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报业人才新生态路径探析
2020-12-07段莉
段莉
摘要:媒体融合时代,报业转型与改革路径探索任重而道远,变革的本质和难点均聚焦于人才的培养和生态的建设。本文通过对招聘样本的调研,结合报业人才的现实困境,从人才生态学角度探讨报业如何强优势、补短板,解决人的融合的难题,营造全新的人才发展新生态、新环境,释放推动媒体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键词:媒体融合 报业 人才生态
互联网时代,我国传媒行业生态、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深刻的变化,传统媒体的探索变革之路从未间断。2014年是我国媒体融合的元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使媒体融合成为国家战略;2018年《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打通媒体融合“最后一公里”的方向。从市场角度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间竞争是在于争夺渠道、受众和舆论阵地,但本质上是以媒体人才为支撑的综合实力较量。习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笔者通过调研招聘样本,结合报业人才现实困境,从人才生态学角度探讨报业如何解决人的融合难题,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才发展新生态、新环境。
一、融合新闻产品与媒体人才需求
我国已进入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媒体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融合新闻产品的生产要求。融合新闻是多样化新闻的一种表现方式,不同的新闻媒体在同一工作平台上统一进行信息采集、编写和发布等工作,在充分发挥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针对不同的受众,以最生动、恰当的方式实现有效、广泛的信息传播。一方面,当下的新闻编辑部正在由传统的新闻传播管理转向“知识管理”;另一方面,报业已经超越纸质形态,向“数字”新闻产品形态的转型。另外,虽然新闻的表现形式已然多样化和融合化,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合理配置为受众提供个性化新闻产品并与其分享和互动,但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本质定位和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新时期报业在创新阅读产品与服务之余需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工作。这对传统新闻生产机制和生产者素质技能提出了新要求。
2.媒体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本文选择新华报业、河南报业、广州报业等三家传统报业,以及今日头条、字节跳动等新兴媒体(为代表)近年招聘公告为样本进行对比分析,以窥见媒体人才需求趋势(见表1)。
從词频看,报业转型期对新闻从业者的素质、经验、能力要求不降反升,在政治素质高、舆论引导能力强的基础上,对采编人员的技能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采编,还需视频、微博、微信等多形态新闻稿件的策划编发、专题制作技术等能力。策划、编辑、沟通、团队、热爱等关键词,勾勒出报业全媒体采编工作人员的职业轮廓,但有关“知识”类词语极少出现。2014年,有研究学者基于我国互联网的新媒体人才招聘公告进行了大样本分析,发现新媒体岗位招聘信息显示社会最需要新媒体人才的前三名是:后台研发(26.25%)、文本编辑(11.57%)、产品经理(11.36%)。其中后台研发岗位招聘基本上面向计算机、通讯类专业,其余两类人才专业来源广泛。并且数据分析岗位的招聘信息占 8.73% 的比例,在岗位需求中位列第五。
我们再来看看新兴媒体近两年公开招聘岗位的特征(见表2)。
新兴媒体(字节跳动旗下有今日头条、抖音、激萌、火山等品牌APP)基于娱乐、社交、电商、数字消费、视频等构建互动分享技术平台,并快速占领市场、通过科技手段和受众参与,迅速累积起新闻、娱乐、视频等内容库,极大地改变了新闻消费的生产模式和市场受众的阅读习惯。在新兴媒体的招聘样本中,技术岗位一直占主导,盈利模式的成功支撑着其对大数据人才的培养规划体系。原创内容生产一直是新兴媒体的短板,相关岗位需求较少、近年来有并入运营类岗位倾向,而运营类岗位占比上升较快,仅次于技术类岗位。
传统媒体技术研发力量是短板、内容生产是优势,报业招聘中技术岗位虽占比有所提升,但相比新兴媒体、其新闻运作理念和职位结构分布等依然较为落后。新兴媒体在技术研发产品等岗位招聘中体现的热点、网络新名词较多,说明其开拓、细分市场的深度;掌控、运用互联网海量信息传播以及引领、前瞻受众体验潮流的竞争优势。
二、新时代媒体人才建设的主要困难
传统媒体转型压力和生存压力之下,传统报业人才流失已成为全行业痛点。
1.人才结构失衡,供给侧矛盾较突出。传统媒体转型与创新加大了对新媒体、融媒体人才的需求,提升了对自身人才队伍竞争力重塑的期望。然而,近年来传统媒体采编业务骨干频频流失或失去创新动力,而新技术,新媒体的技术、运营、市场等业务骨干发掘与培育呈现难以为继的局面。传统高校近几年对全媒体人才培养模式也未能跟上媒体变革的步伐。若外引各类技术人才进入传统媒体工作,则常常水土不服,在组织内难以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和空间。
