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境下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教学研究
——以七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例
2020-12-07张佩宜
张佩宜
引 论
广东省,别称“粤”,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最早的交汇区之一。因地域与文化历史的不同,省内各地区的音乐亦不尽相同。广义上的“广东音乐”包含:1.珠江三角洲的“广东音乐”;2.潮汕地区的“潮州音乐”;3.梅县的“客家汉调音乐”;4.海南岛汉族地区的“海南音乐”。狭义上的“广东音乐”特指诞生于珠三角的“广东音乐”,因起源于粤语地区,又称粤乐,其前身主要是粤剧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的曲子,发展至20世纪初演变成为独立演奏的器乐曲,传播至省外,被称为广东音乐。本文采纳后者观点。
本领域学术界研究成果包括汤彪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与审美面面观》、宋艺闻的《陈培勋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研究》等。此外,还有部分中国期刊论文对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作品进行教学探讨或研究。而国外对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研究几乎尚未涉及。笔者展望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教学研究的学术史时发现,在广东钢琴音乐教学作品原创力不足,而原生音乐的挖掘应用有待加强的当下,学术界对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教学研究,迄今尚未有较全面整体的研究成果。故这一课题仍具有深入探讨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溯源
广东音乐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成形于清代光绪年间,繁盛于民国年间,从成形到繁盛历时约六十年……广东音乐将广东人的进取、硬朗和乐观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1)卢庆文:《广东音乐》,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页。
广东音乐是岭南文化的十大名片之一,曾有“国乐”之称,亦被西方誉为“透明音乐”。在中国钢琴作品创作与教学领域中,对“广东风格”的探索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毕业于俄国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犹太籍钢琴教育家夏里柯在粤港澳三地进行巡回教学时,曾将《旱天雷》等众多广东音乐改编成钢琴曲,并在粤港澳等地不断表演并教授自己改编的乐曲。至20世纪50年代,马思聪把广东音乐《走马》《狮子滚绣球》等改编成钢琴曲。时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陈培勋继续探索,把广东音乐《卖杂货》《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旱天雷》《思春》《平湖秋月》改编成同名钢琴曲。
这些充满浓郁广东风情的钢琴曲是中国岭南音乐和西方钢琴音乐的结合体。中国钢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或民间音乐改编成钢琴曲,这些作品的诞生,改变了西方钢琴音乐作品一统钢琴教学领域的天下。为更好地探究此类作品的教学,笔者分析了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创作特点。
二、创作特征探赜
所谓改编,是对原作的重新创编、演绎,其实质是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段和美感去呈现原作的音乐面貌与灵魂。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遵循广东地域风格的基础上,无论从风格、形式,还是内容演绎方面,都传承了广东民间音乐的内涵特征,又融合了西洋音乐的表现手段,以及乐器之王——钢琴的特有品质,具有民族化的创作特色。
下面选取其中代表性的作品将其和声织体、调式调性、曲式结构、旋律民族性、音色技法、音乐标题等方面的创作特征分析如下。
1.和声织体的地域特色
