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患者踝关节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2020-12-09

中国伤残医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移位入路肌腱

丁 博

(开原市骨科医院,辽宁 开原 112300)

后侧Pilon骨折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骨折类型,病理机制相较于常规骨折疾病更加复杂,现阶段临床上针对后侧Pilon骨折的有效手术方式仍旧存在一定争议,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本次研究在此背景下,选择改良后外侧入路/内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方式进行临床对比,分析其对患者骨愈复位情况的影响,现将具体内容汇总,并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后侧Pilon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接受改良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共50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8例,年龄18-62岁,平均(38.5±4.5)岁,其中Ⅰ型6例,Ⅱ型19例,Ⅲ型2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所有患者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其中男性33例,女性17例,年龄19-63岁,平均(39.5±4.5)岁,其中Ⅰ型5例,Ⅱ型18例,Ⅲ型27例。所有患者经骨科检查与影像学(三维重建术)诊断,可见其后踝均存在较大范围的骨折块,且主要骨折线平面接近冠状面,后踝骨块存在近端移位倾向与骨块边缘压缩;排除18岁以下患者与其他开放性骨折、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患者;且无手术禁忌,临床资料完整,对比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

2 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已通过术前检测,术前等待时间均为6-12天;且软组织条件均得到有效改善。(1)对照组患者接受改良后内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执行硬膜外麻醉,指导患者选择俯卧位,于患者大腿根部上气囊止血带,取改良后内侧入路方式,保持患者切口下方起自跟腱跟骨骨止点水平,距跟腱内侧缘1.0cm内,并向近端进行延伸,延伸长度约为12cm,随后选择浅筋膜组织,予以纵向切开,促使近端的比目鱼肌与跟腱组织充分暴露,牵开胫后肌腱,并向内侧方向,将横向肌间隔钝性分离,并纵向切开,促使拇长伸肌腱充分暴露,其与胫神经之间距离选定后进行分离,于外侧牵开拇长伸肌腱,暴露胫骨远端干骺端、后踝关节囊与下胫腓后韧带组织,优先复位后踝骨,随后给予固定操作,随后对内外踝骨折急性复位固定,同时显露存在移位、压缩现象的关节软骨面,固定后选择1.5mm克氏针进行临时固定,将其从踝关节前方穿刺出,随后复位后踝骨折块。若手术过程中无法正常安放后方钢板,可于外侧另行打开切口,执行复位固定操作。复位后徐阿努在1.0mm拉力螺钉(2枚),针对2.7mm钢板进行固定,经透视确认骨折复位状况后冲洗并关闭切口即可,并放置负压引流管[1]。(2)观察组患者给予所有患者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内固定治疗方式,选择全身麻醉方式,取患者俯卧位,选择常规止血带,于患者膝关节水平线上打开S型切口,切口位置选择2横指处,是以外侧纵向切口方向,自腓骨向远端打开切口,长度不超过8cm;待成功切开皮下组织后,暴露患者近端的比目鱼肌与跟腱组织,纵向切开横向肌间隔,于外侧牵开拇长伸肌腱,暴露胫骨远端干骺端、后踝关节囊与下胫腓后韧带组织,其他操作与对照组无异。(3)2组患者均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给予相同剂量的抗生素治疗,术后14天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并成功拆线,术后15天内可指导患者开展足趾功能运动,并于3-4周内进行踝关节屈伸运动,3-4次/d,6周后可给予适当的负重训练,逐渐添加负重量,术后3个月后观察患者是否能够完全负重,并在术后半年内禁止患者参加一切体育运动与高强度劳动。

