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启示

2020-12-08李丽娜张学军

关键词: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李丽娜, 张学军, 徐 蕊

(1.河北中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200;2.石家庄铁道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43;3.天津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1617)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城乡关系发展史,城乡关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每个阶段的城乡关系发展都有着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旧世界发现社会主义新世界的过程中阐明了未来城乡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当代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现实指导。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的历史逻辑

(一)第一阶段:城乡混沌

人类社会早期,整个社会处于混沌统一的状态,没有“城市”“乡村”之分。直至人类史前史中野蛮时代初期才出现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区别,人们才有了简单的交换行为,这样的交换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生活所需,并不具备出现城市以及城乡分离与对立的条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中逐步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在这里初次看到了带有铁铧的用牲畜拉的犁;有犁以后,大规模耕种土地,即田野农业,从而生活资料在当时条件下实际上无限制的增加,便都有可能了”[1]。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一时期的城乡关系和社会需求仍然处于低层次平衡状态。

(二)第二阶段:城乡对立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生,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到来,城乡分离与对立便逐渐显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时期是城乡对立发展的主要时期。

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成为了资本、技术、工具、人口等在内的集中体,而乡村则形成了与城市截然相反的窘境,大量农村人口脱离土地走向城市,农村农业日益凋敝,城乡差距日益明显。这样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造成了城乡对立。正如马克思所讲,城乡对立割裂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城乡居民只能各自生活在由于分工所导致的环境之中,每天不断产生着新的利益对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然而,广大工人阶级为了能够获得微薄的工资来满足家庭以及个人生活所需,就要不断地从事生产劳动,这样的生产劳动正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的基础,而“城乡之间的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2]。此外,“城市和乡村的分离还可以看作是资本和地产的分离,看作是资本不依赖于地产而存在和发展的开始,也就是仅仅以劳动和交换为基础的所有制的开始”[2]。

(三)第三阶段:城乡融合

当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逐渐暴露,城乡对立日益尖锐时,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宽广的历史视野,认为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是永恒存在的,它会随着私有制的废除而消失。私有制废除后,阶级对立和城乡对立都会随之消失,旧式分工也将会被消灭,人们将会通过共同联合体来进行有计划的规模生产,社会生产力快速提高甚至达到高速发达。人们“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2]。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中,城乡融合的目标归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是这一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的核心内容。

二、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目标归宿

(一)城乡对立的消灭是工业生产本身的一种必需

要从根本上消灭城乡对立就要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对旧的生产方式进行彻底变革,特别是旧的分工必须消灭,通过彻底消灭大工业中存在的生产工具和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实现大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城乡融合创造物质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是共同体的首要条件之一,这个条件又取决于许多物质前提,而且任何人一看就知道,这个条件靠意志是不能实现的”[2]。需要大力提高生产力、重视和加快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工业和农业结合、城市与乡村统筹,城乡融合作为城乡关系的最后阶段,势必要经历一段漫长时间进行物质财富积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城市卫生条件很差,往往人们的粪便得不到妥善处理并引发疾病。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李比希的农业还原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城乡对立导致区域间物质交换出现机械性断裂,农村土地遭到疯狂开发,土壤生产能力降低;而城市被消费的资源无法进入生物循环系统,给工商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通过城乡融合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卫生、空气、水源、土地等的污染问题,也可以为农村提供更多的肥料用于促进植物的生产,而不是任其发展。“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一种必需,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必需”[3]。

(二)废除私有制与旧式分工,工农统筹、城乡互动

首先,实现城乡融合就需要废除私有制,按照统一的计划协调配置社会生产力。私有制和旧式分工的存在加剧了城乡对立,资本家利用原始资本和土地资源尽情地无偿地压榨工人阶级的剩余价值,导致以富足者聚居的城市和以羸弱者聚集的农村出现城乡差别,形成城乡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私有制已经被消灭,生产资料将由社会共享,并在公有制计划范围内进行统一调配,让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得平等的待遇,从而为实现城乡融合奠定物质基础。