西方音乐文化关注纵向和声织体的创编,而广东民间传统音乐注重在旋律线横向推进与结构连贯性的结合中体现音乐的美感。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既发扬广东传统音乐主旋律尤为突出的特点,又兼顾了西洋音乐和声织体纵向结构等写作手法。
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作曲家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的和声基础中融进中国民族和声元素,进而增添了音乐的民族色彩,使其钢琴改编曲具有浓郁的广东民间韵味。例如在《平湖秋月》中随处可见作曲家采用五声纵合化和弦(2)五声性纵合化和弦是指把横向进行的音乐材料作纵向叠置,使其构成一种律动的和声形态,与柱式和弦纵横结合,有利于对音乐形象的塑造,增强乐曲的表现力。。这种和弦的配置,传神地刻画出《平湖秋月》湖波荡漾的场景。此外,作曲家改编时特别注重偏音的灵活运用,巧用七和弦、九和弦,突出偏音。而在《思春》中,引子就是通过巧用七和弦的方式来突出偏音,通过增强乐曲和弦的不协和与紧张感来渲染音乐气氛(见谱例1)。在音乐发展过程中,和声的协和与不协和是在相对的比较中产生的,作曲家为了让旋律与和声融合,有时又在作品和声中省略或弱化偏音。《旱天雷》在改编为钢琴曲过程中,作曲家在和声编排部分,回避偏音的使用,从而使得音乐产生松弛感,增强了钢琴改编曲的音乐表现力(见谱例2)。
谱例1《思春》引子
谱例2《旱天雷》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通过以上等和声编排设计手法,使和声音响具有广东民间音乐韵味,又促使了广东音乐在新时代中呈现出新的表现方式,并进而焕发出新色彩。
2.“粤味”的调式调性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调式调性方面根据珠三角地区流行的民间音乐的调性原则,采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调性改编手法,将中国五声调式贯穿于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调性中,使得乐曲具有浓厚的广东民间音乐特色。
广东音乐在调式的使用中,常用中国五声音阶或七声音阶中的徵调式、宫调式、商调式、羽调式,而角调式的使用寥寥无几。下面选取部分代表性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进行调式调性分析(见表1)。
表1 七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调式调性分析表
以上七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有四首采用了广东音乐最常见的徵调式,三首采用了宫调式,一首用了羽调式,《思春》用了“乙凡调”(3)“乙凡调”也称乙反调,是广东音乐中富有独特风格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它以自然音级中清角(F音)、变宫(B音)(在工尺谱中相当上类似乙凡)来命名,不同于一般的民族七声调式,乙凡调中偏音 F 和 B成为骨干音代替 E和 A,音调悲凉、哀怨,因此又被称为“苦喉”。。广东音乐《思春》被改编成钢琴曲时,保留了原曲的音阶结构,同时,作曲家采用变换速度、八度跳进、大量跳音等改编手法将原曲哀怨的情绪变换成活泼、热切的感觉,同时又保持了浓郁的广东风格音乐韵味。
此外,作曲家在忠实原改编作品调式写作的基础上,运用了三度关系转调法、四度关系转调法、五度关系转调法、同宫调式交替、等音替换转调等方法进行创作。例如马思聪《狮子滚球》中,出现多次转调,调式不变,主音改变。通过转调手法,把舞狮时狮子滚球、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逼真地再现出来。又如在《卖杂货》与《思春》中,作曲家把中部的调性设计在下属调(4)西方音乐三部曲式的中部通常在属调。,使得音乐之间连接自然,主题多样,并兼具广东音乐特色与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3.兼收并蓄的曲式结构
广东民间音乐的创作大部分基于音乐文化内涵演绎需求,用流畅的线条性思维展开较为自由的曲式结构布局,即以思维的横向演变为原则,强调音乐的横向线条。西方音乐更多是强调音乐和声、织体等方面的纵向变化,同时也注重旋律、声部的横向流动,侧重于立体性思维,讲究层次清晰,强调整体均衡以及统一的结构,具有建筑结构的缜密特点。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结构设计是在把握原作品结构的基础上,博采西方音乐曲式结构之长,改编出多样、自由的曲式结构。其特点运用如下:
