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服务的现状与对策
2020-12-08王洁琼
◎王洁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把就业政策列为宏观经济政策,明确要求“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2020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再创新高,已经达到874万人,同比增长40万人。疫情常态化下,国际环境依然处于不稳定的震荡状态中,国内经济也正在缓慢地爬升和复苏,几项因素叠加,使得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复杂严峻。
一、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一)市场就业岗位提供量缩减
在疫情期间,由于消费者的消费水平、消费次数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实体经济遇到较大的发展困难,特别是第三产业。而且不少企业在疫情期间 招聘岗位也明显减少,甚至出现裁员等现象。在招聘岗位的说明上也相对要求较高,较多企业要求有工作经验,现在很多院校的大学教育和实际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大学期间学的知识比较理论化,实际专业能力也许并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一些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也不够强,在面试的时候,表现可能不佳,也就无法被录用。这就对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就业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二)就业竞争激烈
受2020年疫情影响,2020届毕业生就业遇到困境,有大部分毕业生仍然处于待业、备考阶段,再加上积累的未就业的往届毕业生,使得2021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就业竞争也越发激烈。高校扩招使得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但是就业的岗位的增速却没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之快。社会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量整体变化不大,造成了不同层次毕业生抢占同一岗位的激烈竞争现象,反映了我国当前国内供求结构失衡、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以及社会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深层次问题。
二、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岗位转型和人才需求变化,就业指导服务难度增大
从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部分企业减少职业岗位或推迟复工复产,岗位竞争严重,就业压力增大。另外,疫情严重冲击部分行业,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进程,进而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受疫情影响,数字经济全面提速,智能化、科技型产品较快增长,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问诊等快速扩张,无人零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将有力地支持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岗位转型和人才需求变化是大势所趋。这对大学生而言无疑是巨大考验,部分大学生因此无法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二)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就业指导形式手段更为网络化数字化,制约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开展
受新冠疫情影响,传统的面对面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可能会存在不便开展的情况。而此时,更为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形式手段凭借其方便灵活的优势影响扩大,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1.温情和人文关怀较少,相较传统的指导与服务,缺乏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互动性不强。就业指导服务更易流于形式和完成上级任务。
2.师生线下接触变少,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大幅降低,就业指导服务的精准度下降。
三、针对新型冠状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局面,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应当引导大学生关注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未来行业发展趋势,引导大学生关注国家主要政策文件导向,了解就业优惠和扶持政策。同时培养复合型人才,以便适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就业形势。
(二)面对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就业指导形式手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教师要转变工作理念,紧随时代发展步伐,创新就业指导方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可以通过新媒体社交软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深入分析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未来就业方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进行及时反馈。可以对学生进行在线的心理疏导,缓解其就业压力等。可以逐步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训练学生求职技能、增强其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能够脚踏实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更加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面对传统就业指导服务的弊端更为凸显的情况,应加强实践环节,使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实培养具有职业情怀的大学生。要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不时地进行鞭策,点对点地沟通引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对需要帮扶的群体要实行“技能上帮扶,信息上首推,心理上疏导”的三位一体扶持措施,帮助大学生过渡好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此外,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当设立专门的职业咨询室,并配备相应的就业指导专业咨询师若干,进行专门的就业咨询及就业辅导工作。另外,应当加强就业指导服务的相关文献资料储备及研究,还可以将就业指导纳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使同学在日常学习中潜移默化提高自身兴趣和职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