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下对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现实思考

2020-12-07张师瑜韩佳伶

张师瑜 韩佳伶

摘要:2020年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绝对贫困的现实要求下,深度贫困地区实现稳定脱贫是精准扶贫政策的重要内容,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基础。为了让广大贫困群众过上幸福安稳的生活,需充分保证脱贫成果具有稳定性和长久性。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从贫困群众的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三个方面来分析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现实难点,通过建立深度贫困地区应对贫困脆弱性背景的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生计策略的功能提升机制和应对生计资本的可持续增收机制,来防止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后再次返贫,巩固河北省脱贫成果,保证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稳定脱贫。

关键词:可持续生计分析: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

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是“十三五”期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总体目标。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防止返贫与继续攻坚同等重要,深度贫困地区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河北省共计6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510个贫困村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0.78%,计划2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圆满完成年度脱贫工作任务:9万多贫困人口搬進新居住环境,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任务超额完成:10个深度贫困县共减贫20.8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8.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38个百分点。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包括张承坝上地区和深山区的10个深度贫困县及206个深度贫困村具有地区内环境条件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低、贫困代际传递严重等特点。在可持续生计资本积累薄弱背景下,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具有很大的返贫风险,仍面临贫困脆弱性高导致的脱贫后返贫风险大、生计资本薄弱导致的可持续增收难度大以及脱贫内生动力不足导致的生计策略有限等问题,如何防止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脱贫后再次返贫,有效降低贫困发生率,是当前扶贫攻坚及后扶贫攻坚时代应着力解决的问题。立足从贫困户的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三个角度来深刻分析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潜在的致贫返贫因素,剖析河北省现阶段稳定脱贫机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让部分贫困人口真正地走出“贫困一脱贫—再返贫”的恶性循环,为实现高质量脱贫和稳定河北省脱贫成果提供决策参考。

一、稳定脱贫的内涵

可持续生计理论以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分析经济社会与物质环境之间复杂多变关系,揭示贫困的多维成因及其规律,提出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贫困治理集成方案。可持续生计方法分析框架主要包括影响个体生计水平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已有研究表明,贫困户的可持续生计受金融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生计稳定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探究河北省深度地区稳定脱贫的难点和路径,正确认识稳定脱贫,了解稳定脱贫的内涵是必要条件。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分别从贫困的脆弱性、生计资本、生计策略来阐述稳定脱贫的内涵。根据可持续生计框架,脱贫策略的选择应当侧重于解决贫困人口在相对恶劣且充满风险的环境背景下如何增加生计资产和能力,以及采取何种生计策略。一是贫困脆弱性背景下的风险防范层面。脆弱性是农户贫困的根本原因。外部生活环境的脆弱性和农民自身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生产和生活条件。因此,降低贫困农户的脆弱性并能够抵抗潜在的风险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路径。二是生计资本下的可持续增收层面。实现稳定脱贫是指贫困人口在脱贫后的长期生活中实现了持续稳定的收入增长情况,家庭增收具有稳定性。三是生计策略下的功能提升层面。生计意愿和生计可行能力对于实现贫困人口的可持续生计至关重要,实现稳定脱贫,贫困家庭需要有能力开展生计活动,提高生计意愿和主动性。

二、现阶段河北省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现实难点

(一)深度贫困地区贫困脆弱性较高,存在返贫风险

贫困脆弱性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是受到潜在风险冲击与抵抗风险冲击能力双向作用下的结果。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具有循环往复性,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受到潜在的风险冲击,不利于巩固现有的脱贫成果。分析贫困群众潜在的风险,降低贫困脆弱性是实现稳定脱贫的重要环节。(1)深度贫困地区自身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深度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较高且资源严重缺乏,重大自然灾害不仅会造成贫困地区的群众生命与财产的大大损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损伤地区积累的经济基础和脱贫成果,破坏发展根基,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脱贫户可能再次陷入贫困境地。(2)贫困群众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贫困群众接受的教育有限,专业技能不足,思想观念滞后等原因,难以融入现代化社会的新型发展方式和掌握市场经济规律。面对变化莫测的市场风险,贫困群众应对能力有限,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现有扶贫工作多重视对贫困群众的物质帮扶,对思想教育,精神脱贫的帮扶较少,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和群众的脱贫意愿未有效转变,缺乏积极性和主动陛,遇到发展型障碍时增大返贫率。