首先,在结构上既有如《平湖秋月》结构简洁、音乐材料集中的小型一部曲式,又有如《思春》的复三部曲式,亦有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复合再现四部曲式,还有并列原则、变奏原则的曲式等。
其次,三部曲式的变化运用。例如《卖杂货》《思春》都是再现单三部曲式。这两首钢琴改编曲虽都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但乐曲的内容结构各有不同特点:《卖杂货》A段是由若干短句组成的乐段,再现后接一段主题变奏式的过渡;《思春》的A段则涵盖了两个乐意穿插其中而发展的乐段。
再次,变奏曲式的巧妙运用。“改变一个主题、音型或经过句,结果仍能使人认出它是由原型变化而得,这一过程谓之变奏。”(5)汪启璋等编:《外国音乐词典》,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第814—815页。《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就是在原曲旋律的基础上经过拆卸、筛选和重新组合创编而成。
4.旋律的乐种语汇特色
现今学术界,广东音乐公认的乐种特有惯用发展语汇是冒头、迭尾与加花。将广东音乐改编成钢琴曲时,作曲家常在旋律中运用这些独特的手法与音乐语汇。例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第一变奏的开始处,就使用了冒头这一手法,在开始处加上十六分音符,将原曲中沉重的感觉一扫而光,十六分音乐赋予乐曲活泼的音乐形象,与原主题形成强烈的对比(见谱例3、谱例4)。
谱例3《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主题
谱例4《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变奏一(片段)
而在《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作曲家在变奏二(见谱例5)中采用了迭尾的手法,将乐句结尾作加花的曲调化延展处理,进一步强调了其结束感。
谱例5《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变奏二(片段)
加花也常用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其通过上下邻音级进迂回绕唱来促使音乐的行进更蕴含张力,音乐形象更灵动。
此外,在广东音乐旋律进行中,常出现六度、八度大跳,使得原本平缓的旋律跌宕起伏,钢琴改编曲在改编创作原作品时,亦保留并发展了此手法。
5.技法音色的民族性借鉴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为了增强钢琴作品的地域特色和民间风格,作曲家在改编时注重借鉴了原广东音乐演奏乐器的技法、音色特点及音响效果。例如滑指技巧的借鉴。滑指是广东音乐常用乐器高胡的演奏技巧,将《平湖秋月》改编为钢琴曲时,作曲家运用的装饰音就是借鉴高胡“大绰”的滑指技法(见谱例6)。
谱例6《平湖秋月》
此外,作曲家将广东音乐改编为钢琴曲时,充分运用了钢琴这一乐器性能的力度变化、音区等来模仿广东民族乐器的音色与韵味。例如《平湖秋月》的高音区带有保持音的旋律就模仿了高胡的声音,而旋律音下方补充的六连音小音符,又似扬琴、古筝弹拨乐器的演奏(见谱例7)。
谱例7《平湖秋月》
在谱例8中,尾声的一连串颤音模仿了洞箫的声音。同时,作曲家用成串的颤音表现出粼粼水波中浮动着的月影,相间五个八度内的跳音、力度的处理都借鉴了广东音乐中拨弦乐器的音响。在整首乐曲中,随处穿插的八度、分解和弦、琶音及装饰音充分渲染出平湖秋月的意境。
谱例8《平湖秋月》
以上改编方法大体折射出广东音乐独特的音色与技法等特征。类似的改编方式在其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亦层见迭出。
6.音乐标题的文学性
受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影响,标题性音乐成为广东音乐的一大特征,而其钢琴改编曲大部分沿用原广东音乐标题。这种带描述性文字的标题具有文学性,不仅传承了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亦是新时代音乐文化自信的体现。
标题音乐作为一种文学性现象,因作曲家本人的创作风格之异同而各具特色。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文学性标题作为美学上对音乐的阐释,通常对其钢琴曲的解读恰到好处。广东音乐基本都有其有意味的标题,有的标题来自生活中的民俗风情,有的把视角定于一刹那间的景象中,就景论景,是对景物瞬间印象的概括;有的来自古诗词、曲牌,还有的标题表现人的心理情感与大自然的诗意等(见表2),广东音乐标题的文学性内涵意味着教学者可把标题作为演奏的参考与指引。
表2 七首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音乐标题简析表
