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的翻译策略选择
——以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为例

2020-12-09徐燕杰

关键词:归化连贯目的论

徐燕杰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一、翻译目的论综述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德国学者Katherina reiss 和 Hans J.Vermeer 于20 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Vermeer 认为无论何种翻译都首先由译者的翻译目的决定。因此,翻泽行为首先要遵循目的原则,也就是说,翻译策略的选择取决于译文预期在目标语环境中达到的目的。译者应该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以译文预期达到的效果为主要考虑因素,进而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同时,翻译行为还应遵守连贯原则。这里主要指篇内连贯,译文必须能让目标语读者理解并易于接受。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的首要因素便是预期的译文接受者---多数情况下是目标语读者,他们有不同于源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交际表达习惯,然而对译文传递的信息又有所期待。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1]

译者应忠实原文,所以还应该遵守忠实性原则。换句话说,原文与译文间应该存在篇际连贯。原作意欲传达的风格或文化有时需要译者在翻译中再现于译文。但是,篇际连贯应从属于篇内连贯。也就是说,当译者遇到篇际连贯和篇内连贯冲突的情况,要先考虑篇内连贯,以让目的语读者理解接受为首要原则。

简而言之,目的论认为决定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最主要因素是预期的目标语受众和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预期达到的目的。[2]

二、张培基与《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一)毕生从译,结缘散文张培基教授孜孜不倦得在译坛耕耘50 年,其成就体现在:所著的翻译学教材被广泛使用;诸多对外发行的著作英文稿都经他手审定。因此,张教授对中国翻译事业发展和中外文化交流可谓做出了巨大贡献。

张培基自幼热爱散文和英文,他认为散文“灵活随便,坦率真实,是一种令人亲切的文体”,“比诗歌易懂,比小说读起来省时省劲”。在大学时期,他在老师姚志英先生的教导下背诵了许多经典英语散文,这些训练和积累进一步增强了他对于散文和英文的热爱,并且这也为他日后从事中国散文英译事业提供了文学素养和写作基础。建国后,中国的许多文学形式都被广泛译成外文走出国门,但是散文由于其率真特点以及一些其他原因被冷落了。张培基目睹中国大量优秀现代散文作品无人外译之状况深感遗憾,于是退休后的他笔耕不辍,亲自选取了许多优秀的中国现代散文翻译成英文,自己也十分享受这个过程。最后在读者和朋友的鼓励敦促下整理出一些陆续出版。这样就有了《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的问世。[3]

(二)扬“五四”文化,飨译界学家《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是张培基的代表作之一,被诸多翻译界人士视为虽不是教科书,却具有教科书意义和价值的书籍。[3]同时,这套书也是为数不多的规模较大的中国现代散文外译本之一。该系列译本分为四册,共包含了179 篇五四时期知名作家的代表散文作品和英译对照。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李大钊,胡适,巴金,朱自清,冰心,郭沫若,老舍,许地山等作家,代表他们思想及写作风格的作品都被收入到张培基此译作中,这不论是对于散文爱好者还是英文爱好者,抑或是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思潮的研究学者来说都打开了一扇窗口。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系列中选取的散文作品均为五四时期名家之作。五四时期可谓中国近现代散文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散文以白话文写作为主。此时白话文运动方兴未艾,许多进步作家都尝试以白话文这种和文言文相对立的新式语言形式进行写作。[4]其主题丰富多彩:或表达进步思想和积极人生观,或是针砭时弊,又或描写生活之趣事,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等。白话散文因其形式简单,表达随意,特别适于传达思想,表达真情实感。也因此,这个时期的散文成为了当时知识分子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因而,五四时期的散文研究对于了解彼时知识分子思想,经历以及当时的社会百象具有很大意义。

同时,这套译作对于我国年轻学者也颇有裨益。张培基所著的《英汉翻译教程》被许多院校作为本科生或研究生翻译教材使用,可见张教授对于汉英互译的理论和技巧颇有造诣。该译作中,张培基熟练掌握运用英文,特别是对于不同翻译策略的选用更是将这些作家们的思想及其文风成功传达给译文读者。这些文学翻译的技能是值得年轻学者们学习借鉴的。

总体来说,张培基编译此译本系列的目的大致有三:一、自幼喜爱散文,毕生从事翻译研究,不忍看到散文外译无人问津;二、向国外介绍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介绍五四运动以来知识分子的思想发展,让世界了解中国五四时期的社会状况以及当时人民的现实生活;三、为我国年轻人研究文学作品汉译英的理论技巧提供一些可参考实例,引导他们钻研向世界介绍我国优秀文化。

