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价值诉求及实施策略

2020-12-08徐光明余文军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评价研学旅行中小学

徐光明 余文军

[摘   要]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是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本体突破、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归依、谋求和谐发展的本源定位以及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愿景。其价值诉求主要包括全方位评价的集成诉求、多主体评价的联动诉求和重全面评价的效益诉求。从改良评价模式的角度来看,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应以需求为导向,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挖掘持续评价的深度;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加强过程评价的力度;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提升结果评价的效度。

[关键词]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内涵;价值诉求;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36-0071-03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素质教育进程的迈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应运而生。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了“逐步推行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大胆设想。2014年发布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了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究性旅游意见的意见》,再次重申了中小学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国家政策的陆续颁布,加速了省、市、县等地区对研学旅行活动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研学旅行活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各大媒体报道的失真与夸大,致使研学旅行活动商业化气息渐浓,加速了研学旅行教育本位的偏离,也因此引起了学术界对研学旅行课程价值导向、评价内容、评价原则、价值诉求等相关方面的探讨。本文拟从课程评价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归依及评价导向,梳理出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诉求和实施策略,以期对当下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的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内涵

1.学生追求个性发展的本体突破

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从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追求个性发展的教育观越来越深受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教育“科层体制”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技术意识”的强化,加剧了学生与社会关系的机械与僵化,致使学生主体创新意识的残缺,导致学校成了滋生孤独和个人主义的温床。随着研学旅行课程在中小学内普遍开展,学生主体的个性发展普遍得到时间、空间、场域的保障。在研学旅行课程实践过程中,多元素信息的渗入与刺激,迫使学生主体个性得到快速成长,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得到发展,也促使学生主体与其他人的沟通交往,实现了学生个性发展的本体突破,迫使学生在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不断弥补性格、认知、情感等诸多方面的不足。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反映出学生个性发展与融入社会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折射出研学实践课程的重要意义。以追求个性发展为目标,寻求本体在社会融入过程中的不断突破,是當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内涵的指向之一,也是当下素质教育贯彻实施的导向之一。

2.尊重多元文化的价值归依

“多元文化主义不是抛弃原则和基本真理,而是接受各种理论和实际问题的一种能力,即理解他人如何克服缺陷、充分理解、减少片面性看法的一种能力,是扩大为自己设身处地去理解的一种状态。”从研学旅行开展的场域来检视,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的学习与挖掘,折射出弘扬和尊重本土多元文化的重要性。现今的研学旅行活动多以乡土底蕴文化为载体,以多个学科交融为平台,以多个民族间语言互动为契机,以多个角色人物交流为手段,促使研学旅行活动以尊重多元文化为导向和价值归依。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多元文化的汲取与融汇,促使学生主体与不同阶层、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单位团体产生交流沟通与互动,帮助学生获得学校以外的跨文化、跨民族、跨年龄、跨习俗等类别的知识,以此促进学生个体丰富社会阅历和提升社会认知力,扩大学生整体的群际关系范畴。研学旅行过程中挖掘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乡土人文等,反映出当下教育本位多元价值的回归,折射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指向的具体化和内涵化。

3.谋求和谐发展的本源定位

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整体主义”视野重新建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正成为时代发展的新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新课程培养应体现时代发展需求,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及环保意识”,明确主张学生关注人与自然的问题。当下的研学旅行活动基本都在自然场域展开,在有限的空间、时序、人物、生产资料、生产关系等要素条件下,积极展开相对应的探索,在自然环境中利用一切可用的人物关系来积极调动生产资料,实现效益的最大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为学生走向社会参与实践提供了途径,为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学习、沟通、尝试、挑战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社会环境场域中谋求新的平衡及和谐,以此促使个体人学会融入和沟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本源定位。

4.回归生活世界的生态愿景

在研学旅行活动中,学生主体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自然教育、社会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等,指明了研学旅行开展的社会维度。从研学旅行开展的社会维度来看,教育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主体与社会生活的融入,折射出生活即教育价值本位的回归。当下研学旅行活动以生活教育为途径,以不同社会维度培养为导向,以不同角度挖掘为契机,以不同层次熏陶为手段,促进研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发展。研学旅行活动中通过不同文化的熏陶,促使学生主体对不同历史背景、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属性下的生活形成较为全面和理性的认知,帮助学生获得跨信仰、跨阶层、跨历史等维度的知识,以此提升学生主体人的社会感知力和融入力。研学旅行过程中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挖掘社会教育维度、塑造精神文化底蕴,折射出研学旅行课程评价以生态愿景为导向的本体回归。

二、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价值诉求

1.全方位评价的集成诉求

研学旅行课程评价涉及多个层次和环节,必须建构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也就是需要一个集成型的评价体系。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会涉及活动方课程标准建构、课程建设档案资料汇集、课程教材编制、学生研学过程材料撰写以及研学实践基地、活动营地、整体线路等研学项目的考察与评价。教育部联合11个部门共同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活动,提出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推动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发展。这就反映出研学旅行活动需要多个单位共同参与,多个评价主体形成合力,共同参与研学旅行各环节课程评价。

