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手风琴教学的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
2020-12-07
中国—东盟音乐周作曲比赛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为平台,依托广西南宁的地理优势,以每年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及国际民歌节为契机,借助广西与东盟各国间的商贸往来为基础,从而加强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音乐节以民族性、探索性、学术性为主要目标,致力于在音乐文化中发现问题,揭示矛盾,并予以解决。建立和加强国内外艺术院校、音乐团体之间的互通与交流,将民族音乐素材与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和理念结合在一起,传承各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致力于宣传和推广各国优秀的青年音乐家及音乐作品,通过音乐家们的交流,恢复和建立一条严肃音乐艺术的海上丝绸之路。
手风琴在我国众多乐器中应属最年轻的乐器之一,其特点轻巧、携带方便、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表现力强,不仅适合独奏、重奏和协奏,而且可以伴奏,深受人们喜爱,在群众音乐文化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现行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专业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没有从学生自身的客观条件和未来的工作性质出发,没有从专业技术狭窄的圈子中跳出来,偏离了培养目标,导致学生盲目追求技巧性,忽视了文化素养的广泛性和多面性,忽视了文化传播,其结果是既影响了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又阻碍了学生多方面文化素养的积累,使毕业生的学业发展极不平衡,这样必然影响未来工作的正常开展。
一、中国手风琴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模式不合理
由于手风琴教育自身的问题,导致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限,况且招生名额也非常有限,这从某种角度上限制了人们对于手风琴艺术的选择。在我国手风琴学习的早期教育中,学生长期接受的都是业余基础教学。这样说来,在我国为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打基础的任务也都基本落在了业余教育者身上。我国基层手风琴教学因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基层教育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风琴艺术的大众化传播。这样一来,生源也随之减少,甚至面临无人问津的尴尬处境,从而迫使手风琴教学急剧萎缩
(二)教学体系不规范
长期以来,师范院校的手风琴教学始终没有形成一种比较规范的教学体系,各院校的学时、教材、开课方式、教学大纲、教学要求都不尽相同,有的院校直接沿袭了专业院校的做法,把它们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要求都带到师范院校的手风琴教学中来。教学实践证明,师范类的学生较之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基础上、素质水平上、接受能力上、技法技巧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如果按同样的教学大纲要求他们,那么结果就会差强人意,造成学生水平既没有突出师范性又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标准的现象。这种不应对社会需求而盲目设定培养目标的做法,严重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
(三)乐器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手风琴教育的发展与乐器发展不无关系。从手风琴历史发展来看,传统低音是以固定和声结构为基础的,和声的固定排列使演奏方式简单化了,但在演奏音乐旋律、半音阶、八度、演奏速度上受到限制。如今,自由低音手风琴的学习似乎成为手风琴学习者的普遍选择。但是,在教学层面上,自由低音手风琴也存在着很多难题。教师水平良莠不齐,教学曲目的选择不适合等问题都制约了手风琴教学和手风琴文化传播的顺利开展与进行。
(四)手风琴理论体系亟待完善。
手风琴学科往往重视实践操作,但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理论窗口与阵地明显不足,教学与研究中的表层操作多,深层审美理论研究少,手风琴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还十分缺乏。
(五)缺乏中国民族风格的手风琴作品
多数教材缺乏本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尤其是缺乏本民族手风琴中的高级曲目。在现有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曲目中,大部分作品都是由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或改编的,这部分作品有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但在技术程度方面大多居中,而且作品的结构、形式趋于雷同,缺乏创新性和民族性。
二、中国—东盟音乐周背景下手风琴教学的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
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区的音乐家提供了一个高端化、专业化、深度化的音乐交流平台,国际音乐大师们都愿意在中国—东盟音乐周相互交流、学习、探讨,在不同国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和不同特色的音乐作品创作中,扩展了各自的音乐视野,更通过音乐碰撞出了绚烂的艺术火花。而且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局限于音乐的探讨和交流,实际上也承担着宣传不同音乐文化的重任,音乐是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体现,在中国—东盟音乐周中,不仅展示了世界各国的优秀音乐作品,也通过音乐作品的创作呈现了各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风貌。我们不能抱着20世纪的很多观点不放,更不能一直没有突破和创新。因此,手风琴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高师手风琴教学的课程安排更加合理,更好地培养适应中小学教育的教学人员,使手风琴教学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促进手风琴事业在新世纪里更好的发展。
(一)注重艺术类各学科教学的均衡性
我们应当改变在手风琴学科发展和教学中只重视精英教育而忽略普及教育的“一冷一热”现象,让手风琴学科教学尽快走出象牙塔的怪圈。教育实习向学生提供了进入真实教育情境的机会,从而有可能使学生习得教学所必需的技能,形成恰当的工作方法、信念和价值观。
(二)注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一直以来,手风琴课的教学大多是第一节课就开始学习左手贝司基本练习或是右手五指练习,而忽略了手风琴相关的历史、发展概况等问题的介绍,手风琴基础理论知识的欠缺,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演奏能力及今后教学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开课的第一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系统、详细地介绍。
(三)注意手风琴教材的选择
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各地音乐教育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使生源素质不同,这种客观存在的因素,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本地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教材,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比如一年级可采用一些自编自选的过渡性教材;技能技巧的知识尽量地放在一个升降记号以内解决,再逐步拓展等。
(四)明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中小学及其他学校培养教师,针对基础音乐教育、教学要求,培养学生掌握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知识和能力。高师音乐教育手风琴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具有一定的手风琴理论知识,掌握手风琴的演奏法和教学法,具备即兴伴奏、重奏及运用手风琴组织音乐教学活动,进行课堂教学的能力。
(五)加强教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师生互动共同创建资源网站,既可以保留学生电子版的优秀作业、讲课视频资料,又可以为学生提供钻研教学的电子资源,还可以在网站开设教学论坛,促成历届毕业生与在校生的对话,起到现身说法的效果。其次专业课程导师制管理,培养品牌的学生。要避免导师制培养目标宏观空泛化、不明确性的局面,必须制定专业课程导师制的管理计划,为导师制确立明确的工作范围。
三、结语
中国—东盟音乐周通过进一步展示东盟国家的音乐特点,实现了中国与东盟各国音乐的共赢与协调发展,在音乐领域提高了东盟各国人民对中国、对广西的认知。中国—东盟音乐周始终秉承着“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通”的宗旨,不但促进了传统音乐的创作,更使之与现代音乐创作方法相结合,在弘扬民族特色的同时,也融合了世界优秀的音乐文化。来自东南亚、欧美等国的音乐家们在此平台上,从音乐学科各门类发展和理论体系建设等领域进行了高水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探讨,更在艺术作品创作上结出了累累的硕果。
音乐不仅存在于作品的主题思想给人的启迪和熏陶,而且在音乐技能训练过程中,更有其不知不觉地触及心灵的功效。我认为在手风琴教学教育理念上应该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使之服务于普通学校的基础音乐教育,明确高师教育体系的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特性,从而制定长期的教学目标,重新调整教学计划、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希望更多的同道之人引起重视,以寻求手风琴教学的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