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优化
2020-12-08朱应开
朱 应 开
(泉州师范学院 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2019年3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在全媒体时代,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1]。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全年新增2 598万,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1%,全年新增手机网民为2 984万人[2]。“两微一端”和各类新媒体成为当代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融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信息传播呈现出全时空、动态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活动、身心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已进入媒体融合3.0时代。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抢占思想制高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成为各高等院校极为紧迫的一项工作。
一、“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现状
(一)“融媒体”概述及其发展趋势
“融媒体”是一种理念媒体,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普尔教授提出,它融合传统媒体资源与新媒体传播资源,利用网络在各类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信息传播,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介之间的共享资源与优势互补。它具有四大显著特点,即全媒体、全覆盖、全时空、全功能。“融媒体”就是融合型媒体,它利用多种媒体对同一内容进行传播,但在传播内容相同的这条信息时,必须以创新精神对二者进行多媒体、多媒介的全新整合,使信息的传播以全新的样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进而完成高效传播的目的。栾轶玫曾经撰文建议用“融媒体”代替“全媒体”,[3]标志着我国新媒体发展进入“融媒体”时代。
媒介融合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使媒介之间的边界由清晰变得模糊。[4]从过去的传统“纸媒”到新兴的“两微一端”新媒体时代,再到今天的“抖音、短视频、H5、VR全景”时代,“融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了社会主流意识的信息传播方式。2017—2018年是我国媒体融合由相“加”迈向相“融”的转折点,由单体融合、各自融合迈向区域融合、整体融合的关键点,由企业云建设迈向媒体云建设的新起点。2019年2月出版的《媒体融合蓝皮书:中国媒体融合发展报告(2019)》指出,我国媒体融合已经进入以“形式融合、内容融合、体制机制融合”为主要特征的融合3.0时代[5]。
(二)“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OICQ,一经问世就受到了青年大学生的广泛关注与使用,让高校意识到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以及借助网络工具与学生交流的重要性。教育部在2004年开始指导创建“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旨在为大学生搭建一个新的网络交流平台。自此,国内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始尝试、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在网络平台开发、工作理念、网络队伍建设、工作内涵、工作抓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工作保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突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前是“人找信息”,现在变成了“信息找人”。“融媒体”宣传格局的构建,深刻改变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顺应“融媒体”发展潮流,加快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同媒体融合发展的进程,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大势所趋。
随着“融媒体”3.0时代的到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融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融媒体”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改变了高校的教育环境。“融媒体”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平台,主客体之间可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改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2)“融媒体”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态。“融媒体”的高时效、碎片化、互动性(社交化)、深入性、颠覆性等特点使教育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改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
(3)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速度、内容深度、影响广度和育人效度。“融媒体”使教育信息实现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传播媒介的深度融合,使教育信息来源和渠道立体化。“融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全方位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行为、思想和生活习惯。“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克服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单一陈旧的弊端,使信息形态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平面走向立体,育人效果得到大大提升。
(4)“融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提升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增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主性。“融媒体”的出现,使当代高校青年学生拥有了更多交流互动的机会,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总之,“融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人才管理体制、人才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为具体更高层次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五大”使命。[6]新形势下,高校将面临“融媒体”带来的更大机遇与挑战,高校只有主动融入“融媒体”发展潮流,才能更好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育人实效。
二、“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多重困境
(一)理念困境:教师原有知识权威观念尚未转变,“融媒体”传播理念淡薄
教师作为思想教育工作的关键性人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优化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一些教育工作者虽然已经开始重视并运用“融媒体”,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对“融媒体”缺乏了解,“融媒体”意识淡薄。一方面,信息技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教师付出较多的精力与时间才能有所了解。因此,部分教师为了减少麻烦,不愿意学习这种新技术。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尤其是年纪较大的教师,他们思想较为传统,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经验十分自信,认为自己无需借助“融媒体”技术也能很好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这些因素导致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未能与“融媒体”较好融合,“融媒体”平台的网络育人功能没能得到很好发挥。