2.多主体评价的联动诉求

研学旅行活动是以主题内容为主体的素材化、情景化教育,除了“游”之外,更多的是提倡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学、思、辩等方面的能力。研学旅行活动需要综合评价实践基地的开发程度、课程实施的标准、课程建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学生研学成绩考评维度等方面。研学旅行课程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有学校管理者、课程研发者、课程实施者、活动项目监管者、学业成绩评定者等多个主体人的参与,因岗位职责、权限和认知等维度的参差不齐,使参与者对研学旅行课程不能進行全面的评价。故此,也就需要多个参与角色一起联动,不同岗位一起对标准进行划定,最终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整体性评价。

3.重全面评价的效益诉求

研学旅行活动是带着教学目标的教研活动,其目标是践行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塑造具备核心价值观的现代化人才,促进素质教育发展。从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时效检视,研学旅行活动不能仅停留在“只研不学”“只旅不行”“只旅不研”等单个维度,要通过挖掘学生创新潜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来保障研学旅行课程效益的最大化和持续化。研学旅行活动涉及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维度的达成,因此需要学校和实践对接单位的多方评价,需要对整体研学活动的课程效益、经济成本效益、人员资本效益、管理成本效益等多个维度进行考量,因此研学旅行课程应进行以效益发展为导向的综合性评价。也就是说,在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展过程中,要以课程效益作为研学课程开设的标准之一。

三、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实施策略

1.以需求为导向,落实课程标准达成

研学旅行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学校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研学旅行活动课程评价必须从主客体的客观需要出发,主要包括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需求层次、认知维度,课程开设面临的问题,课程开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教学目标从哪些维度考量,考核指标应该怎么建立等等。教师需要以主客体需求为导向,梳理出课程实施将面临的问题,诸如研学资料建设、专家服务团队选取、指导教师专业技能匹配程度、研学自然场域安全把控、经费筹集渠道等等,这些均是研学旅行课程开展需要考量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考虑不同时段出行会对完成相对应的教学目标造成什么影响,考虑学生在主体单元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度。

研学旅行课程是当下中小学实践课的主题曲,越来越多学校将其纳为素质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应积极将需求因素纳入课程标准的范畴,保障课程开设有章可循,确保研学旅行课程开设的各单元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2.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挖掘持续评价的深度

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需要参考地域基本情况,从研学旅行课程的资料和教材入手,深度挖掘当地研学素材,积极建设研学旅行课程资料库。响应教育部相关文件的要求,选取县域、市域、省域范畴内的研学素材,邀请相对应主题的专家进行讲学,建构分层次、分层级、分学段、分维度的研学课程,使现有课程呈现出可持续化和科学化发展的态势。可持续评价从学生主体、教师主体和活动受益方等角度去开展,参考三方对课程的内容效度、内容深度、内容层级、内容底蕴等方面的评价,以此作为学校研学旅行课程开设和评价的依据,确保研学旅行呈现出深度化发展的趋势。

3.优化课程评价体系,加大过程评价的力度

研学旅行课程的质量和体系决定了研学旅行课程发展的成败,也关乎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衰。没有课程的不断升级,就不会有课程资源体系的不断扩充与优化。研学旅行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课堂,是学生、教师和其他教学要素一起搭建的大课堂。研学旅行课程的流动性、参与性、体验性,造成了其与传统教学课堂的差异。学校在开展研学旅行活动时,应加大对学生课程参与的监管力度,加强对学生主体不同单元反馈信息的重视,确保研学旅行活动的顺畅和时效,保障各单元研学旅行教学目标的达成。在研学旅行课程中,需要将过程性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将评价课时开设的合理度、课程学分划定的依据、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程度、课程开设问题和经费处理力度、教师反馈信息的时效和适度以及课程调整与改革的进度等,及时纳入过程性评价体系并不断修正和完善。以此,确保研学旅行课程过程性评价的整体效度和力度,促使课程评价不断升级优化。

4.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提升结果评价的效度

研学旅行是一个综合实践课程,其课程开展的形式和价值诉求的导向决定了课程的时效性。研学旅行是“行走”的课堂,承载着学生对美好大自然的崇敬和各类实践活动的向往,涉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人格、信仰、学业成绩等多个方面,这决定了课程评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学旅行课程评价需要从课程目标和能力提升的角度进行推敲,建构课程评价的量化和质化体系,采取观察、体验、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取评价信息,积极开展将整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研学旅行课程在推广过程中,从学科核心素养、性格、品德等角度进行质性评价,建构出分维度、分属性、分层级的定性评价标准;从课程任务完成度、学业成绩达成度、数理逻辑提升度等角度进行量化评价,建构出分级别、分学段、分维度的定量评价标准。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确保课程评价的广度和深度,以此提升结果评价的效度。

对于研学旅行课程评价的问题,尚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对此,我们应该不断总结当下研学旅行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路径,寻求课程评价的有效策略和手段,保障课程评价不断优化升级,进而使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得到优质发展,成为助推当下核心素养培育的新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1-30)[2016-12-0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  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9.

[3]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  周维国,段玉山,郭锋涛,等.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四):课程实施、课程评价[J].地理教学,2019(8):4-7.

(责任编辑   柳   紫)

猜你喜欢

课程评价研学旅行中小学
大学生研学旅行市场需求研究
对“文化之旅”研学活动的几点思考
研学旅行研究进展与启示
面向卓越教师的师范生实训课程评价研究
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工业设计课程评价体系研究
云计算背景下的学生课程评价模式探究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研究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