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掘国学元素,上好艺术课程教材
——七年级上册艺术教材案例探析
2020-12-07涂茵
◎涂茵
作者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金华学校
《艺术课程》强调发展学生多元化思维,逐步帮助学生形成多元化的人文的思想观,世界观,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国学文化博大精深,亦具有多元文化的延续性。
笔者在七年级上学期的艺术(音乐单科切入)课堂实践教学中,秉承上述理念,以“艺术教材”为平台引领,巧掘艺术教材中蕴含的国学元素,通过与美术、语文、历史等学科融合,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就相关课例的开展做如下的探究与浅析:
一、巧掘教材中蕴含的国学“礼”元素,以音乐带动学生美术的创作灵感,提升学生感恩老师的人文情怀
“艺术教材”第二课《每当走过老师窗前》是一堂美术单科切入的制作贺卡的综合课。课后美术老师反映学生们喜欢这首歌,建议我教唱此歌。如此好的尊师教育契机岂能错过?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音乐课程最核心的目标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这是第一位的。”为了激发学生尊师的真情实感,我课前布置学生们查阅古代尊师名言及其出处及现代伟人们的尊师小故事。通过这条由古至今的尊师人文脉络及各环节的互动参与,激发学生们在歌唱中对老师的真情实感。导入环节:各小组都找到了本组所喜爱的尊师名言及出处:“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师者,人之模范也”——(汉)杨雄《法言·学行》等。学生们在古代尊师名言中感受着古人浓浓的尊师意识。拓展环节: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精美小贺卡送给堂后听课的科任老师(课前各科代表们已经邀请了各科任老师)表达教师节的祝福,当学生们将完工的精美贺片以行古今不同的尊师礼送给听课的科任老师们,整个课堂顿时弥漫着浓浓的师生情……听课的老师们为学生们充满真情的歌声所感动,也为孩子们赠送的精美贺卡而惊喜和欣慰。
这种以音乐为主线,以美术小成果在拓展中的展示,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程教材音乐与美术相融相合的意义。本堂艺术课巧借教材中“尊师”的国学“礼”的元素,由诵古代尊师名言、讲现代尊师故事、唱现代尊师歌曲、创作现代尊师小贺卡等,构成了一条贯古通今的人文脉络,最终达到了本课的“人文素养目标”。
二、巧借教材中的古韵音乐,以气息带动学生吟诵及吟唱效果,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热爱
七年级艺术教材中选取了《阳关三叠》的素材,给教者提供了将古文朗诵的意蕴与经典吟唱的音韵结合的灵感。
导入环节:我在《阳关三叠》的背景下,用急缓适中的节律吟诵一叠《送元二使安西》的唐诗时,整个课堂逐渐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古韵气息,学生们不由自主鼓起掌来,他们对吟诵和吟唱的兴趣霎时被激发。
我随即打开ppt 引用了清朝著名乐师陈彦衡《说潭》中的“大气者,音之帅也,气浊则音滞,气散则音竭。”并对这一句进行了简短的分析后,学生们逐渐明白了气息在诵、唱中的重要性。并在之后的诵唱实践中也逐渐理会到气息的确是吟唱诗词动力。如第一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在发第一个字音前气息先准备好,“渭城”二字急吸缓呼吐出并加以延长,在不换气的状况下接“青尘”二字,在浅吟低回的哀叹中表现内心送别友人的惆怅之情。
“以清引气,随气出声。”在随后的吟唱教学环节中,学生们明白了有情感才能有歌唱的动力,而这种动力的表现形式就是气息的涌动。学生们品味着古人的吟唱意蕴,沉浸在诵与唱中。
谁说当代的中学生有文化贫弱症?谁说当代的中学生只接受快餐文化?国学中的古典诗词如此意蕴悠长,精妙无比,通过“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的巧妙开展,达到了增强学生对国学文化的热爱并乐于表达的效果。
三、搜索经典书法舞蹈的视频,以艺术课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人文审美意识
“艺术教材”的有一节音乐切入课《龙飞凤舞》。则要求艺术教师们能向学生们传达书法与舞蹈的通感。现代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老先生也曾有云:书画都通于舞。
在《龙飞凤舞》的课堂实践中,教者以“舞”“飞”的各种不同书法表现形式图片导入,趁学生们欣赏,惊叹之余,请学生上台表现“飞”的舞蹈动作,学生逐渐进入意境。随后播放了《秦俑魂》《贵妃醉酒》等书法视频。学生明白了《秦俑魂》动作整齐,规范,节奏明快同步性强,如书法中的“楷书”,《贵妃醉酒》在流动的舞韵中似无章却有章,像极了书法中的“狂草”。
欣赏中,同学们情不自禁地拍手叫好,分享:“我在女舞者身上看到了书法运笔中的顿笔、转折、撇捺、勾等,不同的笔画力度。”有的说:“该舞者的力度与书法的笔力非常同步,满足了我们的视觉感受。”
在以上课例的综合实践中,教者重点把握教材内涵,巧妙渗透国学文化中的相关元素,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学生们更是受益匪浅。从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反馈来看,教师欣喜地感受到学生们正逐渐养成综合性的思维及从多元化角度开阔知识视野、积极思考和实践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