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二首浅析及演奏指导

2020-12-08黄雨格

山西青年 2020年14期
关键词:吉普赛狂想曲乐段

黄雨格

西安培华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5

一、弗朗兹·李斯特简介及成就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指挥家、教育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前期代表人物之一,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汀。

作为钢琴演奏家,李斯特将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推动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用钢琴创造出了管弦乐效果,有“钢琴之王”的美誉。[1]他的演奏风格不但继承了克莱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风格传统,更是发展出一种炫技性[2]的演奏风格。李斯特创造出了一种令人眩目的钢琴演奏风格:极快的速度,响亮的音量,八度、颤音、跑动、音程大跳等艰深的演奏技巧,宏大的气势等等。不仅是追求技术上的繁琐和绚丽,李斯特更希望炫技可以成为一种风格,使作品在音乐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能更好的融合,将音乐性与技巧性并存,这对后世钢琴演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为作曲家,李斯特的贡献也同样卓越。他首创的交响诗体裁为管弦乐创立了新的艺术形式,采用单乐章结构和主题变形手法,主张标题音乐,后期作品中也发展了和声技法的运用,使用无调性和自由转调的写作手法,为后来的无调性及印象派音乐打下基石。钢琴作品方面,李斯特创作有两首协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将许多歌剧改编为钢琴独奏或协奏版本。他的超技练习曲、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创造了钢琴演奏领域的辉煌技巧,拓宽了钢琴教学与演奏的曲目。他将艰深的演奏技巧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对钢琴的演奏技术革新及教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第十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浅析与演奏指导

匈牙利狂想曲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李斯特用了近四十年时间,以当时匈牙利民歌曲调和吉普赛旋律为主题而创作的一套曲目。全套曲目共十九首,其中以第二、六、十二、十四首较为著名。这套曲目不仅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演奏者的技术能力,也为狂想曲这个体裁树立了杰出的典范。升c小调第十二首匈牙利狂想曲创作于1839-1840年,是李斯特献给匈牙利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从曲式分析的角度来说,通常将其分为六个乐段及尾声。

第一乐段:1-34小节,由升c小调开始,后转到E大调。这个乐段可分为三个小的部分,曲子的一开始是一段序奏,李斯特分别以八度和震音、单音和波音、和弦和颤音为主题,主题带有强烈的宣叙性,悲怆而有力,像一个英雄的出场,悲凉沉重,而震音、波音、颤音部分则更是对这一形象的烘托,是英雄的呐喊。

李斯特曲目中普遍具有炫技感和表演性,在本曲第一段中,他就用到非常“李斯特式”的小音符配合一段从高音区到低音区的和弦来衬托英雄的气势,使得曲子沉重庄严又不失炫技,而这样的写法在本曲中使用频率极高且典型。演奏小音符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手指跑动的颗粒性,同时要准确的使用踏板来增加共鸣和演奏的张力,踏板太少音色会过于干,无法衬托出句子的推动性;而踏板过多则会由于小音符多呈音阶或半音阶的形式而显得浑浊。之后是一段较短小的lento,这段旋律极富歌唱性,曲调富有吉普赛民歌特点,自由、奔放而深邃。第三小段没有明显的速度标记改变,是主题的反复,这次主题以右手和弦和左手半音阶构成,给人以乌云压境的紧张感,颤音过后的经过音演奏时要快速清晰,配合踏板的润色,弹得像一阵旋风刮过。

第二乐段:35—87小节,E大调,快板乐段。这一乐段在开始演奏时要让观众听到与前段非常大的音色变化,此前是非常有气势如英雄出场一般的乐段,力度多是f、ff或是张力极大的从p到ff,而在这一段中,李斯特写了很多跳音、小连线、小重音,就是为了使音乐听起来轻盈、甜美。这一段开头他写了要一直优美(sempre dolce),但充分突出旋律(ma ben marcato la melodia),因此右手高声部旋律应保持清晰且具有句子感,尤其四五指这两个演奏中常人能力较弱的手指,在学习初期就要多加练习。到了本段的中间,左右手都是十六分音符,带有重音和跳音,演奏时需避免像手指练习一般枯燥无味,而是要演奏出一种银铃般闪着光芒的音色,手指触键时追求空灵、轻快而透亮的音色。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来讲,李斯特通过这一组轻快的音符,表现出这个段落具有欢乐、热烈的作品意蕴。意蕴[3]即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

第三乐段:88—103小节,调性转回到升c小调。这一段旋律写的非常优美,而前面的速度标记是rubato,因此在处理时恰当的使用散板可以使音乐不乏味,但演奏时需要把握节奏的尺度,虽然李斯特有意将单音旋律在重复时换成八度手法去扩张,但演奏者还是应该尽力避免在同样素材时重复使用过多散板,那样会使演奏显得冗长且不够紧凑。

