两系统的资金支持情况。系统科技创新力即两系统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实力和潜力,表现在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和成果产出等方面,用来衡量两系统的科技支持情况。这五个维度能全面衡量陆海经济系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代表性。

表2 陆海经济系统指标评价体系

续表

在对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测算过程中,依据设定的指标体系和研究目标收集数据,本文选取全国以及沿海11 个地区2006—2016 年(因《海洋统计年鉴》统计数据的滞后性,目前仅能得到截至2016 年的完整数据)的时间序列数据,并对指标数据按照上一节所述方法进行预处理,除备注所示根据计算得到以外,其余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沿海11 个地区的经济统计年鉴。

三、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性结果分析

(一)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时间序列结果分析

利用统计数据及改进后的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2006—2016 年全国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子系统的综合评分,以及陆海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体见表3。

表3 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分析结果(2006—2016 年)

由表3 的分析结果可对陆海经济协调性的时间序列差异进行分析:

首先,从海洋经济发展角度来看,我国海洋经济自2006 年起持续发展,在2007 年经历了小幅动荡,但总体趋势不变。从子系统的角度来看,海洋经济中系统绩效和系统可持续发展力呈逐年上升趋势,系统环境和系统管理发展下滑趋势明显,表明我国对海洋第三产业发展和海洋科技革新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但海洋环境问题仍不乐观。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在2016 年受环境影响有所下滑,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没能有效兼顾治理并监管外部环境。数据显示,进入渤海的年平均废水量高达28 亿吨,严重影响了渤海领域的渔业生产。此外,2016 年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在60%左右,而发达国家普遍为70% 80%,这个差距表明影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依然存在,固废处理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从海洋经济发展和陆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在2006—2016 年间持续增长,2006—2008 年f(x)始终小于g(y),海洋经济发展滞后于陆域经济发展水平,陆海经济系统属于海洋经济滞后型。自2009 年起,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等若干地区海洋发展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势头强劲,f(x)始终大于g(y),f(x)/g(y)逐渐趋向1,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拉动下也在不断提高,此时陆海经济系统属于陆域经济滞后型。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也与日俱增,工业废弃物入海量逐渐增加,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海洋环境负担过重等问题,海洋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2011 年以后,陆海经济逐渐实现协调发展,f(x)/g(y)稳定在1 附近。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五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社会生产力得到明显提高,GDP 提前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陆域经济由此得以大幅度增长,国家对于经济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视使得陆海经济系统在这一年转变为海洋经济滞后型。

最后,从耦合协调度结果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从濒临失调衰退到良好耦合协调的发展过程,说明我国坚持深化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联动政策取得了显著效果,陆海经济实现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态势。在海洋经济发展初期,海洋的作用仅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层面上,海洋产业只是提供一些沿海陆域上刚性需求的产品,双方没能建立良好的交易网络,导致我国整体海洋产业受陆域经济发展影响过重,对陆域经济的单边依赖性过强,陆海经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不平衡,处于失调衰退的耦合阶段;近年来,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对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要求,在相关政策带动和财政资金支持下,海洋经济地位不断提升,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海洋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对高素质劳动力、高新技术和支持资金的需求也日益扩大,同时各部门相互协作,给予海洋产业结构升级技术上和资金上的充分支持,陆海产业实现一体化统筹,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并逐渐过渡到较优质的耦合协调状态。

(二)分区域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陆海经济耦合协调性的空间差异,在进行整体分析之后,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沿海11 个省份划分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5 大国家级沿海经济区,依据改进后的模型对不同经济区内部以及经济区之间的陆海经济耦合协调程度进行比较,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1.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整体趋势

各地区海洋经济综合得分和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结果如图1 和图2 所示。

图1 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评分结果

图2 沿海地区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结果

由图1 和图2 可知,2006—2016 年间,各沿海省份的海洋经济综合指数都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表明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不断凸显。各地区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耦合协调度也不断提高,基本呈现出从2006 年的失调衰退状态到2016 年良好甚至优质的耦合协调状态的趋势。

由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并无上海市“海水养殖面积”指标数据,上海市海洋经济综合指数较其他地区明显偏低。黄曼[9]的研究表明,上海市淡水养殖产量自1998 年以来赶超海水养殖,已成为上海渔业生产的主体。为了保持指标系统的统一性,我们在对上海市海洋经济指标体系内数据进行处理时,按照尊重事实的原则,将上海海水养殖面积一项统一赋值为零,导致最终结果与其他地区产生了偏离。但抛开此项指标,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总体还是呈现出一种逐步上升的态势,与已有研究结果一致。

2.区域内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结果比较

全国和各地区陆域经济发展整体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陆域经济系统综合得分情况如图3 所示。

图3 不同地区陆域经济综合得分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总体呈现“天津>山东>辽宁>河北”的阶梯状分布,区域差异趋于稳定。如图3 所示,陆域经济发展总体也呈现逐步上升趋势,且地区间差别不大。2014 年之前,辽宁陆域经济发展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地区,之后出现了小幅下降,其他三个地区陆域经济发展趋势大体一致。