(二)内容困境: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的不协调
“融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更快、更多、更立体地散发到世界各地,人们看到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神奇,随之而来的“技术决定论”之观念日渐兴起,这其实是媒体融合中的一个误区[7]。的确,只要投钱就能建“中央厨房”,建“融媒体”中心,建“两微一端”。这些当然是必需的,但是,这些“高大上”的平台发布什么?这些五花八门的渠道传播什么?归根到底,还是内容。新媒体如果不能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内容,那么,这些建成的平台也就形同虚设。
一个不知道学生喜欢使用什么网络平台,不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内容的教育者,在平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也很难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无法与其进行深入的对话交流与思想碰撞。今天,“00后”已进入大学校园,伴随着互联网长大的这一代,他们对信息内容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融媒体”平台所产生的内容大多出自于学校负责宣传思想工作的教师之手,由于部分教师不了解“00后”大学生追求信息内容优质化、多元化的心理需求,他们在利用“融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官方发布的信息和内容,而忽略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导致内容供给不能很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内容,就算再优先发布,信息的有效传播也无法实现。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打造优质诱人的内容,挑选合适的表达方式,是摆在全体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难题。
(三)人才困境:高校“融媒体”人才的建设、培养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人才是促进“融媒体”更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融媒体”平台的运营管理尚未形成专业化、专职化的人才团队。一些高校“融媒体”平台是由一名教师来运营管理,单打独斗,力量单薄。有些甚至是交给在校学生来运营管理。从事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有一部分是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年轻人。一方面,他们熟悉“融媒体”的特点,有工作激情。另一方面,他们缺乏“融媒体”实战经验。可以说,现在的部分高校“融媒体”人才极度紧缺,如不及时补足这个短板,很容易造成漏洞。通过对前人相关研究的分析发现,还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加新媒体运营和管理方面的培训较少,外出学习的机会也不多。对高校新媒体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关系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水平,在“融媒体”环境下,必须加大教育者的新媒体培训力度,提升他们的媒介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懂媒体、会操作、素质高、有创新力的高校“融媒体”专业化人才队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又一新难题。
(四)平台困境:高校“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资金、政策、技术支持力度不够,运营短板突出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来临,各地各高校提高了思想认识,加大了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力度以及推广范围,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出现了一批高校“融媒体”建设示范样本。但是,部分地方高校在建设“融媒体”平台时也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一些高校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思想影响,不重视校园新媒体建设工作,校园“融媒体”建设尚未正式开始。一些高校虽然建立了“融媒体”平台,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程度较低,校内各类媒介资源的协同配合力度、信息资源整合力度较低,宣传效果较差,校园“融媒体”传播矩阵尚未形成,致使无法很好发挥“融媒体”的重要育人功能。一些高校宣传工作机制僵化,校园媒体管理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滞后,致使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内部活力丧失。同时,学校对“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政策、资金支持和技术保障也较乏力,最终导致校园“融媒体”平台建设、运营出现短板,陷入平台建设困境。
三、“融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路径分析
信息化为“融媒体”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习近平强调要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运用和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融媒体”是大势所趋,高校应主动融入“融媒体”发展潮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主动对接,摒其弊、扬其长,[8]以科学、合理的路径与举措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一)树立“融媒体”传播理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果
要想借助“融媒体”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与工作水平,高校必须重视“融媒体”,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融媒体”传播理念。目前,大量用户迁移到移动端,4G用户已超过10亿。随着5G的到来,用户移动化的迁移更加明显。对于当代“00后”大学生,不管是QQ、贴吧、博客、“两微一端”、小程序、APP,还是H5、网络直播、短视频、抖音、快手,他们永远都是这类新鲜事物第一批次的尝鲜者和实践者,他们走在了时代与潮流的最前沿。“学生在哪,我们的工作场就在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提升自己对“融媒体”的认知和接受度,并积极尝试使用,才能够跟上学生的脚步。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传播已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上那种“你说我写,你读我划”的模式,大学生的知识容量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增加。“融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上“融媒体”时代的快车,创新工作理念,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风格,创新传播渠道与方式,兼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层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精准施教,进一步拓宽信息传播的接受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