2.事企用工双轨遗留,人才内部发展较局限。报业大都属于国企组织,偏重行政化管理。传统媒体人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职业倦怠”“新闻民工”等词频频出现、反映了报业人的内心焦虑和精神困境。有学者对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新闻从业者做过转型期调研,其中认为“目前没有找到发展机会,但相信转型对自己有利”和“相比以前,发展计划更少”的观点分别占到47.8%和23.9%。传统媒体较为忽视员工新闻职业生涯规划和外部能量交换、技能培育发展、专技通道建设,导致新闻工作者个人为了获得财富、社会地位或职业的快速成长,对媒体组织的承诺持续降低,甚至选择脱离组织,这无疑是传统媒体极大智力资产流失。
三、媒体融合背景的报业人才新生态建设
兼具公益和盈利双重属性的报业集团迈向新型主流媒体和传媒集团建设,把现有的生产内容和新闻服务创新融合与事业转移到数字移动领域,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在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报业需要创造的是一个能够吸引人才过来繁衍、同時在原有智力人才土壤中培育生长出各类人才的全新生态环境,新老媒体人在其中竞相交流知识技能、紧扣受众需求协作生产创新、彼此相得益彰地生存与发展,形成各类人才蓬勃生长之势。
1.延承与进化,建立报业自主人才发展体系。报业应打通与外界能量交流通道,在延承传统报人的优秀基因基础上,使适合市场竞争的全媒体人才基因得以进化。抓牢高校源头挖掘、思想观念融合、传播技术更新、以及对领军带队人物、复合型潜力型人才等的培养是重要路径。报业需发挥传统合作优势,积极与各类高校开展全媒体人才培养与合作计划,尤其对目前所需技术类人才的源头培养与补充建设。同时,与高等院校、新兴媒体企业等形成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也能带动内部报人传播观念理论上的更新。 培养“融合型”记者团队的领军人物,使其具备讲政治、懂新闻、懂技术、懂管理、擅策划等职业特点;形成多个新闻专业的超级团队或经营开拓的项目组织,使其结构具备复合型、技能型、实践型、跨学科、交叉型等特点,报业人才物种的多样、跨界、多元,培育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人才种核。
2.冲突与结合,促进人才晋升和知识增量裂变。报业要建设符合时代竞争发展要求的人才生态内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处在解决新老人事制度兼容衔接,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利益平衡,人员存量和增量关系协调处理等矛盾与冲突。自然生态中,多样物种才具备吸收不同能量的可能,能量的流动和开放可以产生更大的发展动力。人才生态也是如此。报业需剔除过去传统媒体中不适用、不合理、落后的用人观念,打造新的人才加入、成长、选拔、任用和分享等用人机制,促使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促使内部有效知识流和技术流的流动,实现人才辈出、知识增值、经济增值、社会效益增值。
3.平台与技能,搭建人才发展的舞台与阶梯。互联网时代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具有用户中心、分享互动和融合媒介等特征,开放、共享、互动、检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在报业传统的组织架构里面,人才的多样性由业务分工决定,报业转型体量越大、业态越多元,组织结构和管理就越复杂,纵向管理、协作部门、业务流程、接触的人等“连接”比较固定,限制了人才的成长。现阶段,轮岗、人才交换、挂职锻炼、人才共享是报业常用的用以工作丰富化、形成其他的“连接”赋能的手段和方式。但要想彻底打破这种限制,报业应在一定范围内切换组织模式,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大潮的平台型组织、激发生产力。
总之,社会环境飞跃发展过程中,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不断推动形成新业态、涌现出新职业,报业应顺应时代要求,积极争取外部政策扶持,引导员工不断培训和巩固新技能,实现学有所教、学有所得、学有所转,为愿意加入报业发展的人才充分搭建好发挥才能的舞台、设计好技能职业晋级阶梯。
作者单位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人力资源部
参考文献
[1]蔡雯.融合新闻:应用新闻学研究的新视野[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9).
[2]刘蒙之,刘战伟.中国传媒人才能力需求研究报告(2018)[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3]余红,李婷.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人才需求调研与专业培养[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
[4]蒋旭灿,袁志坚.媒体融合背景下媒体人转型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5]宋素娟.人才生态系统的建构[J].现代企业,2005(06).
[6]杨宁.人才生态才是持久竞争力[N].光明日报,201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