结合图2 可知,环渤海地区除辽宁以外的三地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增长趋势类似,2010 年就已携手进入耦合协调类别,之后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耦合协调程度不断加深,自2014 年之后进入优质耦合协调类别,表明已基本实现了陆海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局面。相比之下,河北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虽逐年增加,但效果远不如其他三个地区。其原因主要还是与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有关。自国家开始实施节能减排、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政策以来,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创新海洋经济发展新方案。辽宁早期的海洋产业结构是以重工业等传统产业为主,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陆域经济落后,难以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天津、山东等地在港口丰富、交通便利的基础上,还拥有海洋类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方面领先其他地区。海洋高新技术的进步为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使得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处于协调发展水平;河北重工业发达,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须进一步解决基础设施不完善、海洋经济规模小以及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才能实现陆海经济系统间优良的耦合协调性。

在不考虑上海的特殊情况下,长三角经济区海洋经济整体呈不断增长趋势,江苏和浙江海洋经济综合评分历年来差别不大,10 年来增速明显。如图3 所示,长三角地区陆域经济整体呈现逐步上升趋势,2006—2009 年间上海陆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其他两个省份。自2009 年开始,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等文件,支持江苏省沿海地区发展,江苏省陆海经济由此突飞猛进,发展速度明显高于上海和浙江。

上海由于“海水养殖面积”指标数据的缺失,耦合协调度测算不准确,但根据相关文献和其他指标体系的测算,其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变化趋势与江苏和浙江类似,但略低于这两个地区。由图2 可知,2006—2016 年间长三角海洋经济系统与陆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初级耦合协调再到优质耦合协调的发展趋势;2009 年之后,江苏的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一直略高于浙江,表明在长三角地区中,江苏省的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系统的协调性最好。江苏省凭借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和发达的渔业,借助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海洋科教资源培育了较强的海洋创新能力,海洋产业结构实现了优化升级。海洋经济发展稳步上升的同时也带动了陆域经济迅速发展,实现了江苏省陆海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受国际金融市场变动影响较大,2008 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陆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下降态势,同时海洋经济方面由于缺少海水养殖,海洋经济发展速度较慢,赶不上整体经济发展速度,陆海经济发展水平均不高,系统耦合协调性稍有欠缺。

环北部湾地区作为我国西部沿海经济区,是面向东盟各国的唯一经济区域,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结合图1 和图2 可知,其海洋经济系统和陆域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整体增长趋势明显。

如图3 所示,以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等作为支柱产业的海南省,陆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广西省,但由于不同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严重,发展速度逐渐被广西省赶超。2010 年海南省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2:23:55,而全国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5:47:48,第一产业比例过高阻碍了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海南省由于缺乏大型研发基地和海洋人才引进计划,科技力量较为薄弱,导致海洋经济发展落后,陆海经济耦合协调程度略低于广西。相比之下,广西省凭借其独有的“4+2”开放新格局,以及丰富的海洋生物、矿产和港口资源,逐步实现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的带动,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性自2012 年开始逐渐超越海南省。广西省海洋经济发展稳步提升,不仅对整个广西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提升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更有利于整个北部湾经济区的进一步发展。

3.区域间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结果比较

由图2 可知,各经济区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在11 年内都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2013 年从平均值来看五大经济区都进入了耦合协调类别,截至2016 年,基本都处于优质耦合协调状态。与其他经济区相比,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其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较优,而珠江三角洲和环北部湾地区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平均来看相对较弱。

长三角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发展以及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较其他两大沿海经济区较好的原因在于:首先,2006—2016 年间,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飞速增长,由2006 年的7131.7 亿元飙升到2016 年的20667.8 亿元,涨幅近三倍之多,在全国海洋经济中所占比重一直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表明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已成为该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其次,2006 年以来,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如图4 所示。区别在于:(1)2013 年以前,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态势大体相同,且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一直领先于长三角地区。从2014 年开始,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速稍有放缓,长三角地区海洋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未来有领先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态势;(2)2006—2016 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海洋经济一直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发展速度与环渤海地区比较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长三角地区在我国三角洲城市群中的地位,还是从其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贡献率来看,都能说明该地区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较其他经济区较好。

图4 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态势

此外,结合图1 和图2 可知,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经济区”)的海洋经济综合得分逐渐赶超其他地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其与陆域经济自2011 年一直保持较好的耦合协调性,这充分说明,海西经济区的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能够带动陆域经济发展。海西经济区能保持较高的耦合协调性,其原因在于:首先,海西经济区和宝岛台湾、赣浙两省内陆的广大腹地相通,海域面积远大于陆域面积,具有独特的地理优势,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支点,多年来在深化两岸经济合作,加强海洋新兴产业建设等方面表现突出,有利于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其次,福建省海洋经济发展在2011 年迎来了重大机遇,国务院当年批复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强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福建开展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最后,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本就以陆海统筹发展为着力点,凭借其发达的港航产业,实现了以沿海城市群和港口群为依托,通过海洋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带动邻近陆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形成了具有试验区特色的海峡蓝色产业带,促进了“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实现山海联动发展,进而使海西经济区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