3 观察指标:通过显效、有效与无效指标判定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参考Burwell-Charnley影像学评价标准,其中显效:解剖复位效果显著,影像学评价骨折复位完整,未见内外踝侧方移位与成角畸形,内外踝纵向移位低于1mm,且近侧移位中后侧骨块低于2mm,无距骨移位。有效:影像学评价骨折复位情况较为良好,未见内外踝侧方移位,且无成角畸形,外踝后方移位范围为2-5mm,近侧移位中后侧较大骨块低于2.5mm,且无距离移位。无效:经治疗后,存在任意内外踝侧方移位状况,且外踝后方移位>5mm,存在多种并发症症状[2]。临床并发症指标包括:血管神经损伤、肌腱损伤、围术期切口感染;同时予以为期1年的临场随访调查,选择美国足踝外科协会制定的踝、后足功能评分评价其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总分100分。常规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通过临床随访调查其术后恢复效果,包括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及重返工作岗位时间。

5 结果

5.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中显效24(48.0)例,有效24(48.0)例,无效2(4.0)例,综合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中显效20(40.0)例,有效20(40.0)例,无效10(20.0)例,综合有效率为80.0%;组间对比,(x2=14.997,P=0.001),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5.3 2组患者手术效果对比:经研究对比可见,观察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分别为(81.28±12.35)分钟、(145.67±11.29)ml;对照组为(82.18±25.36)分钟、(14.697±26.56)ml;组间对比(t=0.025、0.628、P=0.259、0.481);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

5.3 2组患者骨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及重返工作岗位时间对比:经随访调查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愈合时间及重返工作岗位时间分别为(12.25±1.85)周、(6.63±1.52)分、(4.77±1.25)个月;对照组为(18.68±2.64)周、(14.58±4.35)分、(6.97±2.68)个月;组间对比,(t=12.574,P=0.00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5.4 2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观察组中共有血管神经损伤1(2.0%)例、肌腱损伤0例(0.0%)、围术期切口感染1(2.0%)例,不良反应率为4.0%,对照组中共有血管神经损伤2(4.0%)例、肌腱损伤2(4.0%)例、围术期切口感染4(8.0%)例;不良反应率为16.0%,组间对比,(x2=18.682,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后侧Pilon骨折是一种较为特殊骨折类型,其并不适用于Lauge-Hansen分型标准,属于创伤机制,主要表现为踝跖屈位垂直暴力伤,且同时即可伴有旋转暴力征象,临床资料显示,其暴力类型多为中度,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负重区,因此多与患者特殊职业相关,高发人群包括军人、负重劳动者等。其损伤特点较为典型,因后踝因直接撞击骨块较大,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骨质压缩,病理结构分析可见其向后上方移位,且伴有碎骨块,距骨向后上方脱位多见,外踝与后踝骨折多在同一水平。该症容易累及后踝关节内骨折,治疗难度较高[3-5]。目前针对后侧Pilon骨折的临床研究仍旧有待完善,大多数骨科医师对后侧Pilon骨折并无深入的了解,因此临床治疗现状并不理想,但现代医学研究普遍认为,患者后侧Pilon骨折后侧骨块超过10%关节面,或可见明显踝关节异常情况时,需及时给予手术治疗方式促进骨愈复位。本次研究发现,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患者骨折复位进程,避免内外踝侧方移位与成角畸形的形成,完全促使胫骨远端后侧结构显露,从而提升骨折复位操作的质量评估,同时支撑钢板固定效果良好,可支持患者进行早期锻炼,从而缩短重返工作岗位的时间。

综上所述,改良后外侧入路支撑钢板治疗后侧Pilon骨折患者疗效显著,能够有效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进程,降低患者疼痛,以便于患者尽早重返工作岗位,避免临床不良反应风险,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猜你喜欢

移位入路肌腱
Wide-awake技术在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修复拇长伸肌腱术中的应用
掌长肌腱移植与示指固有伸肌腱转位治疗拇长伸肌腱自发性断裂的疗效对比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掌长肌腱移植修复陈旧性拇长伸肌腱断裂30例
改良的骨腱道成形穿引肌腱段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
改良Henry入路治疗桡骨远端AO B型骨折的疗效分析
MDT诊疗模式在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中的治疗效果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单一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分析
关于Bergman加权移位算子的n-亚正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