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患者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2020-12-09付丽
付 丽
(盘锦市中心医院,辽宁 盘锦 124010)
股骨头坏死是常见的骨科疾病之一,又被称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属于一种病理演化过程[1]。股骨头坏死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疼痛、负重行走功能障碍和关节活动障碍等[2]。若造成股骨头坏死的病因不及时消除,长期损伤将导致股骨头结构的改变,股骨头变形塌陷以及炎症,从而诱发功能障碍,因此,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之分重要[3]。目前临床上常见的诊断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线平片、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CT)、核磁共振成像(MRI)等方法,临床诊断效果各不相同,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十分重要[4]。基于此,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与分析于2018年7月-2019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遵循随机取样原则,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2女性患者8例,平均年龄(68.39±7.16),平均病程(2.48±0.45)年,对照组患者20例,其中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7例,平均年龄(68.11±7.25)岁,平均病程(2.13±0.65)年。2组的临床一般资料采用统计学分析后得出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同意。
2 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CT扫描方法,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GE64排CT对患者进行扫描,层厚设置为18mm,层间距设置为15mm。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患者采取仰卧位,采用GE1.5T磁共振对患者进行扫描。
3 观察指标:观察2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率和各分期诊断率,结合病理检查结果对比诊断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CT和核磁分期标准:CT:Ⅰ期:骨质无明显变化,但有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关节囊肿胀以及关节间隙相对增宽;Ⅱ期:股骨头形态正常无塌陷,增高呈“星芒征”,骨缺血性坏死时,星芒状骨纹间骨小梁吸收呈不均匀大眼状,由于反映性增生,使星芒状骨纹扭曲、增粗或浓密;Ⅲ期:图像呈“半月征”,即股骨头变平,股骨头前上部关节面下见窄细状的透亮带;Ⅳ期:股骨头塌陷变形,伴不同程度囊变,周围有硬化,形状不规则,因塌陷所致区域可见碎骨片和关节游离体,当患者继发退行性骨关节病时,出现关节间隙、增生骨刺、狭窄、关节半脱位[5]。核磁:Ⅰ期:T2加权像呈高信号伴双线特征;Ⅱ期:T2加权像和T1加权像均表现出高信号;Ⅲ期:T2加权像呈高信号,T1加权像呈低信号;Ⅳ期:病变部位变形塌陷明显,T2加权像和T1加权像均呈现低信号。
4 统计学分析:将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结果纳入到SPSS22.0软件中进行对比和分析,P<0.05表示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2组患者诊断结果对比:对照组患者20例,诊断出股骨头坏死16例(80%),诊断率为80%,观察组患者20例,诊断出股骨头坏死19例(95%),诊断率为95%,2组患者对比结果为(x2=10.286,P=0.001),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分期诊断结果对比:病理检查结果分期:Ⅰ期8例,Ⅱ期6例,Ⅲ期3例,Ⅳ期3例,2组分期诊断结果:Ⅰ期:对照组患者诊断出6例(75%),观察组诊断出8例(100%),对比结果(x2=28.571,P=0.001);Ⅱ期:对照组患者诊断出4例(66.7%),观察组诊断出5例(83.3%),对比结果(x2=7.348,P=0.001);Ⅲ期:对照组患者诊断出2例(66.7%),观察组诊断出3例(100%),对比结果(x2=39.952,P=0.001);Ⅳ期:对照组患者诊断出2例(66.7%),观察组诊断出3例(100%),对比结果(x2=39.952,P=0.001)。观察组患者Ⅰ期、Ⅱ期、Ⅲ期、Ⅳ期诊断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股骨头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属于一种对髋关节具有特殊破坏性的退行性病变,股骨头坏死的常见病因主要有股骨颈骨折的不良愈合以及骨组织的自身病变,临床上常以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病程较长,且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6]。因此,对股骨头坏死进行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有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表现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诊断,效果并不理想,在临床中诊断股骨头坏死要依据影像学表现,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学表现与患者病变部位的轻重程度及病理进程密切相关,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变化决定影像学的多样化。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方式,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有X线、CT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合理选择影响学检查方法可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打下基础[7]。有研究表明,核磁共振成像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相比于CT更为理想[8]。
X线是股骨头坏死的基本检查方法,可以明确股骨头病变部位,排除股骨头的其它病变,具有简单、经济、应用范围较为广泛等优点。CT检查也是常用的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方法之一,CT是多种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CT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断层扫描技术对患者的病变部位进行扫描,具有无创、操作简单、分辨率高等优点,CT图像显示的是层面图像,CT检查可清晰的股骨头的坏死、囊肿、增生以及破裂等情况,可对病变区进行多层面的连续扫描检查,并可结合患者股骨头的坏死部位,进行多层次观察,且CT扫描在判断股骨头内骨质结构的改变方面优于核磁共振成像,因此,CT可以预测股骨头坏死诊断后塌陷。但CT检查存在对人体辐射较大、仅能扫描断层以及成像较为单一等不足之处[9]。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基本原理是原子核自旋转运动特性,发散电磁波并促使患者体内氢原子核进行吸收,同时氢原子核将放射相应频率的核磁共振电信号,发射的电信号经过探测器吸收,呈现出图像。核磁共振成像相比于X线和CT可以早期发现骨坏死灶,能在X线和CT发现异常前就做出诊断,核磁共振成像同时具有多方位成像功能和立体成像功能,在软组织的扫描中有较大优势,相比于CT具有辐射小、安全性强的优点[10]。并可显著提高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率和各分期诊断率。本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CT检查,观察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后显示,对照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率为80%,观察组股骨头坏死诊断率为95%,观察组患者股骨头坏死诊断率及各分期诊断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在股骨头坏死的诊断中,是切实有效的,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相比于CT检查临床诊断率更高,不仅可以提高股骨头坏死的诊断率,还能提高各分期的诊断率。
综上所述,在对股骨头坏死患者进行临床诊断时,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均能取得一定效果,但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显著优于CT检查,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可明显提高股骨头坏死诊断率和各分期诊断率,可为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打下坚固基础,临床使用价值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