其次,实现农业和工业有机结合,工农统筹、城乡互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农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业化时代以前,农村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的基本需求,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生产生活原料,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工业化时代之后,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人口、土地等各类资源,直接影响着其他生产部门的发展与规模。而城市拥有发达的工商业、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理念、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公共设施等,同时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此,“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两者的偏颇和缺点”[4],形成工农统筹、城乡互助的良好局面,才能促进城乡融合的实现。

第三,把人口平均地分布于全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其在生活水平、公共服务等方面优于农村,从而吸引了大量农业人口向城市聚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人口分布失衡是由于生产力不足造成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已经实现了物质的极大丰富,城乡人口将会实现平均分配。

第四,实现城乡融合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产业教育。恩格斯指出:“教育将使年轻人能够很快熟悉整个生产系统,将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需要或者他们自己的爱好,轮流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因此,教育将使他们摆脱现在这种分工给每个人造成的片面性”[2]。对所有的儿童也要进行免费教育,要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追求

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一个能动性要素就是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业革命空前加速了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在最大限度上牺牲了人的发展,尤其是城乡对立导致的人的畸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应当更加关注人的发展,不断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努力奋斗。

(一)城乡对立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桎梏

在城乡对立的阶段,人的发展受限于他所从事的劳动。城市工人被大工业的机器和工厂主限制在固定的工作岗位上,重复着单一的枯燥的机械生产,工人们无法像手工业时期那样发挥自己的才能,只能任由机器将自己变成畸形的片面的在规定范围区域内进行劳动生产的工具。同样,城乡对立使农民长期处于被束缚的与世隔绝的状态,他们的精神活动是原始的、单一的、没有进步的,他们很少能接触到外界的新鲜事物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仍然按照小农经济时期的耕作方式进行农业劳动。人们就像沦陷的动物一般被困在特定的生活生产区域内,城市居民失去了肉体的自由,农民失去了灵魂的自由,工人们只有在运用动物机能时才会觉得是自由的,而在进行生产时只会觉得自己是依附于机器的动物。劳动分工使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渐缩小,城市居民多数从事工业生产,乡村居民则从事农业生产,人们仿佛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定格在一个不能超出的区域范围内,城乡居民彻底沦陷为生产工具和城乡动物。

(二)城乡融合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现实基础

城乡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中一对非常重要的基本关系,“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4]。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早期社会的“人的依赖关系”阶段、文明时期的“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以及共产主义社会时期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每个时期人的发展都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有关,在前两个阶段时期,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就会以牺牲他人发展为基础,在他们掌握了生产资料成为统治者之后,才会返回头来注重大多数人的发展和权益,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创造现实基础”[5]。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与“物的依赖关系”,也就是物质生产关系息息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教育特别是产业教育将会是改造现代社会的强有力手段,尤其是在阶级斗争中,通过教育尽可能地让工人阶级认识到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从而坚定推翻资产阶级的决心与坚定无产阶级的信念。从城乡对立到城乡融合,马克思恩格斯一直在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而努力奋斗,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四、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思想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启示

(一)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是特色小镇发展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中指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6]。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兴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实践在各地蓬勃发展。特色小镇概念最早提出是为了解决浙江省块状区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其出发点并不是考虑建制镇如何更好地发展和如何发展乡村的城镇化”[7]。因此,特色小镇是在空间上独立、在功能上复合的发展空间平台。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四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后,特色小镇与特色小城镇的发展就产生了十分密切的关系,也进一步显示出特色小镇未来发展中城乡关系的重要性。第一,在特色小镇培育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城乡空间结构要素,将城乡区域发展条件作为基础要求,优先选择资源丰富、资本集中、人力富足、交通便利的地区,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区往往能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内生动力。一般来讲,在大城市集群周边建设发展起来的特色小镇在质量和速度上都比其他地区更快更好。第二,特色小镇的发展也为城市群和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特色小镇不仅可以作为城市特色功能的聚集区,也可以通过疏散城市群由于空间过度集中导致的大城市病等,发挥城市非核心区域的功能。第三,小城镇和乡村在空间结构上也具有较强的优势,乡村作为小城镇的腹地,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在土地规划与利用上也有着较大的自主权;小城镇作为乡村的核心,也能为其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支撑,它将城市和乡村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具包容性的城乡空间结构分布格局,进一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在对城乡关系进行研究时,对城乡土地制度、城乡居民住宅问题等进行了深刻剖析,最终得出了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而在通往城乡融合的道路上,依然需要合理配置各类生产要素,物质生产所需的土地、资金只有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壮大经济基础的力量。 当前,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方兴未艾,甚至令人眼花缭乱。如何推动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防止昙花一现,成为各地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一,需要实现生产要素的重组与优化配置,注重传统要素和新兴要素融合。对特色小镇发展来讲,生产要素配置结构的优化可将本区域内原本低效散乱的经济活动整合为最优有机体,使各个经济部门满足于外部市场需求的最大产出,从而使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实质性提升。此外,还要注重传统要素挖掘与新兴要素引进的结合。

