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使用镇静治疗后的护理体会及进展
2020-12-08赵东方
赵东方,王 玲*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本次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使用镇静治疗后的护理效果进行研究[1],其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接治的80例镇静治疗后的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为18例,女性为22例;年龄为16至75岁,平均年龄为(36.21±7.59)岁。研究组男性为21例,女性为19例;年龄为18至77岁,平均年龄为(35.73±6.89)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之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按照医生要求给予患者镇定药物使用,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监护等护理。
研究组患者则给予程序化镇静护理,①对患者的病情予以密切的观察,并对其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及记录。②护理人员要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辅助控制可逆的躁动因素,若患者发生呼吸不畅、尿潴留、便秘等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术后管理。对意识清晰的患者予以安慰,遵医使用右美,和咪哒唑伦镇静药物,并且对患者的躁动、镇静进行评估,对药物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
1.3 观察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和躁动评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17.0软件中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s)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疼痛和躁动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其中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4.31±2.14)分;躁动评分为(5.12±0.76)。其中对照组患者的疼痛评分为(5.65±2.63)分;躁动评分为(5.87±1.23)分。研究组患者的疼痛与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为:疼痛评分为(t=2.499,P=0.014);躁动评分为(t=3.2807,P=0.00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其中研究组患者挣扎动作为2例,比例为5.00%;自行拔管1例,比例为2.50%;攻击行为0例,比例为0.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其中对照组患者挣扎动作为5例,比例为12.50%;自行拔管3例,比例为7.50%;攻击行为2例,比例为5.00%,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之间比较,其差异符合统计学意义。组间差异为:(x2=4.501,P=0.034)。
3 讨 论
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予以程序化镇静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该方法是通过对急性期以及意识不清的患者加强监护以外[2],同时还要对其躁动的原因进行分析,对患者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和好舒适管理等[3]。待患者意识恢复后,加强陪护以及心理干预,从而改善患者的躁动和疼痛[4-5]。
根据本次研究结果得知,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疼痛与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7.50%,其中对照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0%,研究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通过结果比较可以证明,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予以程序化镇静护理,其护理效果要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综上所述,对重型颅脑损伤躁动患者予以程序化镇静护理,其护理效果较为显著,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以及躁动症状,并且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