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叙事伦理模式中艾丽丝·沃克小说的当代伦理表达
2020-12-07王明霞
王明霞
摘要: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分析,艾丽丝·沃克的小说《日常用品》中的隐性叙事进程和其隐含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在情节发展、故事层、叙述层三个层面得以展现,使以往被忽视的诸多层面的叙事伦理和有机关联也被挖掘而出,从而扩展了艾丽丝·沃克小说的阐释维度和拓宽了小说叙事内容的艺术容量、表现深度与伦理内涵,进一步丰富了以往有关艾丽丝·沃克小说的叙事伦理的论述,拓宽了目前对其小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关键词:叙事模式;伦理表达;艾丽丝·沃克
一、引言
艾丽丝·沃克(Mice Walker,1944-)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国文坛著名的诗人、小说家和评论家。除了她的广受好评的小说《紫色》(1982)之外,《日常用品》也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讲述了一对非裔美国人姐妹在寻找非裔文化根源、定位自身身份意识以及进行文化传承时的不同心理和行为。目前,以双重伦理叙事模式的维度来分析这篇小说的文章几乎没有,相关讨论也尚未开始,因此将此议题的沃克小说纳入叙事伦理的视域,从不同的维度丰富小说的叙事,真正触及小说中叙事进程不断演进的叙事伦理,进一步解读非裔文化根源的回归、民俗文化的传承以及家庭和谐等关乎非裔美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生存的共同主题是有现实意义的。
二、情节发展中的姐妹情谊
女性之间的“姐妹情谊”的描写是艾丽丝·沃克小说的特征之一。在《日常用品》这篇小说中,沃克跳出了这个惯有的模式,用若即若离的姐妹情谊推动小说情节与叙事发展,指出姐妹情谊虽弥足珍贵,但这份情谊中或许掩盖了差异与不平等。在小说的情节的发展中,一位非裔美国人母亲每天忙于家务活和照看孩子们,她虽然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但她身上承担着一个传统非裔母亲的身份和改变世界的角色,这个角色糅合在日常琐碎的家务活动中和平实的生活中。她希望在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一个友善的圈子,在困难时期来临时,可以抱成一团,度过难关。或许只有在家人进行真正的情感结盟时,一个家庭才能强大起来。但事与愿违,她家里的亲情关系却并非如此。她有两个女儿——姐姐迪伊和妹妹麦吉。这姐妹俩在诸多方面都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和脾性。姐姐迪伊的肤色比妹妹麦吉的要浅,她还有着更漂亮的头发和身材。不仅如此,姐姐迪伊头脑敏捷、伶牙俐齿、无所惧怕、会打扮、幽默、自我意识强,而妹妹麦吉相貌平庸、身上有疤、羞怯胆小、头脑也不太灵光,可谓是老实巴交。在她的生活中,她从来不会和好看、金钱、机敏这些东西相关。在小说的叙事情节中,麦吉等姐姐回来后,变得紧张兮兮,她无助地站在角落里,心情无比沮丧。她相貌平平,一边羞愧地看着自己胳膊和腿上的伤:一边眼巴巴地望着姐姐,眼神里既带着一份嫉妒,又有一抹羡慕。她羡慕她姐姐能够掌握着自己的人生,但是她自己却从来没有从世界上得到过肯定的答案。
在这样的叙事背景下,姐姐迪伊似乎是挖掘民族文化、定位自身身份、传承非裔美国人传统的最佳人选。但是,优秀的小说不会这么轻而易举地给出答案。随着叙事情节的发展,夺目的姐姐在“文化寻根”时太用力,觉得“意义在远方”眼高于顶,以至于越过和忽略了自己家、自己身上本来就存在的文化,而似乎诸多方面都不如姐姐的妹妹,却恰恰在朴素平凡的生活中,真实地进行着文化的传承。由此可以看出,妹妹麦吉在内心深处表现出一种种族的健康,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完整的、健康的黑人形象,这也是在呼唤建立黑人自身的身份价值和家庭伦理,强调“从种族、信仰、文化多角度去考虑身份”。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篇小说不断丰富着它作为小说的时代意义。它不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道德说教,而是由叙事情节所唤起的叙述、倾听、读者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伦理表达。在文学作品中,小说的叙事情节从开始到结束,前后都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艾丽丝·沃克正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故事情节来展现这篇小说的主题,问或地叙述主人公家庭里的事情,刻画人物,铺展情节,引导读者去猜测、判断,最后揭开不一样的谜底。这是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和成功之处,折射出一个基本事实——人的判断、人的眼光,若不符合真理,很可能到头落空,寻不到真实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不仅需要关注文学作品的情节发展形式、结构等叙事要素,还要通过细致解读人物形象的方式来达到认知和理解,进而加深读者对于人应当如何有道德、合伦理地生活这个问题的领悟。