(二)深度贫困地区生计资本积累薄弱,存在返贫风险

贫困群众的个人生计资本是深度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根本要素,而人力资本则是生计资本的重中之重。部分地区将经济资本和物质资本放在重要位置,忽略对贫困家庭人力资本的投入。(1)深度贫困地区各地村级产业扶贫结构较单一。村级“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结构较常见,带领脱贫户发家致富,从而稳定脱贫成果。但村级产业是否适宜该地区的自身发展引人深思,未做充分调查研究之前,引入错误的产业项目不仅造成产业发展速度缓慢,难以有效带动贫困群众实现长效增收,导致村级产业发展程度低,更会阻碍村庄的发展和资源的浪费。(2)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扶贫项目缺少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贫困群众实现可持续增收的难度增大。到脱贫攻坚最后时期,大量扶贫项目涌入深度贫困地区,因脱贫时限限制,大量短期见效的扶贫项目被深度贫困地区普遍重视,短时间内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超过全国的贫困标准,从而脱贫摘帽。但其中部分短期见效的扶贫项目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贫困群众的收入是否能够可持续性的增收,脱贫质量如何,是我们后期要关注的问题。(3)深度贫困地区就业培训和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就业培训是提高贫困群众人力资本的重要环节,村级未能了解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真实的技能需求,往往采用一般普遍的培训项目和课程,甚至有的地区采取发放奖品礼物等措施来保证村内培训的参与率,大大降低就业培训效果。就业培训项目与扶贫对象真实技能诉求不完全匹配,从而大大减缓对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对象人力资本的提升速度,未能解决贫困家庭真正的就业问题,难以保证贫困群众具有可持续性的增收。

(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群众内生动力不足,生计策略有限

(1)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政府的帮扶,不愿主动就业,将家里的主要收入寄托于政府扶贫政策的各种转移性收入。随着政府对贫困户的帮扶力度增大,贫困户得到的实惠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就业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表现积极性不高,不愿意以就业的形式脱贫,多依赖于政府的转移性资金,缺乏自我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户生计策略单一。深度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因病、因灾、因学、缺劳力、缺资金等多重的致贫因素,生计资本薄弱,生产生活水平差,生计策略相对单一。

三、在深度贫困地区构建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

(一)深度贫困地区应对贫困脆弱性背景的风险防范机制

(1)面对自然灾害风险,因一些不可抗力的天灾导致脱贫户存在返贫风险。若遇到天灾,对于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地区,不仅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更会极大程度地破坏当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减弱经济基础,脱贫户可能重新陷入贫困境地。应提高群众生态保护意识,降低因灾致贫返贫的概率。不仅要通过大量宣传和教育,使深度贫困地区的农户认识到保护地区的生态环境对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性。还要从预防的角度,防止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恶化。禁止因落后意识导致的乱砍滥伐、污染水资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和行为的发生。要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抗灾知识教育讲座,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提高贫困地区人们抗灾能力。对于已遭受破坏的贫困地区,要加强治理和修复的力度,完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使因灾致贫返贫的贫困户尽快脱贫。

(2)因病致贫返贫的风险。改善农村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健康扶贫的意识。将乡村卫生的建设和乡村医生的培养作为未来农村减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区需要增大宣传力度,增强贫困地区农户的卫生和疾病预防意识,降低因病致贫返贫的概率。结合实际,整合农村医疗资源,加强深度贫困地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承担起对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基本医疗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的一系列工作。最重要的要为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供人才支撑,加强签约医生的数量,为农户开展健康大課堂和健康教育讲座,培养农户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爱好。