三、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翻译策略探究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收入的尽是五四时期的优秀散文作品。五四时期白话文滥觞,白话文写作尚不成熟,作家们摸着石头过河,此时的白话文尚有口语特征,用词造句不甚严谨,[5]因此译者需考虑译文读者理解而选取合适翻译策略。另一方面,五四时期的作家们风格各异,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我国文学发展欣欣向荣之势,因而译本也应本着传播中国特色文化的目的选择合适翻译策略保留原文具有特色的风格和内容。

张培基作为译者,根据不同的情况,在不同的翻译目的关照下,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最终产生最佳的译本,实现其翻译行为预期达到的整体目标。

总体来说,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主要运用的翻译策略分为归化策略和异化策略:

归化策略是指:以目标语文化作为归宿,目的是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和理解需求,以目标语环境中的习惯表达方式处理译文,通顺是首要原则。

异化策略则是指:忠实于原文本所在文化,并把原作者要表达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把原文本所在文化的风情原汁原味地展现在目标语读者面前。从而达到源语文化外传和目标语文化丰富之目的。[6]

(一)目的论下译者的归化策略选择张培基《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主要以归化策略为主,例如意译,省译,增补,替换等。归化策略的首要原则是通顺。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来看,通顺即篇内连贯原则。译者大量使用归化策略主要是为了满足目标语读者理解的需求,使其阅读译文时获得流畅的阅读体验;其次,口语化的白话文和英文在表达习惯上有很大不同,译者采用归化策略能够最大程度使目标语读者准确地理解原文思想,不会因为误解而影响原作思想的传达,以求达到目的论的忠实原则。

1.连贯原则下的省译

例1:丰子恺的《渐》对于时间的流逝描写采用了重复法,这是汉语文学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强调作者对于时间渐渐流逝的紧迫感。译者对此采用了归化策略,用了省译法,省掉了第二个“一天一天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只译一个 “day by day, hour by hour, minute by minute, second by second…”。[7]从目的论篇内连贯原则出发,译者考虑到目标语读者会不理解源语中的重复现象的用意,误以为冗余影响阅读体验,故采用了省译的归化策略。

2.忠实原则下的增译

例2:叶圣陶《我坐了木船》中讲到木船的危险不仅在于礁石,还有盗匪。由于汉语表达和理解对于逻辑关系词的依赖不像英语,大多数逻辑关系隐藏于文内,汉语读者不需用逻辑关系词也可以通过上下文理清彼此关系。因此张译采用归化策略在前后短句之间增加了表示逻辑递进的“to complicate matters” 。[8]增补的表述是从目标语读者习惯出发,有助于目标语读者准确理解原作隐含的逻辑关系,即木船不仅有撞礁石的潜在危险,更糟糕的是可能遇上盗匪打劫。此处译者增补归化策略的选择首先是从目的论忠实原则考量,原文虽无此表达但前后信息却有递进之意;其次考虑到目的论篇内连贯原则,增补可以使目标语读者阅读更流畅,逻辑更清晰。

3.目的原则下的意译

中国人习惯于形象思维,因此汉语习惯用有着某种属性或特征的具体形象的词;英语使用者多倾向于抽象性思维方式,所以英语倾向于使用抽象属性或概念的词。五四时期散文作家用语口头化,描写具体传神,形象思维影响巨大。因此在处理此类表达时,译者需首先考虑源语和目标语表达理解方式差异。此时,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均从属于目的原则,译者需将准确传递原作思想的目的放在第一位,采用适应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的适当的归化策略,即如篇际连贯和篇内连贯矛盾时,选择牺牲原文中的意象,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需求置于首位。

例3:夏丏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中,“…在交际上…彼此都 ‘钩心斗角’,像七巧板似地只选定了某一方面和对方去接合。”[8]汉语读者对于 “七巧板”这个常见物件的特性是了解的,因而瞬间心领神会,但是目标语读者可能对于“七巧板”这个具体事物和文意的关系就很费解。因而张译采取归化策略,用意译法将其所要传达的意思表达出来:“They always keep a wary eye, as it were, on each other in their association.”。[8]

例4:叶圣陶的《我坐了木船》中“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了眉目了,又得…看种种脸色…”,[8]“眉目” 和“脸色”是汉语中熟知常用的具体意象,但如若将这种具象直译则会引起目标语读者误解,与目的论篇内连贯和忠实原则相违背,译文读者就不能了解当时办事“找关系”这种社会现象。因而张译采取归化译法,译为“signs of a positive outcome”和“cold reception”。[8]牺牲了形象的意象,但是却达到了翻译给目标语读者理解的总体目的。