三、故事层中的棉被归属
小说的故事层是叙事学的叙述层之一。“叙事讲述的任何事件都处于一个故事层,下面紧接着产生该叙事的叙述行为所处的故事层。”故事层的叙述在情节背景和细节方面进行互补,不仅使故事和人物形象都显得更为充盈和丰满,也使叙事内容具有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叙述力量,保留了叙事的完整。
“日常用品”这个标题在小说故事层发展这一叙事运动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实际上,这个标题沿着故事层的叙事軌道而进行,故事层里的特定意义也因此呈现出来,即棉被在故事层中的隐含含义。棉被具有隐喻的含义,“隐喻是文学艺术表达的一种方式。”在小说中,棉被象征着黑人的传统文化。棉被不仅是迷人的艺术品,也同时传递着艺术、情感、遗产、传统和美德。在小说的叙事文本中,沃克对此进行细致地描写:
这两床被子最初是奶奶迪和大迪亲手缝制的,然后我又把他们挂在了前廊的被子架上,然后又接着把他们缝完了。其中,有一床被子是古老的罗恩斯达花纹,也许还包含别的花纹,另一床被子是漫步山路花纹。这两床被子都是用奶奶迪穿了五十多年的衣服做的,还有用爷爷贾雷尔的佩斯利衬衫,还有用祖父以色拉在内战时穿的制服上褪色小蓝布条,大概有火柴盒那么。
由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这床棉被是一门具有灵性的手艺,是物品的知己,这是机器生产无法比拟的,而且机器生产也无法表达一件手工艺品里面包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情怀,当然也称不上是一件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因此在小说中,迪伊不想要那些用机器缝的被子而是坚持要这床手工缝制的棉被。实际上,没有哪个民族会放弃自己的宝贵遗产,它是有根的,不会断。
沃克在故事的叙事层面,围绕叙事主线,说明故事的来源和描写故事的原貌,形成一个相对独立但又不可或缺的层面,使得故事的发展更加明晰,有机可循。同时,故事层中关于棉被这个日常用品的叙述淡化消解了叙述的虚拟性,使读者相对容易地进入叙述空间,间接地引导读者对进行阐释,建构深刻的伦理意义,从不同的层面丰富了小说的叙事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日常用品》这篇小说围绕棉被是由姐姐还是妹妹继承的问题为故事主线,表意的故事层是棉被归属姐姐还是妹妹的问题,但通过文本细读,笔者发现仅仅使用表意的故事层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个深刻的叙述层,用不同的叙述主题和叙述层次来展现。这个叙述层面主要是作者的立场问题,而故事层面主要是棉被归属问题。在这两个层面中,伦理意识或隐或显的对叙事文本影响、制约,同时也反映出作者的伦理观与叙事文本的伦理内涵,如下所述。
四、叙述层中的传统继承问题
叙述层,指文本的创造性叙述过程和叙述行为。叙事学理论的叙事层面关注的是叙述者及其叙述行为的问题。在《日常用品》这部小说中,沃克采用分层叙述的方法建构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故事层集中体现在一个棉被的归属问题,而深刻的叙述层则是非裔传统文化的继承问题。借助这个叙述层面,通过隐喻和暗指,将棉被类比为非裔传统文化。沃克在叙述的层面指出,真正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应当是对传统文化的内在消化和对其人文精神的内在继承,尤其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品格,而不仅仅是像小说中姐姐迪伊那样肤浅地接受和赞美,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血液生命与活力,从而真正繁荣和发展传统文化。