三、创作特征对教学的启示
著名的钢琴家安东·鲁宾斯坦有句名言:“钢琴是一件乐器,但又是一百件乐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多样性的装饰润腔手法、强调横向旋律性思维结构等特点与钢琴变化丰富的音色、雄壮有力的音量、表现复杂乐思的能力、纵向多声部的特点相结合,使得广东音乐以钢琴这一西方乐器为载体展示出新的艺术生命。
然而,要鲜活地在钢琴上演绎出广东音乐的特色与韵味,这就需要教学者不仅具有较高的民族音乐素养,还要熟悉广东的音乐风格及民族乐器演奏特点,与此同时还需根据改编曲的创作特点,运用相匹配的演奏手法进行演绎。笔者根据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创作特征与对钢琴教育教学的探索,尝试剖析其创作特色对教学研究提出的要求。
1.触键的多样性
钢琴教育家从中国民间乐器的演奏法上,借鉴了抚、摸、推、拉、挑、弹、按、揉、抠、刺、点、舔、抹、勾、剔、刮、吟、轮、绰、注等独具中国民族特性的触键方法。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触键上,为达到改编时模仿的特殊音效,也需随之运用多样的触键方式。下面举例一二说明:
(1)抚:“轻抚键盘,奏出‘厉音’,产生极柔和朦胧的音响”(6)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这种触键方式多以模仿筝、箫等民族乐器的音效,展示实境、幻境、虚境的音乐意象。《平湖秋月》的引子(见谱例9)是全曲音乐风格的定位,速度较慢,此处宜采用“抚摸”的触键方式来呈现微风吹皱湖面,水光潋滟的情景。“抚”的指、掌关节要具备非常强的掌控能力,贴键、流动均匀,音量稍弱,演奏平稳,并随着音高的变化做些许起伏,使乐曲呈现静谧、优雅的气氛。
谱例9《平湖秋月》
(2)推:“手指平推,产生圆润无角、深厚柔美的声音”(7)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此触键方式多使用于较抒情的旋律。例如《卖杂货》中间段“梳妆台”的旋律,演奏时用“推”的触键方式,将琴键推到底,使得弹出来的音柔而不虚,由此表现出此段音乐雅致、委婉的歌唱性(见谱例10)。此段音乐速度较慢,音色与A段用指尖垂直触键轻巧尖锐的音色形成对比。弹此类旋律时要感觉心在歌唱,手指在缓缓诉说心中之歌,弹奏气息绵长,强调音乐的流动感与大句子的感觉。
谱例10《卖杂货》
(3)刺:“将整个手臂直通指尖,“刺”入键盘,集中而有共鸣”(8)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主题呈示部,音乐庄重、宽广,每个音都标有重音记号,力度极强,这就要求弹奏时采用“刺”的触键方法,在手指指关节坚挺而富有弹性的支撑下,依仗大臂到指尖贯通无阻、浑然一体的力量,把和弦弹到底。此曲的变奏七如同火热、激昂的高歌,是继“仙花调”主题的发展,和声加厚、音乐感觉拉宽,情绪炙热。演奏时和弦及八度要弹得整齐、浑厚有力、果敢而坚决地“刺”入键盘,要强调小指的力量,突出主旋律,如谱面所示(见谱例11),将旋律线的时值保持住以突出旋律。
谱例11《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2.音色的联想性
音色是广东音乐的重要表现因素之一,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是立足于对广东民间乐器音色模仿的探索上。例如《卖杂货》第24—26小节的两手交替弹奏处,需特别注意每个音符的重音记号,此处模仿了弹拨乐器的音响,演奏时要把重音突出,与敲锣打鼓的喧闹场面联想在一起,为听众制造出一种热闹的场景。
又如,在上文所述的《平湖秋月》创作特征中(见谱例7),第15小节高音旋律标示出保持音记号,是模仿了高胡清亮的音色。此曲尾声一连串的颤音上行(见谱例8),则酷似洞箫典雅、柔和的音色,作品最后的力度从pp到ppp,考验手掌与手指的掌控力,在教学时需强调力度的控制,营造音乐逐渐消逝的意境,犹如洞箫弦犹在耳、意犹未尽。
3.装饰音的虚实性
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基于模仿民间乐器演奏特色改编的装饰音,在演奏上分为“虚”“实”两种,在教学中要有所区分。如《平湖秋月》的装饰音是模仿箫的声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弹得“虚”,因为此类装饰音是改编民族吹管乐器按孔的虚实而获取的类似滑音的效果。而如上文创作特征中所述,《平湖秋月》在借鉴高胡演奏的“大绰”音色技法时,为了体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在此处应弹得“实”,声音要清亮而有弹性。只有弹奏出不同装饰音不一样的“腔”“调”,才能演奏出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韵妙所在。
4.踏板的多变性
