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研究
2020-12-08王碧波
王 碧 波
(1.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2.四川外国语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31)
一、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内在理论依据
(一)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思政课课程目标:“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1]。高校思政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是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首先,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高校思政课通过确立教学目标、进行课程设置、建立评价机制等方式保证教学工作一直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关键,是以上各个环节设计与执行的重要参与者,相应工作的具体落实,也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切实贯彻,其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中责任重大、无可替代。
其次,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学生头脑中不会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都需要思政课教师进行系统地传授,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的落实、各个环节的衔接,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全方位、全过程规范引领。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本质要求。
最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育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学生正处于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对未来既满怀期待,又充满迷惘,对许多社会问题和现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和透彻,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规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积极主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增强知识储备,同时锻炼动手能力,提升自身技能,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是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抓手
大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因,内因是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要不断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大学生这个重要内因的主体性,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活动,不是教师的“独角戏”,需要师生积极主动、持之以恒的共同参与、有效联动。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3]。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并非单纯强调知识的传授与技能的提升,还在于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都要求不仅要使大学生将科学理论内化于心,还要将之外化于行,在实际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教学目标的实现单靠教师“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其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参与教学过程,不仅“致知”,而且“力行”,实现“知行转化”,做到“知行合一”。
其次,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离不开其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体,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材编写的针对性、教学过程的系统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都需要同时立足于大学生的角度才能得出全面、可信的考评结论,都需要大学生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参与相关工作。同时,探究高校思政课教学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探索高校思政课教学新途径、新方法,离不开教育管理部门、教学科研机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积极投入,也离不开大学生群体这个身处其中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切身感受”“深刻感悟”不容忽视、意义重大。只有广泛调动大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有效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其以“舍我其谁”的态度全身心地融入教学活动之中,创造性地发挥聪明才智,助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逻辑必然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对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的超越与突破,有其自身固有的鲜明特征。哈贝马斯强调:“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4],目前学界对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日益深入,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离不开对主体间性相应问题的探讨,离不开主体间性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交互主体性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必要条件
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在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以‘交互主体’为中心的和谐一致性等集体特征”[5]。交互主体性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首先要坚持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否则会因主体定位的不明确而导致教育责任的不明晰,使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无从发挥或发挥不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交互主体突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关系,提出教师与学生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有交互性的主体,强调两个主体形成具有交互关系的主体联合体,并通过一定的中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实现主体的交互性。
(二)地位平等性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张耀灿在提到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时认为,其深刻性、科学性主要在于强调主体性、多向性、平等性等方面[6]。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师生地位的平等,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也在平等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相应的教育责任和义务,这是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基本要求。
首先,教师和学生享有平等的权利。一是在教育理念层面,要把学生放到与教师同等的地位,并贯穿教育教学整个过程;二是在教育过程层面,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对教学中的相关问题有权发表意见并提出建议,两者共同推进教学工作;三是在教育资源层面,强调深化高校思政课供给侧改革,重视学生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证学生和教师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
其次,教师与学生平等地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以往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多凸显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对学生在教学中的责任、义务强调不够。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在明确双方职责范畴的基础上,学生应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主动担负起自身所应承担的教育责任和义务,明确学习方向,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在实践中规范学习行为,自觉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三)交往实践性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现基础
“马克思找到了构建现实主体间性的真正基础,即具有交往性的实践活动”[7]。交往实践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实现的必要载体。高校思政课要在交往实践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都要以交往实践为重要载体,通过教学实践与社会交往等方式来实现。高校思政课只有通过交往实践,才能把科学理论的传授与社会实践的开展密切结合起来,推动教师与学生构建教学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有机联动、相互促进、同向发力。
(四)关系融洽性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保障
教师与学生交互主体性的有效发挥,离不开彼此的相互理解、互相支持。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教师与学生紧密融合,强调两者关系的融洽性。
首先,在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是相互理解的”[8]。教师与学生要相互理解,这是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高校思政课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要求教师与学生善于换位思考,特别是对对方面临问题的明了,在对方遇到困难时的“心心相印”,以便凝心聚力,协同发挥作用。没有了理解,出了问题只会相互责难、彼此推诿,势必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严重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其次,教师与学生要相互支持,这是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仅是相互理解还不够,还要真诚相待,主动给予对方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方向上引领学生,在具体问题上教导学生;同时,学生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教学工作。两者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发力,共同建立和维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统一起来、把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统一起来提供切实保障。