沃克在一次文化访谈中也提到:“我喜爱这片非洲的土地,我的父母尊重这片土地并且知道如何进行打理。我认为这片土地是我的精神归属之地。这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的源头,我逐渐意识到这片土地是多么的神圣。”确实,非洲土地蕴含神圣,非洲特色工艺品也是非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这些特色手工艺品由勤劳的非洲女性一针一线地缝补出来,它们精美绝伦,是非洲万千风土人情的生活写照。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一些手工艺品的色彩奔放热烈是对自己生命的无言书写:他们努力拼搏为生存,为生活,为自由。这种代表着人类与生命和谐创造的美丽记忆,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日渐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有不少年轻人也正在重新认识这项古老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实际上,非洲大地上的手工艺品至今一直生生不息,代表着非洲人强劲而蓬勃的生命力。在一定意义上,非洲手工艺品不仅是一门艺术,也赋予万千非洲女性向上的力量,让她们生而坚强,渐渐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和珍贵,在新的世界中,用自己双手的智慧和力量一代又一代地为之奋斗。在《日常用品》这部小说中,像棉被一样的手工艺品已经融入像妹妹麦吉这样的女孩子的血脉之中,她和棉被相偎相依,无法分离。因此可以说,非洲手工艺品代表着一种深刻的精神信仰。
这个叙述层的叙事进程的其根源在于叙述“从外部向内心”的转向,叙事文本始终聚焦于非裔传统文化由谁来保留、继承和传递的问题,作品的结尾指出,是平凡的妹妹麦吉而不是自命不凡的姐姐迪伊,保留、继承和传递了传统文化,这个细节在小说中有详细的叙述:
当我看着他的时候,就好像什么击中了我,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就像我在做礼拜,上帝感动了我,我就不自觉地高兴起来,唱起圣歌。我做了一件我之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把麦吉搂过来,拖着她进了屋子,迅速从万洁罗小姐的手里夺过被子,塞到了麦吉的腿上。当时麦吉就坐在床上,嘴张的大大的,甚是惊讶。麦吉微笑着,也许是因为那个太阳镜。但是这是一个真切的笑容,不再害怕。我们看着车留下的灰尘消散的时候,我让麦吉给我倒了点梅子汁。我们两个在那里享受着阳光,等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就回到屋子里睡觉了。
从上面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在小说中,非裔美国人的母亲把棉被留给了妹妹麦吉。她匿得麦吉从小认识到棉被所具有的传统价值,在潜意识中具有继承传统文化的伦理责任,渴望拥有外婆亲手缝制的棉被。妹妹麦吉懂得应当立足于本土的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不断汲取营养,这才是一个有责任、有使命的继承人所需要做的,才是对传统的真正尊重和继承。而相对于姐姐迪伊,在叙事暗流的隐性进程中,姐姐迪伊受到当时美国社会受到了文化异化的冲击而不自知。沃克通过叙述层的叙述者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姐姐迪伊,隐含地指出这个问题,微妙地描写出个人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冲突。也就是说,沃克在暗中邀请读者对姐姐迪伊的所作所为加以伦理评判。在这层伦理叙事中,作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伦理意义也体现出来,同时沃克别具一格的情节设置和结构安排也展现出来。叙述层的叙述者邀请读者来看待姐姐迪伊的言行,在道德方面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对姐姐迪伊这个人物产生伦理评判,懂得“保持一些基本的道德伦理的界限”,充分且全面表达出小说丰富复杂的叙事艺术和伦理意义。
五、隐性叙事进程中的伦理表达
伦理价值是文学最基本的价值,它反映文学所有价值的本质特征。文学经典的价值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在某种程度上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方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伦理学视域中的文学叙事是实现伦理功能的途径和方法之一。作为人的自我道德确立的一种方式,伦理是对人类道德生活状态和行为的一种预设规定:叙事是对这种道德生活状态和行为的一种文学展示,是人的道德和行为的结合点,赋予人们对于世界的基本道德秩序。
