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文悟“道”,探文促“写”

2020-12-08石顺国

关键词:正能量

石顺国

摘要:“正能量”是一种能够给予人强大动力的情感。是社会生活中能够不断推动人积极向上的行为。当今社会,“正能量”这一标签越来越多的贴在了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人和事物之上。“正能量”可以从人和事中去主动汲取,从而鼓舞自己,鞭策自己。当然,对于中学生来说,获取正能量的途径不仅于此,还可以通过语文课堂获取。在教师的课堂导引下,学生可以从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获取“正能量”,从而让学生从正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关键词:悟道;促写;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20-092-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么,作为语文教学主体的阅读教学,该如何以文本为载体,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呢?在此,笔者做了如下思考。

一、品文悟“道”

1.开发阅读材料中的正能量

(1)关注“人生观”,开发正能量

立德树人是部编语文教材编写坚持的重要原则。部编教材中,关于传统价值取向的文章很多,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黄河颂》、《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木兰诗》这四篇课文的人文主题是歌颂祖国,热爱祖国,守卫疆土。光未然《黄河颂》通过歌颂黄河,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表达出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表达出一位失去国土的中国人,对回归故土的渴望,对侵略者强烈的愤慨,展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表达了法国人们对即将失去的故土的留念,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慨。《木兰诗》表达出木兰男扮女装,奔赴战场,替父从军的家国情怀。这些文本都带有非常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感价值取向,对学生能够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展现出满满的正能量。

(2)关注“人情观”,开发正能量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溺爱中成长起来的,无形中产生了“唯我独尊”的狭隘思想。学校有责任教育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尊重、学会合作。而欲达到这一教育目的,语文课堂是一个重要的平台。部编语文教材中精选了许多富有人情味的文章。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人文主题就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教材围绕这个主旨选择了《秋天的怀念》、《金色花》、《荷叶母亲》等经典的作品。《秋天的怀念》,是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表达了母亲对一个残疾儿子默默关爱,深切担忧的深厚感情,表达出深沉的母爱,读完无不令人潸然泪下。《金色花》,是泰戈尔的一篇关于母亲疼爱孩子的散文诗。《荷叶母亲》中,冰心以荷叶为喻,表达出母亲对子女的无声无私的庇护与关爱。这些经典的作品能很好地起到教育引导学生的作用,是名副其实的正能量。那么,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时,教师要关注作品中的“人情观”,开发出“正能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2.释放阅读教学中的正能量

(1)让学生在角色朗读中品文悟道

声情并茂地朗读,是让学生领悟文章思想,把握作品情感的一种最实用的方法。可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是残缺的。只有在语文课堂上积极组织学生朗读,并且要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有深刻的领会和感悟,才能让学生体会文章韵律美、思想美和哲理美。例如在讲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边读边感受人民解放军从两千多公里地战线上横渡长江的恢宏气势。然后先后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各种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摧枯拉朽的精神与力量。不仅让学生感知到语言的形式美、更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知到正义力量必然取得胜利的精神美。

(2)让学生在问题生成中品文悟道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对于教学中衍生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学生因思想认识产生的分歧,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样才能集思广益,获得思想认识上的深化。在讲授《儒林外史》这部名著的时候,对于杜少卿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小组都有不同的心声。例如,有学生说杜少卿散尽家财,不愿意做官,不愿意为朝廷,为国家出力,纯属一个败家子,必须受到批判。可是有另外的学生说,杜少卿拒绝做官是因为他不想像其他读书人一样醉心于名利,同时他也是一个慷慨仁义之人,他当了自己的新衣服给杨裁缝死去的母亲买棺材就足以证明他的慷慨仁爱。同时他反对封建礼教,尊重妇女,反对纳妾,说明他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人。在本堂课上,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不同思想智慧的碰撞,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加深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理解。让每一个学生在无形之中明白自己在成长道路上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课堂上,让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大胆去表达自己的观点,无疑能够让学生的思想行为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感化与提升。

二、探文促“写”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家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作家情感的载体,作家在作品中蕴含着自己的情趣和理想。因此,把握作品的思想主旨,这是语文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逐步体会文本情感触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和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内化,从而达到情感共鸣,最终形成练笔的情感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学《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时,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圆明园美丽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充分感受雨果笔下圆明园的华丽壮美。然后通过图片、视频直观地展现出被烧掠后的圆明园的残破景象,鲜明的对比,让学生内心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接着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文中雨果对圆明园、对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进行盛赞的句子。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作者对侵略者进行强烈讽刺的语句。这样,学生的爱恨情仇就逐渐被激发出来。学生在情感的激发下悄然进入了角色,与文本、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在学生情绪饱满、情感高涨之下即刻展开随文练笔,写一封信。有的同学将信写给雨果、有的同学将信件写给英法国王、也有的同学将信写给侵略者的后代等等。学生在练笔中,情感喷涌而出,感情真实而细腻,练笔效果非常理想。

三、文“道”写合一——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让全体语文教师更加明确了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坚守的准则。一直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学校和教师普遍追求升学率、平均分。语文学科应有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体现。“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古人尚且能够有如此明确的主张,作为当代语文教师的我们要作深刻反思。

一方面,教师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是一个基础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固然要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更要用长远的眼光,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对培养健康、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要更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品文悟“道”,探文促“写”,行文立“意”,真正践行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坚决履行课标精神,达成《语文课程标准》的既定目标。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2]余映潮.致语文教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

[3]黄厚江.作文课的味道[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5).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东华初级中学,广东 东莞 523000)

猜你喜欢

正能量
新闻报道中“正能量”的传递方式分析
“正能量”歌曲类型分析
新时期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
“大”明星的“小”情怀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谈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