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措施预防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
2020-12-09韩爱侠黄海英
韩爱侠,黄海英,钟 贤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广东 湛江 524001)
医院综合ICU接治的患者在术后极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而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将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的生命健康。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是因为下肢深静脉中的血液在进行流经流手足、静脉管腔时,出现阻塞现象,使得静脉回流,最终导致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1]。因此,必须要做好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本研究主要分析集束化护理措施在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05月来我院ICU进行治疗的90例患者开展此次研究,随机法分成甲组(45例)和乙组(45例)。甲组:本组中含有男24例,女21例;年龄20~74岁,平均年龄54.3岁;疾病类型:15例为颅脑损伤,12例为重度肺炎,9例为急性心力衰竭,5例为消化道出血,4例为其他。乙组:本组中含有男26例,女19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54.4岁;疾病类型:14例为颅脑损伤,10例为重度肺炎,7例为急性心力衰竭,6例为消化道出血,8例为其他。两组ICU重症患者的基础资料相比并无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研究。
1.2 护理方法
甲组:本组患者实施医院综合ICU的常规护理,遵从医师医嘱给予护理干预。
乙组:本组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预防措施:①手术预防: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当做好预防干预,在术前,应当全面评估患者的各项机体情况,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术中,护理人员要注意对患者的双侧下肢进行保暖,如果实施大型手术的应当采取充气压间歇保护患者下肢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在术后,尽早指导患者开展康复锻炼,保障下肢静脉的血流通畅,尽可能减少患者的平卧位时间,卧床时多按摩患者的下肢肌肉,一直到患者能下床活动。术后要特别注意患者的下肢是否出现肿胀、疼痛等情况,要及时为患者进行彩超检查,防止错过治疗时机。②机械预防:机械预防,即对患者的下肢有关部位进行挤压,帮助患者促进机体的血液流动,防止静脉淤滞,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相关研究报道,采取空气波按摩仪、PT一2一AW自动康复机等器械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利用机械性原理帮助患者加快其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③功能锻炼:功能锻炼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具有显著意义,有研究显示,早期开展锻炼,患者每日活动时间大于半个钟,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降低。因此术后,要指导清醒的患者在床上做下肢功能锻炼,包括膝关节、足踝锻炼,为患者穿上弹力袜子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患者下肢血液的淤滞状态,增加患者股静脉血流的速度。(2)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下肢深度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导致患者下肢出现频繁的肿胀、痛疼等症状,且因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很容易出现焦虑、焦躁、悲观等负面情绪。因此,护理患者的心理情绪具有重要意义,护理人员应当主动去了解患者情绪变化,告知患者出现疼痛是正常的,只要经过治疗便能恢复,不要过于担心。②饮食护理:患者患上下肢深度静脉血栓后,要注意合理饮食,要嘱咐患者多食用高纤维食用,注意饮食要低脂肪,食用易消化、清淡的食物,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防止机体血液的粘稠肚子增加,加重血栓病情。③患侧肢体的护理:患有下肢深度静脉血栓的要绝对的进行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应当帮助患者将其患侧肢体抬高,微微弯曲患者的膝关节,注意为患者的患侧肢体进行保暖。切忌不要按摩患者的患侧肢体,避免血栓脱落,出现肺栓塞。
1.3 观察指标
分别对比两组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使用B超来对患者的下肢进行加压后横切、纵切扫描,若发现下肢的血流声音减弱或者消失便能够确诊为下肢静脉血栓;分别对比两组护理前后D2聚体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数据使用SPSS 23.0这一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取()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x2检验,当数据对比有差异性时,P<0.05。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甲组中45例ICU重症患者中,有15例被确诊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3%,乙组45例ICU重症患者中,有4例被确诊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8%,乙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两组比较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7,P<0.05)。
2.2 两组护理后D2聚体指标水平
护理后,甲组患者的D2聚体指标平均水平为(2.2±1.3)mg/L,乙组患者的D2聚体指标平均水平为(0.5±0.2)mg/L,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1,P<0.05)。
3 讨 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人体的下肢深静脉内的血液不正常的凝结,且对静脉官腔造成阻塞,致使静脉回流出现障碍。如果下肢深静脉血栓得不到及时治疗,后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综合征,将会发生下肢疼痛肿胀、色素硬化、浅静脉曲张及湿疹等皮肤病变,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静脉性溃疡,自身的劳动力丧失,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存质量都严重降低[2]。
集束化干预护理最早由美国健康研究中心提出,其主要理念是将循证文化实施于临床床旁护理中,主要目的是协助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疾病护理服务,并为急、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的某种疾病创造最佳的实践指南[3]。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采取积极的预防干预,显著降低了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乙组患者中,仅有4例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而甲组有15例出现了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对比有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集束化护理措施应用于ICU重症患者中,能很好的预防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护理后乙组患者的2聚体指标平均水平为(0.5±0.2)mg/L,显著低于甲组的D2聚体指标水平(2.2±1.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为D-二聚体主要应用在静脉血栓栓塞与肺栓塞的诊断中,而D-二聚体的升高,反映了体内存在着凝血及纤溶活性增强的重要分子标志物,一般D-二聚体的正常值小于0.2 mg/L,而本研究乙组的D2聚体指标水平显著低于甲组,接与正常水平接近,说明乙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系数低于甲组。
综上,对ICU重症患者实施集束化护理管理,能很好的降低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