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及诊断作用分析
2020-12-09李淼
李 淼
(阜新市中心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骨折术后受创伤、手术操作、卧床等因素影响,极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不仅可导致患肢局部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需尽快诊断,并采取溶栓治疗[1]。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为进一步探明其诊断价值,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术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比分析了其诊断准确性及对溶栓治疗的指导价值,现总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在本院行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且术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组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水肿、皮温升高、压痛感等症状。50例患者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8-64岁,平均年龄(46.17±18.03)岁。纳入标准:首次手术者;首次骨折病史;临床资料完整、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血栓病史;心脑血管疾病者;凝血功能异常;近期服用抗凝药物者等。
2 方法:(1)检查方法。患者先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根据患者体型等因素选择凸阵探头,调节相关参数,对患肢的胫前静脉、股总静脉、股骨深静脉等进行横向与纵向扫描,观察血管腔内血栓状态。随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挤压试验分析患肢血流情况,记录Vs(收缩期峰值流速)、Vd(舒张末流速)等指标,计算血流阻力(RI)[2]。随后行下肢深静脉造影。(2)溶栓方法。患者确诊后立即实施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钠,4000U/次,皮下注射,1次/12h;华法林钠,2.5mg/次,1次/d;根据患者情况调整药量,患肢肿胀显著改善后停止溶栓,并复查彩色多普勒。
3 观察指标:统计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下肢深静脉造影后,对比两者诊断情况。同时,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血流频谱Vs、Vd和RI指标变化。
4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 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5 结果
5.1 超声诊断结果分析:50例疑似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彩超检查显示38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76.00%(38/50),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周围型18例(36.00%),中央型22例(44.00%),混合型10例(20.00%),其中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最低,显著低于周围型和中央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围型和中央型相比,差异无现显著差异(P>0.05)。
5.2 下肢深静脉造影与超声诊断结果比较:50例患者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共检出42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检出率为84.00%(42/50)。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84.00%,略高于超声诊断76.00%,但是无显著差异(P>0.05)。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48%(38/42),无误诊者,漏诊者为9.52%(4/42)。
5.3 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前后血流频谱相关指标比较:42例患者溶栓治疗前血流频谱显示:Vs(48.06±5.03)cm/s、Vd(10.36±2.39)cm/s、RI(1.75±0.37);溶栓后为Vs(37.06±4.11)cm/s、Vd(7.69±2.67)cm/s、RI(2.67±0.53);溶栓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为创伤导致血栓形成,制动后静脉血流缓慢易发生血液凝结,血栓形成后,将会逐渐增多,且存在脱落风险。下肢静脉血栓一旦脱落,可随血液流动,若到达肺部,可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必须尽早准确诊断[3]。
超声检查具有简单、便利、重复性高、费用低等优势,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应用较多,且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的成熟,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断提升,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等血管造影技术的差异逐渐缩小[4]。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相关文献报道显示,以下肢深静脉造影作为确诊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准确率可达到90%以上[5]。本次研究也发现,经彩超检查显示38例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为76.00%,下肢深静脉造影对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检出率84.00%,略高于超声诊断76.00%,但是无显著差异(p>0.05);与下肢深静脉造影相比,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48%(38/42),无误诊者,漏诊者为9.52%(4/42),可知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诊断准确性可靠,误诊风险极低,漏诊者相对较少,可作为首选的诊断手段。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有效观察到患者血管内血栓形态,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周围型18例(36.00%),中央型22例(44.00%),混合型10例(20.00%),其中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占比最低,提示周围型和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最高,可为该病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分析2组溶栓前后指标发现,溶栓治疗前血流频谱显示:Vs(48.06±5.03)cm/s、Vd(10.36±2.39)cm/s、RI(1.75±0.37);溶栓后为Vs(37.06±4.11)cm/s、Vd(7.69±2.67)cm/s、RI(2.67±0.53);溶栓前后比较差异显著,可知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可以反应治疗前后静脉血流通畅性变化,对于溶栓治疗指导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准确性较高,可为临床溶栓治疗提供参考资料,可作为疑似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