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频网络自制节目如何讲好中国故事

2020-12-07王丽

传媒 2020年17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微视频

王丽

摘要:在全面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语境下,国内新闻媒体如何发挥优势,面向国际受众进行高效、高质的传播,已经成为广大媒体人需要深入思考的关键问题。本文认为,《中国三分钟》通过内容符号和话语符号的有效构建,达成了定向化、精准化、渗透化的传播效果,形成了多元化传播矩阵,为当前国内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提供了典范。

关键词:微视频 《中国三分钟》 中国故事 符号建构

2015年5月,《CHINA MOSAIC》(《中国三分钟》)在中国网正式上线,作为一档定位于外宣视频的网络自制新闻评论节目,其旨在回应国际关切,传播中国声音。目前,《中国三分钟》已经成为运用微视频进行国际传播的佼佼者,获评2017年网络视频年度盛典“十佳新闻短视频”,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形象,而且成为西方民众了解中国的窗口,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

一、兼具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

《中国三分钟》节目自2015年上线之初,就设立了经济、外交、文化、军事、重要会议、重大事件等栏目板块。2017年,节目组为了进一步优化受众体验,重新整合、优化栏目布局,增设了海外热播板块。其中,经济、民生、文化栏目内容主要是对国内的热点新闻进行全面呈现,向西方民众介绍中国社会的最新动态,同时针对热点事件进行评析,站在中国视角挖掘共性话题,把握全球动向;军事、外交栏目集中报道重要的外交活动,使世界看到中国在参与构建全球治理体系、促进共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重大会议栏目主要报道国内外重大会议,并重点对会议的核心思想进行阐释,同时融入特色视角进行点评,以提高节目在国内外的影响力;重大事件栏目主要是对国际重大热点事件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解读,同时审视和挖掘重大新闻事件背后的中国故事。

笔者通过对《中国三分钟》开播以来的140期节目进行统计后发现,重大事件、外交、文化、经济栏目内容占比最高,其次为民生、军事和重大会议,前四个栏目的总比重达到了60%,后三类的比重总和比重大事件一类的比重还低。由此可见,《中国三分钟》节目更倾向于通过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与分析,兼具中国视角与国际视野进行中国故事的表达与讲述。如《中国三分钟》微信公众号在2019年国庆期间推出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辑系列”“从解决温饱到美丽乡村”“从书信到5G”“从粮票布票到移动支付”等文章,用事实和数据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艰苦历程和伟大成就,积极回应外界关切,发出和平发展、共同繁荣的友好声音。

二、凝练符号形成标识,讲述中国故事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存在差异,这是民族文化得以存在的根本,也是人类文化最具活力的一点。因此,国际传播必须在具备本土意识的前提下,要求媒体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意识,深入挖掘具有普适性的共识价值。具体来讲,媒体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必须挖掘与目标受众契合的共性文化,增强中国故事的渗透性,这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性因素。

1.要挖掘共通的语言符号。媒体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充分考虑国外受众的语言、习俗、思维方式等因素,充分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确保内容的多维贴合,尽可能地找到共通的表达方式。只有中国故事的表达方式能够被受众接受,才可能获得认同;只有在报道中展示我们与人为善、共荣共享的姿态,才能真正达到“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目标。

2.要挖掘共通的价值符号。受众对故事背后蕴含的价值符号的认同度,直接决定着故事的传播度和接受度。客观来讲,在讲述中国故事时,要重点融入和平发展、和谐共处等共性价值观。《中国三分钟》在这方面就做得比较到位,微信公众号第208期《意大利加入“一带一路”:让历史遇见未来》、第212期《发展中国家成“一带一路”最大受益者》等期次都在强调和而不同的发展理念,主张各国之间通过相互交流和对话,促进不同文化的交融学习,以实现共同发展与进步。可以说,《中国三分钟》每一期节目都具有鲜明的传播符号,包括内容符号和话语符号,内容符号是硬核支撑,话语符号是价值体现,双方共同构成了节目独特的叙事结构,也是其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笔者具体以第114期节目《回归20载“一国两制”为香港插上双翼》为例展开论述。

在内容符号方面,这期节目的内容符号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一国两制”的产生背景和丰富内涵,运用精炼的语言,展现真实的历史,能够迅速吸引受众眼球;第二部分内容运用一系列权威数据、专家解读和影像資料,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制度下香港所取得的成就,用数据和事实驳斥了“回归将会导致香港死亡”的错误论点,凸显了“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第三部分则与第一部分相互呼应,对“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发展趋势以及大陆与香港的协作发展进行了前瞻性分析。

在话语符号方面,这期节目内容充分展示了“一国两制”制度的强大生机,贯穿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支撑。最重要的是,节目坚守新闻价值本位,紧扣社会热点,既有深度剖析,又有积极回应,传达了中国核心价值观,塑造了和谐民主的现代化国家形象。

在传播效果方面,本期节目的叙事风格与《中国三分钟》节目的整体风格相契合,既有现实景象又有数据支撑,在对节目主题进行全面解读的过程中,传达中国故事独有的价值符号,这也是其能够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关键。节目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中国制度、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获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

三、以受众思维打造传播矩阵讲述中国故事

全媒体时代,媒体如何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迎合受众需求,构建中国故事的多元化传播矩阵,已经成为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指向。

1.充分借力新技术,强化受众思维。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讲,媒体讲述中国故事从来不缺素材,以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是重点和关键。这就要求媒体在中国故事的传播中,充分了解受众喜好,把握发展动态和趋势。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成熟,VR、H5、短视频等形态已经成为新的潮流,这就要求媒体集中优势资源,丰富表达方式,为受众提供优质的信息体验。《中国三分钟》的短视频新闻评论,充分借助社交媒体的互动和反馈功能,实时掌握受众需求,及时把握短视频发展的大趋势,在融合新闻与可视化新闻等新元素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了他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表达与传播方式,这也是其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

2.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打造联动传播矩阵。互联网平台是当前媒体对外传播的前沿阵地。外宣节目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该加强媒介资源的优化整合,打通多个媒体渠道,增进与受众的多维互动,以确保中国故事在更大空间和更大范围内得到精准有效的传播。当前,《中国三分钟》已经构建了完善的多媒体联动传播体系,中新网、微信公众号、移动App、微博、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都是节目传播的重要平台,实现了媒介的渠道共振,在中国故事的传播方面形成了强势的聚合效应。

四、结语

媒体在进行中国故事的讲述与传播时,要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全面性、创新性原则,在确保生产优质内容的基础上,丰富传播形式,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积极迎合受众需求,不断增强中国故事的渗透性、实效性,为构建符合时代需求的话语体系提供重要助力。

作者单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全球视野下中国道路的内生特性研究”(项目批准号:14@ZH0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虎,陈小萍.平台·精准·话语·评估——全媒时代主流媒体提升国际传播力的路径[J].电视研究,2019(07).

[2]陈燕侠.叙事之“道”:中国故事的“中国式讲述”[J].新闻爱好者,2019(02).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微视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移动互联时代,如何讲好奥运里的中国故事
微视频的内容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