(二)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解决内容供给与需求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就要把内容创新与满足学生需求相结合,进行“融媒体”内容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内容生产供给体系[9]。一方面,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原则,以多样化、优质化内容为主,改变信息的组织结构、思维方式,进而生产出新的内容。“融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以往传播主体的地位。要想赢得广大师生的认可,必须加大内容建设力度,加强平台的栏目设计、议题设置、更新频率,转变内容呈现的形式与风格。实践证明,媒体深度融合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牢牢抓住内容创新这个根本,重构内容价值,从过去的拼数量向今天的拼质量转变,实现精细化增长,凸显精细化价值内容,以精细化、优质化内容赢得发展优势。另一方面,要以需求为导向,增强内容的创新力度。一所学校的网络平台必须有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主题与内容,立足本校实际,满足师生思想和实际需求。高校只有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因校制宜”地生产内容,凸显学校特色,否则就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造成“融媒体”平台内容的同质化。高校只有围绕“有料、有用、有趣”,聚焦“本校、特色、需求”,以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融媒体”平台,既注重内容传播又满足学生需求,才能真正让“融媒体”平台“活”起来。
(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完善“融合型”思政人才的建设、培养和管理机制
“融合型”人才是针对“融媒体”传播理念提出的。在“融媒体”背景下,“融合型”人才十分紧缺,加之高校在“融合型”人才引进、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高校发展“融媒体”遇到人才和智力支撑上的阻力。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高校较难招聘到既具备较强新媒体技术,又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第二,高校人才结构比例失衡。高校资历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呈现出年龄结构偏大、融媒体意识较低的特点。而新入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能较好地运用新媒体,但相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10]。在当前媒体环境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融媒体”人才队伍的探索和培养力度,打造一支“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必须加紧研究、制定“融合型”思政人才的引进、培养、管理、激励机制。结合新背景下出现的新问题,有针对性地对现有机制进行必要的、持续性的改进和完善,努力构建矩阵式、扁平化工作体系,加强团队管理。出台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相关办法,尝试、探索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高校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评聘、晋升和评奖评优范围,进一步激发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育人工作的激情。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借助校内外教学资源大力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邀请国内新媒体领域资深专家来校为教师开展新媒体运营、网络舆情监控等相关讲座,也可以借助校内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数字媒体等专业优势,邀请校内担任新媒体课程的教师为师生开设新媒体课程。高校必须认清和掌握媒体融合发展规律,进一步加大新媒体教育培训力度,切实提升高校教师媒体素养与舆情分析研判能力。通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使高校专业型人才向“融合型”人才转变。此外,高校必须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壮大“融合型”网络思政人才队伍,使“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强后盾。
(四)创新“融媒体”传播平台,构建全覆盖的“大思政”格局
推动“融媒体”发展、建设全媒体是高校当前一项紧迫的课题。高校必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在纵向层面实现内容、技术、平台、管理的深度融合。在横向层面实现流程优化、平台再造、资源整合、要素优化相生相成。今天,任何新媒体平台都可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高校要通过深度的媒体融合改变高校信息传播的内在机制,实现信息的扁平化传播,达到“1+x>(1+x)”的宣传效果。
(1)加大新媒体平台的融合力度,创新“融媒体”传播平台,建立高校“融媒体”传播矩阵,构建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要突破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首先,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主动顺应“万物皆媒体、一切皆平台”的网络多元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其次,要熟悉全校新媒体状况,精准定位,建立“全校‘融媒体’联盟”。整合校园各类新媒体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而达到“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佳的传播效应。
(2)强化校内各类媒介资源的协同配合力度,形成协同效应。校园各类新媒体只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才能实现自身更好发展。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主动将网络媒介资源与传统教育资源相结合,提升媒介协同力度。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应该主动创建微信讨论群、开设教师个人教育微博、个人微信公众号等,增强各类媒介资源之间的协同配合力度,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黏性和吸引力。高校举办大学生活动,亦可以借助“融媒体”传播矩阵开展网络视频直播、互动交流等线上活动,使“隐形”教育资源得以更好地运用,使大学校园活动更接地气。“融媒体”传播矩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手段变得更加立体化、多样化,助力高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五)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媒体融合朝着正确方向发展
媒体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呈现出内容虚假、信息泛滥等症状。高校必须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融媒体”传播平台,塑造高校新型主流媒体,扩大社会主流意识影响力版图。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创新理念,拓宽传播渠道,转变宣传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获得明显提升。高校主流媒体平台要及时发声,推出更多观点鲜明、真实客观、充满正能量的信息内容,掌握高校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11]不管媒体如何融合,如何创新和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在坚守原则的同时,吸收新媒体的优势,使媒体融合真正地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大对“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力度,要不断增强管理水平,构建高校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使用、谁负责”的责任管理制度,制定高校网络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校园网络安全事故问责力度。要坚持一手抓融合、一手抓管理的管理方式,增强技术治网的能力,提升依法治网能力,推动高校“融媒体”良好发展。
四、结语
媒体融合大势所趋,深度融合迫在眉捷。高校必须在理念、内容、技术、平台、手段、制度等方面做出快速反应。媒体融合,表面上看是一个内容在多个平台的多次传播,其实涉及到人才素质、技术支持、组织架构、激励机制等更深层次的因素。随着媒体融合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遇到更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只有认清这个现实,把准时代脉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融媒体”发展相融合,继续加大力度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媒体”时代新的发展,才能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转变工作理念,凝心聚力,运用好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