中国钢琴音乐教学中有许多种踏板的教学方法:“(1)把一大段的音全部踩在一个延音踏板内。(2)分为若干个延音踏板,其依据或是乐句,或是音群。(3)再细分为更小的踏板。(4)完全不用踏板。(5)只有必要时使用点状踏板。(6)在两个踏板之间换一半踏板,把音响部分混合”(9)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357页。。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踏板的处理方法与其改编后的曲式结构等方面紧密相关。例如《卖杂货》的A段,宜采用短而轻的踏板,使音乐有律动感。而B段则适合用切分踏板来表现歌唱性旋律,随后左右手的八度卡农片段则可采用两小节换一次踏板的方法,以突出旋律。总之,踏板的踩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钢琴与演奏环境中,踏板所踩的深度亦不同,最终判断踏板踩法的标准是演奏者根据创作特色用自己的耳朵去判断、衡量并处理,力求展示出作品的广东风味。
5.气韵的融合性
“气”与“韵”是广东民间音乐重要审美标准之一,“气”是万物之源,是审美之本,是音乐意境;“韵”是审美标准,是风格内涵的外化,即通过音乐的音、节奏、力度等基本要素的艺术处理去展示音乐风格的外部表征,二者关系相互依存。例如《平湖秋月》教学时,为展示出改编曲的意境,在教学中要把注意力放在“气”的上面,以达到全曲气息的贯通,气通才能韵足,“以韵传神”,强调气、韵表里相应,合二为一。
6.声韵的虚实性
声韵如同说话的语气,有抑有扬,有虚有实。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中,并非每个乐句的每个音都要弹得“实”,也有的音是需要弹得“虚”。例如《平湖秋月》就是游离于虚实之间的两种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并区分出乐句的虚实,再根据音色的要求调整相应的触键方式。
结 语
在倡导以美育人、传承中国优秀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当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开始有意识地把中国钢琴音乐作品纳入教材中,而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在教学中较多的被采用,《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在十几年前还被列入英国钢琴考级第八级曲目(10)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浅析》,《钢琴艺术》1999年第6期,第10页。。这些成就证明了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是较为成熟与优秀的。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无论是在中国钢琴曲的创作中,还是在钢琴教材的建设中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广东钢琴音乐的繁荣离不开钢琴音乐的教学、演奏与推广,而这些又需要以经典作品为基础。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保留广东音乐的民族性,又善于借鉴、吸收多元的音乐文化。在广东钢琴音乐原创力不足,而原生音乐的挖掘应用有待加强的当下,对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的起源、创作特征及其创作手法对钢琴教学演奏民族化提出触键的多样性、音色的联想性、装饰音的虚实性、踏板的多变性、气韵的融合性、声韵的虚实性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研究。其作用有三:
第一,用西方乐器传播广东优秀的音乐作品,能挖掘出广东音乐新的生命力,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第二,挖掘和总结出广东音乐钢琴改编创作的成功经验,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
第三,广东音乐钢琴改编作品的成功探索与教学方法,对广东原创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教学与演奏传播而言,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进广东风格原创钢琴音乐的发展与研究的深入。
同时,呼吁更多学者关注广东音乐钢琴改编曲教学研究,用“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战略进一步弘扬广东优秀的音乐文化。