第四乐段:104—126小节,仍保持在升c小调上,这一段是演奏起来较费力的一段,虽然仍是主题的重复,但李斯特试图营造出一种非常庄严肃穆的氛围和灾难降临般的恐惧感,演奏织体几乎都是八度、和弦、震音,或者是很长的琶音经过句,这对演奏的精准度和注意力要求很高。在学习时应该多加入使用大臂力量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运用大臂力量使得左右手在一连串高强度的八度、和弦演奏后仍保有体力进行后面的演奏,但同时气势宏大却并不能用力去砸,相反在恰到好处时使用指尖和手腕的力度、速度、重量变化会使得效果更好却又不那么吃力。

第五乐段:127—183小节,转为降D大调。这一段是小快板,由一段右手颤音和出现在中声部较弱力度但富有歌唱性的左手主题进入,像镜头一般将人们由远景拉到近景,逐渐进入吉普赛舞蹈的画面。在这一段中速度和力度的变化都较为多变,展示出吉普赛舞蹈的轻快的律动。之后的部分右手变为双三度,这对演奏技术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演奏者要控制双三度的强弱力度以及将大篇幅的小音符跑动弹得轻快灵巧。

第六乐段:184—207小节,降D大调。这一乐段将全曲推向高潮,是极速快板乐段。李斯特描绘了一场很盛大的吉普赛篝火晚会。从节奏上明显能看出是典型的吉普赛查尔达什舞曲的节奏类型。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可以将不断模进的乐句想象成不同的角色,不同音区有不同的性格,丰富的音色变化才能呈现“晚会”异彩纷呈的感觉。从一开始的音量较弱有如轻巧灵动的舞,到随着音区移高、速度加快和力量加强将气氛带动到最高点,使得气氛越来越热烈。

尾声:208—285小节,仍然是降D大调。这是全曲最后的高潮,一开始左右手分别使用跳奏的方式来表现人们齐舞欢快热情的场面,后面左右手交替和弦的狂野及轻盈的三十二分音符对比出现又形成了鲜明反差。和弦交替处速度标记是尽可能快的急板,力度标记是大渐强,演奏时可以尽情的释放力量,像男性的阳刚之舞;而三十二分音符处李斯特写了立即轻巧地弱(subito leggiero piano),在触键上马上要变为与前面有巨大反差的轻盈、优美,如女性舞动飘逸的裙摆一般。最后转入E大调和降D大调的部分,李斯特在旋律上依然使用全曲的主题,织体上也还是右手和弦左手八度来表现,但在演奏这一段的时候我们要尽量将节奏拉宽,使用一定的散板,这样才能拥有推向高潮的厚度,情绪上有一种尘埃落定、洗尽浮华的感觉。全曲结束在辉煌、热烈的气氛中,将李斯特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和他写作和演奏风格的激情澎湃展露无遗。

通过学习这首曲目,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演奏李斯特作品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排除一切技术上的困难,他的曲目炫技性非常强,李斯特本人拥有一双巨大的手和天才的钢琴演奏技巧,分解和弦、单双手快速跑动、音程大跳、颤音等技术贯穿于这首曲子甚至在整套匈牙利狂想曲的演奏中,因此在学习这首曲目时必须要先克服掉这些技术难点,如加强大臂小臂手腕的力量训练、多使用慢速练习或者将困难片段挑出进行针对性训练等等,如果在深度处理前还不能解决技术上的难点,那后期在音乐的表现力方面会是相当吃力的。第二点,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李斯特在匈牙利狂想曲中加入的民族性、多元文化色彩。这首作品中多次出现吉普赛风格的查尔达什舞曲(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和匈牙利城市民歌曲调,无论作为乐段的过渡连接还是主题,都是匈牙利狂想曲与其他作曲家作品不同的精妙之笔,加之李斯特虽生于匈牙利,但在小时候他就来到巴黎,这里的音乐艺术发展更加先进多元,跟随车尔尼学习期间,李斯特的天赋在多元文化的撞击下更加得以开发。因此,他将自己的民族音乐和多元的文化色彩大量加入其中,使音乐风格多元且立体,时而是对自己民族情感的表达,时而是对景色或场景的细致描绘。因此把握好这个特点将会对整首曲子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更高更全面的认识。特别要说的是,虽然将这首曲目分为六个乐段及尾声来分析,但在演奏的过程中仍要注意每一个片段之间内在气息的联系,终究是一个完整的曲目,因此,对经过句以及乐段之间气息、力量的处理应该精心设计安排,对演奏气息、节奏的掌握仍然应该具有全局观。

三、结语

升c小调第十二首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带有炙热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性格的佳作,旋律跌宕起伏,节奏时而舒缓时而激昂,情绪深邃饱满奔放,将青年时期的作曲家内心深处对民族、家乡的眷恋之情展露无遗,从技术和音乐性的角度上都是值得一再被研究学习和品味的上乘之作。想要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可参考博列特(Maurizio Bolet)、基辛(Yevgeny Kissin)、阿劳(Claudio Arrau)等大师的录像或音频资料,同时多查阅资料、研究李斯特生平经历及这首作品的写作背景,加深对曲目的了解。

猜你喜欢

吉普赛狂想曲乐段
空降战车狂想曲
蓝色狂想曲
隧道工范付春的“吉普赛”生活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小狗狂想曲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秋日狂想曲
别离的时候,请不要发出声响
魔法流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