例5:丰子恺《渐》 中对于“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7]张译从目的论篇际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以及篇内连贯原则出发,采用了归化策略,使用替换法,用目标语读者文化中现存的类似成语“see the trees, but not the wood”[7]来替换,既准确传达了原作思想,又贴近目标语读者所在文化背景,使目标语读者读来亲切,易于理解。

从上述举例分析可见,张培基对于归化策略的选择完全出于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忠实原则、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采用意译、省译、增补、替换等归化策略可以成功化解源语和目标语在文化和表达上的种种差异,将原作思想准确传递至目标语读者,使其感觉亲切,轻松,易于理解接受。

(二)目的论下译者的异化策略选择张培基也采用了一些异化手段,主要为直译,直译加注释和音译加注释。这些异化手段的选择主要是由译文预期在目标语环境中达到的特定文化传播目的所决定的。例如:

1.忠实原则下的直译

例6:瞿秋白的《儿时》中“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7]散文是一种类似诗体的文体,写作时会采用一些排比或对仗的结构,传达思想的同时让文章显得富有诗意。因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传递思想信息之外还需将这种美传递给译文读者。因而采用异化策略,直译为 “What is gone is gone, and what is to come is to come.”[7]不仅和原文表意相同,且采用相似的形式,使译入语读者不仅能领会原作思想,又可欣赏原作风格。

2.忠实原则与连贯原则下的直译加注释

例7:郭沫若的《杜鹃》中说到杜鹃的象征意义时,写到“血是遍山踯躅”。[7]对于“杜鹃啼血”这一中国特色典故,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目标语读者是很费解的,然而,此译文又不可绕过这个意象,否则原作者对于杜鹃在世人心目中的形象前后对比的反差就无从体现。要达到使目标语读者理解的篇内连贯原则,还要平衡忠实于原作的忠实原则,张译对此采用直译“She loiters about the mountains crying and spitting up blood”[7]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杜鹃”的形象,并在文末加上注释“According to Chinese folklore, the cuckoo keeps crying cuckoo plaintively until it spits up blood.”[7]既满足了原作表达中国文化典故的要求,又扫除了目标语读者的理解障碍。

3.目的原则下的文化负载词英译

五四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具有时代特色文化负载词,这些文化负载词可以让读者了解那个时期的社会生活特色,因而对于这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需要译者根据其翻译行为的特定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策略。例如:

例8:夏丏尊的《中年人的寂寞》中的“顿首”“百拜”,译者选择保留这些特色的礼节,将其原汁原味呈现于目标语读者面前,在翻译时采用音译加注 释:“dunshou(kowtow) or baibai(a hundred greetings) used after the signature in oldfashioned Chinese letter-writing”。[8]

4.目的原则下的风格再现

五四时期的作家们大多写作风格鲜明,而文学外译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风格再现。译者需要根据此目的采用适当翻译策略。异化手段可以最大程度保留原文风格。例如:

例9:朱自清的《匆匆》中“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8]朱自清是五四时期非常有名的作家之一,他本是一位诗人,因而他的散文也清新隽永,充满诗意。这句话张译为“If swallows go away, they will come back again. If willows wither, they will turn green again. If peaches shed their blossoms, they will flower again.”[8]基本是直译法,其中用到了三个 “If…, they will …again.”的句型结构,保留了原文的诗歌一般的节奏美感以及作家的个人风格。

由上述分析可见,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对于异化策略的选择主要是出于文学作品风格再现的需求以及中国特色文化外传的目标。目的论的三原则在译文中统一而不互相矛盾的条件下,译者采用异化策略可以保留原文风格特色或者源语文化特色,是对于源语和目标语来说最具有平衡性的最佳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译者的翻译行为需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进行,译者要根据不同翻译目标对于不同翻译策略进行选择并综合运用,平衡目标语读者理解需求和原作表达需求,平衡目标语所在文化和源语所在文化,最终实现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预期效果。张培基在《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中对于无论是归化还是异化翻译策略的选择总体都是从翻译目的论三原则出发,是由译本预期目标语读者和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预期达到的目的所共同决定的。

猜你喜欢

归化连贯目的论
传奇小说中的文化负载词英译目的论——基于《虬髯客传》五个英译本的分析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脉络与连贯:话语理解的语言哲学研究》简介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第七只鸟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