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预防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09白雪梅孙彩艳
白雪梅,孙彩艳
(鄂尔多斯市中医医院,内蒙古 鄂尔多斯 017010)
血液净化临床普遍应用于肾功能衰竭末期的治疗,效果明确。现有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的尿毒症患者约有80%以上都是依赖规律性血液净化维持生命[1]。实施血液净化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创建有效、稳固的血管通路,以保障血液净化的顺利运行。临床通常采用留置双腔静脉导管的手段建立临时血管通道,操作简便且安全性较高。本文对32例血液净化患者实施分组研究,探讨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对于预防深静脉导管感染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筛选自我院2016年9月到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深静脉临时导管血液净化患者,共计32例。其中肾病综合征患者12例,高血压性肾病患者8例,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炎综合征患者各5例,多囊肾病患者2例,由于病情紧急,所有患者均采用深静脉临时导管。随机抽签决定分组,对照组16例,男性9例、女性7例,年龄40-85岁,平均(60.5±7.2)岁;观察组32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38-86岁,平均(61.0±7.5)岁。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研究。本次研究方案由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核并支持;告知所有患者及其家属研究内容和目的,征得同意。
1.2 研究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患者常规护理,血液净化期间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和不良反等情况。
1.2.2 观察组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首先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内容涉及置管术前后护理、创口护理以及出院指导。具体措施如下。
(1)行置管术前全面评估患者心理、认知、接受度等情况,针对性给予健康知识宣教,耐心向患者讲解置管方法和目的;可结合成功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增加信任和配合度;术前辅助患者清洁皮肤、完成各项检查内容。(2)置管术后护理人员应格外注意操作无菌控制,透析前后务必严格使用碘伏消毒,尤其是装卸接头时行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及时预备并更换无菌肝素帽和敷料,每次透析结束要注意保护导管稳固性,确保导管通畅;按照要求严格执行封管操作;还需注意透析时避免对导管过度牵拉而造成导管扭曲。(3)密切关注患者创口变化,若出现渗血立即使用无菌纱布局部按压,每日及时更换敷料以避免创口潮湿感染;患者有发热、畏寒表现或是血液培养呈阳性,可用抗生素局部抗感染治疗。(4)出院前加强对患者注意事项的教育,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明确无菌治疗的重要意义;日常注意敷料保持干燥清洁,一旦潮湿及时更换;指导患者尽量保持仰卧或左侧卧姿势,以避免压迫导管;嘱患者避免剧烈运动,穿脱衣时注意导管脱落,如有任何不适立即回院就诊。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两组患者置管后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情况,比较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所有数据,计数资料均用百分率(%)表示,x2作为检验,设定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6例观察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1例,未感染15例,感染发生率为6.25%(1/16);16例对照组患者中发生深静脉导管感染4例,未感染12例,感染发生率为25.00%(4/16)。分析数据x2=13.333,P=0.000,组间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
3 讨 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净化技术也逐渐提高,应用于慢性肾功能衰竭维持治疗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延长了存活时间且提高了生活质量[2]。需要紧急透析的患者但来不及建立动静脉内瘘时,采用深静脉临时导管操作简便、危险性低,可有效建立理想的血管通路,为患者抢救工作争取了更多宝贵的时间。深静脉临时导管虽有一定安全性,但在长期维持血液净化过程中仍会引发感染、出血、血栓等多重并发症,其中以感染最为严重。深静脉临时导管发生感染时,极易引发患者全身感染,不得不拔管,并且加大了患者死亡风险。除了熟练的置管操作,严格的无菌条件、细致的并发症预防和对症处理措施都是确保深静脉临时导管顺利使用的重要因素。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在实施护理前制定周密的护理工作内容,从对患者的知识教育、心理疏导、置管护理、创口护理以及出院指导等多个方面进行干预,有效避免了导管感染的众多风险。研究结果也表明,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远远低于常规护理。
综上所述,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对于血液净化患者深静脉置管感染有积极预防作用,临床效果显著,对顺利实施血液净化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