第二,需要推动产业结构转型,提高生产力水平。特色小镇发展关键在于培育特色产业,尤其是产业生态位是特色小镇建设中资源要素和产业性质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产业间共生互补或竞争关系的基础前提”[8]。因此,在规划和拟定初期便要对特色小镇发展条件进行科学详实的评估与分析,培育战略性、地缘性、可持续性的特色产业,在城乡双向供给机制中,扩大对外供给价值,充分利用产业的产品及其服务等实现有效供给。同时,要编制好特色小镇产业发展规划,为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链,实现产业集群集约化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需要加强制度供给结构改革,促进要素流通。政府在制定特色小镇发展制度时,应该重点突破城乡要素流动的制度瓶颈,对相应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性供给。其中,土地制度改革尤为重要,土地整合也被视为有效途径与举措。在特色小镇建设中要统筹城乡农用地、建设用地规划,并建立合理的统一市场。在土地复垦和开发过程中,注重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避免特色小镇建设房地产化,外加合理有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才能更好地将制度供给与特色小镇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匹配起来,形成良性互动。

(三)加快打破人才瓶颈是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农村劳动力向原籍回流的现象,城乡人口的双向流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特色小镇作为城市和乡村的衔接点,对于本地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大量流失劳动力的聚集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高素质人才振兴乡村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前往并留在农村,成为中国乡村基层建设的新主体。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发展思想高度重视人的作用,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要素,当代中国特色小镇建设更当如是。这就需要创新人才要素供给机制,加快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建立新型农民培养体系,激活乡村人力资源,建立灵活有效的引智引资机制,尤其鼓励与引导外出人员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保障、搭建平台。特色小镇建设需要挖掘的人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原住民中的才能突出者。这一类人世代都是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天文地理、风土人情、河流土地有着最深刻的认识和最深厚的情感,他们中间或对农业生产有独到见解,或在百姓中间威望颇高,或具有一定的宗族势力,有利于特色小镇建设资源整合。

第二,区域内各行业的领军人物。这一类人无论是财力还是能力都是区域内的佼佼者,他们在空间分布结构上与原住民中的才能突出者有着一定的相似,但他们能够在技术和榜样引领上对农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因求学或工作而外出的有学识有文化的人群。这一类人一般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们有着深厚的乡土情结,无论是正在外打拼的年轻人,还是已经到了花甲之年的退休人员,他们都有着返哺乡梓的热忱。

第四,以大学生村官为主的青年一代。他们这群人都是年轻有梦想,敢闯敢干的一代人,大学生村官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又能够在基层工作中吃苦受累,更能与农村青年自由劳动力打成一片,是特色小镇发展最应该广为吸纳的人才。

综上所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述了城乡关系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揭示了城乡对立的根源,指明了未来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提出了城乡融合的目标归宿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对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猜你喜欢

恩格斯城乡马克思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阐释
德国多种活动纪念恩格斯诞辰200周年
在城乡互动融合中推进乡村振兴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吃不下早饭”的恩格斯
让城乡学子同享一片蓝天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