环北部湾地区陆海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海洋经济综合得分和同期耦合协调程度较其他经济区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位居中国大陆最南端,在我国跨区域经济合作区建设中属于新领域,逐渐受到国家重视。经过多年发展,环北部湾经济区凭借良好的海洋资源和港口条件,建立了较成熟的海洋生态经济体系和临海工业体系,经济体量逐步壮大。但相较于三大沿海经济区,环北部湾经济区地处西南沿海沿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受地势所限,经济基础较为薄弱,海洋经济规模小,海洋产业单一,导致海洋综合竞争力弱,对陆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从而在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方面不如其他经济区。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协同发展过程中,其耦合协调度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看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从时间序列来看,2009—2015 年海洋经济的发展领先于陆域经济,陆海经济系统属于陆域经济滞后型;2016 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陆海经济系统在这一年转变为海洋经济滞后型。此外,我国海洋经济和陆域经济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经历了从濒临失调衰退到良好耦合协调的发展过程,陆海经济实现了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从区域内部分析,首先,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差异趋于稳定状态,天津、河北和山东三地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在时间序列上增长趋势相似,2014 年后基本进入优质耦合协调类别,率先实现了陆海经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长三角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大体呈现从濒临失调衰退到初级耦合协调再到优质耦合协调的发展状态,且在2009 年之后,江苏的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一直略高于浙江,表明江苏省的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最优;环北部湾地区发展趋势各异,2013 年之前海南省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一直大于广西省,主要是由于海南旅游业的发达带动了陆域经济发展水平,2014 年开始,广西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均有大幅度提升,陆海经济耦合协调度逐渐赶超海南省,两省于2016 年携手进入优质耦合协调水平。

从区域之间的角度来看,长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最大,其陆海经济系统已全面进入优质耦合协调状态;海峡西岸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其与陆域经济自2011 年以来一直保持较好的耦合协调性;珠江三角洲和环北部湾地区陆海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但耦合协调度相对较弱。

(二)政策建议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并结合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陆海统筹,实现陆海经济总体协同发展

截至2016 年,陆海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已达到良好耦合协调类别,说明海洋经济子系统与陆域经济子系统实现了良性互动发展。为进一步提升陆海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加强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举措,加快地区交通运输、信息传递和文化教育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强陆域经济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对海洋产业发展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重视对外部环境污染问题的严格监管和治理,更好地促进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最终实现陆海经济协调发展。

2.针对不同地区结构特点,发挥特色海洋产业优势

针对不同省市以及不同经济区的陆海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其耦合规律,制定符合地区特色的发展战略,以提高陆海经济系统的协调性和综合效益,具体如下:

(1)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水平领先,海洋油气业较为发达,新兴产业比重较高,海洋总体实力较强,应大力发展海洋油气业,发挥海洋高精尖技术领先优势,实现对陆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带动效应,进一步稳定陆海经济系统之间较为优质的耦合协调关系。

(2)长三角地区陆海经济存在省市之间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为促进海洋经济整体协调发展,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应充分发挥核心和带头作用,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视和投入,弥补海水养殖的不足;加强连云港、象山等滨海旅游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沿海旅游城市群之间的交通便利程度,缩小沿海城市的发展差距,以滨海旅游业带动海洋经济,从而进一步带动陆域经济协同发展。

(3)海西经济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快速发展的港航产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速度和陆海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性。因此,未来海西经济区应该乘胜追击,一方面完善海上航线,加强省际区域合作,提高海峡西岸对外物流合作能力;另一方面丰富对外交通运输网络,形成海峡西岸区域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主体港口集群,打造海西经济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

(4)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三大沿海经济区之一,近年来海洋经济发展和陆海经济耦合协调性差强人意,因此要从自身地理优势出发,加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结合,一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在基础设施建设、海域海岛保护与利用等领域研究出台一批配套政策措施,保证陆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以深圳、广州等港口城市为核心,通过完善对内对外双向交通加速海洋产业的发展,与内陆地区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高珠江三角洲地区特色海洋产业对陆域经济的带动效应,实现陆海经济一体化发展。

(5)环北部湾地区缺少海洋高精尖人才,导致海洋科创能力弱,因此要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该深耕海洋科研,增加科技人员,重现并加大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创新的带动作用,释放海洋经济发展潜力,争取早日实现以陆促海、以海带陆、陆海联动发展,形成全方位开放的蓝色宜业、宜商、宜居、宜游的活力湾区经济体。

猜你喜欢

陆海经济区耦合
基于增强注意力的耦合协同过滤推荐方法
陆海之纵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成都平原经济区空气污染扩散气象条件变化特征分析
复杂线束在双BCI耦合下的终端响应机理
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今年开行破1000班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
一种奇巧的测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