在当代社会里,有些隔阂世代积累,家庭成员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心墙,犹如壁垒,终究难以打破。在小说中,面对伴随美国现代物质生活而带来的身份困境、道德滑坡和伦理缺失等问题,姐姐迪伊处于新旧伦理价值观念的碰撞与撕裂之中,也处于两种价值观的对立与碰撞之中。她喜欢打扮,一件黄色薄纱裙从高中穿到了毕业。妈妈用别人给自己的一件旧外套给她做了一件绿色的外套,她还要配上她的黑色坡跟鞋。她什么东西都要,不达目的不罷休。她能够不眨眼地盯着别人看好几分钟。她十六岁的时候就有了自己所谓的穿衣风格,而且她还知道这是什么风格,就像她的妈妈所叙述的这样:
我曾经认为她也会讨厌麦吉。但是在我和教堂给她筹钱,送她去奥古斯塔上学之前就这样了。她过去会没有一点同情心地给我们读书,满是强迫的话,谎言,或者是一些其他的民间风俗。我们俩一无所知地困在那里,她的声音凌驾于我们之上。她强迫地给我们灌输那些虚伪的东西,灌输那些我们根本不需要知道的东西。我们刚有些似懂非懂的时候,又将我们挥之而去。
由此可以看出,姐姐迪伊受限于自我利益的得失和虚荣心的驱使而不断地进行着索取,包括索要小说中的手工棉被。她总是难以认识到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对母亲和妹妹会构成情感上的攻击,尤其在关系到个人利益时,她总是想方设法地获取利益,一味地想要剥夺家庭,这样只会逐渐削减自己与母亲的伦理关系,淡化与妹妹的伦理情谊。实际上,姐姐迪伊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中主要的黑人群体,他们都渴望在西方世界获得“有形”身份,采取不同的方式以达到被他人看见的目的,因此“满足自我,实现自我,又不心存内疚”成为最直接融入美国文化的方式”,甚至自我主张地把自己原有的、具有非裔特征的名字迪伊改成一个时髦的名字—万洁罗一丽湾妮一卡科嫂,但是这一切最终却都归于虚无和失败。实际上,姐姐迪伊在这个非裔美国人家庭中有伦理责任,这份伦理责任应当是将自身从盲目从众中解脱出来,在伦理的普世性中变得不那么孤立。有了这个伦理责任之后,姐姐迪伊可能就会抛去她的个人利益,履行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责任,在思想意识和内心深处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借此重构家庭伦理关系,缓解姐妹矛盾。
在这个叙事情节节点上,沃克用克制的笔触进行细腻地描写,暂缓故事情节的铺陈,表露出人物和她作为作者的感情与伦理意识。也就是说,在叙事层面和伦理诉求的两端,沃克既关注作品结构之美的呈现,又进行社会现实的批判和伦理之善的表达,“这一明一暗、并列前行的两种叙事运动互为对照、互为排斥、互为补充,在矛盾张力、交互作用中表达出经典作品丰富深刻的主题意义,塑造出复杂多面的人物形象,生产出卓越的艺术价值。”在本质上,文学作品是关于伦理的艺术。沃克把伦理关怀诉诸于叙事文本内部,将此作为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外在形态情节的设置与安排,体现着作家的伦理愿景。因此,在解读一部文学作品时,需要沿着不同的表意轨道来看清深层结构的叙事文本。叙事文本有着深层结构,但它并非一个封闭的意义场;相反,意义的产生是文本、作者、读者和世界(社会历史语境)合力的结果,四者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意义的生产是在多种要素、多种声音的对话中才得以产生的。这样就会比较全面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意义和深刻思想。
六、结语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日常用品》以其深刻的内涵与现实的寄意令人瞩目,彰显了作者自觉的“立言”意识,希望通过小说创作明确对实现个体与家庭群体价值的追求,塑造出的人物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独特个性,并从不把人物形象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种超越种族的高度。沃克的这种思想始终展示着一位充分理解了多重人类疾苦的黑人女性作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作理念,她作品的艺术价值因植根于黑人文化传统而熠熠生辉。同时,她强调文化的传承和精神传播是永恒而具有深刻意义的,应当回归到黑人民俗民间文化之中去寻求滋养,以更加真实地再现人民的艺术形式,实现黑人的自我价值,同时也意识到传统文化可以是一个使命,会让世界更加和平美好。对生活在当代社会里的读者来说,应当去尝试理解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血脉亲情这种天然联系,在内心深处去感受这种联系的根源,并逐漸形成一种与以往不同的视界、感受自我与家庭成员之间返璞归真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