(五)主动性、创造性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动力保证
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形态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主导主体—主动主体”的关系[9]。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教师与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为教学工作提供持久动力。
首先,高校思政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要求教师在明确自身责任的基础上,必须主动作为,主动参与构建良好师生关系,主动参与营造良好教育环境,主动寻求良好的教育契机,主动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学生必须积极作为,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主动献计献策提升教学实效性,切不可被动地“坐等教育”。
其次,教师和学生还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在变化着的时代和社会中动态进行,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单纯依靠老思维、老办法已经没有出路。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创新方式方法,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分析、解决教学理论与实践问题;学生也要结合时代实际、社会实际、自身实际,创造性地与教师形成合力,创造性地融入教学活动,创造性地利用有利条件解决自身遇到的现实问题。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实践遵循
(一)强化意识: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意识
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必须重视意识问题,这是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发挥的内部因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各级教育部门和相关机构,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案的制定等方面,要融入能够体现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理念因素,在宏观层面通过全方位强化来增强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引导两者在教学中明确自身定位,“由内而外”发挥自身积极作用。
其次,教师作为办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在思想上和实践中都要摆正自己的主导位置,将自身主导意识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主动承担相应教育责任,在教学实践中协调各方关系,主导、规范教学过程,在社会交往中主导价值引领,为人师表、身正为范,把理论教学与社会践行有机结合起来。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对象,要明确自觉发挥主体性的重要性,明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事关人生发展,对自身意义重大,产生对思政课学习的内在需求,积极发挥内因的作用,而不是一味将教育责任过多地推给教师,将自己置于被动接受教育的境地。
(二)明确定位:坚持高校思政课师生地位的平等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地位的平等性,是师生在教学中发挥交互主体性的关键条件,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基本条件。
首先,必须坚定教师与学生平等的教育理念。在传统教育观念中,教师权威不容侵犯,学生应对教师言听计从。随着教育的发展,师生平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传统观念对现实的影响依然存在。要坚持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教育地位的平等性,就必须在教学中深化平等理念,并将这个理念蕴含于教学目标、课程安排、教学方案等内容之中,让师生从心底里树立、在实际中践行、在发展中坚定彼此平等观念。
其次,要使平等理念充分融入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一方面,教师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平等的氛围中群策群力,共同创设良好环境、维护教学秩序、实施课程方案;另一方面,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立足自身为思政课教学的有序开展出谋划策,并身体力行,在教师的主导下,积极投身教学活动。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主导,要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这本身也应是教师主导性发挥蕴含的应有之义。不仅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权利,也明晰其应担负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使其认识到平等的全面内涵,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通过课堂讨论、社会实践等教育方式,把自我教育与教师主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三)创新方式:更加注重高校思政课的交往实践性
高校思政课在用科学理论培养学生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交往实践性,这是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首先,交往实践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现实载体。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社会实践都离不开交往的形式,教学共同体的构建维护、活动开展也要以交往为其重要载体,也只有通过这个载体,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否则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落到实处。
其次,高校思政课教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不仅强调科学理论的内化于心,同时也重视理论知识的外化于行。这都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把科学理论和交往实践有机融合,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深化认识,增强理论认同,在实践中运用理论,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更好指导实践,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创新要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着手。在课内,要适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践安排比例,积极探索富有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在课外,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团,由专门的思政课教师负责指导,不断加强建设和引导;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夏令营,搭建理论研讨、交流的学习平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星”的评选活动,关注学生理论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适当方式给予及时的鼓励与肯定。
(四)优化关系:培养维护融洽师生情
高校思政课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维护,这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顺利开展及其效果提升的有力保障。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真正做到“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1]。只有这样,学生才可能真正认同、信服并以思政课教师为榜样,为两者融洽关系的建立维护做好前期铺垫工作,先“亲其师”,尔后才能“信其道”。
其次,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通过“三言两语”“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一是需要创造更多课上课下、网上网下的交往机会,使师生在交往中加强交流、加深理解,在实践中拉近距离、增进共识;二是需要坚持不懈、持续发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维护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三是需要师生共建、协同维护,融洽师生关系的构建与维护远非思政课教师或学生某一方单独努力所能实现,需要双方本着平等的原则,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五)内生动力:增强高校思政课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高校思政课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离不开两者主动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动态互动”[10],而且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内生动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高校思政课教学面对大学生这样一个思维活跃的对象群体,新情况、新问题随时可能以各种形式和面貌出现,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更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发挥主导性,牢牢掌握教学的主动权,以免因被动产生不利因素,使之前的努力“功亏一篑”,甚至导致教学方向的偏离。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高校思政课教师还必须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主动创设良好教育情境,主动寻找最佳教育时机,创造性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创造性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其次,大学生主体性完整内涵的明确为其赋予了全新、全面的教育责任,这要求大学生不能单纯依赖思政课教师主导性的发挥,被动接受教育,而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主动肩负起自身主体性地位确立所带来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否则,主体性在实践中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并很可能会对思政课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大学生身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面对不时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还必须努力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知难而进、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参与教学、自我教育、发展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