(3)产业帮扶项目发展过程中面对的风险危机。深度贫困地区应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为贫困群众降低市场风险。政府、企业和脱贫户共同为产业风险的承担者,不同程度地一起抵御产业项目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不同风险。再次返贫必然会增强脱贫户的生计脆弱性,提高脱贫户的风险应对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是保证脱贫具有稳定性的重要方面。对于弱劳动能力或无劳动能力的农户,办理低保或者设置公益岗位,加大政府帮扶的转移性资金,保证其最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其满足两不愁,三保障的条件。当外在风险冲击发生时,脱贫户拥有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是防止返贫的重要条件之一。

(二)深度贫困地区应对生计资本的可持续增收机制

(1)现阶段农村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分别是农户的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扶贫政策的转移性收入。产业项目的稳定可持续快速发展是脱贫户实现长效稳定增收的主要渠道,将产业项目结合实际转化为当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是关键,加快深度贫困地区的传统型产业向发展型的现代产业转变是重中之重。在村级的产业项目引进中,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各地的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等因素,选择适合地区发展具有地方特点持续发展快速的产业项目。对于家中弱劳动能力或者无劳动能力的农户,鼓励用资金、土地等方式以托管托养、入股合作等形式加入农村合作社或者产业帮扶项目,享受每年的分红和成果,保证脱贫户的长效稳定增收,增加自我发展能力。

(2)要引进有较好市场前景又适合贫困劳动力就业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建设产业园并开办扶贫车间,实现新型现代产业与脱贫攻坚的有机结合。产业项目入驻与各地主导型产业相结合,产业选址与便利贫困群众生活相结合。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设厂房式的扶贫车间以外,可推广居家式扶贫车间、合作社式扶贫车间和“互联网+”式扶贫车间等不同形式。政策扶持作为扶贫车间的基础,注重提高扶贫车间的整体质量,采用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经营相结合,避免“注重产业投资、忽略运营”的现象发生。通过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劳务和小额信贷等人股合作项目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不仅要保证贫困户取得稳定的人股分红收益,还要充分吸收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入企入社工作,通过“分红+工资收入”的模式,保证贫困户最终实现稳定脱贫。

(3)保证脱贫户多元化增收。结合各地优势产业不同的特色,产业扶贫要因地制宜,要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村的就业,加强对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培育家庭工场、小型手工作坊等小型扶贫企业,鼓励在农村贫困地区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进而大力增加灵活的就业岗位。通过加大对家有劳动能力脱贫户的就业渠道来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对有就业需求的农户开展“一对一”的就业培训帮扶,加强就业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保证脱贫户增收具有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深度贫困地区应对生计策略的功能提升机制

(1)增强脱贫户的内生动力。扶贫要扶智,扶志相结合。激发脱贫对象主动脱贫的积极性,输送造血细胞,坚决杜绝“等靠要”的思想,激发帮扶干部的内生动力,要持续追踪紧密关注脱贫户后续的发展状况。积极开展就业扶贫专项活动,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2)增强脱贫户的可行能力。通过讲课、宣传等方式改善农户保守、短视的贫困意识,提高其把握新型农业技术、外出务工等外部机会的渴望度目。增强宣传教育指导工作,采用印发宣传单页、指导手册、政策清单以及网上模块专题的宣传、在现场设立多个宣传点或者走村入户上门为贫困群众宣讲等宣传方式,大力推广河北省的就业扶贫政策,并且及时公布多个活动安排和具体工作举措,确保实效,持续做好贫困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帮扶干部组织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让贫困群众轻松了解各个就业岗位性质和需求。为每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提供就业需求登记服务,完善贫困劳动者的就业信息库,方便及时掌握贫困群众就业的不同需求,从而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就业辅导和培训。最后鼓励脱贫户积极参加村内培训和学习等社会活动,增强其专业技能知识,着力提高脱贫户的生活与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